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089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

初一下学期语文复习资料

期末复习

一、基础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写法。

踱步duó脑髓suǐ讪shàn笑伫立zhù沮丧jǔ默契qì颦蹙píncù

炽痛chì妇孺rú脚踝huái华裔yì污秽huì重荷hè羁绊jībàn

深邃suì白皙xī门槛kǎn嗔视chēn粲然càn惬意qiè叱咤chìzhà

呷嘴xiā蠕动rú晦暗huì冗杂rǒng戛然jiá归省xǐng悲怆chuàng

遒劲qiú羸弱léi凛冽lǐn吞噬shì步履lǚ贮藏zhù庇荫bìyìn

阴霾mái相觑qù狩猎shòu眼瞅chǒu亢奋kàng鲁莽mǎng剽悍piāohàn

2、注意变色字的写法。

疲惫炯炯有神姗姗来迟沥尽心血肆无忌惮废寝忘食锋芒毕露

辜负海市蜃楼郑重其事不毛之地聊以自慰斩钉截铁妇孺皆知

3、注意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错误。

⑴1947年,茅盾在新创办的《小说月刊》任编委,并在《文汇报》上发表长篇小说锻炼。

⑵“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⑶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⑷商店里卖的东西很多:

文具、食品、五金……等,样样都有。

⑸“不能,”他十分坚决地说:

“不能这样做!

错误改正为:

⑴《锻炼》⑵“一年之计在于春”,⑶?

⑷删去冒号或“等”字。

⑸“,”,“!

4、提示:

⑴注意修辞方法的使用,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⑵区别病句:

缺少成分、语序不当、前后矛盾、搭配不当、词义的种属关系等。

⑶注意恰当的语言表述,符合语言环境、人物的身份。

二、文言文

(一)《狼》:

节选自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第二则)。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小说家。

“聊斋”是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狼》是一篇寓言故事,揭示了:

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1、解释加点词语。

(1)屠大窘

(2)缀行甚远

(3)弛担持刀

(4)一狼洞其中

(5)屠自后断其股

(6)狼亦黠矣

⑺其一犬坐于前

⑻恐前后受其敌

⑼盖以诱敌

⑽止有剩骨

⑾一狼得骨止

⑿狼不敢前

⒀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⒁意暇甚

⑴困窘,处境危急。

⑵紧跟⑶放下⑷打洞⑸大腿⑹狡猾⑺像狗一样

⑻攻击⑼敌方⑽通“只”⑾停止⑿上前⒀企图⒁神情

2、“其”在古汉语中常做代词,本文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

如:

A.两狼B.麦场C.柴堆D.屠户E.半身入垛的狼

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两狼)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

(麦场)(麦场)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后狼)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柴堆)(屠户)

3、对下列一段话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A.这段文字表现出屠户急中生智。

B.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狼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凶恶、狡猾。

C.这段文字使故事的情节发生了转化。

D.这段文字描写了屠户的心理和行动。

(B)

4、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⑴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⑵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⑶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用来诱惑敌方的。

⑷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对最后一节大意判断正确的是()。

A.狼是一种狡猾的动物,人们要时刻提防它们。

B.狼虽然很狡诈,但人类的勇敢智慧一定能战胜它。

C.狼很狡诈,给人类增加了许多笑料。

D.屠户不一会儿工夫就杀了两只狼,可见狼并不狡猾。

(B)

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A.说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能做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D)

(二)《口技》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体小说《虞初新志》。

作者林嗣环,清代进士。

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课文以“善”字总领全文,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1、解释加点词语。

⑴会宾客大宴

⑵众宾团坐

⑶意少舒

⑷两股战战

⑸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⑹一抚尺而已

⑺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⑻不能名其一处也

⑼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⑽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⑾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⑴适逢,正赶上,恰好。

举行宴会⑵围成一团⑶稍微⑷腿⑸只听见⑹罢了⑺稍微渐渐⑻说出⑼腿跑⑽在这时⑾喂奶发出呜呜的声音

2、古汉语中,往往在数词的后面直接使用名词,而省略了量词。

在下列括号中填入适当的量词。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①张只把块②个个只③只根张条

3、默写课文第2、3、4节,尤其注意描写宾客反应的语句。

4、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而儿醒,大啼B.未几,夫鼾声起

C.一时齐发,众妙毕备D.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C)

5、对下面一段话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A.这段文字写的是火起时的场景。

B.“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写出声音的多。

C.这段文字表现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

D.口技者为了模仿出这么多声音,使用了许多道具。

(D)

(三)《山海经》,作者不详,共18篇。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撰写。

课文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逐日:

⑵逐走:

⑶大泽:

⑷道渴而死:

⑸弃其杖:

⑹东游:

⑺问其故:

⑻去人近:

⑼一儿以日初出远:

⑽探汤:

⑾不能决:

⑿孰为汝:

⒀多知乎:

⒁见两小儿辩斗

⑴追赶⑵跑⑶湖⑷在半路上⑸遗弃⑹往东方⑺原因⑻距离⑼认为⑽热水⑾决断⑿谁⒀通“智”⒁争论

2默写《夸父逐日》全文。

3、翻译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及其日中如探汤。

⑶孰为汝多知乎?

