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929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5年上学期龙翔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卷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找出读音有误的一项()

A.汗涔涔(cén)猿猱(náo)潦(liáo)倒将子无怒(qiāng)

B.大弦(xián)霓(ní)裳数罟(cù)匪我愆(qiān)期

C.自诩(yǔ)渚(zǔ)清吮(xǔn)吸体无咎(jiù)言

D.兑(duì)现专横(hèng)咥(xì)笑鸡豚狗彘(zh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砥砺  彩笺  嘲哳  义愤填膺

B.憔粹  桎告  狭谥  箴口不言

C.国粹  污蔑  沉湎  豁然开朗

D.镌刻  吝啬  衙署  浅尝辄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3日傍晚,小城澳门万人空巷,市民信众早早来到湄洲妈祖金身巡游澳门的拟定道路两旁,翘首企盼一睹仙容,膜拜这位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海上女神。

B.有些同学写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老师看这样的文章很头疼。

C.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D.《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果敢之举,将他排除万难、矢志于义的信念表现得无微不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温总理致信新华社,更正自己文中关于岩石学分类的错误,向广大读者致歉。

这种严谨的为文态度,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也值得一些曾犯下错误却不敢直面的学者文人深思。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竞选。

5.下面这六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关键在于他们的思想情趣有相通之处。

②由于父母双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

③她娇弱清丽,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

④这种强烈的自尊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她经常对贾宝玉“使小性子”,但两人的感情却在争吵中明确了、加深了。

⑤林黛玉是最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女性形象之一。

⑥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

A.③②⑥④①⑤B.②①④③⑤⑥

C.⑤③②⑥④①D.①②⑤④③⑥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7题。

(6分)

清明是祭悼祖先的重要时日,民间号称三大“鬼节”之首。

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淮南子天文训》说:

“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

“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

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

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性质。

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

清明虽然晚出,但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对于祖先的祭祀中国向来十分重视,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礿(后为春祠)之礼,当时尚无墓祭的礼俗,要祭逝去的先人,就立一名为“尸”的神主在宗庙祭祀。

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渐浓,但这种习俗似乎还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对于身份低微、财力薄弱的庶民阶层来说,并不普遍。

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因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长,人们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转盛。

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

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并没有春季上墓祭扫的例规,但唐时已成风气。

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

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写寒食情景: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祭墓的功能,同时它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节俗,这时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

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的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

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

6.下列关于清明节俗意义历史变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墓祭风气渐浓,但似乎还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

B.汉代随着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长,于是儒家学说流行,再加上宗族生活的扩大,上墓祭扫之风才转盛。

C.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扫墓也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

D.明清时期,寒食节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只有清明了。

7.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后来基本上合二为一,现在的春季大节只剩下清明。

B.清明是人们祭悼祖先的重要时日,因为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亲情之结。

C.清明在四时八节中出现较晚,但它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D.清明如今仍为国人认祖归宗的孝心展示日,因为中国人的血亲观念与尊亲意识依然浓厚。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8—13题。

(19分)

(一)

王曰梁惠: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   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  走:

逃跑

C.养生丧死无憾  憾:

遗憾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

申请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移其粟于河内

C.摄提贞于孟陬兮

D.转徙于江湖间

(二)

晏子之晋,至中牟(地名),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

使人问焉,曰:

“子何为者也?

”对曰:

“我越石父者也。

”晏子曰:

“何为至此?

”曰:

“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

”晏子曰:

“何为为仆?

”对曰:

“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

”晏子曰:

“为仆几何?

”对曰:

“三年矣。

”晏子曰:

“可得赎乎?

”对曰:

“可。

”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

“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

子何绝我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

“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申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

吾三年为人仆,而莫吾知也。

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

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

“向者(前面)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

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婴诚革之。

”乃令粪洒②改席,尊醮③而礼之。

越石父曰:

“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④。

夫子之礼,仆不敢当也。

”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

“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

此全功之道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

自作“赎”。

②粪洒:

扫除清洗。

③醮:

古代嘉礼中的一种礼节。

④摈:

通“傧”,傧相。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何绝我之暴也暴:

暴躁

B.士者诎乎不知已诎:

屈从

C.请鬻于世鬻:

D.免人于厄厄:

困境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载而与之俱归因为长句

B、吾今日睹而赎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向者见客之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D、察实者不讥其辞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直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运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散,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13.把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吾三年为人仆,而莫吾知也。

四.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0分)

14.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每空1分,共6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3)将子无怒,__________(《诗经*氓》)

(4)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5)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6)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空2分,共4分)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是作者滞留异乡之作。

“端居”就是“闲居”的意思。

诗歌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不仅突出描写了寂寥清冷的氛围,也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五.文学类现代文阅读(17分)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

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

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

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

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

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

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

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

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

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

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

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

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

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

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

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

去福海?

