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554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35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宋金元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

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v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

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v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

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

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

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三、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

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

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四、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v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

(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v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

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二)儒学。

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四)审美态度世俗化;

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v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五、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

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

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六、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v一.宋文:

(一)吸取唐古文经验教训,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

(二)散文文体的多样化趋势。

1.欧、苏等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的长处,构筑古文节奏韵律之美;

2.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改造,创造出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3.出现独具一格的笔记文,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三)功能:

1.散文具议论、叙事、抒情3种主要功能。

宋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完善,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

2.欧、苏为代表的作家更注意三种功能融合,加强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

如欧阳修史论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

(四)风格丰富多采。

1.整体倾向平易畅达、简洁明快,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境界。

2.朝着更加自然、文从字顺、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v二.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始自杜甫,中唐韩、白、孟、贾及晚唐皮、罗隐等有所发展。

(二)诗中发议论始自杜、韩,晚唐杜、李诗中屡见不鲜,宋后成为普遍风气。

(三)宋人对唐诗最初学习模仿。

之后创新:

1.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料,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

2.抒情主人公更多是普通人。

3.平易近人但缺乏唐诗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四)宋诗创新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梅尧臣平淡,王安石精致,苏轼畅达,黄庭坚瘦硬,陈师道朴拙,杨万里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整体性风格—平淡为美。

“平淡”是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

(五)唐宋诗差异。

1.严羽批评宋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辨》)。

2.近代: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

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或谓: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3.宋诗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温和内敛,不如唐诗热烈、外扬;

4.宋诗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色泽丰美;

5.宋诗长处在于思理,是对生活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v三.宋词。

(一)地位提高,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

(二)流派众多,名家辈出。

(三)总体成就:

1.完成了词体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

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

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建立了严格规范。

2.题材和风格。

开拓表现领域:

晚唐五代词多风格柔婉的艳词,宋词人继承并改造之,创作出大量抒情意味更浓的爱情词;

经苏、辛等人努力,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

3.艺术风格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竞。

第一章宋金诗

第一节宋初宗唐三体

一、名词解释

1、白体:

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诗人,代表有李昉、徐铉等。

宋初朝廷优待文臣,提倡诗赋酬唱,馆阁之臣酬唱成风,且编成许多唱酬诗集,如李昉、李至《二李唱和集》,李昉等《禁林宴会集》、徐铉等《翰林酬唱集》等。

诗歌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仅仅模仿白诗一个方面,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晚唐体:

(一)宋初模仿贾姚诗风的诗人,因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晚唐诗人,故名“晚唐体”。

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僧人,以惠崇成就较突出。

晚唐体诗人继承贾姚反复推敲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因此颇多精警的断句,如“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惠崇《池上鹭分赋得明字》)等,但全篇意境往往不完整。

诗歌内容单调贫乏。

3、西昆体:

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而内容空泛的诗体,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这本诗集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248首,内容主要是描写内廷仕宦优游豪华的生活,也有一些咏物、咏史诗,共同特点是只重辞藻、用典、声律和对仗,缺乏现实内容与真情实感。

《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

欧阳修说:

“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六一诗话》)。

杨亿等人最崇拜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

西昆集中的诗人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诗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然而西昆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二、简答、论述类

1、王禹偁的诗歌创作

(一)被看作白体诗人,但与李昉、徐铉等同中有异。

虽多闲适的唱和诗,但更重视讽谕诗,尤其谪居商州时,自觉学习白新乐府诗精神,多写反映现实、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如《感流亡》对他人同情与自己身世之感结合。

(二)闲适唱和诗多作于早年,后对此自省。

之后学杜,对杜诗的借鉴导致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如《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三)王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初步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

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清吴之振“元之独开有宋风气”。

2、晚唐体诗人

v一.“晚唐体”诗人群体之一—贾姚派。

(一)宋初模仿贾姚诗风的诗人,因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晚唐诗人,故名“晚唐体”。

(二)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僧人,以惠崇成就较突出。

(三)继承贾姚反复推敲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四)内容单调贫乏。

v二.“晚唐体”诗人群体之二—隐逸诗派。

(一)代表:

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林逋最有名。

(二)作风稍异于九僧,模仿贾字斟句酌,也颇有白诗平易流畅倾向,表现生活内容较“九僧”诗稍为充实。

(三)林逋诗主要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如《秋日西湖闲泛》;

《山园小梅》二“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过篱落忽横枝”。

可见风格比较丰富,对贾姚诗风藩篱有所突破。

v三.寇准诗绝少功业内容,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惋。

如《春日登楼怀归》。

3、西昆体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及其得失

v1.最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

大多师法李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1)《无题》《阙题》一类直拟李诗,《汉武》《明皇》等脱胎于李咏史诗;

(2)诗体多为近体,七律比重大。

v2.得益处:

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整饰典丽艺术特征,如杨亿《南朝》。

v3.缺点。

(1)专模李诗艺术外貌,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往往徒得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模得不成功雕缋满眼支离破碎。

(2)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3)衰歇的真正原因:

①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

②立足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4.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无本质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第二节欧阳修与新变体

一、名词解释

1、苏、梅:

指北宋初期的诗人苏舜钦和梅尧臣,二人的诗作开宋诗之先,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

苏舜钦的诗风豪放雄肆,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然而推敲、剪裁的功夫略显不足,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特点,在苏舜钦诗中以初现端倪;

梅尧臣诗的题材走向写日常生活的琐事,进行诗歌试验,写一些险怪的题材,如大量的饮食诗,但是有些诗审丑过度,令人不能接受,但此举仍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

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的,但此平淡非真平淡,通过苦吟得诗,仅是提出诗歌的一种倾向。

梅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开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

