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316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2.学习探究苏州园林自然之趣的设计特色。

3.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美丽如画的苏州园林,观赏宛如一幅完美图画的苏州园林。

鉴赏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设计美,用漆的色调美。

在欣赏中体会苏州园林的特点。

2.学习探究苏州园林自然之趣的设计特色。

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是处处体现为一种自然之趣,通过让同学们小组探究的方式,比较分析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在设计上的独到之处,从而体会苏州园林在设计上是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匠心独运之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美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在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苏州之美在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州园林,和作者叶圣陶一同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吧。

请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苏州园林图片。

边欣赏边思考,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观赏苏州园林的感受。

二、概括美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观赏苏州园林后的感受。

学生七嘴八舌。

美,像是一幅画,等等。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感受非常的准确。

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把你们共同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句话是?

学生答: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教师:

这就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点。

三、分析美

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追求的这副完美图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回答。

这副完美图画最大的特点是:

要求自然之趣。

四、探究美

1.为了使苏州园林成为追求自然之趣的完美图画,不出现欠美伤美的败笔,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在哪些方面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的进行了精心设计呢?

学生思考回答。

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构图,门窗的设计,建筑色彩等方面,进行了精心安排。

2.下面请同学们分成七个探究学习小组,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探究分析,每一幅图画中蕴藏的设计匠心,体会其中的自然之趣。

具体要求:

确定探究主题;朗读相关片段描写;听划关键语句;讨论设计者的设计用心,和其中如何体现出的自然之趣;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分小组探究学习。

(注意要给各小组留出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

第二课时

交流美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文本中去,让我们随着各小组同学一起探究苏州园林美的真谛,即自然之趣。

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代表发言。

不用依据课文写作顺序,你们小组研究的是拿一个方面就说哪一个方面,自由发言。

各小组自由发言。

1.亭台轩榭的自然之美。

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的自然之美体现在:

在布局上不讲究对称。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而且在设计上故意避免对称的这种安排。

因而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形成美术画特色而不是图案画。

教师追问:

对称建筑布局不美么?

故宫博物院就在对称布局中体现出恢弘气势,这不也是一中美么?

学生回答。

对称的建筑布局也是美的,但人工雕琢的痕迹很明显,在美中是一种方正图案之美。

但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追求目标是自然之趣,目的让人有回归自然的真实感,因而有意模仿自然,突出自然之美。

2.假山池沼的配合之美。

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的配合之美体现在:

(1)假山堆叠艺术美。

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因为它们将假山堆叠成自然的重峦叠嶂,为了增加其自然真实感还配合着栽种有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教师追问:

你们说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不一样么?

学生思考回答。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例如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就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独创的一项艺术活动产品,给人回归自然的美的享受;“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假山的堆叠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行的,但仅有技术的产品不一定能具有艺术性,不一定带给人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其生平多阅历,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和布局,所以假山的堆叠不仅有技术更能体现艺术,这才是自然之趣得以体现的真正原因。

(2)池沼布置配合美。

池沼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水里种荷花养鱼,又是入画一景;池沼与园林的整体灵活布局,或为中心,或为河道,一切均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桥梁安排决不雷同,避免对称,取其自然;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布置几块玲珑石头,种些花草,因而从各个角度看均为一幅完美图画。

3.花草树木的映衬之美。

(1)树高低变化之美,花草季节互补之美,无不体现自然的乐趣;

(2)树木花草的修剪也取法自然,决不留人工的痕迹。

4.近景远景的层次之美。

设计者巧妙运用花墙、廊子、镜子,增加园林的层次和景致。

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

教师追问:

在增加园林景致深度时,匠师们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教师继续追问:

这种方法为什么能增加园林景致的深度呢?

