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6438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财政与财政职能

2.市场失效的主要表现。

答:

(1)市场低效,它是指现实市场中存在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

而由于这些方面的存在,使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

主要表现在竞

争失灵或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2)市

无效,即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失效。

主要表现在偏好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宏

观经济失调等方面。

3.如何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并举例说明。

答:

区分或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标准通常是受益的排他性或非排他

性,消费的竞争性或非竞争性。

纯粹的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纯粹的公

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产品的例子,只要从定义出发举例就可以。

比如国防、天气预报、普通公路等;私人产品的例子,私人产品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是符合定义的就好了,比如苹果、梨子等。

4.举例说明负外部效应及其主要治理方式。

答:

负外部效应(外部成本),指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了

损害,但受损者同样得不到应有的损失补偿。

负外部性的例子很多,比如污染、

噪音等。

治理负外部性的主要方式有政府的管制、收费等,比如拿污染来说,可

以征收排污税或者限制污水排放等。

7.政府失效的原因。

答:

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信息失灵。

一方面使政府在决策时难以制定出完全符合公众偏好的计

划,另一方面即使政府可以获得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但是由于政府对其活动

作用于私人经济可能产生的反应难以完全控制,无法对所有政府行为的结果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导致决策结果最终难以达到预期。

(2)决策程序失灵。

即难以解决偏好显示和利益集团的问题。

(3)时滞的存在。

主要有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执行与生效时滞。

(4)执行过程的低效。

因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一般不是同一个政府机构,

导致政策实施情况有时和最初的政策意图可能并不一致。

8.财政的三大职能。

答:

财政的三大职能为:

政府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1)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资源的配置所产生的,它的特

点和作用就是通过财政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外部效应,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效,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2)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要求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

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3)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是政府希望实现的目标,财政作为政府重要的宏观

调控手段之一,要通过多种财政手段,有意识地影响和调控经济,以实现经济的

稳定发展。

第三章

2.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答:

财政支出按照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这种分类对经济分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

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有差异。

消耗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但

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对

分配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由于消耗性支出是在市场上进行的,故而政府在进行消耗性支出时必

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形成

较强的效益约束。

而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贯坚持的原

则,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

由于上述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

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

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

软的。

第三,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消耗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需遵循等价交换

原则。

因此,消耗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微观经济主体在同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它们的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

显然,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4.从政府职能角度分析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答:

从表“我国各时期及近年来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的比重”中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财政支出结构

也在变化,突出表现在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实行改革之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九五”时期的38.34%,2004年的27.8%,下降了30

多个百分点;相反,社会行政管理支出则大幅度提高,从实行改革之前的5%左

右上升到“九五”时期的15.7%,2004年的19.4%。

7.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答: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社

会性因素。

其中经济性因素指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财政支出的财力

保证;政治性因素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

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而社会性因素主要指代人口、就业、教育、医疗

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等因素。

第四章

3、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

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是什

么?

答:

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具有较大的外部效益。

一方面,受教育者学到知

识和技能以后,增强了竞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在

生活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因而,它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即排斥性和竞

争性,从这一角度来看,个人或家庭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教育利益;但是,另一

方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育利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给了社会,从而提高了整个

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民族文化与道德素养,保证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得以在

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中运行,促进了社会交流与经济发展,因而,它又具有公共

产品的性质,即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

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

1、财政性教育投资不足;2、教育投资结构不够合

理。

改革方向:

1、加强教育事业的立法与监督工作;2、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

力度;3、优化教育投入结构;4、动用社会力量广开办学渠道。

5、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各有何特点?