二、简答、论述类

1、欧阳修的诗歌创作

(一)欧诗诗风革新:

1.重视韩愈诗“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的特点,提出“诗穷而后工”理论,与西昆诗人相比,更重生活内容。

2.梅尧臣主张诗歌创作应“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反对“有作皆言空”的不良诗风。

欧、梅等诗歌创作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倾向为指导思想。

(二)内容:

1.欧诗中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如《食糟民》、《边户》。

2.更重要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

由于这类诗多含很深的人生感慨,与西昆体同类诗作有本质区别,如《戏答元珍》。

(三)艺术:

1.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

(1)叙议抒融合,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其枯躁艰涩之失。

如《再和明妃曲》;

(2)欧诗散文手法主要体现在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上,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2.学李白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结合,形成流丽宛转风格,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2、梅尧臣的诗歌创作

(一)内容。

1.关心时政,反映朝中重大政治事件。

(1)或以寓言形式抨击邪恶势力,如《彼吟》、《猛虎行》讥刺吕夷简;

(2)或直书其事,如《书窜》。

(3)反映民生疾苦,揭露贫民惨状,如《汝坟贫女》《田家语》等,《小村》(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2.更重要题材是写日常生活琐事,如《食荠》、《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等。

(1)有时不成功,如《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等。

(2)更多把日常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写得饶有兴味,如《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等,为宋诗开辟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

(二)艺术风格。

1.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指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如《鲁山山行》、《东溪》(背)。

2.梅诗风演变以偏离唐诗丰神情韵风格为方向,有时虽使梅诗词句枯涩、缺乏韵味,但最终导致新诗风形成。

欧评:

“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馀,益老以劲。

”(《梅圣愈墓志铭》)

(三)梅诗题材和风格都具宋诗风气之先意义。

3、苏舜钦的诗歌创作(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也豪放雄肆)

1.反映时政,抒发政治感慨,如《庆州败》《城南感怀呈永叔》;

被逐后多写心中愤懑之情,如《维舟野步呈子履》《天平山》。

2.写景诗。

喜写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界壮伟力量,如《大风》、《城南归值大风雪》等。

(二)艺术。

1.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风格见长,主要体现于长篇古诗,如《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短诗也有相似风格,但语言更为凝练,如《淮中晚泊犊头》。

2.推敲、剪裁功夫略嫌不足,有些作品不够含蓄精练。

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特点,苏诗中已见端倪。

4、试分析欧阳修诗歌中议论与抒情的关系(参考课后习题资料)

5、结合作品讨论欧、梅、苏“变尽昆体”的得与失(参考课后习题资料)

6、如何理解梅尧臣、苏舜钦“开宋诗一代面目”(参考课后习题资料)

7、试比较梅尧臣、苏舜钦诗风的异同(参考课后习题资料)

第三节王安石及其诗友

1、半山体: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

“半山体”特指他晚年所作的大量写景抒情小诗。

这些小诗多为七言绝句,形式短小,“雅丽清绝,脱去流俗”,很受推崇。

1、王安石的诗歌创作

王诗重实际功用,但也把诗歌看作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抒写个人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

v

(一)创作历程—王诗诗风在56岁退居江宁为界分成前后两期。

v

(二)前期重反映现实,如《河北民》《兼并》《发廪》等;

抒情诗思亲怀友名作如《思王逢原》3首、《示长安君》;

咏史诗继承左思、杜甫来借咏史以述志传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新颖看法,抒发政治感情。

如《贾生》《明妃曲二首》。

v(三)后期趋于含蓄深沉。

1.寓悲壮于闲淡中的,如《北陂杏花》“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2.最有代表性的是写景抒情绝句,黄庭坚:

“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叶梦得: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

”(《石林诗话》)“王荆公体”主要着眼于其晚期诗风。

如《雪干》《书湖阴先生壁》。

3.早期诗风显示直截刻露宋诗特征,晚期诗以丰神远韵风格体现出向唐诗复归。

2、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v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v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3、王安石诗歌前后期有何不同

以退居江宁为界,王安石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王安石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因此,这一时期的诗,往往与政治、社会有紧密关系,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高度关注。

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而且在艺术上不事修饰,多议论,少含蓄,锋芒毕露,以文为诗。

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可以称为政治家之诗。

退居江宁后,王安石的诗进入了后期。

他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

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4、试分析王安石的《明妃曲》的艺术独创性(参看笔记)

第四节苏轼

一、简答、论述类

1、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思想是苏轼人生观哲学基础。

(2)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人生态度乐观旷达。

(3)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使苏轼深刻理解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逆境促成其创作。

2、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

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

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

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

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

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

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3、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

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

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4、试评价苏轼的“以文为诗”

“以文为诗”最早由韩愈倡导,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表现手法的诗歌创作主张。

赵翼《瓯北诗话》: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

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所谓“以文为诗”,就是指本来属于“文”的一些因素,移用到诗上去,其结果是诗歌散文化。

“以文为诗”是中唐至宋,特别是北宋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家们针对苏轼的等人的诗歌创作而提出的批评。

“文”指的是不同于骈文的散行单句,不拘骈偶、对仗、音律等的形式自由的文体。

“诗”则是特指六朝至唐以来形成的句法、字数、平仄、音韵等有严格规定的近体诗。

“以文为诗”即是突破近体诗的种种束缚和羁绊,借用形式较为自由的散文之字、句、章法来进行诗歌写作。

纵观苏轼的文学创作,其诗歌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质量之高,是其词所不能及的。

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指出:

“苏轼之诗,其境界开辟古今之所未有。

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

”一般来说,苏轼的诗歌并不违背韵律的要求,而且能够充分表达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随意挥写,自由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能做到这一点,便要仰仗苏轼对“以文为诗”的巧妙运用。

v在字法上,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