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及其影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6716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潮及其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寒潮及其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寒潮及其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寒潮及其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寒潮及其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寒潮及其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寒潮及其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寒潮及其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寒潮及其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潮及其影响.docx

《寒潮及其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潮及其影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寒潮及其影响.docx

寒潮及其影响

寒潮定义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

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在全国各地都可能发生,可以引发霜冻、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

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

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

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

  若冷空气达不到这个标准,根据降温幅度的大小,又可划分为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活动过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

24小时降温10℃以上,或48小时降温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4℃。

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

24小时降温8℃以上,或48小时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温度低于5℃。

冷空气定义

冷空气和暖空气是从气温水平方向上的差别来定义的。

即位于低温区空气称为冷空气。

多数在极地与西伯利亚大陆上形成,其范围纵横长达数千公里,厚度达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冷空气过境会带来雨、雪等,使温度陡然下降。

每次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一样,有强有弱,降温幅度有多有少。

冷空气像潮水一样涌动,受其影响范围广,可达到2千公里以上。

由于移动的路径不同,受影响的区域也不同。

冷空气强度

根据强弱程度,我国将冷空气分为五个等级:

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

弱冷空气

  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小于6℃的冷空气。

中等强度冷空气

  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6℃但小于8℃的冷空气。

较强冷空气

  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但未能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

强冷空气

  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

寒潮

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

冷空气寒潮成因

冷空气成因:

  

  天气预报中,常常提起“一股从西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前锋今天上午达到新疆北部

……”、“来自蒙古国的一股冷空气进入中国内蒙古东部至河套西部一带,冷空气将东移南下……”这样一类言语。

入侵中国冷空气的产地在西西伯利亚还是在蒙古国?

它的“老家”在哪里?

  其实,遥远的北冰洋、严寒的西伯利亚是冷空气的发源地。

冷空气最初都来自北冰洋地区,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得到加强。

因为这些地区的纬度高,冬季黑夜漫长,白昼很短,日照时间非常少。

在极地,甚至会出现极夜,太阳从不露脸蛋。

因此,大地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十分微弱。

而夜间,地面却向太空辐射损失许多热量,近地层大气随着地面不断冷却,气温越来越低,冷空气堆积在一起将变得越来越多。

这一团温度极低的冷空气堆在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将自北向南推进,影响蒙古国、中国的北方、中国东部或中国大部地区。

  寒潮成因:

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

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影响及其范围

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中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大风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如1969年4月21日~25日那次的寒潮,强风袭击渤海、黄海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陆地风力7~8级,海上风力8~10级。

此时正值天文大潮,寒潮爆发造成了渤海湾、莱洲湾几十年来罕见的风暴潮。

在山东北岸一带,海水上涨了3米以上,冲毁海堤50多千米,海水倒灌30~40千米。

  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

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

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

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很少被人提起的是,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

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

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

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

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

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

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

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影响范围:

其东西长度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但其厚度一般只有二三千米。

寒潮的移动速度为每小时几万米,与火车的速度差不多。

影响中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

一条是西路。

这是影响中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

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中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

第二条是中路。

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经过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

第三条是东路。

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中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中国东部沿海一带。

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

寒流与寒潮的区别

每年冬季都有很多次较强冷空气南下,造成中国大范围地区大幅度的降温。

中国很多媒体都习惯称之为“寒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这种现象应该称之为“寒潮”。

  那么什么是“寒潮”,什么是“寒流”呢?

二者如何区别呢?

下面作一下具体的解释:

  寒潮是中国境内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次数较多,活动范围广大。

寒潮,顾名思义是寒冷的空气像潮水一样奔流过来的意思。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冷空气侵袭过来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气侵袭到某地以后,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温度在一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同时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时,我们才把这股冷空气叫作寒潮。

但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寒潮标准也不相同。

  寒潮的发生原因:

侵入中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

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像躺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泻,这就形成了寒潮。

  寒潮带来的结果:

受到寒潮侵袭的地方,常常是风向迅速转变,风速增大,气压突然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同时还可能下雨、下雪,出现霜和冰冻现象。

寒潮南下,在中国西北和内蒙古及北方地区常有大风沙天气。

在淮河以北地区一般表现为少雨,偶尔有降雪。

过淮河后,降水机会增多。

在中国冬季,寒潮一般是每隔3~8天出现一次,但比较强大的寒潮,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

