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95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

《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工部书信馆.docx

上海工部书信馆

上海工部书信馆

篇一:

第十一单元模块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十一)

必修2模块综合检测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一书中有“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

”等描述,并提出“欲尽地利,至劳也”等重要思想。

其想阐明的基本观点是

a.只要爱惜民力就能缓和阶级矛盾B.与民休息才会调动农民积极性

c.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d.在生产劳动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解析:

题干中“五耕五耨”“深殖之度”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精耕细作特点,而“欲尽地利,至劳也”也指出了这种精耕细作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爱惜民力”“调动农民积极性”“劳逸结合”等都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项,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2.到了唐代,中国瓷器形成一个对峙或者说平分秋色的局面。

当时人们根据瓷器产地分布的特点,将这一“局面”概括为

a.“南青北白”B.“陶瓷并存”

c.“官私并立”d.“远销海外”

解析:

由“唐代”“瓷器形成对峙?

?

局面”等信息,再结合“瓷器产地分布的特点”,可知与“平分秋色”局面相符的是“南青北白”,故a项正确。

B项与唐代不符;c、d两项与“产地分布”要求不符。

答案:

a

3.据《战国策·魏策三》载: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

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

?

共有其赋,足以富国。

”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

a.国家分裂、割据混战的状况B.区域性商业交换的发展

c.统治者加强对百姓的搜刮d.韩魏等国以商立国的政策

解析:

材料认为应把征收关税作为“存韩安魏”“富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体现出当时关税收入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侧面说明区域性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关税收入相当可观,故正确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体现“混战”信息,排除a项;c项对材料意思理解有误;材料认可了关税收入的重要性,但也不足以说明“以商立国”的政策,排除d项。

答案:

B

4.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

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

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

这一观点认为

a.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

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解析:

材料中“‘精明’的选择”反映了在集权国家里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不得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因此B项正确。

其他各项都不符合题干所强调的商业“不得不抑”的含义,所以

a、c、d三项均应排除。

答案:

B

5.下面是16

a.金银价格上涨B.生产下降c.物价下跌d.物价上涨

解析:

殖民者的掠夺使欧洲金银大量增加,也导致了当时欧洲金银的贬值和物价的上涨。

答案:

d

6.“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

人口约有1500多万到4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

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

”其言外之意是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d.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是“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而之前,印第安人“历史是独立发展”的,并“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

联系近代美洲发展历史可知,之后的“改变”是指在西方殖民的冲击下,印第安人独立发展的历史被打破,人口数量锐减,古文化中心也遭摧残,故正确答案是d项。

a、B、c三项对材料意思理解不准确。

答案:

d

7.“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

”下列事件准确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哥伦布的成功远航B.三次英荷战争的结果

c.蒸汽船的发明d.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递进关系,“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贸易”,就“控制了世界”。

基于这一观点,三次英荷战争中,英国打败了荷兰,控制了海洋与世界贸易,为后来控制世界创造了条件,B项可以印证材料观点。

哥伦布的远航,虽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并未让西班牙控制世界财富,并进而控制世界,排除a项;蒸汽船由美国人最早发明,但同时代,“控制世界”的是英国,排除c项;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是英国控制世界的结果,并非原因,排除d项。

答案:

B

8.马克思说过: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是否廉价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

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了较小的资本。

?

?

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

”马克思此话强调的问题是

a.工业革命使自由竞争加剧B.资本的集中是生产发展的结果

c.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本性d.资本主义大多以规模来取胜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取决于生产规模”“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等信息,可知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出现了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的趋势,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与这种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应该排除。

答案:

B

9.“在中国历史上,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

”下列可作为这些“中国人”代表的是

a.林则徐B.李鸿章c.孙中山d.毛泽东

解析:

由“中国历史上,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所述应是甲午战败、洋务运动“自强”的美梦破灭之后,有识之士如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开始了新的探索,那就是用变法和革命的方式,进而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因此c项正确。

a、B两项与“体制创新”条件不符;d项与材料所给时间段不符。

答案:

c

a.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达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刚刚兴起

c.洋务民用企业的大力发展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解析:

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很多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他们走向港口城市的工厂或洋行,而成为这些资本主义性质企业的雇员、工人或小商人等,材料体现的正是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因此d项正确。

a、B、c三项说法都比较片面,都不能充分表明这种复杂形态的出现,所以均应排除。

答案:

d

11.有文章指出: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这种不得已且苏联已经使用过的战略。

这里的“战略”是指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大力吸引外资和技术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由于“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中共“不得已”采取的措施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也是苏联建设的经验,因此B项正确;而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生产关系的改造,“大跃进”是1958年以后实行的,吸引外资更是改革开放所采取的措施,都不符合题意,a、c、d三项均应排除。

