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453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9年海南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右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

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  )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答案 B

2.右图是一幅约成于1900年的漫画,其左右两旁配有字联,为“葛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头,问畜牲还想来麽”。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充斥着强烈的反封建迷信思想

B.批判清政府投降于外来侵略者

C.控诉清政府对维新变法的镇压

D.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特点

解析 题干部分有“约成于1900年”的时间信息,画中描述的是清朝官员指挥士兵箭射绑在十字架上的猪以及百姓斩杀羊的情形,“猪”与“主”谐音,“羊”与“洋”谐音,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符合,故选D项。

答案 D

3.右图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  )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B.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解析 解读图中信息,迁移所学可知,国民革命在苏俄的帮助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各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具有较为广泛的基础,故选B项。

答案 B

4.右图为1937年5月9日出版的《申报周刊》封面。

封面上拍(  )

A.延安是全国抗战的指挥中枢

B.国民政府坚持自卫抗战决心

C.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成为可能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解析 题干材料“和平统一,团结御侮”及“停止内战”反映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可能性,故选C项。

答案 C

5.某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用到下图。

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

解析 图示为1937~1945年中共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延安是中共领导抗战的中心。

图示可见晋察冀等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故选C项。

答案 C

6.右图漫画中人物的装扮讽刺了(  )

A.顽固派的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维新派的“移花接木”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解析 观察漫画中官员穿洋装,却带着清朝官帽,留着长辫子,显然是洋务派,故选B项。

答案 B

7.右图是著名画家沈嘉蔚著名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画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 从油画的名称可知反映了新旧思想兼容和宽容,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活动基地,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新旧思想的自由发展,故选D项。

答案 D

8.右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

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

这表明(  )

A.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

B.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

C.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

D.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

解析 题干信息“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体现了旧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杂陈,故选C项。

答案 C

9.右图是某一时期的纪念状。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落实

C.“左”倾思想影响比较严重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 据材料中的“大办钢铁运动”“工作积极,干劲冲天,发挥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等可以看出当时“左”倾思想影响比较严重,故选C项。

答案 C

10.右图是1985年拍摄于云南的照片《集市上的缝纫摊》。

对这张照片合理的解读是(  )

A.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人力缝纫机成为家庭最重要财产

C.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实行配额供应

D.个

解析 观察照片,《集市上的缝纫摊》体现出人们可以在集市上销售自己生产的服装产品,说明了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兴起,故选D项。

答案 D

11.下图是《全球通史》中“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插图,出现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C.工业革命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解析 根据图片主要体现的是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世界市场最早形成于新航路开辟,故选A项。

答案 A

12.下图阴影部分展示了一个庞大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若为该图加一名称,最恰当的是(  )

A.“走向会合的世界”B.“海上马车夫”的足迹

C.“日不落帝国”D.“主导世界的山姆大叔”

解析 “走向会合的世界”是新航路开辟,不符合题干中黑色区域内涵A项错误;“海上马车夫”是指荷兰,荷兰确立海上霸权是17世纪,主要是西印度群岛,故B项错误;图示中黑色区域是英国18世纪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故C项正确;“主导世界的山姆大叔”是指美国称霸世界时期,应该是在20世纪以后,图中没有显示美国本土标记,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下图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白银外流使欧洲落后于世界潮流

B.东方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欧洲

D.白银流通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 白银外流使欧洲落后于世界潮流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从16世纪到18世纪,大量白银流向东方,说明东方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B项正确;图示说明白银流向东方,“加剧贫困”之说不合逻辑,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图片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14.如漫画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  )

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

B.威廉二世的决定没有违背帝国宪法

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德意志帝国仍然实行封建君主制

解析 观察图,结合所学,可知德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规定皇帝掌握最高权力,可以任意罢免官员,故选B项。

答案 B

15.下图漫画“美国最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3AEM”意为财政贷款)反映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主地位

B.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C.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恢复

D.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控制欧洲

解析 漫画中美国人站在战车上,手持“财政贷款”在车头前面诱导着盟友们出力拉动战车前行,表明了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来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故选D项。

答案 D

16.对下列三幅图所反映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D.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解析 三幅图分别代表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因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B项。

答案 B

17.下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法国强调与加强欧洲各国的联系

B.欧共体各国联合与美苏抗衡

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

D.欧洲的北约诸国依附于法国

解析 漫画标题“欧洲,即我”,反映了戴高乐希望法国取得欧洲的领导权,故C项D项错误。

答案 C(广东七校联考)知识分子在社会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出现于政治角逐场中

——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欧洲是人类思想的福地。

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意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知识分子总是努力寻找思索碰撞的空间,并为此锲而不舍。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2)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二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

(3)列举15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被广泛采纳的政治思想,指出欧洲知识分子的“迷茫”“孤独”“抑郁”在文学上的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知识分子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的理解。

答案 

(1)条件:

社会大裂变;宗法制的解体;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士阶层自身的优势。

(2)涵义:

政治——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

经济——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思想文化——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3)思想:

人文主

表现:

现实主义文学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现代主义文学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4)理解:

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时势造英雄,知识分子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变革催生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推动着社会变革。

(言之成理亦可)

.(河南平顶山模拟)近代中国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的。

鸦片战争作为一块界碑,铭刻了古老的中国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

三:

官僚政治

……

五:

儒学定于一尊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

1435年之后的半个世纪,西方迭连出现了几位探险家,他们的事业从地理上沟通了欧、美、亚、非之间的关系。

而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清廷在收复台湾之后,解除海禁,设粤、闽、浙、江四海关,允许西方诸国同沿海各省定期贸易。