大致出现在10月底至翌年1月下旬,个别年份在2月下旬也有寒潮发生。

当寒潮向南方大规模流动时,暖空气也随之

“节节败退”,因此所经过的地区,首先要受到暖空气的影响,温度显著升高。

如果所经过的地区原来就已经在暖气团控制下,那么在寒潮前面暖空气不断输送之下,也会出现温度猛烈升高的天气。

因而经常在寒潮之前要暖和一两天。

  寒潮侵入中国的的路径:

侵入中国的寒潮并不是每次都一样,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中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

另外还受中国的高山峻岭阻挡的影响。

  那么寒流又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要清楚什么是寒流,就要先来了解什么是洋流。

海洋表层的水,以巨大的规模、相对稳定的速度,缓慢地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地不断的流动,称为洋流,也叫海流。

洋流按其性质可分暖流和寒流两种。

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的海区水温高的称为暖流,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皆属暖流。

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海区海水温度低的称寒流,一般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海流皆属寒流。

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一般属暖流性质,唯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由于受南极大陆及海上浮冰的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属寒流性质。

  洋流产生的影响:

洋流的主要影响是对大陆沿岸气候有很大影响,寒流会使流经海区和沿海地带的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暖流流经的海区和沿海地带,一般较同纬度其它海区气温高、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洋流主要成因:

是海面受长期而稳定的风向吹送形成的。

此外,还与各地海水的密度、海面的高低、地球自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岛屿的分布等有关。

各大洋洋流的分布和流动的方向虽然很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在赤道至南北纬40°或60°之间,形成一低纬度环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成逆时针方向。

每个环流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属于寒流。

  2.在北纬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纬环流。

其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环流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季风洋流。

冬季吹东北季风,表层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吹西南季风,表层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除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外,都具暖流性质。

寒潮的益处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寒潮是属于空气(冷空气)流动的一种形式,而寒流则是属于洋流(海水)流动的范畴。

因此,我们说寒潮和寒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

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例如,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

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

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

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

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

“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

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

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寒潮对电力影响

 雷击等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小,造成跳闸、倒塔的范围不会很大。

相比之下,寒潮造成的电线积冰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大得多,其特点是影响范围广。

积冰一般会造成电网机械性损伤,如杆塔倒塌、导线断线等,恢复时间长,难度大。

电网经济损失严重,恢复重建投资巨大。

恶劣天气有发生和发展过程,可以预测。

  一般在初冬或冬末初春季节,寒潮降温天气产生的云中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会直接冻结成冰,形成雨凇。

冬春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电线、树枝上被一层晶莹的冰雪包裹或悬挂,这就是雨凇。

有人将雨凇等同于冻雨,其实雨凇和冻雨形成的物理机制和结果确实是相同的,但仍有一定区别。

冻雨是一种天气现象,而雨凇是冻雨的结果,是一种灾害或景观。

  寒潮引发的冻雨天气会造成使电线上积满雨凇,雨凇最大的危害是使供电线路中断,高压线高高的钢塔在下雪天时,可以会承受2-3倍的重量,但是如果有雨凇的话,可能会承受10-20倍的电线重量,电线或树枝上出现雨凇时,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风吹引起的震荡和雨凇重量的影响,能使电线和电话线不胜重荷而被压断,几公里以致几十公里的电线杆成排倾倒,造成输电、通讯中断,严重影响当地的工农业生产。

历史上许多城市出现过高压线路因为雨凇而成排倒塌的情况。

  其次对电力设备影响还有寒潮带来的大风天气,在大风天气来临时,应防止“风闪”和“污闪”造成的电线短路,建筑工地和高架作业区的人们适当调整工期保证安全是电力和建筑行业面临冷空气考验必须采取的应对措施。

另外寒潮来袭,还会加重电力部门的负荷,根据电力部门常年的经验,天越冷,电网负荷就会越大,并且增长幅度每年递增。

因此,为安全、稳定地提供电力服务,北京市电力公司早在冬季到来之前,就针对全市供暖相关单位的办公地点、各供热点、锅炉房等场所的电器设备和供电线路进行了专项检查,并与用电客户建立了应急联系机制,确保不因电力供应影响供暖供电。

此外,针对电采暖居民对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的较高要求,电力部门将减少设备计划性停电次数与时段,积极采取带电作业等技术措施,尽最大可能不安排电采暖地区设备停电。

寒潮对农业的影响

寒潮是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因此寒潮侵袭时,天气发生剧烈的变化。

但由於季节、地理条件以及寒潮的强度不同,各地天气变化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冬季最突出的是冷锋过境时温度下降,风向剧变,锋后往往有强大的偏北风,在西北和内蒙古地区有风沙现象,淮河以北,偶有降雪。