看苏州园林图片,注意墙壁上的漏窗和廊子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上又有各种镂空图案,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漏窗和廊子,使苏州园林的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5.角落的构图,门窗的设计,用漆的色调之协调美。

(1)角落的图画美。

阶砌旁、白墙上栽些花草使游览者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2)门窗的图案美。

图案设计和雕镂简朴而别具匠心,成为摄影家的最爱。

(3)建筑色彩美。

用漆多用天然漆为了突出自然之色,墙壁、屋瓦、方砖等都为自然本色,颜色与草木配合协调,映衬花草的明艳。

二、总结美

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

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总结出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给我们修建出取法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

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自然之趣是其美的实质。

三、学习美

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在文中运用到多种说明方法,生动具体的给我们说明了苏州园林各个方面的美,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批划说明方法,结合文章分析作用。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四、总结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同时也使我们获得了一些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我们园林欣赏水平,那就是欣赏园林时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如果同学们想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的话,还是让我们有机会去苏州园林中徜徉吧。

【资料宝藏】

1.叶圣陶作品欣赏

(一)生活

乡镇上有一种“来扇馆”,就是茶馆,客人来了,才把炉子里的火扇旺,炖开了水冲茶,所以得了这个名称。

每天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来扇馆”却名不副实了,急急忙忙扇炉子还嫌来不及应付,哪里有客来才扇那么清闲?

原来这个时候,镇上称为某爷某爷的先生们睡得酣足了,醒了,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扣着衣扣,一手托着水烟袋,就光降到“来扇馆”里,泥土地上点缀着浓黄的痰,露筋的桌子上满缀着油腻和糕饼的细屑;苍蝇时飞时止,忽集忽散,像荒野里的乌鸦;狭条板凳有的断了腿,有的裂了缝;两扇木板窗外射进一些光亮来。

某爷某爷坐满了一屋子,他们觉得舒适极了,一口沸烫的茶使他们神清气爽,几管浓辣的水烟使他们精神百倍。

于是一切声音开始散布开来:

有的讲昨天的赌局,打出了一张什么牌,就赢了两底;有的讲自己的食谱,西瓜鸡汤下面,茶腿丁煮粥;还讲

怎么做鸡肉虾仁水饺;有的讲本镇新闻,哪家女儿同某某有私情,哪家老头儿娶了个十五岁的侍妾;有的讲些异闻奇事,说鬼怪之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有几位不开口的,他们在那里默听,微笑,吐痰,吸烟,支颐,遐想,指头轻敲桌子,默唱三眼一板的雅曲。

迷朦的烟气弥漫一室,一切形一切声都像在云里雾里。

午饭时候到了,他们慢慢地踱回家去。

吃罢了饭依旧聚集在“来扇馆”里,直到晚上为止,一切和午前一样。

岂止和午前一样,和昨天和前月和去年和去年的去年全都一样。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城市里有一种茶社,比起“来扇馆”就像大辂之于椎轮了。

有五色玻璃的窗,有仿西式的红砖砌的墙柱,有红木的桌子,有藤制的几和椅子,有白铜的水烟袋,有洁白而且洒上花露水的热的公用手巾,有江西产的茶壶茶杯。

到这里来的先生们当然是非常大方,非常安闲,宏亮的语音表示上流人的声调,顾盼无禁的姿态表示绅士式的举止。

他们的谈话和“来扇馆”里大不相同了。

他们称他人不称“某老”就称“某翁”;报上的记载是他们谈话的资料,或表示多识,说明某事的因由,或好为推断,预测某事的转变;一个人偶然谈起了某一件事,这就是无穷的言语之藤的萌芽,由甲而及乙,由乙而及丙,一直蔓延到癸,癸和甲是决不可能牵连在一席谈里的,然而竟牵连在一起了;看破世情的话常常可以在这里听到,他们说什么都没有意思都是假,某人干某事是“有所为而为”,某事的内幕是怎样怎样的;而赞誉某妓女称扬某厨师也占了谈话的一部分。

他们或是三三两两同来,或是一个人独来;电灯亮了,坐客倦了,依旧三三两两同去,或是一个人独去。

这都不足为奇,可怪的是明天来的还是这许多人;发出宏亮的语音,做出顾盼无禁的姿态还同昨天一样;称“某老”“某翁”,议论报上的记载,引长谈话之藤,说什么都没有意思都是假,赞美食色之欲,也还是重演昨天的老把戏!

岂止是昨天的,也就是前月,去年,去年的去年的老把戏。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上海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谁能计算他们的数目。

车马的喧闹,屋宇的高大,相形之下,显出人们的浑沌和微小。

我们看蚂蚁纷纷往来,总不能相信他们是有思想的。

马路上的行人和蚂蚁有什么分别呢?

