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514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x

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

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

横刺"

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

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

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

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

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

晕针"

,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

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

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

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3)操作方法:

①暴露叩刺部位,以75%酒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

②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由轻到重叩击。

③叩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弹起,动作连续,一般每分钟约60~80次。

④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5~15分钟。

⑤叩刺完毕,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叩刺部位。

⑥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

(4)护理:

①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

②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

③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即皮肤经叩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

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

对某些顽固病症,如神经性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

④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

⑤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

3、耳针

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镊子、无菌针盒(内盛无菌揿针或王不留行药籽)、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2)操作方法:

①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色、凹陷、

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标记。

②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内壳针刺部位皮肤。

③以无菌镊子夹取揿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揿入,用小块胶布固定针圈。

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镊子夹取胶布,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

④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3~4次。

(3)护理:

①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②取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

③留针期间,避免洗涤针处,若留针处出现剧痛或发热不适时,应及时取出并局部予以消炎处理。

④留针时间一般3~7天,夏季出汗较多,可减少留针时间,以免感染。

二、灸法

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

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

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

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

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

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三、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药罐的治疗方法。

临床最常用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

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

1、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数个、95%酒精棉球、血管钳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2)用血管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分钟。

(5)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

称闪罐;

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

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3、护理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

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

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

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

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刮痧疗法

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

1、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瓷匙、滑润油(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

(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铜钱或瓷匙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

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

上腹部可

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

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

(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被卧床休息。

3、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肤。

(3)操作时,应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

(4)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脉象、汗出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

(5)刮痧后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并观察病情有无好转,作好记录。

(6)体弱病重,皮肤病患处,禁用此法。

五、小儿捏脊疗法

「概述」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

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功能均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肺、脾、肾三脏虚损而致卫外不固,反复感邪,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发病关键不在邪而在于正气不足。

捏脊疗法通过刺激督脉、膀胱经等经络以及肺俞、脾俞、肾俞等背俞穴,能有效地培元固本,补气、健脾、强肾,补益气血,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从而抵御外邪入侵,有效防止外感复发。

此外,临床中遇到伤食腹泻、遗尿等儿科常见病证,运用此法均能达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效果。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

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基本内容」

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

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

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可捏至风府穴。

捏拿完毕,再按肾俞。

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

3、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

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

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

也可以单捏不提。

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4、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

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

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

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

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

多汗提肾俞、照明俞、肺俞;

尿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

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

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

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

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

「操作方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

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

2~3次。

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

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

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

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适应证」

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

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

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1、胃肠疾病

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它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

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

2、肺系疾病

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

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3、夜啼、睡眠不安

中医有句古话:

胃不和则卧不安。

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

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

4、遗尿、多汗

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禁忌症」

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

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注意事项」

1、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2、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高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