冷锋一过天气便转睛朗。

冷锋过淮河以后,降水机会增多,尤其当冷锋速度缓慢或在江南静止时,降水时间将会持久。

  寒潮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寒潮冷空气带来的降温可以达到10℃甚至20℃以上,通常超过农作物的耐寒能力,造成农作物发生霜冻害或冻害。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农作物耐寒的生理学温度也都有一定的限度,如北方春小麦、豆类和油料作物属耐寒作物,可以承受-7~-10℃的低温,萝卜可耐-6℃的低温,白菜可耐-4℃的低温,而玉米、马铃薯只能耐-3~-2℃的低温。

而且,各种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期阶段的耐寒能力也不同。

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当温度降到0℃左右时,就会明显受害。

历史上几乎每次寒潮过程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灾害程度会因冷空气入侵范围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寒潮过境后,气温骤然下降,降温可持续一天至数天。

西北、华北地区降温幅度大,中部、南部降温幅度小,但可以出现冰冻和霜冻现象。

如在1955年1月,由於寒潮连续暴发性的南下,武汉出现了-14.6

℃,上海出现了-19.2℃,南宁出现为-2.1℃的极端最低气温,海南岛也出现了罕见的霜冻现象。

其中苏、皖、鄂、湘、赣等省不少地区连续出现10-15天一大雪和冻雨,导致了交通、电讯受阻,农牧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春秋时节,寒潮天气除大风和降温外,在长江流域以南常有雨雪。

有时还会出现雷暴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由寒潮引起的终霜、初霜和霜冻对华北、华中地区农作物的威胁更大,往往造成严重减产。

  寒潮防御:

  寒潮冷锋之前常有一个低气压作为它的向导,所以,当寒潮前锋迫近时,首先刮起的并不是强烈的西北风,而是微弱的南风或西南风。

因此,,在寒冷的冬天,如果天气反常地暖起来并有偏南风,就是寒潮到来的预兆。

我国气象部门能够较为准确预报寒潮,可以提前作好防冻准备工作,这对确保农业丰收有着重要意义。

  1、由于冷空气来时风力较大,棚架设施应注意加固,防棚架倒塌或大风掀开棚膜加重冻害,并做好温湿调控。

  2、油菜、绿肥及低洼地段的柑橘园等应注意清沟排渍,防积水结冰加重冻害。

叶菜类蔬菜可用稻草覆盖,减轻冰冻危害。

  3、蔬菜或花卉大棚加盖草垫、双层薄膜等保温材料,提高棚内温度。

4、家禽家畜等养殖户做好禽畜棚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家禽养殖棚内还应该增加光照时间,以增加产蛋率。

水产养殖池注水调温,并适当减少投饵量。

寒潮对交通的影响

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雨雪冰冻天气,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伴随的大风、雨雪和降温天气会造成大风、低能见度、地面结冰和路面积雪等现象,对公路、铁路交通和海上作业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如2003年12月7日,受一股强冷空气的影响,北京下了一场小雪,随后造成路面结冰,当晚北京整个城区交通瘫痪,机动车完全拥堵在车道上,寸步难行,众多乘客误了飞机和火车。

大风对交通影响

  大风可使火车出轨以至颠覆。

我国大风吹翻列车的事,在新疆多处发生。

兰新铁路在哈密附近要通过“百里风区”,在天山达坂城一带要通过“三十里风区”。

自1961年至1982年,大风吹翻列车达10次之多。

每逢大风季节,列车常不能正点运行。

  大风对民航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寒潮冷空气所到之处,平均风速一般在15m/s以上,阵风25m/s以上,并且持续时间长,大风使起飞和着陆的飞机易发生轮胎破裂和起落架折断等事故。

雨凇对航空影响

  雨凇也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飞机在有过冷水滴的云层中飞行时,机翼、螺旋桨会积水,影响飞机空气动力性能造成失事。

  因此,为了冬季飞行安全,现代飞机基本都安装有除冰设备。

当路面上形成雨凇时,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山区公路上地面积冰也是十分危险的,往往易使汽车滑向悬崖。

雨雪冰冻对交通影响

  寒潮来袭,不但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而且在冷暖空气交界之处会导致雨雪天气,雨雪天气本身就会对公路、铁路及人们出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加之寒潮的到来带来的降温使气温较低,不利于积雪融化,部分地区仍将出现冰冻现象,对交通运输将造成不利影响。

