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26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 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世界现代史下册第三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教案人教版

第三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考点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背景和原因:

(可能性)

依据:

(必要性)目的:

,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东山再起,建立新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

2.内容:

3.评价:

实质: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按美苏意图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烙印。

两极格局初步形成,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倡导和平民主,有利于世界和平民主进程。

美苏相互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美苏冷战和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损害了弱小国家利益,埋下了许多隐患。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不同点

基础

战胜国对战败国、弱小国家的掠夺

战胜国的相互妥协

时间

一战后两年内

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

主导国、地域

英法在欧洲、中东、非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

美苏在全球

处理战败国

极力削弱、限制:

割地、赔款、瓜分殖民地、军事限制

惩办战犯根除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实现民主化,军事占领,支持经济恢复发展

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间、战胜国间、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间

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间、资本主义国家间、社会主义国家间、新老殖民主义与第三世界间

性质

帝国主义性质

反法西斯倡导和平民主与大国争霸性质

瓦解途径

在战争中瓦解

随世界多极化趋势瓦解

影响时间长短、深广度

前者远不及后者

相同点

时间

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主因

大国间力量对比巨变消长、妥协的产物

依据

一系列国际会议协议

内容

处理战败国,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结果影响

随大国力量对比变化消长而瓦解;

损害弱小国家利益,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烙印,埋下一些隐患;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联合国的成立

1.背景原因:

(必要性);国联未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并于二战爆发后名存实亡。

(可能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协议。

2.概况:

1945年10月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主要机构;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苏、英、法)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护国际和平安全的机构,在决定实质问题时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决议拥有否决权。

★3.作用:

初期被美国操纵,成为其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兴起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4.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不同点

背景

帝国主义大战的产物

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国防力量对比变化主要在资本主义国家范围内

国防力量对比变化更大;国际共运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殖民体系崩溃第三世界崛起

旗号

高举反共反民族解放旗号,大力干涉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倡导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大力推动国际共运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组织方式

排除苏联等国,被大国操纵

成员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

作用

始终被英法操纵,成为其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其宗旨只是空话

初期被美国操纵,成为其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兴起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同点

背景

成立于世界大战后

性质

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作用

曾被大国操纵成为其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三、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

1.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

对德国法西斯的处理

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

不同点

总况

纽伦堡审判和分区占领德国

美军单独占领日本和东京审判

法庭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审判

盟国合作较好,审判较全面,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惩罚,且宣判纳粹党为非法组织

★美国居主导地位,审判不全面不彻底,出于自己利益考虑(冷战需要),对一些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且保留了天皇制(实则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势力)

占领

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

(为阻止苏联在亚洲扩大势力),美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

影响

起到很大警世作用,有利于防止出现新的战争狂人重演历史悲剧;

德国政府对历史反思较积极诚恳,积极谋求与其他国家的和平与发展。

★日本政府对历史反思缺乏诚意,一直未真正向亚洲受害国谢罪。

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始终不甘心失败,不断有人为侵略战争开脱(美化或否认侵略战争),军国主义思想随经济崛起再度抬头,企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相同点

依据

雅尔塔、波茨坦等协议

总评

对法西斯战犯较正义、公正的审判和惩罚

2.德日政府对战争历史反思态度不同的原因:

对两国法西斯的处理(占领、审判)情况不同;受害国对两国索赔的态度不同;两国宗教信仰不同;两国思想文化底蕴不同;两国所处周边环境不同。

3.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处理的区别:

一战后

二战后

目的

掠夺、削弱

根除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实现民主化;支持经济恢复发展

主权

保留

丧失

领土

重划疆界,面积有较大缩小

基本维持,但被分区占领(后来导致分裂)

军备

被限制

完全非军事化

战犯

未被惩罚

被审判、严惩

殖民地

被战胜国瓜分

赔款

过于苛刻

基本合理

影响

加深德国与战胜国的矛盾,引起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埋下大战隐患

见上“对德国法西斯的处理”

四、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1.背景原因:

二战使大国力量对比巨变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使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直接原因)美苏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矛盾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2.经过:

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的演说。

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出台,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发动冷战。

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目的:

扶植西欧经济恢复发展,防止革命爆发,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确保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将其纳入对苏冷战轨道;输出美国过剩资本。

★影响:

仿照“目的”;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盟;推动了西欧经济迅速复兴并走向联合,最终增强其独立自主倾向,削弱了美国的控制并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1949年美国等成立针对苏联的组织(另一目的是控制西欧)。

美国、苏联分别支持德国西东部先后成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德国分裂。

1950—1953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其间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1955年苏联和东欧成立华约组织。

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和原因:

标志:

原因;(根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西欧、日本的崛起,使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并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东欧、苏联因发展困难而巨变解体;第三世界崛起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4.影响

 

考点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美国

1.战后至70传代初经济的稳定发展。

原因:

2.70年代经济的缓慢发展、滞胀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原因:

表现(影响):

经济危机后进入滞胀阶段。

3.80年代经济的复苏。

原因:

4.90年代经济的繁荣。

原因:

大力改革;吸纳世界尖端人才,发展高科技产业。

表现:

通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递减甚至盈余;主导产业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知识经济产生发展。

二、西欧

1.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原因:

 

2.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和成就:

原因:

成就:

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西欧的一体化进程——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

成立背景原因:

★(必要性)

(可能性)统一欧洲的思想和行为由来已久;法德的和解(政治前提);地域邻近,传统经济联系密切;西欧各国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文化和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相近。

主要目标。

成立时间、性质:

1967年,区域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联盟。

[注:

首先开始于煤钢联营。

]

发展和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发展为欧洲经济政治联盟——欧盟,并成功启动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标志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正式建成,是目前最成功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化组织。

由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迈进。

★作用:

仿照成立的“必要性”;

 

三、日本

1.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原因:

 

2.经济发展成就:

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8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

★3、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

与西欧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经济格局;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美国重要战略伙伴;军力膨胀引起亚洲各国人民高度警惕。

四、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

政局较稳;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行福利政策稳定政局刺激消费;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发展高科技;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拓展世界市场加强国际经济联系;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掠夺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素质较高且辛勤劳动。

五、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1.矛盾的缓和:

措施:

推行福利政策。

2.矛盾与问题:

阶级矛盾仍然存在。

社会危机加深。

极右势力沉渣泛起。

★日本极右势力非常猖狂的原因: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二战后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不全面不彻底,美国居主导地位,出于自己利益考虑,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且设法保留了天皇制;美国的扶植使战后民主改革不彻底;经济实力增强并在亚洲占绝对优势,亚洲各国对其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牵制力;一些大企业、政界要人对极右势力的纵容、支持甚至参与。

 

考点3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解体

1.形成背景原因:

(必要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社会主义,发动冷战甚至热战;为了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成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维护世界和平。

(可能性)欧亚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得到苏联的帮助;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2.形成标志:

3、作用:

4、解体标志和原因:

标志:

中苏关系破裂。

原因: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大国、大党倾向严重;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二、战后初期的苏联和苏联50—80年代初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

1.经济的恢复发展:

经过“四五计划”,工农业总产值超过或接近战前;(国防)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核垄断。

2.存在的问题:

(二)苏联50—80年代初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1.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内容之一:

听取赫鲁晓夫关于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

影响:

推动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和平反工作;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模式的迷信,有利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建设;对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共浪潮,一度使东欧政局动荡。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背景原因:

(必要性)

(可能性)斯大林去世,政局经动荡后稳定下来;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推动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和平反工作,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模式的迷信。

内容、成效和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

农业

为重点和开始领域,有一定成效

工业

为重点领域,特别是重工业(为与美国争霸)。

军力大增,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失败

原因

不实事求是,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目标

根源:

缺乏正确指导思想,小修小补,未突破原有经济政治体制

三、东欧五六十年代的改革

1.背景原因:

(必要性)经济基础薄弱落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未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建设照搬苏联模式,忽视国情,经济困难人民不满;内政外交受苏联控制,要求实现独立自主(除南斯拉夫)。

(可能性)直接原因:

苏共二十大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模式的迷信(除南斯拉夫)。

2.概况:

大都力图摆脱苏联模式,放松国家对经济控制,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但大都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成效不明显最终失败。

国别

南斯拉夫

波兰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特殊背景

40年代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后,中断与苏联及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联系,处境困难。

波兹南事件(无外国反动势力参与,被波兰镇压)

一些知识分子组成的裴多菲俱乐部活跃;人们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纠正苏匈不平等关系;匈牙利事件(有外国反动势力参与,被苏军镇压)

党内斗争激烈

主要内容

 

结果

最早摆脱苏联模式,逐渐走上结合国情、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出现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问题尖锐

成效不明显

成效明显;但70年代后改革陷入困境

苏共指责《行动纲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并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中断

实质

摆脱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败因

(根源)未突破原有经济政治体制;未准确把握国情;苏联的干涉

四、二战后的中国

1.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较大隐患。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此后经历了十年的曲折发展和十年文革动乱。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中国开始从根本上冲破原有经济政治体制,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逐步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共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改革目标和经济政策上的相互影响借鉴及其根源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目标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所有制结构

推行一定的国有化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政府职能

加强宏观调控

减少政府干预,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

调节机制

重视计划调节作用

重视市场调节作用

分配政策

推行较广泛的福利政策

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与国际经济联系

早已跨国界发展

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

人才科技

重视人才科技的作用

根源: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考点4战后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新加坡和韩国经济的发展

1.60—8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新加坡

韩国

不同点

重视道德教育;

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

以五年计划确定经济发展目标;

实行不均衡增长战略

★相同点

 

2.成就与问题:

新加坡

韩国

成就

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环境优美

成为工业巨人

七八十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实现了工业化

问题

面积小,资源缺,国内市场小,人口密度高

中小企业发展较慢;掌权军人和大资本家结合带来的贪污腐化较严重

★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资,经济发展风险增加,如1997年金融危机。

(教训:

不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外资;要加强对外资的管理、引导;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印度经济的发展

1.政策:

2.成就:

3.问题:

三、西亚经济的发展

1.特点:

2.产油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成就:

(1)原因(措施):

石油资源丰富;

团结发展中国家产油国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斗争(如发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本国石油工业,开始充分利用石油发展经济:

提高油价;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发展石化等工业。

改善农业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2)成就:

3.西亚的问题:

考点5美苏争霸

一、斯大林时期(冷战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

对内:

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对外:

巩固东欧阵地,抵制美国冷战(如支持东德和朝鲜成立,成立华约)。

二、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时间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80年代

背景原因

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滞胀;受西欧、日本崛起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陷入越战泥潭

经济复苏;

里根上台,对苏采取强硬态度

二战后成为能与美抗衡的军事政治大国;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与美争霸政策(平起平坐,与美合作,共主世界)

勃列日涅夫改革使经济实力与美差距缩小军事实力略超美国

综合国力尤其经济实力不足;经济军事化加剧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激化

战略意图

推行世界霸权政策

在亚太战略收缩以确保欧洲维护霸权地位

遏苏全球进攻势头;拖垮苏联经济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与美争霸政策

推行争霸进攻战略

80年代中期起戈尔巴乔夫放弃军事优势争夺,力求摆脱军备竞赛

态势特点

50年代后期起争霸格局渐成,缓和紧张并存,优势在美

苏攻美守

美攻苏缩

表现

缓和:

苏主动与西方合作签订对奥和约;苏承认西德;赫氏访美

在亚太战略收缩:

从越南撤军;改善与中国关系

80年代初里根采取强硬态度:

以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势力争夺第三世界;核竞争由数量转向质量、技术,以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

紧张(无直接军事冲突):

苏支持东德修筑柏林墙;

