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32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次课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

第二次课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期作为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有着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年龄特征。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看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特征。

分别是:

1、言语发展

2、认知发展

3、情绪发展

4、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下面从幼儿言语发展谈起。

一、幼儿的言语发展

语言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

我们需要借助语言去接收和发出信息,表达个人的愿望和感受,并运用语言与人交往。

幼儿的言语发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儿童一般都是在5岁左右才基本掌握人类复杂的语言系统,人的语言机能是在5岁左右完成的,此后便处于一个稳定期,不会再有大的发展了。

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目前一般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发展理论是核心。

学过点语言学的人都不应该不知道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国家科学院两院院士,不仅对语言学和哲学,而且对计算机科学、通讯、翻译技术、心理学、逻辑研究甚至教育理论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也是一位现代思想大师,被纽约时报称为“在世的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中最受尊敬、最具影响者的人,最令人尊敬的知识分子”。

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光做学问,而且还常发表文章说旁人不敢说的话,什么《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后果》等等,让政府非常头痛。

这是题外话。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拥有一套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儿童通过这一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对最初接触的语言资料进行加工,从中生成出一套能够编造新语句的句法、语义和语音规则来。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习得装置”实际上是一种天赋的语言器官,这种“心理器官”同人体的其它器官一样是有一个发育过程的。

他承认环境和经验在认知发展、包括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环境和经验像“扳机”那样起诱因、促进作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天赋的认知结构的活动和成熟。

也就是说,认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要从先天的内在结构来寻求答案,环境起了辅助作用。

那么,幼儿如果具备天生的语言能力,在与成人的不断交往过程中,在实践活动日益复杂化的基础上,言语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

这体现在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

(一)词汇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1-2岁期间,孩子的词汇量会有大约250个左右。

2-3岁时就会从250个增长到1000个左右,在3周岁时,幼儿使用词汇量是2周岁时的3倍。

词汇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常用的名词包括人物称呼、身体、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自然常识、时间、空间等术语。

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物体特征的描述、动作的描述、表情的描述、情境的描述等。

他们听能懂大多数的话,会说其中简单的、熟悉的部分词汇。

他们不仅能掌握词的一种意义,而且能够掌握词的多种意义;不仅能够掌握词的表面意义,而且能够掌握词的转义。

但由于受其思维发展水平及经验水平的限制,幼儿对一些词汇只可以做到部分地理解。

有时候我们听幼儿流利地使用一些词汇,可是他很可能并不理解,他所说的这个词和正常使用的时候不是一个概念。

曾经有一个笑语,说七一建党节某幼儿园搞了一个活动,大家一起来庆祝党的生日,小朋友高兴得又唱又跳又吃了小蛋糕,这时有一个小朋友实在憋不住了就问老师说:

老师,今天不是党的生日吗?

党怎么还不来呀!

他说:

狗!

狗!

可能指的就是长着耳朵的某一类东西,甚至也包括狐狸在内。

而他理解的:

我的祖国,可能指的就是他的城市,或者只是他所在的小区。

对词义的理解方面是一个逐步准确和加深的过程。

但幼儿使用过于抽象的词或远离幼儿生活的词还有困难,比如幼儿记自己熟悉的水果时非常容易,而认知卡片上的不常见不常吃的外地水果就一定的困难。

在使用一些词汇的时候,仍然带着泛灵的思维去理解,赋予它一种有灵性的特性。

比如,三岁的果果睡觉前听完妈妈讲故事后,想要吃个苹果,妈妈就说:

不要吃啦,苹果都睡啦。

果果就说:

不会的,小苹果可能睡了,大苹果肯定没有睡。

因为她觉得大苹果是小苹果的妈妈,妈妈不会睡那么早。

所以说,对于词汇的理解,幼儿同成人是不一样的,但他们词汇的发展是一个飞速进步的过程。

(二)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我曾经到小班,就是三周岁左右的孩子,去听课,听到老师在和小朋友讨论一个事情,就是教小朋友回家去传话儿给爸爸妈妈。

九月三十号,小班有一个亲子活动。

需要小朋友的爸爸妈妈而不是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这句话早就写在了门口的家园联系栏里,家长们都知道。

这个小讨论,是让小朋友学会传一些简单的话。

马:

坐下来坐下来,老师要和你们商量一件事情。

再过几天我们要放长长长长的假。

谁知道放什么假?

小朋友答:

中秋节!

马:

中秋节啊?

中秋节过啦,国庆节。

我们要放几天呢?