挺立的巡捕,挤满电车的乘客,忽然驰过的乘汽车者,急急忙忙横穿过马路的老人,徐步看玻璃窗内货品的游客,鲜衣自炫的妇女,谁不是一个蚂蚁?

我们看蚂蚁个个一样,马路上的过客又哪里有各自的个性?

我们倘若审视一会儿,且将不辨谁是巡捕,谁是乘客,谁是老人,谁是游客,谁是妇女,只见无数同样的没有思想的动物散布在一条大道上罢了。

游戏场里的游客,谁不露一点笑容,露笑容的就是游客,正如黑而小的身体像蜂的就是蚂蚁。

但是笑声里面,我们辨得出哀叹的气息;喜愉的脸庞,我们可以窥见寒噤的颦蹙。

何以没有一天马路上会一个动物也没有?

何以没有一天游戏场里会找不到一个笑容?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我们丢开优裕阶级欺人阶级来看,有许许多多人从红绒绳编着小发辫的孩子时代直到皮色如酱须发如银的暮年,老是耕着一块地皮,眼见地利确是生生不息的,而自己只不过做了一柄锄头或者一张犁耙!

雪样明耀的电灯光从高大的建筑里放射出来,机器的声响均匀而单调,许多撑着倦眼的人就在这里做那机器的帮手。

那些是生产的利人的事业呀,但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一切事情用时行的话说总希望它“经济”,用普通的话说起来就是“值得”。

倘若有一个人用一把几十位的大算盘,将种种阶级的生活结一个总数出来,大家一定要大跳起来狂呼“不值得”。

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

(刊于1921年10月27日《时事新报》,署名圣陶;1981年11月17日修改)()

(二)没有秋虫的地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谈的云影覆盖在场上。

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

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

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

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

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1923年8月31日作,刊于《文学》86期,署名圣陶;1981年11月7日修改。

《文学旬刊》自82期起改为《文学》。

2.叶圣陶简介

(一)慧眼识人

袁义勤

叶圣陶先生是知名的三大家,即编辑家、作家、教育家。

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

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

他当专职编辑,是从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开始。

也就在任职“商务”期间,1927年5月,他迁居虹口横浜路景云里(今35弄)11号。

左邻10号是周建人,右邻11号丙是茅盾与冯雪峰,后门对面23号,是鲁迅的寓所。

作为一个编辑家,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在文坛上奖掖后进。

他在编辑工作中,严格执行择优采用的原则,尽管是不知名的作者,只要作品优秀,总是放在最显著的地位。

因此,他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期间,发现并培养了一批作家。

丁玲,就是他在主编《小说月报》时发现的。

丁玲的第一篇小说《梦珂》,被排在头条,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日记》,又被排在头条;接着,第三篇《暑假中》第四篇《阿毛姑娘》仍然是头条。

这不仅鼓舞了一位向着文学高峰,起步攀登的年青姑娘,也引起文坛上的普遍注目。

在连续发表了这四篇小说以后,叶圣陶又给丁玲写信,说可以出本集子。

于是帮她向开明书店联系,出版了丁玲的第一个短篇集《在黑暗中》。

就这样,一位文坛上的新秀,被培养出来了。

丁玲在上海期间,曾经来过景云里拜望。

半个世纪以后,1979年丁玲于劫后到北京,又立即拜访叶老。

叶老赠词一首《六么令》,其中有句:

“景云投辖。

当时儿女,今亦盈颠见华发。

”正是回首景云里的往事。

不仅慧眼识丁玲,巴金的成名,也与叶圣陶的发现分不开的。

1928年,巴金在巴黎把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抄在5本练习本上,转投到《小说月报》,叶圣陶一看,便为它写了内容预告:

“《灭亡》,巴金著,这是一位青年作家的处女作,写一个蕴蓄伟大精神的少年的活动与灭亡。

”在1929年1~4月号的《小说月报》上连载以后,24岁的巴金,便从此踏上成名之途。

五十多年后,巴金在《致<十月>》中,还念念不忘地说:

“倘使叶圣陶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在贫困中死亡。

作为编辑,他发表了不少新作者的处女作,鼓励新人怀着勇气和信心进入文坛。

(载《十月》1981年第6期)