谈谈政府介入基础设施投资的原

因。

答:

和非政府投资相比,政府投资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一,政府居于宏观调

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

府投资可以不盈利或低利,但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

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其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

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其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

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政府介入基础设施投资的原因主要有:

1、基础设施消费中存在外部效益;

2、基础设施的生产与消费有着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点;3、基础设施配置存在

着地区公平问题。

9、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答:

从近、中期看,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支出管理应重点从以

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体系为重点,深化各项社会保障制

度改革;2、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筹资方式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过渡,加强

和改进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与营运管理;3、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理

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4、加强和完善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财政管理与监督。

第五章财政收入总论

复习思考题:

3.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有: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

响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如GNP、人均GNP等从总

体上反映了一国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率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生

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

较高。

(2)生产技术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

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和产品质量提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物质消耗的降低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3)收入分配体制。

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重,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第二,财政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

(4)价格水平。

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价格变动必然会影响财政收入的规模。

复习思考题:

1.税收有哪些基本特征?

1.答: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指税收在任何社会形态下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财政收

入形式的特征。

具体包括:

(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以国家的行政权力为依托、按照法律规定强制进行的征收。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税款一经征收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国家征税不支付任何报酬,也不必立即向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或给予以某种特许权力。

(3)规范性。

税收的规范性是指国家运用法律、法令、法规的形式预先规定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和征收比例或数额,纳税人只要取得了应纳税收入,或者发生了应纳税的行为,就必按照规定的标准纳税,一般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2.试述现代税制原则的主要内容。

2.答:

现代税制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

(1)税收的效率原则。

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

配置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

它可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的行政效

率原则两个方面。

第一,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应该是当以

价格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作为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已经使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

态时,政府税收对资源的重新配置都将干扰经济效率的有效发挥,使经济变得低

效或无效。

第二,税收行政效率原则。

税收行政效率是从税务行政管理角度分析

税收的成本效益,主要是分析税收的征收管理成本。

(2)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对收入的再分配应依据公平准则和公平目标,为

市场经济主体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按受益征税,依据能力负担。

简单地说,可

以分为竞争原则、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第一,竞争原则。

税收的竞争原则是着

眼于收入分配的前提条件,通过税收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企业和个人创造竞争环境,鼓励平等竞争。

第二,受益原则。

税收的受益原则是根据市场经济则确立的等价交换原则,把个人向政府支付税收看作是分享政府提供公共品利益的价格,因此个人税收负担应根据个人分享的公共品受益大小来确定。

第三,能力原则。

税收的能力原则是以个人纳税能力为依据行使征税,即以个人收入或财富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按照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征收税款,使负担能力比较强的人承担较多的纳税义务,负担能力比较弱的人承担较少的纳税义务,通过税收调整个人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果,实现均等收入的公平目标。

(3)税收的稳定原则。

税收的稳定原则是就税收的宏观调控而言的,即税

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应依据稳定准则,实现稳定目标,促使经济稳定发展。

税收对经济的稳定可分为税收自动稳定机制和税收政策抉择两种稳定方式。

一,税收自动稳定机制。

税收自动稳定机制是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稳定经济的

方式,是税收制度对经济的一种自动反应能力。

第二,税收政策抉择。

税收政策

抉择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税收政策变动及其选择,其任务就在于消除税收自动稳定机制所无法消除的经济波动。

5.分析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

5.答:

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有:

(1)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税收负担的最主要的因素,

一般说来,随着一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税收负担水平也会呈上升趋势。

(2)政府职能范围。

政府职能范围广,则需要的税收量大,税收负担也就

较重;反之,政府职能范围窄,则需要的税收量小,税收负担也相应较低。

(3)财政收入手段选择。

如果其他手段取得的收入较多,税收负担水平就

会相对较低,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相对较高,税负水平也较高。

(4)税收制度本身的因素。

首先,税种的设置影响税负水平。

在不同的国

家及一国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政府宏观管理水平各异,因而税

收的覆盖面宽窄不一,税种的设置各不相同,不同税收制度下税收的相对数量也

不同,税负水平也因此有高有低。

其次,税收优惠政策影响税负水平。

出于鼓励

投资、吸引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考虑,各国政府均实行

若干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税、优惠税率、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形成巨额税

