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112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湖北省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家有名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

仍与语,转造清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

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

“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问叔:

“好骑乘不?

”曰:

“亦好尔。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邓粲《晋纪》曰: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

‘叔父用此何为?

颇曾看不?

’湛笑曰:

‘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

‘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

‘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

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

既还,浑问济:

“何以暂行累日?

”济曰:

“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浑曰:

“何如我?

”济曰:

“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

“臣叔不痴。

”称其实美。

帝曰:

“谁比?

”济曰: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晋阳秋》曰:

“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

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

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

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就:

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

评价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⑤浑曰:

“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②④⑥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答案】A

【解析】“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3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3分)

【答案】

(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3分)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注读】王湛(王湛,名汝南,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既除所生服(除所生服:

除服,脱掉丧服;所生,指母亲。

王湛为母守孝3年),遂停墓所(墓所:

墓地)。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略:

几乎)不过(过:

拜访)叔,叔亦不候(候:

等待)。

济脱时(脱时:

偶尔)过,止(止:

只)寒温(寒温:

问寒问暖,寒暄)而已。

后聊(聊:

姑且)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音辞:

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济意外,济极惋愕(惋愕:

吃惊)。

仍与语,转造(造:

进入到,达到)精微(精微:

精深微妙)。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敬:

尊敬、恭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严肃不苟的样子),心形俱肃(肃:

恭敬、庄重)。

遂留共语,弥日(弥日:

整天)累夜。

济虽俊爽(俊爽:

学识造诣很深),自视缺然(缺然:

不足),乃喟然叹曰:

“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翻译】汝南内史王湛守孝3年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

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

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

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与叔叔谈论后,)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

于是留下来和叔叔谈论,整天连夜地谈。

王济虽然才华出众,这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于是感慨地叹息道:

“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我却一直不知道!

【注读】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聊:

姑且、随意)问叔:

“好(好:

喜欢)骑乘不(不:

同“否”)?

”曰:

“亦好尔(尔:

同“耳”)。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策:

马鞭)如萦(萦:

围绕盘旋),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益:

更加)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翻译】王济离开的时候,叔叔送到门口。

王济的随从有一匹烈马,非常难以驾驭,很少有能骑的人。

王济随意地问他叔叔:

“喜欢骑马吗?

”他叔叔说:

“还喜欢吧。

”王济又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

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测度,不只一种。

【注读】【邓粲《晋纪》曰: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德:

品行和才能),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异:

另眼相看)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

“叔父用此(用此:

拿这个)何为?

颇(颇:

略微)曾看不?

”湛笑曰:

“体中佳时,脱(脱:

偶尔)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

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测:

测度)。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骏驶:

高大而迅捷),意甚爱之。

湛曰:

“此虽小驶(小驶:

短距离跑得快),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但:

只是)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谷食:

喂谷物)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卒然:

猝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不相胜:

不分高下)。

湛曰:

“今直行车路,何以别(别:

区分)马胜不?

唯当就蚁封(蚁封:

即蚁垤(dié),蚂蚁洞口的小土堆)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盘马:

让马盘旋奔跑),果倒踣(踣:

跌倒、摔倒),其俊识天才乃尔(乃尔:

就像这样)。

【翻译】邓粲《晋纪》记载说:

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

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

王昶死后,他住在墓边。

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

“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

略微看过一点没有?

”王湛笑着说:

“身体好的时候,偶尔再看看罢了。

今天天应该和你说说了。

”于是共同谈论《周易》。

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

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

王湛说:

“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

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

”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

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

王湛就说:

“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

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

”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倒地摔倒。

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像这样。

【注读】既还,浑问济:

“何以暂行累日?

”济曰:

“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叹述:

便感叹便讲述)如此。

浑曰:

“何如我?

”济曰:

“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辄:

总是)以湛调(调:

调笑)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

“臣叔不痴。

”称其实(实:

实际)美。

帝曰:

“谁比?

”济曰: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翻译】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

“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

”王济说:

“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

”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

王浑问:

“和我相比怎么样?

”王济说:

“是在我之上的人。

”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调笑他说:

“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

”王济常常没话回答。

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晋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

“我叔叔不傻。

”并且称赞叔叔实际的美好素质。

武帝问道:

“可以和谁相比?

”王济说:

“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

【注读】【《晋阳秋》曰:

济有人伦鉴识。

见湛,叹服其德宇(德宇:

气度﹑器量)。

时人谓湛上方(方:

比)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翻译】【《晋阳秋》记载说:

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

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气度﹑器量。

当时人认为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的。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

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

“嗟乎!

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

”张释之进曰:

“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

十有余年,越人发之。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

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

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

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

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

回头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顾,反而。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以北山石为椁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A项“棺椁之作,自黄帝始”只交代渊源。

C项“以北山石为椁”是文帝最初的想法,属厚葬的范畴。

D项“葬之吉凶,昭

然可见矣”是作者得出的结论。

只有B项,“丘陇皆小,葬具甚微”为尧的薄葬,“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为始皇的厚葬。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

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

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

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

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解析】选A。

据原文,文帝最终决定薄葬,是因为明白了“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的道理。

13.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译文: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译文: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译文: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就能是非分明。

孝文帝住在霸陵,反而对群臣说:

“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椁,哪里能动得了啊!

”张释之进言说:

“假使棺椁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椁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椁,又有什么担忧的呢?

”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

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

《周易》说:

“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

”棺椁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

黄帝埋葬在桥山,尧埋葬在济水的南边,坟墓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

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

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

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

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

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

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

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

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

因此,道德越是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

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

从这里看来,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

得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百万多的钱财。

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

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反而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

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做为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警戒的。

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得到休息。

(10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

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

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

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噫!

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

何相反之甚邪!

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

鄙鄙:

卑鄙

B.场功甫毕甫:

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

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籍:

登记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文中说: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3分)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

(这是)低贱的事情。

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

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

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

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

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

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

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

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

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

懂得战阵。

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

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

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

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

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