数数看,一二三。

在放假前,我们请爸爸妈妈一起来,陪我们玩游戏。

好不好?

小朋友答:

好!

马:

记住啊,不让爷爷奶奶来,让爸爸妈妈来。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

谁回家会讲啊?

小朋友答:

爸爸妈妈年纪大!

马:

爷爷奶奶年纪大!

小朋友答:

爷爷奶奶年纪大!

马:

三十号,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幼儿园!

来说一次!

小朋友答:

三号那天来幼儿园。

马:

三十号,说,三十号。

小朋友答:

三十号。

三十号。

马:

三十号干嘛呀?

小朋友答:

做游戏!

马:

三十号谁和我们一起上幼儿园呀?

小朋友答:

爸爸妈妈!

马:

来干嘛呀?

小朋友答:

做游戏!

一起说:

三十号请爸爸妈妈一起到幼儿园做游戏。

小朋友答:

(有的会说有的不会说。

如此重复四次,休息。

大多数会说了。

三岁的孩子语法还是这样一个水平,但是到了大班毕业的时候,他已经讲话讲得呱呱叫了。

三到六之间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

踏人3岁的幼儿,词汇丰富了,而且能从成年人所说的话语中推断语言的规则,掌握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基本要点。

4岁的幼儿对词汇的运用更为成熟,不仅能恰当地把词组合起来,并能使用一些复合句子来表达意思,使用“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复合句子的频率提高。

到了五岁更是不得了,孩子会熟练地使用语言说这个说那个,又会分析问题又会辩论,又会说外面听来的新鲜事,又会和妈妈爸爸顶嘴。

语言本身基本上不再是问题,就好象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就可以无意识地骑来骑去一样。

而是这个变化是非常惊人的。

在口语表达方面,幼儿初期的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连贯性,言语过程夹杂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并且主要是对话言语。

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

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幼儿渴望把自己的各种体验、印象等告诉成人,这也使得幼儿的独白言语得到发展。

幼儿不仅能有声有色的陈述事件,还能用言语来表达感觉,如“我喜欢穿这件衣服。

”“我不想和你一起玩。

总的来说,幼儿言语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与他人的沟通毫无困难。

他们不仅可以描述事物,而且还可以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这为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掌握书面言语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的认知发展

认知即认识,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如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属于认知。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以旧有的经验为基础,再吸收新的经验,使学习到的事物不断增加。

从起初对事物不理解到后来不断扩展对环境中事物的认识,其中所发生的变化便是认知发展的体现。

(一)幼儿的感知觉与观察的发展

感知觉是感觉和知觉综合的名称。

感觉是人脑对环境中事物的个别性质的反映,如对形状、颜色、气味等信息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

感知觉与观察是幼儿认知活动的基础,是形成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基本要素。

幼儿期感知觉与观察的发展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颜色感知方面,幼儿不仅能辨别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而且能够按颜色名称来选择颜色。

在空间感知方面,幼儿在3岁左右时可以辨别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能辨别上下方位。

4岁左右能区分更为复杂的图形,可以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辨别前后方位。

5、6岁时能进一步认识椭圆、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等,开始以自身为畔心来辨别左右方位,但还不能理解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对幼儿来说,辨别左右是相当困难的由于幼儿对左右方位理解的自我中心性,所以在行为上经常出现错误,如将左脚的鞋子穿到《脚上。

即使幼儿能辨认自己的左右手或脚,也难以辨别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方位,不能理解自己的右手和对方的右手并不是在同一边的道理。

在时间知觉方面,幼儿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时间观念,但这些观念要和具体的生活活动相互联系才能掌握,如说中午十一点,他不能理解,说“吃午饭时间”他就理解,说“下午六点”他不能理解,说“妈妈来接你的时候”他就理解了。

3、4岁的幼儿能理解与现在有关的时间词,但理解与过去或将来有关的时间词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地理解明天、后天、昨天等词,也不能理解“现在是某月某日”或“现在是几点钟”等的意思。

尽管他们的言语中会出现一些有关时间的词,但不一定能正确运用这些词。

在观察方面,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全神贯注,如兴致勃勃地观看蚂蚁排队搬运食物。

