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707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docx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

植物保色标本的制作

浸制标本常用的浸制液,多是5%的福尔马林或70%的酒精。

用它们作为浸制液来制作标本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优点是:

程序简单,购置方便,价钱也比较便宜。

缺点是:

在不很长的时间内五颜六色的植物标本会失去它原有的天然颜色,成为千篇一律的淡褐色,从而降低了标本在教学中的直观性。

为了保存植物标本的天然颜色,需要配制各种特殊的药液对植物体加以处理。

药液的配制,因标本的颜色不同而异.下面就此作一简要介绍。

绿色标本保存法:

将醋酸铜结晶加入50%冰醋酸溶液中,直加到溶液饱和为止。

然后用4倍水稀释,再加热至80〜85C。

把要做成标本的植物放进烧热的溶液中,继续加热。

直到植物由绿变褐,再由褐转绿时,即可把植物取出用清水洗净,保存于5%福尔马林中。

对于不适于热煮或药液不容易透入植物,可以改用硫酸铜饱和水溶液700毫升、福尔马林50毫升、水250毫升的混合液,将植物放入这种液体中浸渍。

浸渍时间的长短,要视植物老嫩程度和种类而定。

一般地说,植物幼苗浸3〜5天即可,而成熟的植物则需浸8〜14天。

最妥善的办法是从浸后的第三天起,每天检查一次,见到植物褪成黄色而又重新变成绿色时,即可取出,用清水将药液洗净,然后放到5%福尔马林中保存,标本就制成了。

黑色、红紫色、紫色标本

保存法:

用福尔马林450毫升、95%酒清540毫升、水18100毫升混合起来,取澄清液用来保存标本。

另一种方法是:

福尔马

林500毫升、饱和氯化钠溶液1000毫升、水8700毫升混合

液的澄清液,也可用来保存标本。

红色标本保存法:

硼酸粉450克、水2000〜4000毫升、75〜95%酒精2000毫升、福尔马林原液300毫升混合起来,取澄清液作为浸制液,直接用来保存标本。

如果保存粉红色的标本时,须将福尔马林减至微量或不加。

色、黄绿色标本保存法:

用亚硫酸饱和溶液568毫升、95%酒精

568毫升、水4500毫升混合起来取澄清液保存标本。

透明标本的制作:

把植物某一器官制成半透明或透明状态,不必经过解剖,即可由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结构,这样的标本叫透明标本。

例如茎、叶输导组织的分布情况,花蕾内部雌、雄蕊的形态和位置等等,都可制成透明标本直接观察。

制作透明标本的程序,可分为透

明、漂白、脱水和保存等几个步骤。

透明:

用8%氢氧化钾溶液1

000毫升、5%氨水1000毫升混合起来,取澄清液浸泡植物。

浸泡的时间随植物种类和器官的不同而异.一般不太厚的叶片,浸泡12小时就够了;但像松球花那样厚的器官,往往要浸泡十几天才行。

总之,将被处理的材料浸成半透明状时,即可取出。

在浸泡期间,发现浸泡液混浊时,应另换新液。

已经浸妥的标本,取出后用清水冲洗30分钟,以彻底洗净标本上附着的药液。

漂白:

常用3%双氧水

进行漂白,一般材料经过12小时即可漂白成功,漂白后的材料,要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脱水:

用30〜95%酒精进行脱水。

为了防止材料收缩,酒精的浓度由低到高,使材料逐渐脱水。

在每一浓度(30、50、70、90、95%)酒精中放置约10小时左右。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脱水要充分,否则,标本会只呈白色而不透明。

保存:

保存液多用二甲苯。

二甲苯除了能长期保存标本外,还有进一步使标本透明的作用。

将已经脱水的标本投入装有二甲苯的标本瓶中,封好瓶口,贴好标签,就可保存备用。

漫话淡水鱼类

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统计结果差异较大。

据最近出版的《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的《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

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

在这一千另五十种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

1、圆口类:

这一类鱼是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

鱼口没有真正的上下颚,口器形成吸盘,过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身上没有真正的脊椎,祗有脊索。