去绮春园?

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

谢了您哪!

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

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

笑!

笑啊!

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

在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

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

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

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

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

历史呢?

耻辱呢?

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

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

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

欢笑的人直往外冲。

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6.第④段和第⑨段中都有“提醒”一词,请问“提醒”的内容是什么?

(4分)

17.第⑤段的“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18.第⑦段写“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少男少女”“似干部样的人”“一对情侣”等,请问有何用意?

(4分)

19.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标题“哭泣的圆明园”的理解。

(5分)

六.语言表达

20.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要点,不超过20个字。

(4分)

2015年8月12日23:

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

8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8·12”火灾爆炸事故救援指挥部召开会议,他强调,这起事故涉及到的失职渎职和违法违章行为,一定要彻查追责,公布所有调查结果,给死难者家属一个交代,给天津市民一个交代,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

这次事故伤亡重大,教训极其惨痛。

国务院立即成立调查组,彻查原因,依法严格追责、严厉问责、严肃查处,对涉及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违法违规的,要一究到底,绝不姑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4分)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孩子无奈地看着窗外,窗外飘着一个风筝,紧接着画面上打出了三句话:

楼下有人放风筝……我一点也不喜欢弹钢琴。

星期天,我好想去公园玩。

可爸爸给我报了英语班。

请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广告宣传语,要能鲜明表达广告主旨,不超过12个字,并说明理由。

广告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40)

22.9月3日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首都阅兵,不为仇恨,只为铭记历史守望和平。

这是对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的纪念;这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意志的彰显;这是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和不可动摇的原则立场的宣示!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成为了国人的骄傲,也成为了2015世界最美的风景。

请以“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B3.A(A.万人空巷:

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B项“文不加点”是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无微不至:

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这里应该用“淋漓尽致”。

求田问舍:

只知道谋求个人利益,没有远大志向,贬义。

4.B(A逻辑顺序颠倒,将“不仅”、“而且”两句的内容互换,才构成递进关系。

C成分残缺,在“相互促进”后面加上“的态势”。

D句式杂糅。

应去掉“竞选”或把“角逐”改为“参加”;)

5C ⑤是总括句,应在段首,再按林黛玉的人生及心理历程来排,选出C。

6.【解析】B 因果倒置,应是“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长。

7.【解析】A 原文最后一句应是“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

8.【解析】D 反复教化

9.【解析】B B.到。

A.比。

C.相当于“和”。

D.在。

10、A.应为“突然”

11.C均为“的”。

A项:

于是;因此。

B项:

并;却。

D项:

代词,他的;代词,这,这些(誓言)12.、B14.略

13、①猪狗吃人吃的粮食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

②用逃跑五十步来笑逃跑一百步,怎么样。

③我做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什么人了解我。

译文

一次晏子出使晋国,路过中牟时看见一个背着柴草,戴着破帽子,翻穿带毛的衣服的人在路旁休息,晏子认为他是个君子,就使人问他说:

“你是干什么的啊?

”此人回答道:

“我名叫越石父。

”晏子问:

“到这里做什么呢?

”。

石父说:

“我给别人做下人,在中牟当仆人,有机会见到齐国的使者就准备回齐国了。

”晏子问:

“为什么要给人做奴仆呢?

”石父回答道:

“为了不让自己的身体受冻挨饿,只好给人做奴仆了。

”晏子问:

“当仆人有几年了?

”石父回答道:

“三年了。

”晏子问:

“可以赎你回去吗?

”石父说:

“可以。

”晏子就解下在左边拉车的马赎出越石父,并和越石父一起乘车回到齐国。

到了晏子家时,晏子不与越石父告别就进了屋,越石父非常生气就要求离开。

晏子派人问他说:

“我们之前并不认识,您做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到,并把您赎了出来,我对您还不算可以吗?

您为什么急着要离开呢?

