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6164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docx

现代肛肠科学复习资料

肛肠科学复习资料(严禁变成txt带入考场!

第一章:

中医肛肠科名词解释

第二章:

肛肠学历史相关问答

第三章:

肛肠学解剖相关问答

第四章:

肛肠科学诊治相关问答

第五章:

痔的相关问答

第六章:

肛裂的相关问答

第七章: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相关问答

第八章:

肛瘘相关问答

第九章:

肛门直肠脱垂相关问答

第一章:

中医肛肠科名词解释

01.会阴:

1)广义:

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部的全部软组织结构。

边界由骨及韧带组成,前为持股联合,后为尾骨尖,两侧由前至后依次由耻骨下支,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围成的菱形之中。

2)狭义:

男性从阴囊根部至肛门;女性从阴道前庭至肛门

02.肛管:

是消化道的末端,上接直肠,下止于肛门缘,是直肠壶腹下端至肛门之间的部分,长约3~4cm,前壁较后壁稍短。

其两侧为坐骨直肠窝;前方男性有尿道和前列腺,女性有阴道;后方为尾骨。

1)解剖肛管:

从肛门缘到齿线,长约2~3cm。

(皮肤肛管)

2)外科肛管:

从肛门缘到肛直环上缘平面,长约4cm。

(括约肌性肛管)

03.四线:

1)肛门皮肤线:

即肛门缘,是消化道最低的界限

2)肛门白线:

位于肛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上方1cm

3)齿线:

梳状线,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上为直肠,发生于内胚层,下为肛管,发生于外胚层,距肛缘上方2-3cm,80%的肛肠疾病源于此

4)肛管直肠线:

肛直上缘的水平线距肛缘上方1.5cm

04.三带:

1)柱带:

肛直线至齿线的环状区域,因括约肌收缩,粘膜形成皱壁呈柱状。

2)痔带:

齿线至白线

3)皮带:

白线至肛门缘、

05.肛管其他解剖标志:

1)肛瓣:

肛柱的下端相互之间借半月形的黏膜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即肛瓣

2)肛柱:

齿线上方,又名直肠柱,是直肠下端垂直的黏膜皱襞,长约1-2cm

3)肛窦:

又称肛隐窝,是由相邻的两个肛柱与肛瓣围成的袋状小窝,口上底下,象一个漏斗,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

大便干燥肛窦容易受损伤并且窝内易存积粪渣,而引起肛窦隐窝炎。

发生感染容易向肛腺蔓延引起脓肿,肛窦炎可能是继发一切肛周疾病的祸根。

4)肛乳头:

发生在肛柱基底部上端,沿齿线排列,呈锥形的小乳头状隆起,其基底红尖端灰白,大小长短不一,短的可0.1cm。

长的可达数cm。

系纤维结缔组织,内含微细淋巴管,表面覆盖以皮肤,但多数人缺如。

5)肛腺

位于齿线附近皮肤或黏膜下的腺体,借肛腺导管开口于肛窦。

肛腺和肛窦别认为是感染入侵肛周阻滞的门户,95%的肛周脓肿和肛瘘源于肛腺感染

06.直肠壶腹:

从直肠乙状结肠部至直肠穿过盆底处,即外科肛管平面以上的直肠腔径显著扩大,约5~11cm,称为直肠壶腹。

07.肛管直肠角:

约在直肠肛管交界处,有耻骨直肠肌呈U形地将其拉向前上方,从而使直肠和肛管的轴线形成一个90度的夹角,此角称为肛管直肠角。

耻骨直肠肌收缩排便角增大使粪得以排,收缩减小角度以阻止粪便排出。

08.直肠瓣:

又称ouston瓣,直肠腔内有三条半月形的黏膜皱襞。

一般由黏膜、环肌、纵肌共同构成。

数目多少不等,多为三个;左、右前、左后分布。

(上距肛门11.1cm、中9.6,下7.9)

09.肛管直肠环:

是肛管与直肠连接处括约肌群的总称,包括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深部、浅部、联合纵肌、内括约肌等,其中以耻骨直肠肌为主。

对维持肛门节制功能有重要作用。

如术中切断肛直环,可能导致失禁

10.痔:

1)内痔:

肛管血管垫发生的病理变化或异常移位。

好发于膀胱截石位3,7,11点。

2)外痔:

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表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和血栓形成。