从进化的时期而论,圆口类首先发见于中奥陶纪,在志留纪及下泥盆纪最为发达,至下泥盆纪则渐趋绝灭,仅有少数种类遗留至今。

在我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至辽河诸河流中。

2、软骨鱼类:

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

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

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从其进化史看,赤魟为海产鱼类。

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定居于内陆水体中。

3、软骨硬鳞鱼类:

此类鱼属硬骨鱼类,但骨胳系统为软骨性。

体表鳞片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尾鳍为歪形,肠内具螺旋瓣。

原始软骨硬鳞鱼类出现于泥盆纪,在地球上生存了相当长时间,到中生代大部分种类绝灭。

现生的鲟鱼类出现于白堊纪,现在生存的种类不多,仅分布于高纬度的北冰洋区,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属8种。

4、真骨鱼类:

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国的一千另五十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类。

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

其中鲱形目1科3属5种,鲑形目6科17属3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鲤形目6科170属740种,鲇形目10种27属110种,鳉形目2科3属4种,颌针鱼目1科1属4种,鳕形目1科1属1种,刺形目1科2属2种,鲻形目1科3属7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12科51属110种,鲉形目1科4属8种,鲽形目3科3属5种,鲀形目1科2属6种,总数为15目49科1037种。

真骨鱼类出现于侏罗纪,在白堊纪时,古代真骨鱼类进化为现代真骨鱼类其形态结构起了较大变化。

头骨的上下颌普遍缩短,高级类型的上颌骨特化为没有牙齿的骨棒,牙齿集中到前颌骨上,尾鳍变成了完全对称尾或称正形尾,内骨骼高度骨化,奇鳍和偶鳍均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状,腹鳍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紧挨头部,鳞片变得很薄,呈圆形。

真骨鱼类的内外结构均具备了完善的水生适应构造,从白堊纪开始,沿着许多的辐射适应的路线发展,使它们成为地球表面一切水域的生活者。

漫话海洋鱼类

海洋是鱼类的主要栖息地,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上千米深渊均有海洋鱼类的踪迹。

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组织、结构、机能上相似,产生了一系列共同特点。

人们根据鱼类的共同特点,给鱼下了如下的定义:

鱼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能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

从这个定义来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并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运动,不管它像不像鱼,也肯定是鱼。

例如海马,浑身上下没有哪一处让人觉得它像鱼,可事实上海马具备上述鱼的特征,是属于不折不扣的鱼类:

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鱼的称呼的海洋生物,妇墨鱼、鲍鱼等,要么属于软体动物,要么属于哺乳动物,虽然被约定俗成地叫做鱼,其实蹑鱼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人类对海洋鱼类的研究历史可溯源久远。

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动物志》一书中记录了生存于爱琴海的115种鱼类,并对鱼类的结构、繁殖、洄游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叙述。

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研究海洋鱼类最早的国家之一。

1975年在山东胶州湾畔发掘的古墓,就证实了中国远在新石器时代,就能捕捞鳓鱼、梭鱼、黑鲷、蓝点马鲛等多种海洋鱼类。

在古代的著述中,不仅有鱼类习性、渔期的详细记述,而且有海鱼的生长、繁殖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近代海洋鱼类的研究,据说是由法国学者G.B.居维叶和A.瓦朗

西纳发表的《鱼类自然史》开始,以后各国学者对海洋鱼类的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战者”号、“信天翁”号、“丹纳”号等海洋调查船的工作成就最为显著。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广泛应用电子显微镜、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对海洋鱼类的组织、生理和生态进行了大量研究,50年代我国对中国海洋鱼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先看出版了一系列鱼类专著,对鱼类的生理、生态和遗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

据调查。

目前鱼类共有21723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

中国的海洋鱼类总数有3187种。

对这些鱼类的分类,比较通行的是分为三个纲。

一是圆口纲(Cyclostomata)是最为原始的鱼类,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

体表裸露无鳞,体形细长呈鳗形,骨骼完全为软骨。

无偶鳍,无肩带和腰带,脊索终生存在,元椎体。

具有单独不成对的鼻孔,由内胚层形成的腮处于肌肉囊中,并开口于体外。

二是软骨鱼纲(Chondrichihyes)。

内骨骼全力致骨,但常以钙化加固,元任何真骨组织:

体表被有盾鳞、棘刺或裸露无鳞。

脑颅无接缝。

头部每侧具有鳃裂,开口于体外。

肠短,内具螺旋瓣。

无膘。

雄住具有腹鳍内侧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称为鳍脚。

行体内受精。

卵生,卵胎生或胎生,为歪形尾,软骨鱼纲鱼在海洋里分布很广,但以低纬度海域为主。

三是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是鱼类中呈高级的,也是现在最繁盛的一纲。

内骨骼出现骨化,头浮常碴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缝。

体表被有硬鳞或骨鳞,或裸露无鳞。

外鳃孔1对,鳃间隔退化,鳃丝为双行的鳃条所支持,通常有膘,鳍条多分节,肠内无螺旋瓣。

有些鱼有背肋和腹肋,耳石坚实。

一般为体外受精,无泄殖腔。

现知全世界硬骨鱼类大约有18000种。

海洋鱼类的体型一般可分为:

①鱼雷型,这类体型的鱼栖息于中层水域中,最善于游泳,如鲐、鲻梭、金枪鱼等。

②箭型。

与鱼雷型相似,但身体更为延长,奇鳍后移,栖息于表层水中,善于游泳,如狗鱼、颌针鱼等,③侧扁型。

这种体型的鱼,背腹轴高度增加,左右两侧极扁,又可分为斑鰶鱼型、翻车鱼型和鲆鲽鱼型,分别栖息于近底层和底层。

④蛇型。

这种体型的鱼身体细长,横断面几为圆形,一般栖息于海底植物丛中,如鳗鲡、海龙等。

⑤带型。

身体高度延长为侧扁型,不善于游泳,如带鱼、皇带鱼等。

⑥球型。

这种体型的鱼身体几呈球形,尾鳍一般不发达,如箱魨、某些圆鳍鱼等,⑦纵扁型。

这种体形的鱼背腹轴高度缩小,体型扁平,如各种鳐、鮟鱇等。

鱼类的鳍是鱼的主要运动和平衡器官。

成对的叫偶鳍,包括胸鳍、腹鳍;不成对的叫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

尾鳍生于鱼的尾部未,有转向和推动等作用,一般分为圆形尾(上下叶大小相等,如鲐、金枪鱼等)、歪形尾(上叶比下叶发达,有助于向上活动,如鲨鱼)、正形尾(下叶比上叶发达,有助于向下运动,如飞鱼)。

鱼类的繁殖方式有3种,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

绝大多数的鱼属于卵生。

卵生的鱼类一般将成熟的卵直接排放于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并完成全部发育过程,但也有少数鱼类(如一些鲨鱼)是体内受精,受精卵依然在体外发育。

卵胎生的鱼类一般是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胚体的营养是依靠自身的卵黄供给,与母体无关系,如白斑星鲨、白斑角鲨、日本偏鲨、许压犁头鳐、海鲫和黑(鱼君)等。

胎生的鱼类一般是卵在母体内受精发育,受精卵形成的胚体与母体发生血液循环上的联系,其营养不仅来自本体的卵黄,也需母体供给,如灰星鲨等。

鱼类的产卵量比陆生脊椎动物高得多,其产卵数因种类不同相差十分悬殊,如从产数粒大型卵(如多种鲨鱼)到产3亿粒浮性卵(如翻车鱼)。

一般是产卵后不护卵的鱼,产卵量较大,如真鲷产100万粒左右,鳗鲡产700〜1500万粒;产卵后进行护卵的鱼,产卵量较少,如海马产卵数十粒到数百粒。

鱼类在各个阶段的生长速度和个体的大小都极不相同。

研究表明,个体最小的鱼是微虾虎鱼,体长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可达20米,如鲸鲨。

鱼类生长最迅速时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以前,此后,鱼类摄食的大部分饵料用于性产物的成熟和储备脂肪,只有小部分用于长度的增长,因而生长缓慢下来,到了衰老期,长度生长几乎完全停止。

