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063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docx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总结

生物高考重点难点归纳

第一册

第一章

1、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和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2、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加热煮沸,产生砖红色陈定;脂肪用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苏丹Ⅳ(染成红色);不需加热组分,染色后用50%酒精脱色、滴1-2滴蒸馏水水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也不需加热煮沸即可观察。

第二章

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动物细胞特有中心体(有些低等植物细胞也有中心体);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各种物质成分

植物细胞壁成分:

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破壁。

原核生物中的细菌也有细胞壁,成分:

糖类和蛋白质。

染色体:

DNA和蛋白质

核酸:

DNA和RNA

3、基本单位:

蛋白质-----氨基酸;核酸-----核苷酸;DNA---脱氧核苷酸;RNA---核糖核苷酸

4、细胞膜的结构特性

组分:

磷脂(脂质中类脂的成分之一)双分子层和蛋白质

结构特点:

具有一点流动性

生理特点:

选择透过性

5、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⑴自由扩散:

浓度高到低,不需载体和能量。

如:

气体和有机物

⑵主动运输:

浓度高到低,需要载体蛋白质和能量,如葡萄糖等。

6、各种细胞器重要功能:

线粒体:

呼吸作用,95%以上能量来之它,功能的“动力工厂”。

分内外膜、脊和基质。

叶绿体:

光合作用。

“养料制造厂”,分为内外膜,基粒和基质。

内质网:

合成有机物的车间,对蛋白质进行粗加工同时运输蛋白质。

核糖体: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高尔基体:

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对蛋白质进行细加工,并分泌之。

中心体:

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液泡:

植物细胞起决定颜色作用,因其有色素。

细胞核:

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

7、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特点:

P40

 

第三章

1、酶:

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有机物。

要记住是有机物。

大部分酶是蛋白质,此外,少数RNA也具有催化作用,也属于酶。

2、酶的特性:

高效性和专一性

3、影响酶的两个条件:

pH和温度。

在一个谱图中,最高的点分别叫做最适pH和最适温度。

4、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

直接能源物质:

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储存能源物质:

脂肪

5、糖类等有机物在进行呼吸等分析释放出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当生物体要进行生活活动(比如跑步)时ATP就将能量释放出来,因此释放能量,即要分解ATP发生

 

由于ATP在体内很少,但ADP与ATP可以迅速转换:

发生

 

其中的能量来源有:

动物呼吸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即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都产能量,发生1这个过程。

6、叶绿体有4中色素,它们在层析纸由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它们都具有吸收和传递光能的功能,唯独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同时还具有传递电子的功能。

7、光合作用作用需要光、叶绿体和酶等。

分光反应和暗反应。

场所分别是叶绿体的基粒和基质上。

反应结构图如下: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ATP和NADPH。

光合作用与CO2、光照强度和温度有关,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8、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

植物吸水最活跃部分: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从浓度低到浓度高。

但当外界浓度大于细胞浓度时,细胞又通过渗透失水。

(质壁分离实验)

渗透作用产生的两个必备条件:

一是具一层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同时给水分在体内的运输提供动力,给水分达到树冠提供拉力。

9、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

矿质元素:

除C\H\O以外的其他元素。

需要载体和能量。

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10、细胞呼吸

场所:

线粒体

条件:

有机物、酶、氧气(无氧呼吸时不需氧气)等。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其中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后两个阶段发生在线粒体。

第三阶段产生能量最多。

无氧呼吸场所:

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

 

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同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又可以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提供O2。

从而维持大气中这两种气体的平衡。

 

第四章

1、体液调节

①概念:

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

②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

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促进降血糖途径,抑制升血糖途径)

2、神经调节

 

⑴、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⑵、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出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

非条件反射:

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 

条件反射:

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

(望梅止渴)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

双向

神经纤维上未收到刺激时,膜外正膜内负。

电流的流动方向由正到负。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

   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

    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 K+外流      外负内正 Na+内流      外正内负 Na+外流

局部电流 膜外:

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膜内: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

神经冲动 电信号 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

双向 不定向

记住:

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电荷的流动方向相同。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之间):

单向。

不能反方向。

突触小泡内的物质叫递质,它从突触小体释放出来后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导突触后膜。

