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757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二 学生版.docx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二学生版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生物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选题(媒体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总共5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C.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保持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D.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下图表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中枯叶的分解率、有机物的积累量及具有分解作用的大、中、小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规律。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枯叶的分解率与纬度呈负相关,有机物积累量纬度呈正相关

B.热带森林的土壤动物中,对分解活动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型土壤动物

C.图中能反映出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动物种群的丰富度

D.据图推测,北方针叶林和冻原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多主要与温度有关

3.在生态系统中,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狼属于

A.次级消费者B.三级消费者

C.第一营养级D.第二营养级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B.在食物链上的生物间信息传递可以双向进行

C.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利用

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营养级

单位:

102kJ/(m2·a)

GP

NP

R

15.91

2.81

13.10

871.27

369.69

501.58

0.88

0.34

0.54

141.20

62.07

79.13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

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1.3%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五个GP之和表示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有一部分能量通过自身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6.根据生态学的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禽类、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鸡、猪等家禽、家畜的肉类为主

7.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

C.如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③通过该营养结构获得的能量大于①所同化能量的1/25

D.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一定会减少

8.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9.下列关于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狼彻底消失,则兔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B.③和④属于兔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C.狼和兔依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反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某区域狼的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0只,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区域狼的数量估计为60只

1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①是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是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是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是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B.④的数值可间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多少

C.③的数值除以④的数值,可以表示能量传递效率

D.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或种群数量有可能会减少

1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X1过程的生物是具有叶绿体的生物

B.X3过程表示第二营养级摄入有机物中的能量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通过Z2传递给分解者加以利用

D.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X3/X2表示

12.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A=D,B=E,C=F

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

13.对于绿色植物来说,与生态系统碳循环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是

①渗透吸水②吸胀吸水③光合作用 

④蒸腾作用⑤矿质元素的吸收⑥呼吸作用

A.②⑤B.③④C.①④D.③⑥

14.如图所示是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⑤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

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图中的食物链只有3条

D.大气中C的含量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B、D、E的活动和增加A的数量能得到缓解

15.下表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甲(生产者

消耗CO2量)

乙(分解者

CO2释放量)

丙(生产者

CO2释放量)

丁(消费者

CO2释放量)

CO2相对值

100

21

30

11.5

A.甲可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乙释放CO2的方式不同于丙、丁

C.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

D.表格体现了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

16.关于信息传递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于声波

B.某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近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C.自然界中,某些植物的开花也需光信息刺激

D.生物种群的繁衍无需信息传递

17.可用下图来准确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A.1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2~4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

B.1表示生物膜系统,2~4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细胞核膜

C.1表示原核生物,2~4分别表示细菌、蓝藻、真菌

D.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

18.下列各项信息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蝙蝠的“回声定位”B.萤火虫发光

C.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雄鸟的“求偶炫耀”

1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狼吃掉一只兔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

20.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以下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A.甲→乙→丙→丁B.

C.

D.

2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以下不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是

A.森林一场火过后,许多种子萌发,迅速长成新植株

B.某种动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时繁殖能力下降

C.使用毒鼠药控制农田中老鼠的种群增长

D.某森林食虫鸟的数量因害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22.研究者以北美东部25个不同大小的湖泊为调查对象,统计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食物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及生态系统单位体积的生产力(同化有机物量),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大湖泊的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强

B.食物链的长短与生态系统的大小无关

C.最大营养级位置主要取决于湖泊体积

D.较高单位体积生产力支持更多营养级

23.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

B.该系统中黄雀是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C.该图中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D.该图中蝉鸣叫的现象是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

24.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m2)。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25.农民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调整

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途径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二、非选择题

26.(10分)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

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有关种群甲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图2是种群甲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种群

同化能量

1.1×108

2.0×107

1.4×109

9.0×107

3.4×106

(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

(2)种群甲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营养级,若乙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会。

(3)图1中②的能量值是_____________,⑦的能量值一般指______________。

(4)图2中a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

(5)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能够______________。

27.(10分)下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

图乙表示B营养级内两个种群之间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消费者是___________。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原因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B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指它的___________(填“同化量”或“摄入量”),其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形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a种群数量变化呈_________型增长。

a、b之间的竞争强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

为了调查b种群密度,科研工作者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研究,发现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28.(10分)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

如图1为某水域中生态浮床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成分),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该水域在污水流入后仍能保持动态平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中引人苦草、黑落等沉水植物和螺狮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

下图1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下图2表示另一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①当图1中的螺狮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师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若图2中E所处的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为7.5×109KJ,B的能量为1.2×108kJ,D的能量为1.8×108kJ,则A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___,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特点。

29.(10分)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a~d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草原向森林演替,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吸收CO2量将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2)图甲中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草原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图乙中的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在图甲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牧草同化的总能量为M,其中有3/4的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向牛,则蛇同化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生物

(二)答案

1.【答案】C

【解析】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A正确;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B正确;生物圈的能量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输入,生物圈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C错误;节能减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2.【答案】C