但观察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干扰,且不持久。

如果给幼儿一幅图画由他随意观看,他可能只用很短的时间便说看完了。

一般来说,3、4岁时自由观察一幅图画所需要的时间是7秒,4、5岁时约为8秒,6岁时约为12秒。

幼儿观察通常不够细致,经常发生遗漏现象,对不感兴趣的事物经常视而不见。

鉴于幼儿观察时的特点,教师或成人应明确观察的目标,告诉幼儿观察什么,提供有吸引力的观察对象,提示、指导幼儿如何观察。

(二)幼儿的记忆发展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

诸如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做过的动作等,都可能保持在脑中并在后来得到重现。

记忆对幼儿十分重要,幼儿在学习游戏技能、生活技能、语言、概念等时,都需要依靠记忆。

如果没有记忆,就不能积累经验,学习也就难以进行。

婴儿很早就有记忆,而到了幼儿期,记忆能力又有所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幼儿的记忆大多是无意的,很少特意的去记住某些事,他们所能记住的大都是“熟悉的、有用的、鲜艳的、好玩的”,形象鲜明、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印象非常深刻的事物,这些是很自然地记住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能够有意识的去记住一些事。

科学家曾经做过样的实验。

当着所有小朋友的面,把一只小熊放在一只小箱子里,然后盖起来,说:

你们记住小熊在哪儿啊,等会儿我会问你们。

然后实验者离开,然后通过单向玻璃来观察孩子。

发现孩子开始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记忆策略来帮助记忆,有的小朋友就坐在箱子边上玩,有的小朋友玩一会儿就看一下箱子,有的嘴巴里还念叼着箱子箱子。

这是有意记忆在萌芽了。

如果指派5、6岁的幼儿做值日生的工作,他们通常能记住应完成的任务。

有时幼儿表现出不听话,这可能是因为幼儿没有记住成人的嘱咐,这一方面的能力还在发展中。

幼儿还不能够主动地运用某些方法或技巧来记忆,主要以机械识记为主。

但如果幼儿理解了有关的内容,则记忆的效果要好些。

幼儿的记忆不太精确,在复述一件事情时,常会遗漏和忘记某些情节,或者用自己臆造出来的情节来代替,或者不自觉地把两件事混淆在一起。

有时成人因为幼儿说话没有根据而认为他说谎,其实幼儿可能是因为记忆不精确,容易把自己臆造出来的、或很久以前发生的或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混淆起来。

作为成人或幼儿教师,应该理解幼儿,并帮助幼儿澄清事件。

(三)幼儿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对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幼儿通过思维,不仅能认识眼前的事物,还能对过去以至未来的事物进行学习,扩展对环境中事物的探索。

幼儿的思维是在婴儿期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以言语发展为前提逐渐发展起来的。

幼儿思维的发展经历三种水平,首先是动作思维,然后发展至具体形象思维,再后发展至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也称直觉行动思维,是两岁以前婴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伴随着动作或行动来进行,行动停止,则思维也随之停止。

在幼儿初期,儿童更多的是运用直觉行动。

我们常看到三岁小孩在玩的时候嘴里念叼念叼,不知道咕噜些什么,实际上他想什么就在咕噜什么。

这之后,则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即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维。

这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方式。

幼儿在假想游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必然是他们曾经接触过的,如自己的妈妈或爸爸,在模仿中凭借这些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

大约在5、6岁左右,幼儿开始发展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指依靠语言或文字、数字或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比如幼儿无须借助图片,仅凭教师的讲述也能理解故事的情节。

(四)幼儿的想象发展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儿童想象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过程,因为,就目前而言,为成人所认同的幼儿优越之一。

我们一般认为:

孩子因为心灵纯洁而可爱,而且,孩子的想象力也非成年人可比。

都是一样的没有美术正规培训的情况下,孩子往往能够画出更奇妙鲜亮而且平衡的色彩和构图,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和过程表现得概念化。

对于一个圆点的想象,幼儿更容易天马行空地扩展自己的思维。

想象的发展,在幼儿时期的四岁前后,达到一个自然发展的高峰,这之后,如果维持了对想象的兴趣,会把这一能力保留下来,如果没有,想象力就会消退,成为童年的梦境。

我们一般认为,文学作家需要相当的想象力,事实上,科学也一样,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在探讨自然的秘密时,“多少有一点象一个人在猜一个设计得很巧妙的字谜时的那种自由”,他需要极大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象力之对于科学,其重要性不下于它之对于文学。