各个鱼种的生长速度也很不相同,有的鱼孵出后一年即可长到与亲体一样大小,有的鱼却要经过多年才能长到与亲体一样大小。

鱼的寿命也依种类而异。

鰕虎鱼科和灯笼鱼科的一些种类寿命不到1年,而某些鲟科的鱼可活到l00多岁。

产于我国浙江沿海的大黄鱼已发现最高年龄为29岁,大西洋衅鱼最长寿命为23岁。

有一些鱼类在第一次性成熟产完卵以后,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鱼和欧洲鳗鲡。

由于种类的不同,鱼类在摄食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如果按所摄食物的性质来划分,鱼类又可分为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和杂食性鱼3种。

植食性鱼,饵料以浮游植物为主,如遮目鱼、梭鱼、蓝子鱼等;肉食性鱼,一般以动物为摄食对象,海洋中大多数鱼类属于肉食性鱼,如带鱼、石斑鱼、大黄鱼、鲸鲨、姥鲨等。

杂食性鱼是指摄食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食物,有动物,也有植物,并兼食水底腐殖质,如斑鰶、叶鲹等。

鱼类不同的食性,直接影响它们的运动强度。

一般肉食性鱼类的运动强度大,生性猛烈,而植食性鱼类的运动强度较弱,性情温和,食性的差异和运动强度的强弱也直接影响鱼的肉质。

海洋鱼类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们喜受的食品。

人类要为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保护好海洋的生态环境,为鱼类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虾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种类很多,包括青虾、河虾、草虾、小龙虾、对虾、明虾、基围虾、琵琶虾、龙虾等。

其中对虾是我国特产,因个大出售时常成对出售而得名对虾。

对虾生活在暖海里,夏秋两季能够在渤海湾生活和繁殖,冬季虾要长途迁移到黄海南部海底水温较高的水域去避寒。

冬季虾的活动能力很差,也不捕食。

每年3月分散在各地的虾开始集中,成群结队地向北方游。

经两个月的旅行到达渤海近岸浅海,开始了它们的繁殖,雌虾经过长途旅行已疲惫不堪,产完卵后大部分就死去了,只有体力较强的才能继续生存,刚孵出的小虾身体结构要发生很多变化,经过20多次蜕皮才长为成虾。

雄虾当年成熟,雌虾要到第二年才成熟。

虾有两倍于身体长的细长触须,用来感知周围的水体情况,胸部强大的肌肉有利于长途洄游。

腹部的尾扇可用来控制身体的平衡,也可以反弹后退。

我国海域宽广、江河湖泊众多,盛产海虾和淡水虾。

海虾是口味鲜美、营养丰富、可制多种佳肴的海味,有菜中之"甘草"的美称。

海虾有对虾、明虾、基围虾、琵琶虾、龙虾等;淡水虾有青虾、河虾、草虾、小龙虾等;还有半咸水虾如白虾等。

不管何种虾,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其肉质和鱼一样松软,易消化,但又无腥味和骨刺,同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磷、铁等),海虾还富含碘质,对人类的健康极有裨益。

根据科学的分析,虾可食部分蛋白质占16〜20%左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虾的营养价值极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抗早衰。

常吃鲜虾(炒、烧、炖皆可),温酒送服,可医治畏寒、体倦、腰膝酸痛等病症。

如果妇女产后乳汗少或无乳汁,鲜虾肉500克,研碎,黄酒热服,每日3次,连服几日,可起催乳作用。

虾皮有镇静作用,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诸症。

海虾是可以为大脑提供营养的美味食品。

海虾中含有三种重要的脂肪酸,能使人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

虾的种类很多,现以称澳洲淡水龙虾为例,说一下它的繁殖过程:

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为20—50克、雌雄比为1:

1的100对虾作为亲虾,选后的亲虾饲养在覆盖有玻璃钢瓦和供热加温系统的6X8X1米的水泥池中,每天按在池虾体重的10%投喂新鲜剪碎的“龙虾”头。

红螯螯虾前部外侧呈红色,颜色鲜艳,螯长度超过体长;雌虾的螯基本都呈蓝色,长度小于体长。

成熟的雄虾生殖突位于第五步足基部呈明显的棒状;雌虾的生殖孔开口于第三步足的基部。

在饲养亲虾池中放入一些洗净消毒的网片作亲虾的隐蔽物,每天吸污换水,保持光照121:

12D(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

2、交配与产卵

4月下旬亲虾开始交配产卵。

红螯螯虾的交配是软壳交配,交配前雌虾要进行生殖蜕壳,在雄师产出精子的12小时内雌虾开始产卵。

雌虾产出的卵受精后为深黄色,粘附在腹足以及尾扇向内卷曲形成的空腹内。

一只重为48克的抱卵虾怀卵量为326粒,怀卵量高的-虾抱卵达441粒,低的只有27粒。

3、胚胎发育

红螯螯虾的受精卵为深黄色,随着胚胎发育逐渐转变为黄橙色、红橙色、浅灰色。

将抱卵虾分为4个组作胚胎发育对比试验发现:

在19C条件下红螯螯虾虾卵的胚胎发育极其缓慢;在21—23C时,孵

化出膜时间为41天,80天有幼虾脱离母体;26C时受精卵30天孵化出膜,52天幼虾脱离母体;29—30C时,25天孵化出膜,40天脱离母体。

4、幼体培育

红螯螯虾幼体孵化收集后放人土池中饲养,生长初期幼体主要以有机碎屑及小球藻等单胞藻类为食。

水体中有机碎屑、单胞藻类是否丰富对提高红螯螯虾幼体成活率至关重要,如果饵料数量不足会发生自相残杀。

英文名称:

Crab【释义】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类。

头胸甲发达,腹部退化,俗称“脐”,雄的尖脐,雌的团脐。

有脚五对,第一对脚叫螯,用来捕食和御敌。

横着爬行。

种类很多,有河蟹、梭子蟹等。

肉味鲜美。

动物名。

节肢动物,全身有甲壳,前面的一对脚成钳状,横着爬行。

又如:

蟹眼(喻指水初沸时冒起的小水泡);蟹爪(指一种形如蟹爪的画笔);蟹火(渔人夜晚用来捕蟹的火);蟹厄(蟹行田中,为害禾稼)蟹是十足目短尾次目的通称。

世界约4700种,中国约800种。

常见的有关公蟹、梭子蟹、溪蟹、招潮蟹、绒螯蟹等属。

歪尾次目中的瓷蟹、蝉蟹、拟石蟹、寄居蟹、椰子蟹等属虽也称为蟹,但与短尾次目中真正的蟹类不同。

蟹的身体分为头胸部与腹部。

头胸部的背面覆以头胸甲,形状因种不同而不一样。

额部中央具第1、2对触角,外侧是有柄的复眼。

口器包括1对大颚,2对小颚和3对颚足。

头胸甲两侧有5对胸足。

腹部退化,扁平,曲折在头胸部的腹面。

雄性腹部窄长,多呈三角形,只有前两对附肢变形为交接器;雌性腹部宽阔,第2〜5节各具1对双枝型附肢,密布刚毛,用以抱卵。

多数蟹为海生,以热带浅海种类最多。

如蛙蟹科、馒头蟹科、玉蟹科、梭子蟹科、扇蟹科主要生活在沿岸带;方蟹科、沙蟹科生活在广阔的潮间带。

极少数如漂泊蟹和弓腿蟹能附着在

木材或其他漂浮物上生活。

也有不少种类与其他动物营共栖生活,如绵蟹科,关公蟹科。

许多种如豆蟹常潜入一些软体动物的外套

腔中、或多毛类的管道中共栖。

珊隐蟹科却生活在造礁珊瑚形成的囊中,雌蟹成体交配后终生被禁锢在囊内,孵化出的幼体可通过未关闭的小孔逸出。

一小部分蟹类完全在淡水中生长繁殖,它们多栖息于山区溪流的石块下。

还有少数蟹类如地蟹能适应陆地生活,穴居于潮湿的泥洞中,繁殖时期则迁移下海。

蟹类绝大部分为杂食性。

有些蟹类是肉食性,如梭子蟹可捕食鱼、虾及软体动物等。

少数蟹类如股窗蟹则刮食或滤食藻类及有机碎屑。

蟹类中可供食用的主要有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青蟹和中华绒螯蟹等。

蟹壳可用以提炼工业原料甲壳素,也可提制葡糖胺。

有些蟹类可作中药用。

蟹幼体或成体均可作饵料及饲料。

此外,一些蟹类能损害农田水利或为人体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海螺

【英文名】Whelk/SeaSnail

【拉丁文学名】Busyconcanaliculatu(沟螺,亦称滑壳螺),Busyconcarica(科诺比海螺),Neptuneapribiloffensis(普瑞比洛夫海王