1756年,多年不到浙江贸易的英国商船迭连北上宁波,引起乾隆疑虑。

次年,他正式下令“将来只许在广东收

……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在鸦片战争前后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以赋税、盐政、河工为大端。

成书于1826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虽然出自魏源之手,而所列荦荦大端皆未出旧轨。

鸦片战争之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

(1)在第一章中,史学家陈旭麓着力从上述两个方面论述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公元前476年~1840年)。

请你任选一个方面,也来作一概略描述。

(只选方面,不描述不可以)

(2)根据第二章提供的材料及所学知识,列举两位1500年前后的西方探险家,并分阶段指出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

(3)阅读第四章提供的材料,指出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的重大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答案 

(1)选择①“官僚政治”方面。

描述:

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

选择②“儒学定于一尊”方面。

描述: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2)探险家:

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

政策:

第一阶段,1685年前,实行海禁;第二阶段,1685~1757年,允许多口岸通商;第三阶段,1757~1840年,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3)变化:

鸦片战争前以赋税、盐政、河工为大端,之后,夷务成为经世致用的大题目。

评价:

魏源经世致用之学在鸦片战争前后内容上虽有较大变化,但是其主旨未变,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归宿于国计民生。

而“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启发人们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有“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

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选B项。

答案 B

2.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  )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解析 题干信息“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D项。

答案 D

3.清代尚书汪由敦曾说:

“明代士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

”这一观点表明汪氏(  )

A.鼓励清代官员谏诤B.力图维护君主的权威

C.反对当时的文字狱D.赞赏明代

解析 题干材料认为:

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的谏官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

这说明其目的是维护君主权威,故选B项。

答案 B

4.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

“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

”这段言论(  )

A.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

B.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

C.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

D.为进一

解析 清代司法制度有很强的专制和人治色彩,材料中对司法制度的表述符合史实,外国人借口中国司法的弊端,为其在华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提供依据,故选B项。

答案 B

5.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

“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

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近代中国的内地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说明近代经济的影响有限,故选C项。

答案 C

6.在光绪帝最后的书单中,有不少财政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欧洲财政史》等,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

这表明了(  )

A.光绪帝力主君主立宪B.财政人才的立宪梦想

C.清末新政侧重于财经D.“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

解析 材料说明光绪帝阅读财政方面的书籍,无法体现A项,排除A项;从“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可知,书中内容强调了民众和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以君主为核心,具有君主立宪色彩,故选B项。

C项说依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B

7.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

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

这一时期(  )

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

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

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答案 A

8.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

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

这反映了古希腊(  )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解析 根据材料“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可知,古希腊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材料前半部分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而“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又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故选D项。

答案 D

9.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

据此,(  )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答案 A

10.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

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这一变化(  )

A.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D.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解析 用德语传教、把《圣经》翻译成德文可激发德意志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德意志人民反抗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故选C项。

答案 C

11.苏联领导人指出: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这一思想(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

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解析 材料强调发挥商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探索。

部分发展商品经济,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选D项。

答案 D

12.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

“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拜登说:

“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

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可见,美国(  )

A.丢掉了单极世界格局的梦想

B.认识到与世界合作的

C.认可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D.不得不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 C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

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

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训谕》

材料二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

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

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率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三 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

——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

(1)据材料一,简析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国家事务管理中体现的民主性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列举近代中外“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史实两例。

答案 

(1)目的:

通过发布上谕,“敲打”军机处,限制其权力,明确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价值:

证明了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的工具,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2)特征:

公民大会;抽签选举(代表制);轮番而治;集体领导;议会制。

(3)实质:

资产阶级通过控制议会掌握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制约君主或总统的行政权,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

列举:

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但皇帝掌握国家大权,议会权力很小,国家权力中心在皇帝,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在清末“预备立宪”中,建立的内

14.(湖北荆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

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

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

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

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可以解散它,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711年,英国议会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作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各郡的议员必须拥有每年收入600镑以上的人才能当选;城市里则每年收入达300镑以上的人才能当选,这使有选举权的选民只占成年人数的5%。

1832年,英国实施《英格兰与威尔士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取消和减少许多已经衰落的选区的议会代表席位,它们的143个席位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选民资格放宽到年收入达10镑10镑以上房租的房客,农村选民资格则为年收入达10镑以上的土地持有者和年收入达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

结果使选民人数由43万人增至65万人,占英国成年男子总数的九分之一,在增加的22万选民中,城市资产者占18万人。

1846年议会废除了谷物法。

1846~1866年,代表城市工商业者的辉格党(自由党)连续执政。

——摘自章笑力《社会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30年代英国选举制

答案 

(1)特征:

行政权由国王过渡到内阁,国王“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内阁由对国王负责演变为对议会负责,议会逐渐成为权力中心;议会下院逐渐掌握了对内阁的监督、否决和组阁权。

(2)变化:

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代表更多的进入议会,分享了部分政治权利,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得到巩固;影响英国政党政治走向,代表城市工商业者利益的辉格党(自由党)连续执政;逐步确立自由主义原则,资本成为

15.(重庆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前期常设的科举考试,有进士科、武举,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三传、明经、明法等科),……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明经”指全部

材料二 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

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世纪的英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包括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和法学等,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西方文官制度起源》《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完善科举制度的主要成就并指出进士科的考查特点。

(2)根据材19世纪中期英国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宋代科举制度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相似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对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谈谈你得到的认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从考试种类、考试内容、考试时间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进士科考试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问,第一小问,从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英国原有选官制度的弊端及工业革命的影响角度分析;第二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