式支出,从而减少政府实际征收的税收数量,降低税负水平。

(5)其他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原因也会对税负水平产生影响,

政府的主观意图和税收征管水平会影响税负水平。

第十一章

复习思考题

4.试评价我国国债负担的现状。

(一)国债负担率考察

从表11—1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国债负担率在1990-1995年期间比较

稳定,1995—1997两年的时间增加了1.76个百分点。

受1998年发行2700亿元

特种国债的影响,这一指标在1998年一年就上升了2.51个百分点,之后持续增

长,2003年达到最高值(19.26%),比1996年的国债负担率增长了近两倍。

表11—11990年—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国债负担率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国债余额(亿元)国债负担率(%)

199018547.90890.344.80199121617.801059.994.90199226638.101282.724.82199334634.401540.744.45199446759.402286.404.89199558478.103300.305.64

199667884.604361.436.42199774462.605508.937.40199878345.207765.709.91199982067.5010542.0012.85200089468.1013020.0014.55200197314.8015618.0016.05

2002105172.319336.1018.392003117390.222603.6019.262004136875.925777.6018.83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第51页和《中国证券期货统计

年鉴(2005年)》第107页数字计算。

(二)债务依存度考察

从具体的数字统计来看(参见表11—2),1994年以来,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

基本维持在25%左右,最高达到30%(1998年),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控制线

(15%—20%),但并未超出太多。

但从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来看,情况就不容乐

观了。

我国中央债务依存度一直都比较高,在1998年达到巅峰值105.93%,尽管

之后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0%以上。

也就是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的资金几乎全

靠发行国债来解决。

当然,1994年以后,每年债务收入中有相当部分是用来还本付息的。

以1998年为例,计划发行国债2808.6亿元,其中用于还本付息的支出就达2348.6亿元,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仅为460亿元。

表11—21990—2004年我国国债依存度与中央债务依存度

年份当年国债发行额

(亿元)

(1)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亿元)

(2)当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亿元)

(3)国债

依存度(%)

(1)

(2)中央债务依存度(%)

(1)/(3)

1990375.453083.591004.4712.1837.381991461.403386.621090.8113.6242.30

1992669.683742.201170.4417.9057.221993739.224642.301312.0615.9256.34

19941175.255792.621754.4320.2966.9919951549.766823.721995.3922.7177.67

19961967.287937.552151.2724.7891.4519972476.829233.562532.5026.8297.80

19983310.9310798.183125.6030.66105.9319993715.0313187.674152.3328.1789.47

20004180.1015886.505519.8526.3175.7320014604.0018902.585768.0224.3679.82

20025679.0022053.156771.7025.7583.8620036153.5324649.957420.1024.9682.93

20046879.3428486.897894.0824.1587.15

注:

全国财政总支出=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地方本级财政支出。

本表的财政

支出数字2000年以前不包括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利用国外借款收入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

2000年起,全国财政支出和中央财政支出中包括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第51、276、289页的数据计算。

(三)国债偿债率考察

1990年—2004年期间,国债偿债率与中央财政偿债率基本上是以1994年和

1998年为两个转折点(如表11—3所示)。

1994-1998年我国的国债偿债率与中央财政偿债率同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四年间分别增长了14.25和20.92个百分点。

这与我国1994年以后国债发行期限缩短,导致1996—1998年间出现了偿债高峰有密切的联系。

而1998以来年,两项指标又同时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六年间分别下降了9.91和22.78个百分点。

但近几年来,我国的国债偿债率与中央财政偿债率还是基本保持了稳定。

表11—31990年—2004年我国国债偿债率和中央财政偿债率

年份当年全国

财政总收入(亿元)

(1)当年中央财政收入(亿元)

(2)当年国债

还本付息支出(亿元)(3)国债偿债率(%)(3)/

(1)中央财政偿债率(%)(3)/

(2)

