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670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c)。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

c.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8.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要求在方法论上坚持(c)。

a.一点论

b.均衡论

c.重点论

d.两点论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a)。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d.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10.“张三是人”这个命题表明(a)。

a.个别包含在一般之中

b.一般不能存在于个别之中

c.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d.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

11.任何真理都有它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a)。

a.相对性

b.阶段性

c.主观性

d.绝对性

1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a.感觉

b.社会

c.物质

d.实践

13.“支配物理世界的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

”这种观点属于(a)。

a.宿命论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d.非决定论的历史观

14.社会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a)。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问题

c.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d.人的生产实践问题

1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c)。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科学技术、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e.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16.历史上有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在社会意识的某些领域超过了经济发达的某些国家。

这种情况表明(d)。

a.社会意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无关

b.社会存在不能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不能直接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7.“历史事变的最终结果是由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合力形成的”这一观点说明(b)。

a.每个意志都因相互抵消而等于零

b.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合力有贡献

c.英雄人物的意志创造了历史

d.人的意志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1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d)。

a.机械论的观点

b.宿命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9.历史学家根据史实追溯以往的历史,这说明(b)。

a.意识是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b.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消极被动的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发展到质变

20.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b.反映论和创造论的区别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区别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区别21.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c)

a.社会劳动为尺度

b.私人劳动为尺度

c.简单劳动为尺度

d.抽象劳动为尺度

22.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c)

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

23.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起的作用不同,生产资本划分为:

(c)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职能资本和借贷资本。

24.“没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换,没有通约性,就不能等同”。

这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价值决定的见解。

这段话表明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d)

a.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b.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c.商品的供求因素决定的

d.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2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b)

a.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成产资料成为商品

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2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劳动力的价值

b.转移劳动力价值

c.创造剩余价值

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27、垄断的实质是:

(c)

a.规定垄断价格

b.控制商品销售市场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控制原料来源。

28.人们购买商品时希望“物美价廉”,这反映了人们:

a.看中商品经久耐用的自然属性

b.看重商品的交换价值

c.既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看重商品的价值

d.看重商品的价值。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进步是有其客观标准的。

其中最根本的标准是(c)。

a.人的素质的高低

b.经济体制的合理

c.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环境的改善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c)。

a.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创造历史

b.人们不受必然性制约的自觉创造活动

c.人们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在此认识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按照共同拟订的计划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abd)。

a.细胞学说

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c.牛顿力学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e.康德星云假说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bcde)。

a.理在事先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心者,天地万物之主

d.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e.心外无物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ae)。

a.相互联结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e.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于(abcde)。

a.新事物的本质特点比旧事物优越

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d.新事物中增添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e.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往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bde)。

a.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b.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份

c.感性认识依赖着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6.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各种社会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ab

a.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

b.没有说明群众的活动

c.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篇二:

201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测试试卷a附答案】

class=txt>

考核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核类型:

考试形式:

闭卷学生院系:

各院系班级:

试卷:

a

91、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美学、宗教b、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美学、共产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美学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资本主义社会b、大同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d、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存在b理念c灵魂d“原初”物质5、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7、“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命题教师丁秋玲张想明李爱玲谭洁周琳等院系负责人签字

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陷入()

a、二元论b、形而上学c、唯心论d、唯心主义

、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的最大特

10、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11、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12、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物质生产实践b、科学实验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政治实践

13、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

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

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14、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6、列宁指出:

“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

”其荒谬在于违背了()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17、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18、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20、在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a.人可以创造客观规律b.人可以改变客观规律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d.人可以消灭客观规律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2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24、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25、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正确的说法是()

a.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b.统治者的意志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以往的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人类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能力27、阶级()

a、既是一个思想范畴b、既是一个哲学范畴

c、既是一个政治范畴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28、政体问题说的是()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2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0、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计划经济规律

1、世界统一于精神。

二、判断分析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

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4、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2、简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原因。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商品的二因素。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四、论述题(每1小题11分,共22分)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当代大学生成才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核试卷a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执笔人:

专业:

班级:

要求:

明确标注每小题或每步骤得分点

一、单选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30分)

二、判断分

析题(每小

题6分,共

24分。

判断正误,

再作分析)

【篇三:

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自学测试题答案】

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

1、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路线。

2、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3.简要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发展。

61、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

(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上杰出人物)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

因此,必须对杰出人物作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因此,必须用必然和偶然性辨正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4)任何杰出人物都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

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2)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

(3)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人们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采取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意识是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即化为实践;

通过实践使主观见之于客观,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再次,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在认识程度上和改造程度上都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最后,正确估计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

夸大意识能动作用于导致盲动、冒险“左”的错误,否认意识能动作用导致僵化、保守右的错误。

哲学-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从事物的量变状态即相对静止状态和质变状态即显著地变动状态为依据做出解释,认为量变状态体现对立的统一,而矛盾的斗争贯串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由此得出结论:

“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是绝对的。

”①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因为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如果相互依存的条件改变了或不存在了,那么双方的依存关系就会破裂,旧的同一性就会转化为新的同一性。

如果同一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那么事物就不可能有变化发展,永远的处于静止状态。

②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因为运动和发展是绝对的,而运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来自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性,这说明,矛盾斗争性虽然也受条件限制,但是它能打破这种限制,把发展的趋势贯彻到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

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因为斗争存在于相互依存和联结中。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

要么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认为事物只有和自身同一,永久不变;

要么只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脱离了同一看对立,认为对立就是势不两立、绝对分明、绝对否定、排斥一切。

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1)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量变,推动事物的质变。

毛泽东指出: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