如果寒潮天气持续时间较长,会进一步加重道路的冰层厚度,进而造成高速公路被迫关闭,随之带来旅客的滞留量增加。

这样就会进一步加重铁路的运输压力。

道路冰层的加厚将可能增加更多的交通事故,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

如果电网被破坏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将可能再次危及铁路电网,进而影响火车的正常运行。

持续的冰冻天气将再次导致航班的延误。

  寒潮大风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

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

  因此提醒广大市民外出要采取保暖防滑措施,当心路滑跌倒。

司机要采取防滑措施,注意路况,听从指挥,慢速驾驶。

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

如被暴风雪围困,尽快拨打求救电话。

  交通部门也对应对寒潮危害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要加强监管和预警。

各单位要加强应急值守,加强监管和预警,充分利用现有的监控手段,加强对寒潮大风影响水域船舶的监控,及时提醒有关涉水单位、施工企业做好防抗准备。

二要重点部署、周密安排。

各级海事部门尤其要对“四客一危”船舶、运砂船、无动力船舶、施工作业船舶和锚泊船进行重点排查,严把适航关,要提醒海上渔船、养殖渔排进港避风。

救助局、飞行队要合理重点安排动态待命船舶,加强在重点航道、事故多发区、受风严重水域的值班待命工作。

航道部门要加强对航道的安全管理,保证航标灯等航道设施实时适用性。

港口管理部门要督促港口企业合理安排港口作业,避免大风、降温可能引发的大型设备毁坏事故、高空构筑物坠落和室外作业人员冻伤事故的发生。

三要注意应急联动。

不仅要发挥交通运输系统各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联合相关气象、海洋、渔业部门共同做好防御工作,形成防抗寒潮大风的合力。

寒潮对航运的影响

  寒潮还影响航海航运。

寒潮大风到达海上时,由于海面摩擦因素小,风力一般可达7、8级,阵风甚至达到11、12级,江面大风会导致港口封航。

且会对出入境船舶取消出、入境计划,被取消出境计划的船舶均滞留码头、锚地,等待安全时机出港。

入境船舶因无法进入码头,等待寒潮及大风天气过后船舶进港。

可见大风严重影响了航海的行程。

因此当寒潮来袭时,海上的航运常常被迫停止,船只需进港避险。

另外,寒潮大风可以制造海上风暴潮,形成数米高的巨浪,对海上船只有毁灭性的打击。

海事部门提醒航运企业及个人,严密注意天气变化,切不可冒险航行,导致搁浅及沉船事故的发生。

因此当有寒潮大风来临时,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

大风对海、陆、空交通的运营影响都比较大,从事海上作业的人员,应根据天气预报情况采取停止作业、回港避风、加固船只和钻井平台等措施。

加强船舶动态监管,做好现场巡查和现场检查工作。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严格执行抗风等级的规定,严禁超抗风等级冒险航行。

加强值班,保持正规了望,谨慎驾驶。

加强船岸联动,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全面地掌握船舶状况,及时消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寒潮病

寒潮病,是因为气温迅速降低,寒潮来袭诱发或引发的各种疾病症状。

2009年1月正处于“寒潮病”高发期,对降温敏感的心脑血管、肺部、呼吸道等急性病人增多。

对此,医生提醒,天气寒冷尤其要注意适当保暖,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减少温度变化对人体的刺激。

医生告诫,气温降低,人会有自然的反应,血管会收缩,血液的粘稠度会增高,造成血管痉挛,引发心梗、脑梗。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尽快就诊,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炎和肥胖患者不可掉以轻心。

  专家提示,降温时,发病高峰有一定的滞后性,市民要注意预防和保暖,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呼吸系统感染的小婴儿等要特别当心。

  降温后要特别注意头部、背部和脚的保暖,出门最好戴顶帽子,回家应多泡脚。

饮食上注意多吃含纤维素的食品,多喝水。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定时复查。

老年人要避免剧烈运动,最好在上午9时以后再出门。

特别是从空调房到室外需要一个过程。

  医生提醒,如果出现了咳嗽、感冒等症状,尽量不要带病上班,多休息多喝水有利于快速恢复。

出门时要戴口罩,避免将病菌传播给他人。

  天气寒冷最好居家,屋内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一定湿度,出门前抹一下脸,出门戴好帽子、围巾、口罩。

对于喜欢晨练的老人,最好等太阳出来再锻炼,锻炼要适量。

(注: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