3)混合痔:

内痔静脉丛和相应部位的外痔静脉丛互相融合。

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不适、疼痛、肛门不适、肛门坠胀、潮湿瘙痒

西医学认识:

肛垫下移学说、静脉曲张学说、诱发(职业,饮食,疾病如久蹲、久坐、长期负重、饮食不节、遗传等)

11.肛垫:

位于肛柱区,为齿状线上方1.5cm-2cm的环形带,上界为管直肠线,下界为齿线。

正常肛垫富含血管类似勃起组织,协助括约肌维持肛门自制。

 

12.肛裂:

指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或形成梭形溃疡。

临床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

肛裂的部位大多发生在肛管后侧,少数在前侧,两侧极为少见,单发或多发,发生于前侧者男多于女

中医学称之为脉痔、钩肠痔、裂肛痔

好发于青壮年,主要女性多于男性,你懂的

13.直肠阴道瘘:

直肠与阴道相通的一种异常瘘道,常见于婴幼儿,中医谓之交肠病。

14.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痈):

指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软组织因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表现为肛门会阴部红肿热痛,并伴发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

属中医肛门痈疽范畴。

男性多于女性,2:

1-8:

1

15.肛瘘:

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

一般由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

其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

男性多于女性,5:

1-6:

1

16.肛管直肠脱垂:

是指肛管、直肠粘膜或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位置下垂,脱出肛门的一种疾病。

主要表现为便时或增加腹压、负重、劳累后肛管、直肠等组织器官脱出肛外。

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多见老小妇弱病残

17.肛门直肠狭窄:

凡是肛门、肛管、直肠腔道变窄,以至发生大便变细,变扁,大便困难,肛门直肠坠胀,甚至发生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者。

第二章:

肛肠学历史相关问答

1.最早出现“痔”“瘘”的病名出自哪里?

答:

“痔”字最早在夏商时期即有甲骨文记载。

但《三海经》最早提出其病名

2.《内经》对痔的病因的描述是?

答: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3.古代现代肛肠科名字比较:

答:

回肠(大肠)、广肠(直肠)、朐痒(肛门痒)、巢者(肛门瘘管)、人洲出(脱肛)。

4.首创肛瘘“挂线疗法”?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引用《永类铃方》:

“余患此疾一十七年,…后遇江右李春山,只用莞根煮线,挂破大肠,七十余日方获全功…上用草探孔,引线系肠外…”

第三章:

肛肠学解剖相关问答

1.论述齿线的临床意义(齿线上下结构的比较)?

答:

齿线以上:

1)组织来源:

内胚层

2)覆盖上皮:

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直肠粘膜)

3)动脉分支:

直肠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直肠下动脉(髂内动脉的分支)

4)静脉回流:

内痔静脉丛—直肠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门静脉

5)淋巴回流:

入肠系膜下淋巴结

6)神经支配:

植物神经(交感与副交感),痛觉迟钝

齿线以下

1)组织来源:

外胚层

2)覆盖上皮:

扁平或复层鳞状上皮(肛管皮肤)

3)动脉分支:

肛门动脉(阴部内动脉的分支)

4)静脉回流:

外痔静脉丛—肛门静脉—阴部内静脉—髂内静脉—下腔静脉

5)淋巴回流:

入腹股沟淋巴结

6)神经支配:

躯体神经,痛觉敏感

2.肛管直肠肌肉主要包括哪些?

答;主要是两种

I.一种是随意肌,位于肛管之外,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浅部、深部,协助粪便自制作用)和提肛肌(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

II.二是不随意肌。

位于肛管壁内,即肛门内括约肌。

(持续痉挛收缩维持肛管静息压力,使粪不得溢)

III.中间肌层为联合纵肌(内侧、中间、外侧肌),既有不随意肌纤维,也有随意肌纤维

内侧肌:

是直肠纵肌的延续,属平滑肌,与内括约肌相邻,部分纤维穿行于内括约肌之间并与其融合,“结合纤维”

中间肌:

是提肛肌脚下延为肛门悬带的部分,属横纹肌。

此层上半部位于外括约肌深部和内侧纵肌之间;下半部在内、外侧纵肌之间。

外侧肌:

是耻骨直肠肌与外括约肌深部向下延伸部分,属横纹肌。

位于外括约肌浅部与中间纵肌之间。

3.肛提肌复合体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1)包括:

提肌脚(典型脚、重叠脚、剪刀脚)

肛尾缝(肛提肌附着点)

提肌裂隙(盆膈裂孔或肛提肌门,由提肌脚内侧缘构成。

两侧为提及脚,后界为肛尾韧带,前界为耻骨联合)

提肌裂隙韧带(位于提肌脚内侧缘和肠壁之间,为盆膈上筋膜的延续。

将提肌脚固定于肛管直肠结合部)

肛门悬带(是提肌脚在提肌裂隙的边缘出急转向下形成垂直方向的“肌袖”)、

提肌隧道(是提肌裂隙至会阴部包绕全部隙内器官的肌性管道)。

2)临床意义:

a.烘托盆内脏器

b.固定通道内器官

c.协助排便

4.简述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的分类:

答:

以肛提肌为界限,

1)以上为高位间隙:

肛门周围皮下间隙,黏膜下间隙,坐骨直肠间隙,肛管后浅、后深、前浅、前深间隙,括约肌间隙,中央间隙.

2)上间隙:

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

5.试述耻骨直肠肌的作用

对肛门的节制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在排便时,耻骨直肠肌放松,肛管直肠角增大(137度),直肠与肛管开放成漏斗状,以利于粪便排出;

耻骨直肠肌收缩时,肛管直肠角减小成锐角,使局部造成机械性高压,阻止粪便下行,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2)若因耻骨直肠肌变性发生痉挛或肥厚,排便时肛直角不能增大甚至反而缩小,将引起耻骨直肠肌痉挛或肥厚性排便困难(便秘)

第四章:

肛肠科学诊治相关问答

1.简述常见肛门直肠检查的体位

答;侧卧位(门诊常用)、膝胸位(常用于乙状结肠镜)、膀胱截石位(手术常用)、倒置位、下蹲位(看脱肛、混合痔等)、弯腰扶椅位(团体)

2.试论指检诊的重要性

答:

1)对肛门的局部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约70%直肠肿瘤可通过指检发现,有“指诊眼”之称

2)通过指检,可以了解肛门直肠的口径、括约肌张力、直肠肛管有无新生物及其位、性、状、度判断病情。

3)便秘的病人可焖到其努挣时直肠阴道膈的张力、耻骨直肠肌张力、直肠黏膜是否松弛等

4)通过指检从指套观察粘液有无来判断脓血性分泌物的生成

3.简述常用的器械检查?

答:

1)直肠检查镜:

(肛门镜检查,检查有无溃疡,内痔大小、数目、位置,肛乳头大小、数目、位置)

2)探针检查:

(瘘管的走形和方向)

3)乙状结肠检查:

(诊断意义重大,75%结肠和直肠癌均发生在距离肛门25cm以内肠段上,简便、安全、经济)

a.适应症:

便血病人;慢性腹泻;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排便不畅;大便带粘液或脓血便;不明原因肛门、会阴、下腹部或腰部胀痛者;不明原因慢性贫血或长期低烧;肛门直肠肿块者。

b.禁忌:

肠腔狭窄;肛门急性感染疾病;肛裂剧痛;肠腔异物;孕妇、月经;过度虚弱衰老;高龄患者心血管系统;精神病

4)纤维结肠镜检查:

(最多能查肛门上35cm以下肠段,检查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甚至回肠末端有无病变)

4.排粪造影在肛肠科应用?

答:

排粪造影是对病人“排粪”时对肛门直肠部作静态和动态检查的方法,能显示肛管直肠部的器质性病变。

故其是一种比传统的钡灌肠、临床、内镜检查更敏感可靠的方法,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肛肠疾病,特别提供便秘“可靠”的依据

5.肛门直肠麻醉的常用方式有那些?