螺),Kellettakelletii(凯勒特海螺)

【俗名】海螺(seasnail),峨螺,凤螺(conch)

【分类】腹足纲,骨螺科

【概述】

贝类主要分为五大纲,全世界有7万多种,海生的种类可通称为海螺。

这些软件类成员通常生活在浅水或平坦的泥地,但也可见于深达600英尺(200米)的深水中。

多数海螺使用诱捕箱或拖网捕捞,它们也可是其它产品的顺带捕捞品。

因品种差异海螺肉可呈白色至黄色不等。

海螺壳大而坚厚,呈灰黄色或褐色,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而平的螺肋和细沟,壳口宽大,壳内面光滑呈红色或灰黄色,主要用于水产捕捞也可做工艺品。

个体大小:

最大可达18厘米,平均大小7至10厘米出成率:

从活螺到净肉:

25-35%主要产品:

冷冻生品,去脏海螺肉,5磅(2.27公斤)一箱。

海螺肉分级:

特大(每磅1-3只),大(每磅3-5只),中(每磅5-7只)和小(每磅7只以上)四个级别。

保存处理:

冷冻海螺肉在摄氏零下20度时可完好保存一年口味:

中等

质地:

坚实营养指标(每100克)

热量:

137千卡蛋白质:

24克

脂肪:

4克

胆固醇:

65毫克

非饱和脂肪酸(Omega-3):

0.15克钠盐:

206毫克主要产地:

缅因至佛罗里达及加利福尼亚沿海水域:

弗吉尼亚,北卡罗莱纳,加利福尼亚,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白令海主要捕捞方式:

诱捕箱,拖网

美国平均年产量:

1500吨(活海螺)捕捞季节:

4月至11月(弗吉尼亚和北卡罗莱纳)。

次品鉴别:

•散发异味表明处理不当,肉质腐败

•海螺足脱离表明海螺在加工前已死亡

•内脏存留表明处理不当

•冰水中浸泡过久或使用多磷酸钠,会造成含水量过高,肉质变软,以及细菌计数过高,产品质量下降

在济州岛清静海域水深10米左右的干净的大海里,海螺以裙带菜,紫菜等海藻类为食的水产物,济州岛世代流传着一个大病后喝海螺汤就会复原的传说。

海螺在被称为世界上最长寿国家的日本作为最受欢迎的食品大量输入。

海螺中不仅含有钙,银,维他命,氨基化合物酸,而且具有独特的组织感和温馨的气味。

大多数贝类从外观上看不到雌雄之别,只有在它们生儿育女的季节裏,才能从它们生殖腺的颜色上区分出雌雄来。

生殖腺一般包括有红色、粉红色、淡黄色和乳白色等。

最典型的要属贻贝,在它的繁殖季节裏,雄性生殖腺为乳白色,雌性生殖腺为红色,从颜色上就可把它们区分开了。

海螺几乎食用任何一样东西,它们可用它们的硬壳撬开或击碎其它软件动物的外壳来觅食壳内的肉。

它们通过一只大而健壮的足来行走,而来自这只足的肉使海螺成为全球共享的海鲜产品。

多数海螺体长约为7至10厘米,某些可长至近20厘米。

多数海螺可产出100至450克去壳净肉。

美国境内水域有多种海螺,而产量最大的是沟螺(Busyconcanalic-ulatu),亦称滑壳螺。

尽管这种海螺从缅因至佛罗里达的浅水沙底均有分布,几乎所有商品海螺全部来自弗吉尼亚和北卡罗莱纳水域。

那里驾驶小船的渔民使用以鲎为诱饵的诱捕箱捕捞,年产量近1500吨。

几乎所有产品均出口至亚洲地区,主要是香港和中国。

沟螺肉色为黄色,质地与象拔蚌相似。

在大西洋海岸,渔民们也大量捕捞科诺比(Knobby)海螺(Busyconcarica)。

这种海螺价值不如沟螺,肉色为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