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⑵到了正午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

⑶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四)期中之前三篇文言复习

1、为下列句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A.言辞B.推辞C.告辞

②及鲁肃过寻阳()

A.到B.经过C.拜访

③卿今当涂掌事()

A.涂抹B.通“途”C.图谋

①B②A③B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A.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余闻之也久

D.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A)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人,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

B.仲永由神童变成平庸人,责任在于他父亲。

C.王安石和同时代的韩愈、苏轼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行列。

D.列宁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C)

4、关于《伤仲永》一文写作特色,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本文运用了寓理于事的创作方法。

B.本文语言精练。

如在写别人对仲永的态度时仅用“异”“奇”这样的词就从正面点出了仲永的天资。

C.本文详略得当,详写的是仲永才华极盛时期的情形,略写的是仲永长大后的情形。

D.本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即仲永幼年的神奇天资与成人之后的平庸形成对比。

(B)

5、背熟《木兰诗》,填空:

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

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

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

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对镜帖花黄雌兔眼迷离。

三、现代文阅读

⑴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重点写什么?

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

⑵课文《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⑶课文结尾说: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其实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吃起来也平常。

文末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⑷《安塞腰鼓》主要想要表达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⑸课文的标题——“伟大的悲剧”是什么意思?

斯科特探险队员虽然都牺牲了,但他们为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了事业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足以证明他们是全人类的英雄,同时永远给我们以精神上的鼓舞。

所以称之为“伟大的悲剧”。

⑹一般人是给胜利者作传,为什么茨威格却充

激情地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茨威格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想到的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他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给人们长久的思考。

⑺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⑻课文《荒岛余生》(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的末尾——希望世上的人都取得一个经验教训:

在这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慰藉的事情。

你能概括这段话蕴含的思想感情吗?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地看到积极的因素,去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⑼课文《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

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

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就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⑽联系《斑羚飞渡》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一段话有什么含义。

a.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

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b.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灿烂”不光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四、古诗词背诵(填空)

①滁州西涧韦应物(唐代)

独怜幽草涧边生,______________。

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

②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代)

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

③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

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

荷笠带斜阳,________________。

④约客赵师秀(宋代)

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

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

⑤论诗赵翼

_______________,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①上有黄鹂深树鸣野渡无人舟自横②岐王宅里寻常见落花时节又逢君③杳杳钟声晚青山独归远④青草池塘处处蛙闲敲棋子落灯花⑤李杜诗篇万口传

各领风骚数百年。

五、名著导读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另外两部是:

《在人间》《我的大学》。

人物形象:

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

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鲁滨孙漂流记》简要内容:

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甘于像父辈那样平庸地过一辈子,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

有一次,风暴将船只打翻,鲁滨孙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

鲁滨孙的性格:

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

《昆虫记》:

法布尔的《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法布尔的《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

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六、综合性学习要点

1、戏曲大舞台(课本第147——150页)

①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角色与行当、“虚拟”、艺术手段和技术方法)

②几个主要剧种:

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

③京剧的旦角流派:

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④京剧脸谱的含义(略)

2、黄河,母亲河

课本第74——75页的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共5段——要背下来。

3、我也追“星”

对名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求全责备。

4、马的世界

复习有关马的俗话和成语,了解有关马的历史故事。

5、探险的意义:

能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发展进步作贡献;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

一、《伤仲永》

1.出处: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

4.内容理解: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

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

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

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

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

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

a.自己,eg:

并自为其名;b.从,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

a.听说,eg:

余闻之也久;b.名声,eg: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

a.这,eg:

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

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

a.连词,并且,eg:

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

a.名词,名字,eg:

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

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

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

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

a.动词,完成,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

蒙乃始就学。

⑧.然:

a.代词,这样,eg:

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

泯然众人矣。

⑨.于:

a.介词,此,eg:

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

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

a.动词,作为,eg:

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

卒之为众人。

⑩.夫:

a.指示代词,那些,eg:

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

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不至:

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

通达聪慧。

⑤.收族:

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

他。

⑦.泯然:

完全。

⑧.贤于材人:

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

a.不使学。

(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

(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

(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

(“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备注:

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二、《木兰诗》

1.出处:

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2.字词句:

A.字音:

机杼〔zhu〕鞍鞯〔anjiang〕辔〔pei〕头鸣溅溅〔jian〕金柝〔tuo〕阿姊〔zi〕霍霍〔huo〕可汗〔kehan〕贴:

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

古义指父亲,eg:

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

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

古义为只,副词,eg: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

古义为外城,eg:

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

a.集市,eg:

东市买鞍马;b.买,eg:

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

a.买(东西),eg:

东市买骏马;b.雇,租,eg:

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⑷.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

早晨。

②.溅溅:

流水声。

③.胡骑:

胡人的战马。

④.强,有余。

⑤.不用:

不愿做。

⑥.扶将:

扶持。

⑦.赏赐百千强:

赏赐很多财物。

C.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

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D.备注:

本课出现很多句式,如复沓句、顶真句/联珠句、排比句等。

内容上详略处理得当。

三、《孙权劝学》

1.出处:

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文学影响:

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

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

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

a.用,eg:

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

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

a.掌管,eg:

当除掌事;b.应当,eg:

但当涉猎。

③.见:

a.知道,eg:

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

);b.认清,识别,eg: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

a.动词,比得上,eg:

孰若孤;b.介词,好象,eg:

仿佛若有光。

⑤.之:

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助词,的,eg:

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