不能倒流。

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传递速度:

比较慢 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5、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些总结

温度:

温度以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呼吸速率。

在最低点与最适点之间,呼吸酶活性低,呼吸作用受抑制,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超过最适点,呼吸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呼吸速率则会随着温度的增高而下降。

O2的浓度

植物在O2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大多数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O2浓度在0~10%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在O2浓度5%时,呼吸作用最弱;在O2浓度超过10%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有氧环境对无氧呼吸起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直至无氧呼吸完全停止在一定氧浓度范围内,有氧呼吸的强度随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CO2浓度

从化学平衡角度分析,CO2浓度增加,呼吸速率下降。

(CO2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

(4)含水量

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强,

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弱

①光照强度(如图所示)

曲线分析:

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释放CO2量表明此时的呼吸强度。

AB段表明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逐渐加强,CO2的释放量逐渐减少,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而到B点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称B点为光补偿点(植物白天的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BC段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不再加强了,称C点为光饱和点。

应用:

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比较低,如上图虚线所示。

间作套种时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冬季温室栽培避免高温等都与光补偿点有关。

②光照面积(如图所示)

曲线分析:

OA段表明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大,光合作用实际量不断增大,A点为光合作用叶面积的饱和点。

随叶面积的增大,光合作用不再增加,原因是有很多叶被遮挡,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下。

OB段表明干物质量随光合作用增加而增加,而由于A点以后光合作用不再增加,但叶片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加呼吸量(OC段)不断增加,所以干物质积累量不断降低(BC段)。

应用:

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徒长。

封行过早,使中下层叶子所受的光照往往在光补偿点以下,白白消耗有机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CO2浓度、含水量和矿质元素(如图所示)

曲线分析:

CO2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在一定范围内,CO2、水和矿质元素越多,光合作用速率越快,但到A点时,即CO2、水、矿质元素达到饱和时,就不再增加了。

应用:

“正其行,通其风”,温室内充CO2,即提高CO2浓度,增加产量的方法.合理施肥可促进叶片面积增大,提高酶的合成速率,增加光合作用速率。

 

③温度(如图所示)

 

曲线分析:

光合作用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

一般植物在10~35℃下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其中AB段(10~35℃)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强,B点(35℃)以上光合酶活性下降,光合作用开始下降,50%左右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应用:

冬天温室栽培可适当提高温度;夏天,温室栽培可适当降低温度。

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

晚上适当降低温室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保证有机物的积累。

(2)多因子对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分析(如图所示)

 

曲线分析:

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着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

当到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子,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适当提高图示中的其他因子的方法。

应用:

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也可同时适当充加CO2,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

当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以提高光合速率。

总之,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增加光照强度,调节温度或增加CO2浓度来充分提高光合速率,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6、总结:

光合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①提高农作物产量:

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大光合作用面积:

合理密植,改变植物种植方式:

轮作、间作、套作

②提高光合作用速度

使用温室大棚使用农家肥、化肥“正其行,通其风”大棚中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补充人工光照

7、计算

1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细胞呼吸作用速率

CO2吸收

D

B

真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净光合作用

OAC

呼吸作用

光照强度

E

CO2释放

 

2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③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量=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解析:

制造的就是生产的总量,其中一部分被储存起来,就是积累的,另一部分被呼吸消耗

解析:

光合作用利用CO2的量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外界吸收的,另一个是自身呼吸放出的,二者都被光合作用利用。

 

第二册

第六章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

2、DNA的基本单位:

碱基配对:

脱氧核苷酸构成:

3、DNA的复制:

4、基因的表达:

⑴转录

⑵翻译

5、孟德尔遗传基本规律

⑴基因分离定律

⑵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杂交、自交、测交

用乘法算出配子的类型,表现型和基因型占的比例

①.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②.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

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3D_:

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

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或DD×Dd或DD×dd

③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

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

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

2Aa:

1aa)

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

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

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

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6、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存在以所有的细胞中(体细胞和生殖细胞)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特点:

与性别无关,从理论上讲男女发病率相同;

遗传表现为不连续性,多为隔代遗传

常见病例:

白化病、婴儿黑蒙性白痴等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特点:

与性别无关,从理论上讲男女发病率相同

遗传表现为明显的连续性

常见病例:

多指、家庭性结肠息肉症等

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与性别有关,系谱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

常见病例:

色盲、血友病等

4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与性别有关,系谱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

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5Y染色体遗传

与性别有关,系谱中只有男性患者

常见病例:

外耳道多毛症等

⑥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7、基因突变的实例

例如:

诱变育种

.诱变因素:

(1)物理:

X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

(2)化学:

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时间:

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典型例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

基因中的碱基替换

直接原因: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

根本原因:

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8、基因重组(如基因工程技术中抗虫棉基因的获得)

9、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如:

单倍体、多倍体育种)

总结:

多倍体育种方法:

器官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单倍体育种方法: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10.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1)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问:

图中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根据细胞的基本型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该次数就等于染色体组数。

问:

图中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3)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数确定染色体数目。

染色体组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

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即染色体形态数为4(X、Y视为同种形态染色体),染色体组数目为2。

11、.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图示:

 

注:

亲本中要用四倍体植株作为母本,二倍体作为父本,两次使用二倍体花粉的作用是不同的。

6

12、人类遗传病

 

第七章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2)种内斗争

(3)种间斗争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5、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中,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6、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7、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8、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9、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地理隔离量变

隔离生殖隔离质变

注:

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谈到抵抗力稳定性,人为的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会谈到恢复力稳定性(除自然森林大火)

②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③一般来说,在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或彻底的破坏时,抵抗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越弱,但当遭受到相同的干扰时,抵抗力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也强。

抵抗力与恢复力不一定成反相关,主要要看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

a表示抵抗力稳定性

b:

表示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生态系统)

6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人工生态系统)

第三册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

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4、免疫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等(痰,烧伤)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

⑴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来源: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

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⑵抗原(抗原决定簇)本质:

蛋白质或糖蛋白

特性:

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本质:

球蛋白,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其它体液中也含有。

(特异性)

⑶抗体:

分类:

抗毒素,凝集素,沉淀素,溶解素。

功能: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⑷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

B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淋巴器官抗原刺激

胸腺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

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⑸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

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

 

吞噬细胞

 

识别

抗体与抗原结合(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效应阶段

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

效应T细胞作用:

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6、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异同:

体液免疫需要T细胞、B细胞和效应B细胞的参与,其中,T细胞起到递呈抗原给B细胞的作用,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后者再将抗原清楚掉;

细胞免疫没有经过B细胞和效应B细胞,只经过T细胞和效应T细胞,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这两个免疫都有记忆细胞产生,但来源不同;

在细胞免疫阶段,效应T细胞还产生淋巴因子,而体液免疫阶段免疫淋巴因子的产生。

以上两种免疫都经过3个阶段: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如果体液免疫消失,细胞免疫也将会消失,同时进行,相辅相成。

(实例:

如果有较低强的病毒入侵,则首先经过体液免疫,然后再经过细胞免疫,最后再由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把它粘住,最后吞噬细胞消灭。

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点(AIDS)

HIV病毒,攻击人类的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类的免疫系统全部丧失,而最后直接死于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病毒存在于:

精液,血液,尿液,乳汁,泪液等体液中.传播途径;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潜伏期:

2-10年.后得病.2年内死亡.

HIV病毒:

RNA病毒。

突变率高,不易找到药物

病毒的增殖过程:

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C3(小麦、水稻)和C4(玉米、甘蔗)植物

两者叶片结构的异同点:

①都有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外呈“花环型”。

7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没有叶绿体;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有叶绿体,但其中没有基粒

8C3和C4植物的叶肉细胞都有叶绿体。

9C4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P30:

两次CO2固定,两个场所。

当光照强烈和干旱情况下,C3植物气孔关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C4植物则能利用叶肉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

都由非编码区(有RNA聚合酶结合位点)---编码区---非编码区组成。

其中,编码区能指导DNA-RNA—蛋白质,即能编码蛋白质。

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特点:

连续的,不间隔的

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特点:

不连续的,间隔的(因其有外显子(编码蛋白质)和内含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