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273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docx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深入贯彻二次党代会精神

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四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刘志刚

2007年1月22日

各位代表,各位列席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六年来工作的回顾

2001年三届一次教代会召开以来,至今学校已走过了六年的发展历程。

三届一次教代会认真贯彻学校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全面落实改革战略、拓展战略、人才战略、攻坚战略,对“十五”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学校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2005年,在我们即将迈向“十一五”、学校发展面临重大选择的关键时期,召开了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党代会,全面总结了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了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大会确立了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制定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主体超越、整体升级”的学科发展战略、“创新推动、打造品牌”的人才培养战略、“高端引领、集成优势”的科研发展战略,确立了蓄势期远、走可持续的特色发展之路的战略思维。

党代会的召开明确了方向、统一了思想、汇聚了人气、鼓舞了干劲,成为我校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成为引领学校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一面旗帜。

回顾过去的六年,全校师生员工一同经历了学校历史上的若干重要时刻,一同完成了关系学校未来前途的若干重大任务,一同创造了值得载入学校史册的闪光业绩。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日臻成熟、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全校上下坚定发展信念、不畏艰难、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使这六年成为一段引人深思、让人难忘的历程。

六年里,在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学校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校党委获得中共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多年来,校党委以提高执政治校能力为核心,以思想建设、能力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深入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保持政治思想、工作理念和实际工作上的先进性,带领全校师生开创了发展的新局面。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群众满意度达99.6%,学校先后在第十四次、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一光荣称号是我校历史上获得的最高政治荣誉,是对我校追求在忠诚的旗帜下“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办学境界的充分认可,是上级党组织对校党委执政治校能力和先进性的高度评价,是对我校各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肯定,对全校师生为新的历史性跨越而奋斗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本科教学评建工作获得教育部专家组高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工学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特色,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5%,系统内就业率大幅度超额完成指标,多次获得国防科工委和黑龙江省的表彰,标志着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人才培养品牌开始形成;国际化办学不断取得新进展,联合培养人才、引进留学生等工作日趋规范、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等各类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奖近百项;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相继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被团中央、全国青联确定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被列入“21世纪强军计划”。

尤其是全面启动评建工作的两年来,学校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评建工作20字方针,扎实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相继召开了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和学生工作会议,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广泛的讨论,明确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提出了本科教学“九大体系”、“十大工程”具体措施;制定了学生工作抢占海军人才培养制高点、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举措,逐步形成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

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评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办学指导思想和思路进一步清晰,办学方略和特色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办学基本条件大幅度改善,教育教学改革迅速推进,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迎评促建是我校“十一五”的一个关键战役,充分展示了工程大学的实力、特色、风貌,真正成为了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工程、信心工程和凝聚力工程,成为我校在创建研究型大学进程中取得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成果。

——科技工作整体迈上新台阶,科研经费实现跨越式增长。

过去的六年里,我校的科研工作始终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在规模和水平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基础研究、国防预先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军品型号研发、民品项目研发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在多个方面产生了突破性进展:

年科研经费到款由2000年的0.8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3.6亿元;军品科研保持“三海一核”领域优势并不断拓展了新领域,“登陆上天”取得突破,首次争取到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经贸委产业化项目;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国防973”项目中获得3个技术首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及科技发明二等奖三项;科研专利和高水平论著大幅增长,科研产品首次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民品科研取得较大进展,为国防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设立并全面启动了校内基础研究基金;学报发展成为EI数据库收录期刊。

科技园顺利迈进教育部、科技部正式授牌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行列,标志着我校产学研结合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学校服务社会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平台进一步提升、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高端引领、集成优势”的科研发展战略,学校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确立了“强化基础、开拓创新、强军扩民、跨越发展”的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科技工作总体定位、研究层次、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四个转变”为标志的科技工作新理念,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的系列举措;学校顺利通过国家一级保密资格认证现场审查,初步形成了保密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了保密工作水平。

——高质量完成“211工程”“九五”“十五”各阶段建设任务,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工程,“211工程”真正成为了我校上水平、上质量、促改革、增效益的重要牵引工程,成为了推动力工程和特色建设工程。

经过不懈努力,学校成功申报了一批高新工程保障条件和专项工程建设项目,获得了宝贵的资金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主体学科的能力提升。

经过重点建设,“三海一核”学科特色发展战略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工程大学特色的办学道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不断向“三海一核”特色领域纵深发展、向广度扩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学校成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核学院,标志着我校“三海一核”办学方略指导下的特色学科体系主体构架基本形成。

在大力发展主体优势学科的同时,为保持学科间协调发展、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学校筹集经费1.7亿元投入学科及专业实验条件建设,使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实力进一步提高。

学校获准试办研究生院,使我校进入国家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学校行列,体现了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力与水平,对提升办学层次、促进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年来共增加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中心各1个;增加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和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有3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研究生数量由2400余人增加到7200余人,先后有4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提名论文。