文章如无想象,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式的帮八股。

同样,科学如无想象,就很可能停留在一些皮表的,抓不住本质的经验公式上。

中国的留学生在国外往往有相当不错的学业成绩,但在工作以后做出成就的比例和学业成绩优秀的比例相比就低得多,被指出缺少想象力多次。

所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想象力的培养和保护,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2004年中国少年儿童书籍订货会上,展示了各个出版社出台的最新的儿童用书,可以看到大量以“新”“奇”“怪”为特征的阅读类图书,大量以半成品需要再加工的面目出现的需要“粘粘”“撕撕”“画画”“涂涂”“折折”才最后成型的游戏类图书,都有保护和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目的在里面。

想象对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领会故事,画图画,做手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游戏等。

幼儿想象的发展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言语能力发展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幼儿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不能长时间想象同一个主题。

如搭积木时,原本想搭城堡,但忽然改变主意,想搭一座天桥。

如果成人问幼儿在干什么,他们多半不能给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他们自己没有预先构想出目标,而是随时根据眼前出现的物体而改变活动。

大约到5、6岁时,幼儿的想象才有可能稳定在某一个主题上。

幼儿想象夸张且与现实混淆,幼儿在画画过程中,常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物、物体或部位画得特别大,带有夸张的特点。

如夸张地画出一只小鸟,甚至替小鸟画上衣服或饰物。

另外,幼儿常把想象出来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如告诉老师说:

“我爸爸是警察,他去抓贼。

”事实上,他爸爸并不是警察。

他这样说可能是因为仰慕警察,继而把自己的爸爸想象成警察,且把想象当成现实,这有时易被成人当成说谎。

幼儿的想象以再造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再造意味着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示意,再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加工出来的。

如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脑海中出现相应的人物和情景。

幼儿玩过家家游戏或者扮演医生、上市场购物等游戏时,都是把日常生活中见过、感知过的事物再造出来,有很大的复制和模仿成分。

到5、6岁左右,想象有一定的创造性,可以加入一些原来没有的情节。

在画画时,构图和用色方面都表现出比较独特的风格。

但从本质上看,幼儿的想象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想象的形象比较零碎、不完整,形象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

三、幼儿的情绪与情感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更多的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情感则更多的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的(肯定性的)情绪情感,如快乐、满意、喜爱等;凡是不能满足人的需求的客观事物或与人的意愿相违背的客观事物,则会引起人的消极的(否定性的)情绪情感,如愤怒、悲伤、憎恨等。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激活人的认识能力和意志活动;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使人的认识能力迟钝、意志涣散。

积极而稳定的情绪状态使人经常保持乐观的态度,维持情绪的平衡。

成人有喜怒哀乐等各种复杂的情绪,幼儿也和成人一样具有各种情绪反应,只不过幼儿表达情绪的方式较为简单而已。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对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应该得到重视。

但很多成人往往忽视了幼儿的情绪、情感反应。

幼儿园是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环境,幼儿教师在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是非常必要的。

就情绪识别的发展而言,3、4岁的幼儿很容易识别高兴的面部表情。

4、5岁的幼儿能识别愤怒的面部表情。

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比较丰富,常表现出来的有得意、欢欣和情爱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愤怒、恐惧和嫉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这些情绪体验是由具体的、直接的事件引发的,愿望得到满足就体验到快乐,愿望得不到满足就感到苦恼。

此外,幼儿对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也有了初步的体验,当他们帮助别人而受到表扬时以及穿上漂亮衣服时都会感到很高兴。

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高兴了就笑,害怕了就哭,他们还不会适时地、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情绪,他们也不会、不懂什么时候该掩饰自己的真正情绪。

他们会当着别人的面表现出讨厌和不喜欢,即使在婚礼上,他们也可能因受到批评而哇哇大哭。

情绪的表现是外露的。

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很差,他们会不分场合地直接表露情绪,父母或教师试图控制他们的不适宜的哭声和笑声,往往是徒劳的,因为幼儿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幼儿对于情绪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比如他可能因为一件事很不高兴,但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还不能正确地语言和形式表达这种情绪。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叫作《丹丹今天不高兴》,这是浙江一个幼儿园老师写的:

妈妈叫丹丹起床,丹丹说:

“我不起!

我不起!

我不高兴起!

”妈妈叫丹丹吃饭,丹丹说:

“我不吃我不吃!

”妈妈说: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丹丹了!

”丹丹哭了,“你们都不喜欢我!

”妈妈问:

“为什么这么说,妈妈很喜欢丹丹,丹丹是妈妈的好宝贝。

”丹丹说:

“陈老师就不喜欢我,我今天举了好多次手,老师都不要我做值日生。

”噢,妈妈明白了,说:

“原来丹丹不是不听话,是不高兴啊。

”丹丹含着眼泪点点头。

妈妈说:

“可是,妈妈怎样才能知道丹丹是不高兴还是不听话呢?