苏制造古巴导弹危机

争夺欧洲:

两军对峙,难以正面突破,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

在亚非大肆扩张,包抄孤立欧洲:

占阿富汗威胁海湾和印度洋地区;以军事威胁中国

80年代中后期裁减军备全面收缩:

撤军阿富汗;与中国改善关系;放弃70年代扩张所得的势力范围;对东欧放松控制并最终退出

与中国关系及原因

★美

孤立敌视对抗。

因美推行世界霸权政策,敌视社会主义

关系逐渐正常化并与中建交。

因:

与苏争霸处于守势,需利用中国增强抗苏优势;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时好时坏。

因:

霸权政策未变,不严守三个公报;苏联霸权动摇;中国实力上升;中苏关系改善

由同盟到恶化破裂。

因苏推行霸权政策企图控制中国;意识形态的分歧

以军事威胁中国。

因军力大增,推行扩张政策

改善与中关系。

因全面收缩

三、美苏争霸的总特点和影响

1.总特点:

美苏对峙,互有攻守,争夺世界霸权。

2.影响:

使局部战争和冲突不断,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消耗了双方大量财富,不利于经济发展;

双方相互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科技发展。

 

考点6两极格局的结束: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1.含义(实质):

2.方式:

3.过程:

改革陷入困境→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反对派夺权→政治多元化→反对派势力大增选举获胜→共产党或工人党失权→社会制度质变。

4.剧变后方向:

东德并入西德;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并爆发激烈地区战争;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5.剧变原因——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总爆发(斜体部分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内因

历史

原因

现实

原因

外因

苏联

西方

6、二战后德国发生分裂和走向统一的原因及统一的影响:

分裂原因:

统一原因:

两德人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经济发展的需要;东德发展的困难;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东德剧变后西德抓住时机且政策得当。

统一影响:

增强了德国实力;加快了欧共体一体化进程;推动了东西欧的接近;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1.含义(实质):

2.方式:

突发性事件与和平方式相结合。

3.过程: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政治改革(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全盘否定苏联历史→思想混乱→动荡加剧;多党制;经济大滑;民族矛盾和民族分离加剧(立陶宛率先脱离苏联);苏共党内斗争尖锐→全民公决是否保留苏联→新联盟条约公布→1991年苏共高级领导人发动八一九事件→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大变→苏共分崩离析→叶利钦势力大增掌握中央大权政权性质质变→各共和国纷纷独立→明斯克协定成立独联体(国家的联合组织),苏联初步解体→《阿拉木图宣言》扩大独联体成员,苏联完全解体。

[关于八一九事件:

根源: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使政局动荡。

目的:

维护苏联原有国家体制,阻止剧变、解体。

导火线: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

4.原因:

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与启示

1、影响:

对国际共运:

标志苏联模式失败;国际共运受到重大挫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失败);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教训,正向更健康方向发展。

对欧洲:

改变了欧洲版图;结束了欧洲对立对抗局面,加快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对世界:

标志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形势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力量对比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掩盖的矛盾爆发,局部冲突、战争不断;改变了国防力量对比,社会主义力量受到重大挫折,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力量对比变化有利于西方;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

★2、启示:

教训:

(最大)社会主义建设要走适合本国国情之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适时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健全民主法制,坚持党的领导并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改革要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警惕西方和和平演变;。

规律: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探索。

★四、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斜体部分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影响)

1、机遇:

(内政)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成功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苏东剧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更健康方向发展;

(政治环境)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亚太局势相对稳定;

(国际地位)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作用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经济环境)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国际竞争加剧,中国对外经济回旋余地增强。

2、挑战:

(政治环境)国际共运受到重大挫折,西方大国的和平演变或强权政治有可能损害我国主权,阻挠我国完成统一大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面临新考验;亚太地区仍潜伏期许多不稳定因素,如领土、边界、领海等问题;(经济环境)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科技)中国科技特别是高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四单元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和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

考点1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形势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冷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世界形势总趋势是走向缓和,时代主题是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