——“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总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确立了以“研究型目标为最高衡准、超常规举措为必然选择、特色竞争力为核心目标”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加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终身荣誉教授”、“兴海人才奖”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引进、组建了深海工程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了包括院士在内的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成功搭建,师资队伍国际化步伐加快,学校历史上又一次人才培养和引进高峰形成,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31%,以教授治学为核心的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正式启动,迈出了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学院治理结构的关键一步。

徐玉如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亮点,标志着我校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学科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中青年教师冲击世界先进水平产生了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也使我们对高端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培育高端领军人才的思路有了更系统的思考。

六年中学校还顺利完成三轮干部竞争上岗工作,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改革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为建立以基层学术组织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础。

——“百年校园”初现端倪,和谐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2001年学校启动“东拓西开”工程,由此迈出了校园环境高水准建设的步伐。

迄今,一号楼群、工学桥和新校门、科技园区、启航活动中心、学生公寓和食堂、青年教师周转公寓、四座教学大楼全面整修、田径场及军工操场改造、地下管网与道路改造维修等一批重要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21B教学实验楼、船海楼、动力楼、水下机器人实验室等工程相继开工或进入设计阶段,校园绿化美化工程顺利完成。

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百年校园”初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我们科学制定校园发展规划、着力提升硬件建设水平、倾心打造花园式校园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和谐校园建设力度:

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教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大力推进医保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切实解决了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实施保障职工利益的公房出售等政策措施,使教职工真正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校训、校歌、校风、校旗等相继确定,陈赓院长等名人塑像陆续落成;学校后勤工作保障有力,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水平不断提升。

除此之外,学校其它各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作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激动人心的一件喜事、盛事,50年校庆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凝聚了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进一步总结和弘扬了优良传统,学校的凝聚力空前提高,社会地位明显上升,成为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委、省重点共建我校协议正式签署并切实得以实施,学校获得了20多万平方米宝贵的建设用地和有效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我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应对“非典”及松花江水污染等突发性事件取得全面胜利,体现了学校管理有序、领导有力、上下同心的整体风貌。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省部级表彰奖励百余项。

回顾六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为学校取得的喜人成绩感到骄傲,为我们付出的不懈努力感到欣慰。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

学校的发展与每一个工程大学人息息相关,凝结了所有工程大学人的智慧与汗水,是几代人半个世纪努力的结果。

在此,我们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兄弟单位以及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向始终关心学校发展的校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向为学校发展建设奉献了心血与才智、打下了良好基础的老领导、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岗位上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工作中的经验启示与存在的不足

回顾学校发展的历程,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重要启示:

一是必须用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发展。

“211工程”启动以来的十年,尤其是二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总结办学历史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办学理念进行了系统凝炼。

以二次党代会及人才、教学、科技、学生工作四个专题工作会的召开为标志,我们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办学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确立了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凝炼出了“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对学校类型、学科发展、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进行了准确定位,明确了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这些办学理念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取得了可喜的工作业绩。

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就能够对肩负的使命与面临的机遇有理性的把握,就能够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二是必须以优秀的精神文化支撑发展。

通过50年校庆、“211工程”建设、本科教学评估等重大工作,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及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的丰富实践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发展的文化根基,是我们面向未来加快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我们正是在进一步挖掘、提炼传统的内涵与核心精神的基础上,确立了“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校训,凝炼出了校风、教风、学风,提出了“三个第一”的办学境界;同时也正是因为切实弘扬了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荣誉感与使命感。

事实充分证明,学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升华的过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三个第一”的办学境界作为我们的最高追求,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为支撑,我们就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信念、坚持目标、坚韧不拔地把学校的事业推向前进。

三是必须不断抢抓历史机遇促进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充分认识到抢抓机遇的重要性,紧紧把握外部环境与行业形势的变化,及时抓住学校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机遇,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环境中不断加快发展的步伐,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我们不断提升识别机遇、把握机遇的能力,坚持敢于迎接挑战、善于应对挑战、乐于战胜挑战的积极态度,坚持在竞争中不断激发奋斗的激情与争取胜利的热忱,我们就能够在任何形势下抢抓机遇,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是必须建设优秀的领导班子引领发展。

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领导班子以提升执政治校能力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个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和谐型的领导集体,党政密切配合,积极思考办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带领学校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事实充分证明,只要领导班子成员始终坚持自身的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努力保持政治思想、工作理念、实际工作的先进性,不断加强执政治校能力建设,团结务实、勤政廉洁,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引领学校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五是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保障发展。

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人,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每一项重大工作、重要活动的胜利完成都是全校师生同心同德、精诚奋斗的结果,学校的每一点成绩、每一点进步都体现了集体的智慧与团结的力量。

