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368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2 含答案.docx

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2含答案

秘密★考试结束前【考试时间:

12月27日09:

00-11:

30】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含答案

命题单位:

凯里一中

第1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高考资源网…立贤之利过于

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答案】D

【解析】考点:

宗法制。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度,意在考查学生对宗法制这一历“古人非不知……立贤之利过于立嫡……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史概念的理解。

胜穷”实际上就是肯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25.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

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

A.秦汉隋唐B.秦汉秦汉

C.西周隋唐D.秦汉明朝

【答案】A

【解析】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的是在秦汉时期,结束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实行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

26.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

“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

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材料

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B.认为理学导致了中原地区沦丧

C.片面地认为理学空谈误国         

D.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

【答案】C

【解析】考点:

宋明理学的评价。

对宋明理学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回答,材料只是从消极方面来分析宋明理学,显然是不科学的。

27.“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此政策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

【答案】C

【解析】考点:

海禁政策。

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对外贸易,违者严惩,这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海禁政策并非禁止任何人对外贸易,官方贸易还在进行。

28.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

“(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

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

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

”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答案】B

【解析】考点:

战略大反攻。

本题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知识点。

A项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C项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D项指渡江战役的结果。

29.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奴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怖的。

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

”缅甸消除这种恐惧主要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答案】D

【解析】考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提出的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外交主张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标准,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

30.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

他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

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B.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C.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D.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

【答案】B

【解析】考点: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观点。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在保证了人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个人极端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31.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将1550至1650年这一时期描述如下:

“近代世界编年

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

在这些黄金般的岁月里,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贩卖黑奴和工业革命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D.殖民扩张和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考点: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对商人、投机者来说是良机,冲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2.某历史学家在谈及对斯大林统治的看法时曾经这样说:

“斯大林统治中那些与西方格格不入的部分,根子就在俄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历史和观念中,它们作为俄国传统的一部分被斯大林接过来了。

”这其中,“那些与西方格格不入的部分”是指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C.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政府对经济的高度控制

D.建立集体农庄,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

【答案】C

【解析】考点:

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基础上的,排斥市场经济,一切以行政指令的方式组织生产,这与西方倡导的自由贸易格格不入。

33.根据下面表格内容,判断从上至下的“?

”处应填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

年份

1937年

1945年

1960年

1972年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74.6

31.2

日本

6.1

————

3.2

西欧各国

————

————

26.5

A.45.12.124.6

B.45.112.324.6

C.7.612.329.6

D.7.62.129.6

【答案】C

【解析】考点: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战后美国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在资本主义其它国家如日本和西欧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美国的美元霸主地位崩溃,黄金储备不断的减少,日本和西欧所占比重不断的增加。

因此答案C。

34.近来钓鱼岛争端风云又起,日本媒体除公布日本自卫队关于钓鱼岛的“夺岛”计划外,还详细列出自卫队的弱点:

没有能力从北海及九州岛迅速向冲绳大规模运送兵力,以满足登陆作战需要。

如果以下陈述为真,哪一项最好地解释了日本这种违反常理的做法?

A.日本公布“夺岛”计划意在试探中国的反应:

如果中国反应不大,日本将在钓鱼岛及周边岛屿驻军。

B.目前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对峙,日本公布“夺4岛”计划是为了拉拢菲律宾,联手牵制中国。

C.日本自曝弱点是为建造运输能力强大的两栖战舰在国内造舆论:

两栖战舰属于进攻力量,而日本的“和平宪法”不允许自卫队发展进攻力量。

D.许多日本人希望美国从日本撤军,日本自曝自卫队的弱点旨在告诉国民:

日本在军事上还需要美国的保护。

【答案】C

【解析】考点:

当今中日关系。

钓鱼岛问题是当今中日关系的重要事件。

战后日本的兵力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严格限制,不能发展国防军,不能发展进攻力量,和平宪法是这一限制的保障。

材料中日本的言论显然违背了日本和平宪法。

35.英国文学史上有三位诗人:

威廉•华兹华斯、萨繆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

他们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称为“湖畔派”。

他们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以下哪个作品类似:

A.《拿破仑加冕》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D.《日出•印象》【答案】B

【解析】考点:

近代西方的文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繁,动乱不已。

政治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期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结合题干中诗人的特点可知他们的创作风格是浪漫主义,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25分)近代以来,新旧体制的转型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霍布斯鲍姆把1789—1848年这一时期定义为“革命的年代”,认为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双元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巨大胜利……这场双元革命改变了世界,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整理自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

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

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

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材料三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突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

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双元革命”的含义。

(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在“双元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9分)

(2)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请以中国为例,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

(9分)

(3)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中“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这句话加以说明。

(6分)

【答案】

(1)双元革命:

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或:

法国大革命)(答出一个即给1分)

表现: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建立或完善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

(3分)经济上——工业革命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

(3分)思想文化上——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3分)

(2)经济:

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3分)(或逐渐沦为西方经济附庸;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等。

政治:

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3分)

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一些新思潮。

(3分)

(3)政治:

资产阶级虽然进行了改革和革命,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没有最终确立;(2分)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畸形状态,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分)

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情没有改变,不利于近代化的推进和发展。

(2分)(从思想等方面答可酌情给分)

【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世界近代化发展历程。

(1)问,分析材料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和“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大胜利”的含义即可解答“双元革命”。

从19世纪中后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分析“社会转型的表现”。

(2)此题比较简单,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几个方面进行作答。

(3)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都不可能真正地实现近代化。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

社会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症结所在,为二战后的改革和调整指明了方向。

与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凯恩斯主义普遍被发达国家接受,各国纷纷加强干预。

按照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杨宁一《历史学习精要》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诸多有利因素。

(12分)

(要求:

表述明确、完整,史论结合,述评结合。

【答案】

【解析】考点: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的有利因素。

此题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试题,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灵活作答。

只要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的侵略,中日两国作出了不同的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比它的近邻更快并成功地对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回应呢?

为什么中国不能呢?

——费正清《东亚:

近代的变化》

材料二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

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

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

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

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

请回答:

(1)材料二、三是如何回答材料一中的问题的?

(10分)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三中的观点,(5分) 

【答案】

(1)材料二:

日本地理位置独特、面积小、人口少,有助于他们迅速传播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作出一致的回应;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利于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内地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难以改变,不利于对外迅速作出一致的回应。

(6分)

材料三:

中日两国人民的习惯和对外来事物的感觉方式不同(中国人对外来事物不屑一顾,日本人则有较强的适应性,乐于接受和采纳)。

(4分)

(2)两段材料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看到了造成中日差异的部分因素,但没有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

(5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考点:

近代面对西方的侵略中日两国的应对和效果。

(1)中日两国在近代都受到西方的侵略,但是日本在被侵略中崛起,中国则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究其原因,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思想观念、对外来列强侵略的认识各不相同是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

(2)对待材料中的观点,可以有自己的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致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致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

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

更不料清延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

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

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

(6分)【答案】

(1)主张:

反对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和责任制政府。

  背景: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党论战。

(6分)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

(6分)

【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

(1)问注意看清题意,是“政治主张”,主要从君主立宪反对专制制度角度作答;历史背景从“新政”和“论战”两个角度根据基础知识作答。

(2)问既要看到其积极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积极性从宣传民主制度,推动民主运动及为推翻清朝统治创造有利政治条件角度作答,局限性从立宪派的妥协性角度作答。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

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

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材料二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

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2、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

(5分)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

(6分)【答案】

(1)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4分)

(2)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

(5分)

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美苏双方价值观念不同。

(6分)

【解析】考点:

美苏争霸。

(1)从材料一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赫鲁晓夫的策略是想着美苏联合,共同主宰世界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美国主张遏制苏联,建立世界霸权。

美苏争霸的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战后国际格局等几个方面分析。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同世界,关键就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材料二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

他说:

“见而识之”,就是要多见,并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

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人们就可以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

————以上材料均摘自《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据材料二说明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们观点的认识。

(7分)【答案】

(1)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重视道德教育(4分)孔子认为学习应从外界获取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外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4分)。

(2)孔子强调从外界获得知识,容易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分)

柏拉图的内在的回忆说,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容易导致知识的零散和不系统(3分)两者取长补短为最佳教学方法(1分)

【解析】考点: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孔子主张发展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标准。

孔子认为人们的道德是从外界获取的。

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已有知识。

(2)对待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贵州省六校联盟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试题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A

C

C

B

D

B

C

C

C

C

B

 

二、非选择题

40、

(1)双元革命:

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或:

法国大革命)(答出一个即给1分)

表现: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建立或完善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

(3分)经济上——工业革命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

(3分)思想文化上——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3分)

(2)经济:

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3分)(或逐渐沦为西方经济附庸;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等。

政治:

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3分)

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一些新思潮。

(3分)

(3)政治:

资产阶级虽然进行了改革和革命,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没有最终确立;(2分)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畸形状态,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分)

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情没有改变,不利于近代化的推进和发展。

(2分)(从思想等方面答可酌情给分)

41.评分标准

第一等:

10—12。

标准:

叙述正确、全面,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史论结合,对有利因素进行评价;文字顺畅,逻辑严密。

第二等:

5-9分。

标准:

叙述正确、全面,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

0-4分。

标准:

叙述不准确、不全面。

叙述要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新模式)的确立;世界性经济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