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52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docx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手段(媒介) 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 少数人 特定、较多数人 不特定、多数人

空间 小 中 大

周期 不规则 较规则 规则

角色 随时交替 有所限定 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

反馈 灵活 有点困难

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

信息(表达) 不规范 较规范 规范

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重点:

施拉姆)一、传播研究的起源

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

三、传播学的形成

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

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

1.H·

拉斯韦尔(1902-1977)

美国政治学家。

从政治学或实际政治的角度研究传播,起特点在于:

一是对政治传播尤其是战争宣传进行了比较系统、详尽的分析,为前人所不及;

二是不单对政治传播,进而对整个人类传播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并深入钻研,取得重大成就,为传播学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体现为:

①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道路;

②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课题;

③倡导并亲身实践(作为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的)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立下又一功勋。

代表作有: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等。

2.K·

卢因(1890-1947)

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启示:

一是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起身后的

“群体”的强大制约技能;

二是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科学研究。

《解决社会矛盾》等

3.P·

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

主要贡献是:

一是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使深入讨论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

二是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作为传播学又一基本研究方法的地位。

《人民的选择》、《人际影响》等

4.C·

霍夫兰(1912-1961)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也是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着眼于微观层次,对传播的具体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总结。

主要采用的是“控制实验法”,使之成为传播学的又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传播与劝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等

5.W·

施拉姆(1907-1988)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第一个抱有创建“传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不懈奋斗终生的人。

将掐人的成

果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

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建立了4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由此培养了大批人才。

出版了《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自己的代表作则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五、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4节学习传播学的意义(不考)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第1节 传播的结构

一、何谓结构

所谓“结构”,即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所谓“过程”,即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程序,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结构”动态的表述。

二、结构(过称)研究的意义

第2节 传播的基本模式(重点:

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

理解、分析、比较)

一、何谓模式

所谓“模式”,可理解为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其主要作用是:

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具体而言:

“组织”功能,即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是我们对事物一个很难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整体形象。

“解释”功能,它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用其他方法则可能显得相当负责或含糊的信息。

“预测”功能,即通过模式有可能对事件的进程或结果给出预测。

模式的类型包括:

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

二、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谁(who)<

传者·

控制分析>

—说什么(sayswhat)<

讯息·

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

(inwhatchannel)<

媒介·

媒介分析>

—对谁(towhom)<

受着·

受着分析>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

效果·

效果分析>

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分析即5领域)缺陷:

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

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

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①“媒介”被一分为三了

②“讯息”被区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

③“噪音”可谓是传播过程中的“不速之客”

三、控制论模式

六要素:

发信方、符号化方、受信方、符号解读方、讯息(或信息)、媒介(或渠道)、(未必有、但时常有的)反馈(包括效果)

不足:

一是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并非如此。

二是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为纠正这一缺陷F·

丹斯提出了一个螺旋形模式。

三是(最主要的问题)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

四、社会系统模式

五、各具特色的其他模式

第3节 传播的功能(重点:

二功能说和四功能说)一、传播的基本功能——传授信息

二、二功能说:

工具性和消遣性

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①个人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

从消遣性传播的角度看,则是调节身心。

②组织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主要作用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

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

③社会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主要作用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

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提供娱乐或者说调节社会大众身心。

四、四功能说:

社会传播和大众传播

内容:

1.监测环境。

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

2.协调社会各部分。

以“宣传”聚合社会各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

3.传承社会遗产。

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4.调节身心。

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

五、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第4节 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一、三功能说:

负功能研究

(1)授予地位(正功能)

(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正功能)(3)麻醉精神(负功能)

“三功能说”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地提出了负功能的问题。

但它既没有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没有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两个环境”理论

三、“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第5节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一、传播研究与发展研究二、拉纳的贡献

1958年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提出理论框架:

有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

系统,一端是传统社会,另一端是现代社会;

所谓现代化,无非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并专门论述了传播对现代化的作用。

意义:

一是首次尝试建构传播与现代化的理论;

二是在传播学界激发了广泛的兴趣和行动,促使研究者开始思考传播在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角色,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发展传播学。

三、发展传播研究的经典范式(重点)

发展传播研究的三个问题:

发展何以构成;

什么策略可以完成发展;

传播在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①拉纳的“移情”模式

②施拉姆的传播发展战略

③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式四、旧范式的缺陷

五、新范式的兴起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发展(重点:

几次革命、八大媒介)第1节 从亲身传播到大众传播

一、从语言到文字的进化

二、形形色色的媒介三、复制技术的演进四、社会结构的变革

第2节 从活字媒介到声像媒介

一、活字媒介“家族”的成长

两大家族:

活字媒介“家族”——报纸、杂志、书籍;

声像媒介“家族”——电影、广播、电视

1.报纸2.杂志 3.图书

二、声像媒介“家族”的兴起

1.电影 2.广播 3.电视

第3节 新媒介与信息化社会一、何谓新媒介

所谓新媒介,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

狭义上的新媒介,

则可以理解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

二、新媒介的种类

1.通信卫星 2.光纤通信 3.有线电视 4.电脑 5.互联网 6.手机三、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重点)