”越石父回答说:

“我听说,君子委屈于不了解自己的人,而能够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重用。

也就是说君子不会对别人有功就轻视别人,也不会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

我做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什么人了解我。

今天您把我赎了出来,我以为您是了解我的。

刚才,您坐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我以为您是忘记了。

现在又不跟我告别就独自进屋去了,这跟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样的。

还不如继续给别人做奴仆,到别处谋生的好。

”晏子从屋里出来,见到越石父说:

“之前,我只见到您的外貌,而现在看到了您的志向。

我听说,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体察实情的人不会讥笑人家的言辞,能否原谅我的不当,而不离开我吗?

我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

”于是,晏子让人洒扫厅堂,重新安排席位,向越石父敬酒,很礼貌地对待他。

越石父说:

“您对我以礼相待,我真不敢当啊!

”于是,晏子于是把越石父当做上客。

15.【答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悲愁(孤寂、思亲)

16.【答案】提醒的内容是:

不要忘记一个多世纪前发生在圆明园的那场噩梦,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承上启下,由上文写十年前去圆明园的情景,过渡到写今天再去圆明园的所见所闻所感;将今天圆明园的喧嚣与十年前的清寂对比,突出作者因为现在不少人忘记历史和耻辱而产生的沉痛心情。

(意思对即可)

18.【答案】①将这些人的欢笑与我的沉痛形成对比,说明现在不少人淡忘了圆明园的耻辱历史,没有了对圆明园废墟的起码尊重;②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表达我的激愤之情,引出了我对圆明园遗址所能起作用的思考。

(意思对即可,答出一点即可)

19.【答案】标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圆明园以人的情感,既形象地说明了过去历史带给圆明园的疼痛和耻辱,也暗示出为现实中的人们忘记历史而感到悲哀。

(意思对即可)

20.【答案】国务院成立调查组对天津爆炸案严厉彻查。

21.【答案示例】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

不要一味注重孩子的成绩,一味强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关注孩子真正的需求。

(意思对即可)

22.作文

【审题提示】“最美的风景”具有很大的发散性,审题方面没做太大的限制。

“风景”一词的意思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树木、花草、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雷)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

然而,“可供人观赏的景象”也不止“自然现象”,还有诸如人间真情、生活场景等等。

“风景”从范围来讲,可以写自然风景、城市风景、乡村风景、道德风景、旅途风景、学习风景、见闻风景、动态风景……只要涉及某个场景、场所等景象均符合题意。

“风景”是中心,也是写作对象,“最美”是修饰语,但“最美”是关键词,要写出你选定的这个人、这件事、这个景等如何体现你认为最美的一面,或者表现是如何成为最美风景的,抑或成为最美以后有什么结果等。

如果写自然中最美的风景,属于一般性立意;比较好的立意是写人的真善美、人性美,发生在人的身上微不足道但仔细审视又很美的事。

例文

那是蝉鸣稀薄的夏日午后,我从书店回来,在家门口遇上了行色匆匆提着公文包即将出门的父亲。

父亲没有系上鞋带,我有些诧异,靠在门边,目送他离去。

父亲走入院中,正侍弄花草的母亲拦下了他。

俯身,弯腰。

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

夏日的微风掠过香樟翠绿的树梢,屏息的游丝中是菊花茶淡淡的香。

母亲的长发柔顺地在脸旁垂下,嘴角微抿,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

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指在父亲的鞋带中穿梭回复。

夏日的阳光像一层薄纱,在父亲的侧脸上打出一层光影泯灭的圆圈。

父亲低着头,像个犯错的小孩。

柔和的目光像一潭深邃的湖水,仿佛隔了千年,恒久不变地穿过那些空气中氤氲的阳光与浮尘,望着母亲。

四目交错的瞬间,相视一笑,没有声音,没有语言,只有灿若夏光的笑容。

我呆呆地倚在门边,只是情不自禁地微笑,为这精彩的瞬间绽放笑容。

这精彩的瞬间似乎如此绵长,夏日的阳光从香樟叶片的缝隙撒落,淌过母亲的发梢,淌过父亲的目光,淌过时光的旧线条,淌过内心深处的山峦,轻轻触摸心中那最柔软的部分。

瞬间,菊花茶的香浸满整个身体。

温暖,如夏日的阳光。

父亲与母亲依旧伫立于画面中。

母亲站起身来,父亲的身子有些微微颤动,柔和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母亲的脸颊。

父亲缓缓向前迈了一步,伸出双手,是拥抱吗?

迟疑中,父亲像个大男孩般羞涩尴尬地笑了起来。

他只是伸出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母亲垂落的发丝轻轻地埋在耳际。

一抹红霞泛上母亲的脸庞,像少女初恋般的羞涩。

忽然之间,我发现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