答案:

B

12.1984年4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总结江苏常州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经验以后,提出“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并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运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这样做是为了

a.变更分配方式B.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增强企业活力d.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解析:

1984年颁布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c项正确。

材料所述不是单纯分配方式的变动,也不是为了突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a、d两项错误;B项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目标,所以也应排除。

答案:

c

13.20XX年,《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一文中写道:

对于企业来说,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既能有效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能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推动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可见,这里“走出去”的含意是

a.积极对外投资,拓展国际合作的新渠道

B.充分利用外资,积极研发自主品牌

c.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相结合的新模式

d.扩大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解析:

“引进来”主要是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等,“走出去”主要是对外投资和探索国家化的合作渠道等,设问限定是后者,因此a项正确;B项是“引进来”的角度,c项是两者结合,d项是内部改革问题,都不符合题意,所以均应排除。

答案:

a

14.下图是1863年英、法、美成立的“上海工部书信馆”发行的明信片和邮票。

专家指出:

从社会发展角度观察,这些“洋玩意”的出现是有较大贡献的。

材料所说的“贡献”具体是指

a.有助于中国通讯近代化开展B.改变了城市传统生活方式

c.标志着民族通讯产业的起步d.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解析:

这些“洋玩意”的出现对当时我国的通讯与信息交流都起到了一定的便捷作用,因此a项正确。

这些书信馆是西方国家设立的,不是我国自主的民族通讯业,c项错误;B、d两项表述错误,有夸大之嫌。

答案:

a

15.《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指出: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

其意在说明

a.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有吸引力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程度

c.时代背景差异影响到文化的转型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过程较相似

解析:

材料指出了西方学习中国文化具有主动性的特点,而中国在近代接受西方文明是被迫的,是西方列强用暴力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局面,中国才不得不汲取西方文明,这两者之间差异性明显,因此c项正确;而a、B两项说法片面,不是题干的主旨含义,d项与题意相反,所以均应排除。

答案:

c

16.目前中国互联网将面临如下转变:

由网络娱乐到电子商务的转变,由可用网络到可信网络的转变,网络速度向高速互联网转变,接入设备由Pc到移动终端的转变,网络普及将会达到“随时、随地、人人”的程度,等等。

由上述“转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网络的安全性得到重视B.网络提供的娱乐内容减少

c.网络覆盖将遍布全世界d.网络将提供更低廉的服务

解析:

由“可用”到“可信”的转变,反映了网络的安全性和信任度得到了重视,因此a项正确。

由“网络娱乐”到“电子商务”的转变,并不能反映B项结论,排除B项;c、d两项与上述转变不符,排除。

答案:

a

17.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说:

“市场机制如何能够把追求各自目标的个人自由,同提供衣食住行等经济生产活动中所需的合作和协作结合起来。

?

?

所有人都能通过协作获益,而这种协作并不需要:

上海工部书信馆)后协约国对其进行武装干涉的严峻形势。

由“?

?

归农民所有。

但这是不够的,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可知,与这一认识相关的实践应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而这一政策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保障了战争的胜利,但其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超越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篇二:

中国集邮连载大事记之一

中国集邮大事记连载1834年起

1834年英国率先首先在广州开办了所谓英国邮局。

1834年,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无视中国主权,广州城外驻所开创谓“英国邮局”,直属英国邮政总局,为贩卖鸦片的快艇传递信息,这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客邮”,没有遭到清政府应有的干涉。

1863年上海租界工部局成立书信馆。

1865年上海书信馆发行”大龙”图案邮票。

1865年8月,非法占据上海的英美“公共租界”行政当局“上海工部局”组建的近代邮政性质机构——“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发行了铭记为“上海工部书信馆”的无齿“云龙”图1分银、2分银(2种刷色,另有大写“两”1种)、4分银、6分银、8分银、1钱2分银、1钱6分银、4钱银和8钱银面值10种邮票。

其命名与海关大龙邮票相同,后世称之为“上海工部大龙邮票”或简称“上海大龙邮票”

1878年7月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诞生。

1878年8月15日(具体发行日期迄今为止未见记载,一般认为大龙邮票的最早发行日期为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间),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共3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云龙。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以蟠龙为图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邮票。