答:

(重点)腰俞麻醉:

1)腰俞位置:

位于第二十一椎之下宛中,长强上三寸,下繆之中心,正好是现代解剖学的骶裂管。

2)麻醉原理作用:

局麻注射入骶管腔内,以阻止骶脊神经,作用部位为第二、三、四骶神经根

3)常用药物:

2%普鲁卡因15-30ml,一次用量不超50ml

2.1-2%利多卡因10-20ml,一次用量不超1.5%26ml(0.4g)

0.25-0.5%布比卡因10-20ml,一次用量不超0.25%40ml(0.1g)

3)体位:

侧卧位、截石位

4)适应症:

适用于肛门、肛管、直肠下段及会阴部的各种手术,如内外痔,肛周脓肿、肛瘘、肛裂等。

5)禁忌症:

骶骨畸形或有外伤;骶部发炎、感染。

肛周局部浸润麻醉;

1)注射肛门直肠周围皮下组织及两侧坐骨直肠窝内

2)适应症:

会阴部常见疾病,如痔、肛裂等;肛门皮肤病,如尖锐湿疣

3)禁忌症:

精神高度紧张的病人、不合作的小儿、不以单纯使用局麻;

手术范围过于广泛、手术耗时过长者,如多间隙复合脓肿、高位复杂性肛瘘、直肠深部手术等,不宜采用局麻。

第五章:

痔的相关问答

1.痔常见临床表现及分类

内痔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肛门疼痛;混合痔同时具有内外痔的特征

1)全国中医肛肠病学术会议分类1992(内痔分四期,外痔四种)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学组分类2002

内痔:

I度:

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

无痔脱出。

II度:

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III度:

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IV度:

痔脱出不能还纳

外痔:

肛门不适、潮湿不结,如发生血栓形成血肿剧痛

2.痔的治疗原则?

答:

1)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

2)有症状痔的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主要症状,而非根治;

3)一般治疗对各类痔的治疗都是必要的;

4)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Ⅰ、Ⅱ度内痔;

5)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Ⅲ、Ⅳ度内痔、混合痔及包括外痔血栓形成在内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手术的治疗应该注意避免术后并发症。

3.简述痔的常用手术方法:

答:

注射疗法:

1)硬化注射法(1、2度内痔,混合痔内痔部分)

2)坏死注射法(1、2度内痔,混合痔内痔部分)

3)消痔灵四步注射法(2,3度内痔或伴静脉曲张性外痔,环状混合痔)

a.痔上动脉区注射b.痔区黏膜下注射c.痔区黏膜固有层注射d.窦状静脉区注射

手术治疗

1)血栓剥离术(血栓性外痔)

2)外痔切除术(赘皮外痔、炎性外痔、静脉曲张外痔)、

3)内痔结扎术(2、3、4度内痔)

4)外剥内扎术(3、4度内痔伴外痔、混合痔、环状混合痔、嵚顿性内痔)

4.试述外剥内扎术手术操作步骤

答:

1)腰腧穴麻醉,截石位,会阴部消毒铺巾。

消毒肛管直肠下端,暴露内痔。

2)钳牵外痔顶部,从外痔外缘向肛管内作梭形切口,切开皮肤至齿线。

血管钳提起皮瓣,剪刀剥离痔外静脉丛至齿线。

3)提起已游离外痔,用中弯血管钳钳夹相对应的内痔基底部。

钳夹时注意对合外痔切口,使之整呈放射状。

4)圆针7号丝线在血管钳下作8字缝合,双重结扎。

如结扎内痔较大,可剪除部分残端。

同时处理其他部位的痔核,一般一次可剥扎1-3处

5)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对合创面,术毕肛内置入凡士林油纱,塔纱压迫胶布固定。

第六章:

肛裂的相关问答

1.慢性肛裂具有的特殊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手术:

答:

1)特殊表现:

①剧痛;②好发于肛门后中线;③低愈合率;④缺乏肉芽组织;⑤裂口皮肤不生长;⑥肛管高压;⑦常伴发肛乳头肥大和哨兵痔等。

2)病理改变:

慢性肛裂的病理改变:

(本质:

缺血性溃疡)有梭形溃疡形成,边缘厚、硬,裂口上端有肛窦炎、肛乳头增生,下端有裂痔或潜行瘘管。

慢性肛裂最常伴发肛乳头肥大、裂痔(哨兵痔),称为肛裂三联征。

肛裂的临床表现:

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湿痒。

体征:

肛管纵行裂口、肛门紧缩、裂痔、肛乳头肥大、潜行瘘管

3)慢性肛裂的手术方式:

内括约肌切断术(又称内括约肌松解术)

1)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

挑出切断和潜行切断(2期肛裂)

2)内括约肌后方切断术;

二期肛裂裂口位于后侧者

3)肛裂切除术;

三期肛裂

4)纵切横缝术及改良术式。

二、三期肛裂合并肛管狭小者

2.试述肛裂周期性疼痛的原因

答:

1)排便时粪便通过肛管,肛管扩张,刺激裂口溃疡,肛门出现撕裂样疼痛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痛。

2)便后数分钟疼痛减轻或缓解,称为疼痛间歇期。

3)继而因括约肌痉挛收缩,出现剧烈疼痛,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甚至持续至下次排便,称为括约肌痉挛痛。

4)严重者排尿、咳嗽、喷嚏都可引起疼痛周期的发生,但并非每个慢性肛裂患者都会出现。

3.简述肛裂三期分类法1978

答:

一期肛裂:

肛裂初发,裂口新鲜,病程短

二期肛裂:

创缘隆起增厚变硬,有明显溃疡形成,但尚无其他病理改变

三期肛裂:

除梭形溃疡外,并非裂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潜行瘘管等病理改变。

第七章: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相关问答

1.试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病理分期、分类、临床表现

答:

1)病理分期:

炎症期、化脓期、破溃期。

2)临床表现:

先感到肛门周围有一肿块,微感疼痛,或感肛内刺痛,或坠胀作痛

继则疼痛加重,肛门周围肿块增大,红肿热痛,质地较硬;

重者有恶寒发热、身体困倦、食欲不振或等全身症状;

体征:

局部红肿、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如自行破溃或切开后可流出黄白色脓液。

3)分类:

Eisenhammer分类法(感染途径和病势发展分类)

a.非瘘管性脓肿b.瘘管性脓肿

按病原菌性质分类:

a.非特异性脓肿b.特异性脓肿;

1992第七届全国肛肠病学术会议分类

以提肛肌为界,分为低位脓肿(肛门皮下间隙脓肿…)、高位脓肿、高低复合位脓肿。

2.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治疗原则、注意事项

1)一旦确诊,应及时切开排脓;

②定位要准,在切开引流前,应先穿刺,抽出脓液后,再行切开引流;

③引流要彻底通畅;术中应仔细寻找有无内口,并处理;

④浅部脓肿宜行放射状切口;

⑤注意应尽量避免损伤括约肌;

⑥最好采用挂线疗法。

3.肛周脓肿常见的手术疗法:

①根治性切开引流术;②切开挂线引流术;③切开缝合引流术;④放射状多切口引流术;⑤单纯切开引流术。

第八章:

肛瘘相关问答

1.肛瘘常见临床表现和体征

1)临床表现:

流脓(多少、性质与瘘管长短、粗细、内口大小)、疼痛(引流通畅无,不畅局部胀痛或跳痛)、瘙痒(分泌物刺激)、排便不畅、全身症状(单纯多无,复杂、结合性常出现消瘦贫血便秘等)

2)体征:

外口和数目

外口形态、分泌物、位置

“索罗门定律”“哥德索规则”:

即病人取截石位,经肛门中部画一横线,如外口在横线之前,距肛门缘不超过5cm,则其管道较直,内口多在对应位置齿线上;如超5cm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则管道多弯曲向后,内口多位于后正中齿线上;一般外口距肛门较近者,管道较浅,距肛门远,管道较深。

但这只是一般规律。

肛周索状物、肿块或硬结:

肛内、外触诊

内口

3)特殊检查:

探针、染色

2.肛瘘反复发作难以愈合的原因:

1)内口和发原感染灶继续存在

2)因肠腔中粪便、长夜和气体继续进入瘘管,形成长期慢性炎症反复感染,是管壁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形成纤维化管壁,管壁难以塌陷闭合。

3)瘘管多在不同高度穿过肛门括约肌,局部炎症刺激等因素导致括约肌痉挛,妨碍脓液引流,对瘘管的愈合产生不利影响。

4)外口窄小,时闭时溃,引流不畅,脓液蓄积,导致脓肿再发,穿破皮肤形成新的瘘管。

3.试述肛瘘的手术疗法:

1)肛瘘切开引流术(低位单纯性肛瘘,尤其是外口距离肛门缘近,瘘管又很浅的皮下瘘或黏膜下瘘。

2)肛瘘切开部分缝合内口引流术:

(低位复杂性肛瘘,包括半马蹄型,全马蹄型者,高位肛瘘肛直环已纤维化者。

3)肛瘘切开挂线部分缝合内口引流术:

(高位肛瘘肛管直肠环未纤维化者)

4.请写出肛瘘切开挂线部分缝合内口引流术的操作流程:

答:

1)腰腧穴麻醉,截石位,会阴部消毒铺巾。

碘酒,酒精常规消毒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铺无菌孔巾,参考术前X线碘油造影,采用视、触、牵拉及探针等法。

确定内口和肛瘘走形。

2)从外口开始沿探针切开瘘管,直至肛门缘。

彻底搔刮已切开的管道和腔穴,清除管壁着色的腐朽组织。

将探针由肛缘顺瘘管从内口穿出。

3)切开内口以下肛管皮肤,内括约肌、外括约肌皮下部、浅部、搔扒,清楚感染的肛窦,肛门腺,休整创面,在探针头部结扎一粗丝线,再在粗丝末端结孔一橡皮筋,然后将探针从管道中退出,使橡皮筋留在管道内,用止血钳住橡皮筋末端,适度拉紧,以止血钳在橡皮筋贴近括约肌处夹住,再在钳下方用粗丝线将橡皮筋结扎

4)冲洗伤口,将远端部位(低位)切口用丝线全层间断缝合,不留死腔

5)若切口深大,可放置橡皮条引流,24小时后拔出,在引流口、橡皮筋上下方个放置—凡士林纱条,外用塔形纱布压迫,胶布固定。

6)术后进食流质饮食两天,适当使用抗生素,每次便后以1:

5000高锰酸钾坐浴后换药,伤口上复方草油纱条,直至痊愈。

5.简答挂线疗法的机理?

1)异物刺激作用:

药线或橡皮筋作为一种异物,可刺激局部产生炎症反应,通过炎性反应引起的纤维化而使括约肌断端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2)慢性勒割作用:

通过紧线或弹力收缩,以线代刀在局部产生压迫性缺血坏死而慢慢分离,在逐渐分离过程中吗,括约肌分离和组织的纤维化修复可同时进行

3)引流作用;

挂线固定在病灶深部的导线,具有良好的引流作用,可减轻感染

4)标志作用:

良好的标志作用,标明内口和外口关系,为处理瘘管,切开已纤维化的括约肌提供准确位置

第九章:

肛门直肠脱垂相关问答

1.简述肛管直肠脱垂的症状及体征:

答:

症状:

脱出、坠胀、出血、潮湿瘙痒、

体征:

肿物脱出、会阴下降、肛门松弛、其他器官下垂

2.试述脱肛三度分类法:

答:

I度:

排便或增加腹压是直肠粘膜脱出肝门外,色淡红,长2~4cm,呈半球形,质软,不易出血,,便后能自然回复。

II度:

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会全层脱出,色红,长5-8cm,呈圆锥形,质软有弹性,表面为环状有层次的黏膜皱襞。

黏膜充血水肿,或有糜烂和出血点。

常伴有肛门松弛,便后需用手拖回位或卧床休息后复位。

III度:

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8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有弹性。

黏膜平滑无明显皱襞,表面充血水肿,多有糜烂,浅表溃疡,增生性结节、炎性息肉等。

肛门松弛,脱出后回纳困难。

3.简述脱肛常用手术疗法:

答:

1)直肠黏膜下注射:

(点状注射、柱状注射,1度)

2)直肠周围间隙注射:

(II、III度脱垂)

3)双层注射(II、III度脱垂)

4)直肠黏膜瘢痕固定术(II、III度直肠脱垂伴直肠黏膜松弛者)

5)肛门紧缩术(II、III度脱垂合并肛门松弛、肛门失禁的患者)

4.写出肛门紧缩术的操作流程:

答:

1)腰腧穴麻醉,截石位,会阴部消毒铺巾。

消毒肛管直肠下端,麻醉状态下能容纳三横指(6cm左右)可以紧缩肛周1/3,能蓉三横指以上可以紧缩1/2.。

2)从肛门后侧肛缘4cm处作V形切口,向前至紧缩部位肛缘外1cm处折向肛管。

3)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游离皮瓣至肛门缘。

间断缝合肛管后间隙数针,封闭肛门后三角,挑起·外扩约肌浅层及皮下层,折叠缝合,紧缩肌层

4)掀开皮瓣。

缝合切口至肛缘。

切除皮瓣,修整肛管内切口,对合缝合。

5)必要时可以结扎部分切口上方的直肠黏膜。

术毕肛内置凡士林纱条,塔形纱布压迫固定。

缝线7天后拆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