”她想了想,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上画了两条花,一个红色花一个蓝色花,如果丹丹今天高兴呢,就把自己的小照片放在红色花上,不高兴呢,就放在蓝色花上。

准备两条擦手小毛巾,一条上面有哭泣的小熊,一条有笑咪咪小兔。

高兴的时候让小兔亲亲,不高兴时让小熊亲亲。

有一天,丹丹从幼儿园回来,吃饭可乖了,爸爸说:

“嗯?

今天真乖!

”妈妈说:

“你没有看吗?

小照片放在红色花上呢!

”又有一天,丹丹回来一句话也不讲,把照片放在蓝色花上。

妈妈说:

“来和妈妈说说为什么。

”丹丹说:

“我今天摔倒了,把书摔破了,小朋友们还笑我。

”妈妈和丹丹一起,把书粘好,虽然有点印,但又变成了一本好好的书了。

妈妈说:

“小朋友是觉得好玩,不是故意笑话你。

”丹丹想一想,也说:

“嗯,后来他们又来扶我起来呢!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丹丹听妈妈讲完了故事,想一想,她又爬起来,把照片放到红色花上,对妈妈说:

“今天,我还是很高兴的。

”这个故事,就是提示了幼儿对自己情绪认知的一个过程。

恶劣的情绪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家长和老师就要探根究底,看看幼儿因为什么不高兴,并且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甚至评价自己在比较长时间内的情绪,对症下药,消解不良情绪的积垒。

这个妈妈使用“心情花园”“心情毛巾”的方法,就是比较好的方法。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独特、整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个性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由于每个人的身心特质不同,成长的环境条件也各异,因此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个性。

个性的差异可以通过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体现出来。

幼儿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在早年建立的个性模式对日后个性的发展会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仅从自我意识和性格两方面来论述幼/L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有所进步。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从轻信、依从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比如听妈妈的,到听自己的。

第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比如从喜欢长头发,到喜欢爱帮助人的小朋友。

第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比如从评价笼统的“好”到“因为他爱帮助人,因为他画画好。

第四,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总体来讲,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情绪体验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在4岁是一个转折点,5、6岁的大多数儿童已表现出自我情绪体验。

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

幼儿自尊感的发展尤其值得重视。

自尊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发展受到父母的养育风格和其他成人评价的影响,也与幼儿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有关。

研究发现,儿童体验到自尊感的人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3-3.5岁有10%,4—4.5岁有63.33%,5—5.5岁有83.33%,6-6.5岁有93.33%(韩进之等,1986)。

自我控制能力在3-4岁儿童中还不明显。

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痴年龄约在4-5岁。

绝大多数5—6岁儿童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但总体来讲,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弱的。

研究者对儿童的自制力进行的一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实验者对幼儿说:

“老师给小朋友买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能活动、能出声),但到午睡时间了,老师要求等小朋友起床后再看。

现在就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不看玩具。

”待幼儿闭上眼睛后,实验者故意把玩具拿出来,并使玩具活动出声,以诱导幼儿。

结果发现,幼儿自我控制水平很低,3-6岁各年龄组闭眼的平均时间从54秒到6分20秒不等。

没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不看玩具(韩进之等,1990)。

2.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性。

幼儿期儿童的言语和动作都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性格发展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但还没有稳固定型的性格。

根据有关研究,幼儿期性格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好奇心强。

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提出问题两个方面,幼儿不仅用眼睛去观察事物,而且要用手去摆弄事物,他们什么都想看看、摸摸。

幼儿也非常好问,几乎总是问题不离口,见到什么问什么:

“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睡觉?

”等等。

这种好奇心如能得到鼓励和培养,有助于形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良好性格。

第二,独立性不断发展。

幼儿不满足于按照成人的指令来行动,而是希望独立行动。

他们在游戏中能够独立确定主题、角色和规则等。

有时也表现为想到什么就要做什么,不考虑后果,表现出不听话、执拗、顶撞等行为,经常说“我自己来”、“我偏要”等一类话。

独立性发展还表现在模仿性方面,幼儿经常模仿老师、父母、小朋友,也模仿电影和故事里的人物。

教师和父母要善于利用这种模仿性,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第三,坚持性不断提高。

许多研究表明,幼儿的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