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

“一

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

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邮票上“大清邮政局”5个字十分醒目,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

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分银)”字样。

中国的第一枚正式发行的邮票是大龙票。

在发行之前,清海关设计了三款邮票草图,即云龙、宝塔和万年有象图,其中“万年有象”最为珍贵,价值连城。

大龙邮票有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1879年6月13日上海《申报》刊登外国人收购信销邮票的广告。

这是最早见于中国报

刊有关集邮的资料。

收买人头”这耸人听闻的文字,刊登在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六月十三日的上海《申报》上。

全文如下:

“收买信封老人头”:

工部局书信馆人头,每百个价二角;海关人头,每百个价二角;东洋人头,每百个价三角;如送至新泰兴行内哈立斯处即付价可。

他国之信封人头亦可收买。

六月十一日启。

原来这是集邮者哈立斯的征集邮票广告,这也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收集邮票的广告。

这里所说的“信封老人头”指的就是邮票。

“海关人头”指的是我国1878年发行的“海关大龙”邮票。

“东洋人头”指的是日本邮票。

当时处在现代邮政萌芽阶段,我国广大人民,对利用现代邮政邮寄信件还不适应,对邮票接触很少。

当时的邮票图案又大都是人

头肖像。

如英国邮票就是女皇维多利亚头像,老百姓就用最简单、最形象、最通用的“老人头”来称呼之。

1880年6月上海基督教会清心堂出版的《花图新报》第3卷刊登《各国信馆之印

图》。

这是国内最早向群众宣传集邮的文章。

1891年1月22日香港发行第一套纪念邮票”香港开埠50周年纪念”。

因争购者多,造

成挤死3人的惨剧。

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

1900年张承惠(1888-1940年)在上海圣约翰学校上学时开始集邮。

李辉堂(1869--

1943)在上海北四川路设店经营邮票,这是最早的中国邮商。

1903年10月20日福州邮局使用”对剖邮票”,多为在华外籍集邮者抢购。

1906年上海沪关税务司绵嘉义(意大利人,1860--1936年)编撰的《华邮报告书》

出版,是最早的华邮目录。

1909年”世界邮票社”在福州开业。

1911年9月英国人赫德(1835--1911年)去世。

他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以后兼

任总邮政司。

主持从“大龙”邮票开始的清朝邮票发行和一系列邮政制度建立。

赫德,英国人,28岁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掌权长

达45年,被清廷视为客卿,在衰朽的旧帝国制度中创造出唯一廉洁不贪腐的高效衙门;他怀揣大英帝国的野心,却又以“中国政府外籍雇员”自居。

1854年,19岁的赫德来华,先后在英国驻宁波和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和助理。

1859年起任粤海关副税务司。

1861年起,代理总税务司职务。

1863年11月任海关总税务司。

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仍挂总税务司的头衔。

在主持中国海关的近半个世纪中,赫德不仅在海关建立了总税务司的绝对统治,而且其活动涉及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以至文化、教育各个方面。

1911年英籍犹太人汇啦在上海江西路南京路口开设汇啦洋行,出售各国邮票。

1912年绵嘉义编辑的英文华邮贴票册《中国邮政票》,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

绵嘉义(Juanmancarini,1860-1939),自署西班牙人,“江海关洋员名录”档案为日籍(有误,辨见下)。

父为英国人,母为意大利人。

1881年来中国至1922年在海关任职。

集有大批名贵邮票,并注意收集大量中外邮票资料,著有论述中国邮票、商埠邮票和外国邮票的书籍。

中国第一个记录邮票的官方资料《1878-1905年邮政事务报告》(英文本,集邮界通译为《华邮纪要》及《华邮细目》),是由绵嘉义执笔的。

报告中对中国早期邮票发行的种类、数额、发行时间、变异等都作了记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记述错误较多。

绵嘉义爱好集邮,退休离职后,于1922年在上海拍卖所集中国邮票。

随后迁居菲律宾马尼拉。

(以上据《中国集邮大辞典》)

1912年上海外侨成立”上海邮票会”,首任会长拉奇。

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个集

邮组织。

1912年在英国伦敦国际邮展上,勒夫雷司以华邮展品获得银牌奖。

这是中国邮票首

次在国际邮展获奖。

1912年北京财政部印刷中华民国”光复”、”共和”纪念邮票。

这是首次由中国自

选印制的邮票。

1915年张景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