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4338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RTF 页数:112 大小:8.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2017年最新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rtf资料文档下载

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www.L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

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

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www.L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

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

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第二课时: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教学内容:

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

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师:

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

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

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1第3题:

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

(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

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

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

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

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

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教辅相关练习。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情分析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

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

如在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中圈出2、5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们的倍数的特征。

/www.L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8课时1因数和倍数2课时22、5、3的倍数的特征2课时3质数和合数3课时4整理和复习3课时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www.L第一课时:

因数与倍数

(1)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1、例2及练习二第1、2

(1)、6题。

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多媒体。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95=1.8306=523=0.6268=3.51972.712010=22121=1639=7

(1)观察。

引导:

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

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122=62010=2306=52121=1639=7第二类95=1.81972.7123=0.6268=3.25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二、探索新知: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教师引导。

教师指出: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

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

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

如果ab=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2)出示例2: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

182=9,2和9是18的因数;

183=6,3和6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

1,2,3,6,9,18。

(2)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

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

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

0100090000030202000002008a01000000008a01000026060f000a03574d464301000000000001003f480000000001000000e802000000000000e8020000010000006c00000000000000110000004a000000740000000000000000000000b02100005604000020454d4600000100e80200000e0000000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80120000a81a0000c800000021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400d0300e8680400160000000c000000180000000a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00000010000000f407000004010000250000000c0000000e000080120000000c00000001000000520000007001000001000000a8ffffff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00100000000000007400012540069006d006500730020004e0065007700200052006f006d0061006e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5000000b4b52f00000000009000730070b52f0072c40730f8932f0070b52f000000000040ecaa30c4ba860fd0932f00e4127300e0f0e20f70b52f00a835990f90f0e20f993f0330340000000dcc1b30e412730016cc1b300cf1e20f040000009ea394201fc207300000e20f40ecaa3084ecaa3047169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ff3a00e0417800c00900000000000000ff01000000000000540069006d00650073002000000065007700200052006f006d0061006e000000e13f000024000000440500008ceee20f4faaaa570000000070eee20f5ab5023070eee20f4c6eaf3088eee20f6476000800000000250000000c00000001000000180000000c00000000000002540000005400000000000000110000004a0000007400000001000000982287408d8587400000000060000000010000004c000000040000000000000000000000f607000007010000500000002000dd304b00000046000000280000001c0000004744494302000000fffffffffffffffff507000005010000000000004600000014000000080000004744494303000000250000000c0000000e0000800e000000140000000000000010000000140000000400000003010800050000000b0200000000050000000c021f00f400040000002e0118001c000000fb020200010000000000bc02000000860102022253797374656d000000003f00d5ebf7cf3fcd800100eeccf7cf0000e761f7cf53040000002d01000004000000020101001c000000fb02f5ff0000000000009001000000000740001254696d6573204e657720526f6d616e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40000002d010100050000000902000000020d000000320a0c0000000100040000000000f400200020000900040000002d010000030000000000老师举错例。

(1,2,3,4,6,6,9,12,18,36。

)师:

这样写可以吗?

为什么?

生:

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因数和倍数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2

(1)题。

因数和倍数第二课时:

因数与倍数

(2)教学内容:

教材P6例3及练习二第2

(1)、38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导入10,28,42的因数有哪些?

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

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

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知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

(教学例3)出示例3:

2的倍数有哪些?

你会找2的倍数吗?

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

准备好了吗?

开始!

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

生1:

15个。

生2:

24个。

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

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

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师:

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www.L生3:

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62=3依次除下去。

很好!

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师:

怎么办?

(用省略号)师: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

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

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

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4、5、6、7题。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

”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

(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

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示:

妈妈买来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