19902937.10992.42190.076.4719.1519913149.48938.25246.807.8426.30

19923483.37979.51438.5712.5944.77194348.95957.51336.227.7335.1193

19945218.102906.50499.369.5717.1819956242.203256.62882.9614.1527.11

19967407.993661.071355.0318.2937.0119978651.144226.921918.3722.1745.38

19989875.954892.002352.9223.8248.10199911444.085849.211910.5316.6932.66

200013395.236989.171579.8211.7922.60200116386.048582.742007.7312.2523.39

200218903.6410388.642563.1313.5624.67200321715.2511865.272952.2413.6024.88

200426396.4714503.103671.5913.9125.32

注:

表中财政收入数字不包括国内债务收入。

从2000年开始,国债还本付息

支出的数据均为债务还本支出。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第276、289页的数据计算。

一般来说,这一比率越高,表明以前所发行国债对财政形成的压力越大。

达国家该指标一般较低,20世纪80年代,世界主要工业国的此项指标一般都在

6%—12%之间。

美国在1985—1987年间该值平均为6.9%,;日本在1975—1980

年间平均为8.5%。

因此,国债继续跳跃式增加发行量,已经有了较大难度。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债总水平是比较低的。

20世纪90

年代初期我国的债务水平相当于大多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

我国国债的增长幅度快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债增长幅度。

同时,我们应该看

到,在进行政府债务指标的国际间比较的时候,不能只进行数量的比较,更重要

的是要看这些数量指标所代表的经济含义。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债务

指标有以下特点:

(1)对外债务全部是公共债务,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地方政府的债务、中

央部门的债务、金融机构的债务、银行的债务和国有企业的债务,私人部门不允

许对外发生债务。

(2)对内债务,主要是国债。

目前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债券和借款。

(3)中央政府部门的债务数量较其他国家大,其使用用途和中央政府的债务

没有本质的区别。

(4)债务的偿还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大。

中央政府的内外债务全部都要由中

央政府来偿还,中央政府部门的债务实际上是由中央政府担保的,国家承担了由

地方和部门使用资金统借统还的还本付息责任。

尽管我国的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占全部预算支出的比重荏苒在可以接受的范

围,但是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占中央财政的比重高于世界上很多国家。

根据美、日、

德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我国可以考虑将国债利息支出纳入财政预算。

这样,当

政府每年支付债务利息时,就不会出现“利滚利”的情况,债务余额的绝对值就不

会呈指数型增长。

如果利息支出仍用债务收入来偿还,一旦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债务余额占GDP比重就会迅速上升,相应的利息支出比重也会迅速上升,必然对

国家财政形成巨大的压力。

应考虑将国债利息支出纳入预算,以防止可能出现的

财政风险。

9.试述国债的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为弥补政府预算赤字的国债发行会减少民间部门的资

金供给,同时形成金融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民间投资的萎缩。

通常而

言,国债发行对民间资本的形成存在“挤出效应”,其强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国债政策的有效性。

国债发行的“挤出效应”是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发挥作用的。

(一)资金供给方

国债发行减少了民间的可用投资资金总额。

它导致资金使用权从民间转移到

了政府手中。

国债规模急剧扩张的实质债是政府与企业尤其是民间企业争夺资

金,从而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出”。

“预算赤字直接减缓了资金积累的速度,因为用于公共开支的赤字可以将私人投资‘挤出’,它的可预见结果是造成经济中资本形成的速度大大减缓。

用于支持预算赤字的公共借款规模的膨胀意味着对可借资金需求的增加,尽管利率的一个微小的提高可以引起经济中储蓄总额的增加,但是作为可借资金使用的私人部门需求的储蓄余额将下降,而政府利用储蓄支持赤字的做法将挤出私人投资对储蓄的占用。

(二)资金需求方

国债发行还会抬高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引起债券价格下跌,提高了企业的

生产成本,在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未能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时,相对地降低了企

业的投资回报率,企业的投资意愿受到抑制,进一步导致投资规模所见。

私人部

门对资本的需求减少,资本市场处于较低的均衡水平上。

正如萨伊所言:

(政府

发行国债)使资本利率上涨,当人们能够很容易地从政府得到7厘或8厘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