【解析】表中信息显示:

由热带荒漠到极地荒漠,随着纬度的升高,枯叶的分解率逐渐减少,有机物积累量逐渐增多,说明枯叶的分解率与纬度呈负相关,有机物积累量纬度呈正相关,A正确;热带森林的土壤动物中,大型土壤动物的生物数量最多,说明对分解活动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型土壤动物,B正确;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图中反映出不同生态系统的大、中、小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不能反映出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动物种群的丰富度,C错误;北方针叶林和冻原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酶的活性较弱,因此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多,D正确。

3.【答案】A

【解析】以草为食的草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狼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答案】B

【解析】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A项错误;信息传递可以在食物链上的生物间双向进行,B项正确;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除了用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外,还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C项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但能量不能,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输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依题意和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并结合表中信息可知,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A项错误;能量在初级消费者(④)和次级消费者(①)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5.91/141.20×100%≈11.3%,B项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②)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871.27×102kJ/(m2•a),C项错误;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有一部分能量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传递效率10-20%。

在食物链中,食品来源生物所处营养级越高,在生产相同质量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消耗的生产原料越多。

谷类和植物蛋白的营养级别最低,流经食物链时损失能量最低,所以从生态学原理考虑,人们应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选C。

7.【答案】C

【解析】该图可反映能量流动,因为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不能反映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因为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态系统反复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A错误;如果该图所示的是信息传递,由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可在①和②、②和③、①和③之间相互交流,B错误;如按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食物链的长度按最短的考虑,即①→③,则③通过该营养结构获得的能量为1/5,C正确;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会增加,D错误。

8.【答案】C

【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螳螂→蝉→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增加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9.【答案】B

【解析】狼彻底消失,兔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数量增加,一定时间后因食物减少,种内斗争加剧而导致兔的数量减少,A正确;③是兔的粪便能,属于草的同化能,④是兔的同化能的一部分,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标志重捕法估算某区域狼的数量,该区域狼的数量估计为20×30÷10=60只,D正确。

10.【答案】B

【解析】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A错误;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即生产者总的光合作用情况,故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B正确;消费者同化作用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呼吸释放量,因此③的数值除以④的数值不能表示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由于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大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净光合作用量大于0,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或种群数量不会减少,D错误。

11.【答案】D

【解析】能利用太阳能固定CO2的生物包括没有叶绿体的蓝藻等原核生物,故A错误;X3表示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B错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通过Z1传递给分解者加以利用,C错误;能量传递的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例,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DEF表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比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要少,故A错误;狼排出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故B正确;分解者在食物链中没有营养级,故C错误;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比,因此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B/A×100%,故D错误。

13.【答案】D

【解析】①渗透吸水是利用水的自由扩散,由水多的流向水少的地方,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无关。

②吸胀吸水是利用某些物质吸水的原理,比如蛋白质等物质容易吸水,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无关。

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大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同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消耗二氧化碳,这样,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所以,光合作用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关。

④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无关。

⑤矿质元素的吸收溶解于水中,在根尖主动运输吸收,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无关。

⑥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利用氧气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关,故选D。

14.【答案】A

【解析】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

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表示大气中CO2库,D和E消费者,①主要是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④分别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但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不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项错误;图中的A、D、E只是代表处于同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据此不能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数目,C项错误;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因此缓解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其次是植树造林(增加A的数量)、开发新能源等,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甲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CO2量,可以代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因此也可以表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乙、丙、丁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B错误;表中CO2消耗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该生态系统一年中有机物积累量增加,生物种类或数量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C正确;无机环境中的CO2通过甲进入群落,乙、丙、丁通过呼吸作用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因此该表格可以表示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D正确。

16.【答案】D

【解析】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等依赖于超声波,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某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为需光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B正确;植物的开花、动物种群的繁衍依赖于光周期,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错误。

17.【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A错误;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B正确;真菌属于真核生物,C错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错误。

18.【答案】D

【解析】A、B、C三项信息分别为声、光、声,都属于物理信息。

只有D项是动物做出的特殊的行为,属于行为信息。

19.【答案】C

【解析】当狼吃掉一只兔时不可能完全消化吸收即不能得到全部能量,故A错误。

兔子是第二营养级,当狼捕食兔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了第三营养级,故B错误。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

恢复力稳定性低于草原生态系统,故D错误。

本题选C。

20.【答案】D

【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A、B、C项中,如果甲消失,生态系统将崩溃。

生产者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选D。

21.【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森林一场火过后,许多种子萌发,迅速长成新植株,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A错误;某种动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时繁殖能力下降,使该种群的数量保持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B错误;使用毒鼠药控制农田中老鼠的种群增长,不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C正确;森林鸟类的数量因害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使得害虫数量减少,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D错误。

22.【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湖泊体积越大,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越大(食物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说明食物链越长,营养结构越复杂,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低,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

湖泊体积越大,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越大,也就是: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越大,食物链越长,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

湖泊体积越大,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越大,也就是最大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