据说施蛰存的处女作《绢子》,也是经叶圣陶之手发表的。

后来叶圣陶为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特辟了《青年论坛》和《青年文艺》,又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如徐盈、彭子冈夫妇,胡绳、吴全衡夫妇,都是在向《中学生》投稿中,得到叶圣陶奖掖的。

并且据金仲华谈,这两对青年的结合,就是由《中学生》所促成的。

文坛上的多面手

在新文学运动中,叶圣陶是我国的早期新诗人、新型童话的奠基者,第一批创作了话剧与歌剧的剧作家,是散文家与小说家。

他是文坛上的一位多面手。

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寓居虹口时期,正是他作品质量登上高峰的时期。

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诞生于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

当时这份杂志的实际编辑人是周予同,主张要有连载小说。

据叶老后来回忆说:

“因我有点教育界的经历、感受,于是答应下来,被逼上马。

大约七八天写一个段落,以‘教育文艺’名目,连载12期。

从1928年1月动手,11月15日作毕。

”他在《作者自记》中说:

“每一个人物,我都用严正的态度如实地写,不敢存在着玩弄的心思。

”因而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这十余年间的中国社会生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

在《倪焕之》出版以前,我国虽然也有一些名为长篇,实为中篇的新作品,但在读者中影响不大。

《倪焕之》问世以后,我国现代文坛才有了真正意义的长篇小说。

当时有人说,这部小说“可作‘五四’前后至最近十余年来的思想史读。

”茅盾则称誉这部作品做的是“‘扛鼎’的工作”。

解放前,《倪焕之》单行本曾经再版过12次,解放后又印行多次。

在这段期间,他写过一些短篇小说。

《夜》,发表于1927年10月《小说月报》,是当时反映“四·一二”事变的第一篇文艺作品。

《多收了三五斗》,于1933年7月登载于《文学》创刊号。

半个世纪来,它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小说选用了丰收成灾的现实生活题材,从中掘出深含的思想。

他曾经说:

“我想写的是那些‘戴旧毡帽的农民’的群像,……当时的农民曾经陷入那样的绝境。

”这篇短篇后来被鲁迅与茅盾编入中国现代作家短篇小说集《草鞋脚》(该书由伊罗生译成英文,于1974年在美国出版)。

也是在这段时期,他出版过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还有散文集《未厌居习作》。

郁达夫曾经说过:

“我以为一般的高中学生,要取作散文的模范,当以叶绍钧的作品最为适当。

”阿英认为,“叶圣陶的散文,真不啻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优美的、人生的诗”。

“左联”的“会外成员”

叶圣陶寓居景云里时期,正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筹备到成立与开展活动的时期。

他为“左联”做了不少工作,却不是“左联”的成员。

本来,叶圣陶同沈雁冰、杨贤江、侯绍裘、瞿秋白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相知较深。

在《倪焕之》中,他笔下的王乐山,便有侯绍裘的影子。

在“左联”成立前夕,出于工作需要,冯雪峰曾经对叶说:

“你、陈望道、郑振铎、傅东华,还是保持表面中立态度好,便于联系一些人,就不参加‘左联’了。

”于是他就成为不参加“左联”的“左联”成员。

他悄悄地为“左联”做了不少工作。

当年一些党员作家,生活无固定收入,要靠稿费维持。

按照一般杂志规定,都是文章发表以后才付稿费。

叶圣陶任主编,就运用他的职权,交了稿就付稿费,不管后来是否刊用。

他不仅在经济上设法帮助,在当时白色恐怖后,还冒着风险,同“左联”患难与共。

他曾经回忆说:

“胡也频被捕以后,丁玲到开明书店找我,请设法营救胡也频。

我立即在开明书店募钱,又和夏丏尊先生联名写信,请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帮忙。

”后来,丁玲、潘梓年被捕时,他也尽力奔走,参与营救活动。

他住在景云里,一直到“一·二八”战火发生。

在《战时琐记》中,他曾经写道:

“旧居中了猛烈的弹,三层门窗都不存在了,墙上天花板上的粉饰也都震落下来,木器全毁,衣服有了枪弹孔。

书籍埋在灰屑中。

”当时他一度避居在刘海粟家中。

战后先后迁居人安里(今霍山路21弄)、汾安坊(今东长治路894弄)、麦加里(今溧阳路965弄)。

到1935年秋,他才告别虹口,移家苏州。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重庆、乐山、成都等地致力于文教工作。

投身民族运动

抗战胜利后。

叶圣陶乘开明书店雇用的木船冒着急流、险滩、暗礁的危险,自重庆东归,在1946年2月抵达上海,重寓虹口。

那是开明书店的宿舍,在四川北路祥经里(今川公路146弄)。

当时国内形势日益严峻,他奋起投身于民主运动之中。

这一年7月,《文汇报》副刊《读者的话》因发表两封上海市警察的投书而被罚令停刊一星期。

叶圣陶立即致函该刊主编柯灵,建议:

“文汇停刊期满之日,弟以为出一特刊,至少两版,专载读者投函。

……文字内容宜抒实感,宜就最具体方面言之,不作空洞之呼号。

……”果然,复刊第一天,《读者的话》整版发表慰问信,另有一整版,转载上海与外地中外报刊对这事件的评论。

以后连续三天,还不断发表读者部分来信,以及来信未登的投书人名单。

这一次抗议斗争,得到社会上的广泛支持。

当闻一多被暗杀后,他在《民主》杂志上发表了《多说没有用,只说几句》一文,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李、闻案的罪魁祸首,并表示“‘人生自古谁无死’,今天,为争取民主与和平而呼号的人士,也没有一个怕死的”。

不久,这份《民主》杂志,又继《周报》之后被迫停刊。

他在“休刊号”上发表了《又来挽“民主”》:

“……自然,多刺一刀,教我们痛得更厉害。

可是,多刺一刀,也教我们恨得更深切。

……我们决不肯说‘予谷无言’,我们要呼喊‘记住这个恨’!

臧克家同志曾经谈过,他当时住东宝兴路,离叶老的寓所不远。

“叶老为人敦厚诚朴,对人彬彬有礼,真是蔼蔼然长者之风。

去拜望他,说到他的好处,他总是温和而含笑地高声说:

‘不敢当!

不敢当!

’辞别时,他一定亲自下楼相送,近十度的一鞠躬。

这不能作客套看,这是叶老先生的作风。

”然而,在民主运动的斗争中,这位蔼蔼然的长者,却是一位怒目金刚了。

柯灵同志在33年之后,回忆叶老当年对《读者的话》所提的建议,写了一篇文章《叶圣陶同志的一封信》(载《收获》1979年第5期),其中有这样的话:

“在‘五四’及其稍后一辈的老作家中,颇有些这样的典型:

待人接物,谦和平易,质朴无华,看来很有些温柔敦厚气;但外柔内刚,方正梗直。

眼睛里容不得沙子,遇到需要行动的时候,决不落在任何人后面。

对这种前辈风仪,我怀有衷心的景仰,叶圣老就是其中的一位。

要“从践履方面努力”

他确实不落人后,一方面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同时还严格解剖自己。

在所写的《工余随笔》中,分析自己思想上的缺点,表示要“从践履方面努力”。

他对工作抓得更紧了,一直负责开明书店的编辑、出版工作。

这一时期他在百忙中,还为儿童、少年与幼儿,连续撰写了三种课本,极受好评。

正如开明书店在介绍中所说:

“虽然不便匏说这便是文学,至少可以说写作的手法是‘文学的’。

他只当过10年的中小学教师,但他的教育思想与他所掌握的教规律,从文章中表达出来,便成为春风化雨,泽被着无数求学的青少年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

早在第一次寓居虹口时期,他就总结了过去的教学经验,在他主编的《中学生》与《新少年》这两份杂志中,发表了大量文学辅导青少年阅读、写作,指导中、小学教师正确传授语文知识。

其中《文心》(与夏丏尊合作)连载于《中学生》,由开明书店于1934年出单行本第一版,到1948年,已出到第20版。

这部书别开生面,用小说体裁,叙述语文知识与技能。

朱自清说它是“一部空前的书”。

曹聚仁后来谈,《文心》至少有三十种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