在50年校庆、抗击非典等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中,在完成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国家保密资格认证等重要工作、重要任务中,全校师生员工以高度的全局观念、责任意识,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奋力拚搏,充分展示了工程大学人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潜力,使学校的工作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就能够把蕴藏在师生员工中的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来,把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把干劲与斗志激发出来,使学校的发展拥有最根本的保障力量。

在看到发展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大学分级化的趋势,面对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格局和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的要求,与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我们已经确立了“三海一核”特色理念,但在实践这个理念的过程中,向“三海一核”主体服务领域进入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在这些领域还缺少引领性的标志性成果,服务于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需要迅速提升;

——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超常规举措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但我们的基层学术组织制度、绩效评价体系等体制机制还不能满足出大师、出名师、出精品、出高层次创新团队的要求,在汇聚和培养高端人才方面还缺乏吸引力,仍需下大力气加以改进,学术队伍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虽然我们已进行了三轮机构改革,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以提升,但面对新形势、新目标和新任务,干部队伍的学习研究能力、决策支持能力、实际执行力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能力亟待提高。

这些不足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三、着力构建研究型大学基本框架,全面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基于对形势、机遇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历史和现状的正确判断,确定了“到2020年左右,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同时明确要在“十一五”末期,形成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

“十一五”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是打基础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两年中,我们通过各种专题工作会议、寒暑假工作会议,并结合迎评促建等重点工作的推进,集思广益,对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深入思考。

2006年,国防科工委提出在委属高校实施“一提三优”工程,2010年以前必须全部达标。

“一提三优”工程是国防科工委对委属高校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是我校构筑研究型大学基本框架的重大基础性工程。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一提三优”工程的重要性,并结合“人才强校”等四大战略举措,把“一提三优”工程实现好、完成好、落实好,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

根据“一提三优”工程的要求和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推进“人才强校”等四大战略为重点,着力构建支撑研究型大学框架的六大体系,即:

精英教育体系、科技自主创新体系、高层次社会服务体系、创新型学科专业体系、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高水平校园公服体系,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一)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构建精英教育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首要标志。

对我校来说,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坚定信念与创新精神,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之才,他们应该成为“三海一核”等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建设各领域的科技精英、学术精英和管理精英,简而言之,就是能够标志我校品牌与特色的精英人才。

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实施精英教育,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型大学的必然使命,是国防科技工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实现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的根本要求。

多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奠定了较好基础。

但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名师培养以及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距离精英教育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这些差距,是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精英教育体系的主要切入点。

构建精英教育体系,一是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就是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名师工程”为重要抓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师进行研究型教学的能力,把青年教师具备企业和研究所实习工作经历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着力培养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家型教师,争取在国家教学成果奖等方面有较大突破;以创新环境建设为重点,形成若干个高覆盖面、高水平、规模效益兼顾的教学、实践及创新基地与平台;努力形成一种鼓励探索、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构建精英教育体系,二是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就是要不断整合和优化专业布局,充分依托学科资源,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投入和责任机制、专业评估和调整机制;要以课程体系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建立一个强化基础、注重实践,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教学框架;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性载体,带动和落实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要以规模化、多样化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形成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要以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为保障,全面贯彻落实“以学习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

构建精英教育体系,三是要不断强化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面对研究生数量快速增加的形势,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在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监控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要把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抓住研究选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系统的改革;着力推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为研究生创新教育建立支撑;进一步开辟新的培养渠道,注重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积极推动在具有科技创新实力和先进生产能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中培养研究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主线。

着力构建精英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精英教育,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二)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导、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构建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近年来,我校科技经费总量和人均科研经费指标一直处于全国高校前列,但是高水平基础研究项目、高质量学术论著和高水平研究成果与兄弟院校还有较大差距;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一流拔尖人才少,承担国家重大基础和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不够强,缺少对国防科技工业有重大贡献的标志性成果。

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具备自主创新功能的科技创新体系。

我们所要构建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应当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具有鲜明的“三海一核”特色;应当具有积极引导一手抓基础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研究,一手抓具有带动性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科技发展机制;应当是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导,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者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高水平创新团队、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人才体系;以国家实验室、国家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主要平台的科研条件保障体系;以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为架构、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合力打造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体系;以正确引导自主创新、科学评价科技创新、有效监管科技质量为主体的政策制度体系。

构建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形成鲜明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战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形成“高端引领”能力;必须强化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产出原创性成果,追求科学发现,形成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导、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格局;必须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大力推进优势技术向民品领域的转化和扩展,在“三海一核”和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形成新的优势和竞争力;必须强化创新队伍培养,尤其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发展,满足学校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要求。

(三)以提高对区域和行业辐射牵引能力为目标,努力构建高层次社会服务体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构成了现代高水平大学的功能体系,其中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多年来,我校坚持“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服务理念,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