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6005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docx

语文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天津卷)语文解析

 

不同点(变化点)

1.客观题部分,由前两年的4个题,变为5个题,增加了一个新题型,就是文学常识的表述题的判断。

2.文言文的阅读材料,由2009年的诸子百家中的《管子》,2010年唐代的笔记小说,到2011年则换成了顾炎武的《日知录》中的选文,2012年选了清朝袁牧具有传统文化与医学相关医学的《与薛寿鱼书》可见,文言短文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了。

3.诗歌的阅读材料再次回归到常态形式的一首宋诗的赏析,而且分值由往年的6分,增加为8分。

创新题

在客观题中增加了对文学常识表述题的考查,这对增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很有帮助。

亮点题型

将第Ⅱ卷中阅读题由原来的两篇,改为一篇,这样减少了试题的篇幅,相应地增加了学生阅读试题的时间,但考查的阅读能力并没有降低。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歆(xin)羡懵(měng)懂浸(qīn)润含英咀(jǎ)华

B.绮(qǐ)丽着(zháo)装崔嵬(wéi)敷衍塞(sè)责

C.岑(cén)寂手帕(pà)飙(biāo)升越俎代庖(bāo)

D.杜撰(zhuàn)骸(hái)骨耸(sǒng)立光阴荏苒(rǎn)

1.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重点考查多音字和生活中常见误读字的读音。

A项“浸”读“jìn”“咀”读“jǔ”。

B项“着”读“zhuó”。

C项“庖”读“p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概率 陶治 冠名权 众志成城

B. 渲泄开销 暴发力 杯水车薪

C. 余暇 神彩  发祥地 掉以轻心

D. 倾泻 凑合 摄像机 相儒以沫

2.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重点考查同音字的误写。

B项“渲泄”应写为“宣泄 ”。

C项“神彩”应写为“神采”。

D项“相儒以沫”应写为“相濡以沫”。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没有那么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着的却是一股青春的朝气。

(2)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

(3)我们相隔的不是几小时的车程,而是一整块大陆,就像歌里所唱的,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但是也隔不断彼此的思念

A.萌动调剂地久天长

B.涌动调节地久天长

C.萌动调节山长水远

D.涌动调剂山长水远

3.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实词、虚词、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中两个词都有“动”的意思,只是“涌动”对象一般为人潮、水流等。

萌动:

草木发芽。

比喻事情刚起头第二组中调剂:

调整有无、余缺等情况;调整使合宜。

调节:

在数量、程度、规模等方面进行调整,使符合标准。

第三组中,地久天长,形容历时悠久或形容爱情永久不变。

山长水远:

谓山水阻隔,道路遥远或谓山川壮阔。

这样用排除法,就可以选定答案为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俱积极意义。

B.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C.天津市“五大道首届文化创意节”日前开幕,主办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市民和四方游客的热捧。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4.C【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A项句式杂糅。

“应倡导……更俱积极意义”。

B项语义重复,“善款”与“费用”重复,所以将“费用”去掉。

D项搭配不当,“不健康”应改为“不良”。

5.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叙事诗

B.林冲——施耐庵——《水浒》——《章回小说》

C.《小狗包弟》——冰心——现代——散文

D.《奥赛罗》——莎士比亚——英国——悲剧

5.C【解析】本题重在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巴金,不是冰心。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

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

“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

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

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

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6.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6.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

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

C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7.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C项,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

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8.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薛寿鱼书①【清】袁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使必待周。

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

呜呼!

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

而何必舍之以他求?

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

“一瓢先生非名医乎?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

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

精求之,何艺非道?

貌袭之,道艺两失。

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

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

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

朱何益?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

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

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②若:

和,同。

③不禄:

死的委婉说法。

④夭札:

因病而早死。

⑤艺成而下:

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⑥周、程、张、朱:

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

⑦刀圭:

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

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执:

拉住

C.貌袭之,道艺两失袭:

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寿:

使……长寿

9.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A项的“意”应该是“意料、料想”的意思。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

A.使工以药淬之

B.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C.盖将其变者而观之

子不尊先人于白无一人之上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为介词“用”。

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

C项的第一个“于”为介词,“到、在”,第二个“于”为介词,表被动。

D项的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第二个“其”为代词,事物。

11.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A.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D.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11.B【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与“反对重理学轻技艺”无关。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1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的分析是错误的,应该是“痛惜的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分)

(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2分)

(3)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4分)

1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一句的关键词是“虽”“词”。

第二句的关键词是“以”“传”“所共信”。

第三句的关键字是“活:

使……活”“所以:

……原因”。

答案:

(1)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2)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3)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附译文

天生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可是他的儿子或是孙子却一定要把他推入必然朽灭的地方!

这就是我忧愤地悲伤的原因啊!

所谓不朽的人与事物,并不一定光是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后弈的射技、弈秋的棋艺、俞拊的医术,都是可以不朽的。

假使一定要等到出了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的话,那么古往今来的人间哪里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周公、孔子这样的人呢?

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

唉!

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

要淹没了!

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而不在于口头讲论。

神圣的学问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的了,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的学问啊!

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呢?

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

王阳明功勋卓著,胡世宁还讥笑他多了一项讲论理学的事情;文恭先生又照样去从事它,在我的心里依旧认为是不对的。

然而,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

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名声就会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

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

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

即使你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又问他说:

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

即使你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

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只怕是因于“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

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

精心地探求技艺,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

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

燕王哙和子之哪曾没有依托尧舜禅让的故事来宣扬高尚?

可是最终却被木匠与造车之人所嘲笑。

医术作为一门技艺,尤其不能轻易谈论;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

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的原因是什么呢?

医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

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当中,真是大错特错啊!

我从前曾经患了病、病得很重,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帮助?

可是先生独独能用一药物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地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

料想此外一定有可以用来救助世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良方,要是记述下来并使之流传下去,定会高出程朱“语录”中的陈腐言论极其之多。

可是你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之中。

这样,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但医学界却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

难道不荒谬吗?

难道不令人感到痛惜吗?

1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分)

【解析】第

(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

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

(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

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答案参考: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

对偶、借代炼字:

“逢”“忙”色彩:

“碧”“黄”情感:

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

(5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青青子衿,。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4),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5),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6)青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

【解析】考查学生只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答案:

(1)发尽上指冠

(2)徒慕君之高义也(3)悠悠我心(4)三顾频烦天下计(5)别有幽愁暗恨生(6)画船听雨眠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掐辫子

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

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

“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

她说:

“吓死我了。

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

”他说:

“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

”她狐疑了:

“什么另外的秘密?

”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

草帽是用什么做的?

她随口说:

稻草。

他告诉她,不,是麦秸。

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

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们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

她引他聊得更多。

他细细叙说。

他告诉她,他们那个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

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粮食还有得吃?

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

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

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

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

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

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

他很高兴。

他们交往并不久。

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

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

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

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

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

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

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

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

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

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

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

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但是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

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

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召唤:

“爸爸!

16.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结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场景描写对全文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

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17.文中“她”对草帽的认识有哪些变化?

请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

(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示例:

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有生命的东西。

18.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

(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案示例:

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

“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19.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

(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别回答。

答案示例:

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

形式上:

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