1.信源多元化 2.技术融合化 3.内容个人化 4.传受交互化 5.关系平等化

第4节 媒介理论(如何评价三人、观点正确与否)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3.冷媒介与热媒介 4.地球村

5.对麦克卢汉理论的评价

一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与人们平时所说的媒介概念不仅相同。

其把媒介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加以思考,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视作媒介。

二是他过分地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也忽略了媒介内容即信息的重要性。

三是他的晦涩文风也引起很大争议

四是对有关“冷”、“热”媒介的学说,人们颇多微词。

很多人认为这种划分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实用。

二、威廉斯的媒介观

1.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世界本身 3.社会意向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4.对威廉斯的媒介观的评价

三、梅洛维茨的创新与发展

1.情境应被视为信息系统

2.电子媒介的普及造成社会情境的变化

①媒介符号(信息传送的形式)的不同,导致了情境的合并。

②媒介物理特征的不同,导致了情境的合并。

③媒介信息内容的不同,导致了情境的合并。

3.媒介的变化促使人们行为的变化

4.与麦克卢汉理论的比较

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

第2节 社会控制的其他理论(重点:

概念性的东西)一、“获知权”和“接近权”理论

1.获知权:

一是从媒介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媒介有从当权责者处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

权利;

二是从大众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大众有从当权者处或者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2.接近权:

着眼于大众和媒介的关系,主张前者有权“接近”、参与后者的活动。

二、国家发展(国益)有限理论

核心观点:

把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放在第一位。

媒介的一切行为,都应当服从这一目标:

(1)方针——媒介的方针,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步调一致

(2)内容——媒介的内容,应优先弘扬本国文化

(3)国际合作——应优先考虑与兄弟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4)与自由的关系——媒介应当既是自由的,又是负责的

(5)与国家的关系——媒介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权利可介入,使用各种相应的控制手段。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体制理论

1.无产阶级报刊(媒介)理论的兴起

2.社会主义大众传播体质的结构

3.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

①媒介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而准确地贯穿到报道、言论等各项具体业务内容中

②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将大众吸引、凝聚在党中央的周围,团结奋斗,激励他们积极进取

③发挥媒介的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

④坚持真实性原则

⑤坚持党性原则

第3节 媒介自律(重点:

新闻业为谁服务?

)一、新闻专业主义

所谓自律,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媒介自律,即传媒业界对传媒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和社会使命、责任有正确的认识,并在这种正确认识的指导下,以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1.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及其特征

核心理念:

一是客观性,一是公共利益至上。

理念决定基本特征和原则:

新闻自由、媒介平等、媒介多元、信息的平衡/中立/准确/充分/相关、维护社会及文化秩序。

2.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政治力量和商业力量

当前中国媒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伦理道德匮乏的现状:

14点二、媒介自律与职业伦理

1.西方媒介理论概观

媒介自律制度—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理论

2.中国媒介理论概观

近代新闻伦理思想:

新闻从业人员以品性为第一要素;

新闻报道务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要反映民情,指陈时事,主持清议,为民请命;

报刊要求通俗易懂,面向人民群众,办报要有读者观念。

中国共产党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联系实际、联系群众;

坚持正义与真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第五章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介第1节 大众媒介与社会

一、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大众传播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运行:

大众传播必须依赖社会而存在,没有社会就没有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大众传播必然被打上社会阶层、阶级的烙印;

大众媒介必然受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包括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受大众的监督等。

1.媒介在社会中的位置

时间和经验的窗口,社会和世界时间的镜子,过滤器或守门人,路标、指南或诠释者,受众表达信息与观念的论坛或平台,对话者或在谈话中消息灵通的搭档。

2.媒介的社会功能

两条路径:

一是从宏观角度,将大众媒介纳入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中,考察其社会功能;

二是从微观层面,具体考察媒介的正、负社会效应。

3.影响媒介的社会因素

政治体系对媒介的制约:

政治体制决定着媒介机构的所有制性质;

国家/政府在法治法规层面制约着媒介的行为;

政府的政策/行为制约着媒介及其信息来源的内容;

国家意识形态制约着媒介组织的结构和活动。

经济制约:

宏观经济体制决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性质和运作方式,是媒介最核心的制约因素之一;

来自市场环境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压力;

来自广告主或赞助商的压力;

来自其他经济利益团体的控制。

媒介与政府、受众、广告客户、其他媒介、社区的关系。

二、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不考)

三、媒介的全球化与集中化(理解)

1.媒介全球化

媒介全球化是指一种对媒介经营活动进行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

全球媒体的出现是其重要表现。

全球媒体的主要特点:

媒介经营和管理的跨国性、开放性;

媒介经营地点的世界性;

竞争激烈、高度集中、赢家通吃;

媒介内容的商业化和娱乐化。

2.媒介集中化

所谓集中化,指通过接管、合并或联合,或干脆通过吸收等方式,加强企业的竞争地位。

媒介集中主要包括横向集中和纵向集中。

第2节大众媒介的生产过程一、大众传播过程的分解

五大环节:

(1)职业传播人员处于各种目的,制作各种信息资料,并通过各种手段,将其传达给公众。

(2)所有信息,都通过机械或电子设备,以最快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发布出去。

(3)信息传送的对象,是人数众多、匿名而成分复杂的受众,他们各自有选择地接受各种媒介的信息。

(4)受众的每个成员,即受者,都根据各自的经验和理解,对自己选择的信息作出解释,在多数情况下,受者与传者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

(5)结果,受者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传者的影响,传播过程也因此而产生了某种作用。

二、媒介工作的一般程序

1.收集信息 2.编辑制作 3.产出成品 4.发行

电影制作的过程:

构思—编导—拍摄—表演—特技—剪辑—出品发行三、“把关人”现象及其研究(重点)

所谓把关人,即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把关人”的根本作用是相同的,既体现决策人的意志。

(1)个体传播工作者层面

(2)媒介日常工作惯例层面

所谓日常惯例,就是指媒介工作者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式化、规则化、重复性的作业方式。

(3)组织层面

(4)社会机构层面

(5)社会体系层面

“把关”理论研究的未来:

1.对于“把关”的角色,可从多种分析层面予以思考

2.考察各个层面之间的关联,将特别有助于研究

3.对于每个层面相对的权限,皆应予以强调

4.个体层面的研究,需超越简单的态度或偏见问题的考察

5.为了提升“把关”研究的分析层次,可运用一些尚未得到普遍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6.“把关”研究应更多地集中考察关口自身和关口前后的压力

7.“把关”应被视为一种宽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选择的行为,它同样包括对讯息的构建、呈现、定时、定位、抑制、重复等,尤其应当考察在这一过程中处在关口之前和关口之后的力量

8.多考察讯息自身的特点

9.可比较不同类型的媒介组织之间的把关活动第六章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

第1节 什么是信息

一、信息的基本性质和传播特征

信息是事物的表征与表述,是一切消息、讯号、知识的总称;

信息是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基本因素之一;

信息是用以减少或消除十五不确定的东西,这是一种操作性的意义。

基本性质:

事实性、传递性、时效性、系统性、指代性。

传播特征:

目的性、共享性、寄载性、可识别性、模糊性、扩充性、可转换性、可贮存性。

二、信息的分类

(1)从使用符号的角度:

分为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2)从内容与功能的角度:

分为实用信息与非实用信息

(3)从信息存在方式看:

分为内储信息与外化信息

(4)从信源(传者)看:

分为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

(5)从认知方式看:

分为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

(6)从认知程度看:

分为未知信息与冗余信息

(7)从生成领域看:

分为自然信息、社会信息和思维信息

(8)从应用部门看:

分为政治信息、军事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等三、信息论概略

以申农的代表作《通讯中的数学理论》和《噪音中的通讯》为诞生的标志。

四、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信息革命:

1956至今。

第一阶段(1956-1993),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形成信息产业的基础

第二阶段(1993至今),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于拓展,引发了新一轮技术创新,绝大多数国家参与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

信息社会的特征:

1.文字信息与知识量急剧增长,形成所谓的“知识爆炸”

2.信息的传递手段迅速发展,进一步消除了信息在实践与空间上的传播障碍

3.在信息大量涌现的情形下,传统学科的框架被突破,人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出现了新的整合

4.信息革命既是一场科学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5.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信息技术成为高新科技的重要部分,并在所有领域迅速扩张及发挥作用。

第2节 什么是符号一、符号的定义

所谓“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二、符号学概略

理论渊源:

1.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给符号下了确切的定义,对符号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和描述,从而使符号学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

2.瑞士注明语言学家索绪尔

3.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致力于创建有别于形而上学的符号哲学体系

4.现代逻辑学三、符号的分类

索绪尔: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皮尔斯:

(1)符号过程。

分为性质符号、事实符号、通则符号

(2)符号方式。

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象征符号

(3)符号结果。

分为“可能性”符号、“事实性”符号、“原因性”符号四、象征互动理论

第3节 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

一、语言传播

语言的特性:

静止性、有限性、概括性

语言运用的规则:

注意语言概括层次的组合;

注意语言概括阶梯的差异;

注意语言的渐变性质;

注意语言的主观倾向。

二、非语言传播

传布性、情境性、可信性、组合性、隐喻性

第4节 大众传播的内容一、媒介内容的类型与研究方法二、新闻类型的分析

新闻是传播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价值就是构成新闻事件的诸特性:

新近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反常性、一致性。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1节 受众概述

一、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众多、分散、匿名、流动、异质)二、“大众社会”理论

三、受众观的历史变迁

四、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和行为五、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和满足

第2节 受众的类型和特征

一、受众的类型

“广”受众和“宅”受众二、受众的社会特征

影响因素:

文化传统——民族特征

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

群体影响——信息与群体的关系、受者与群体的关系、群体的亲和度、群体的约束力。

三、受众的个体特征

四、受众的心理特征

1.认知心理——受众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

2.好奇心理——喜新心理

3.遵从心理——从众心理

4.表现心理——在群体面前显示自己优势的欲望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