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7127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5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牧区生态建设模式及经济评价 以阴山北麓为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国牧区总面积442.36万km2,其中草原面积2.7亿hm2,可利用草原面积2.3亿hm2,草原不但是牧民生息繁衍、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是我国北方极其重要天然生态屏障,在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通过在四子王旗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草资源置换、灌溉饲草料模式化栽培、饲草料资源与土地资源置换、天然草地改良等技术的研究,以阴山北麓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牧区生态水利建设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经济分析,为促进我国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

阴山北麓;

牧区生态水利;

建设模式;

经济分析;

附表索引

1.表1四子王旗草地类型及生产力…………………………………………………………………7

2.表2塔布河及其支流水库工程特性表……………………………………………………………11

3.表3项目区农灌井开采量统计表…………………………………………………………………12

4.表4节水灌溉工程节水效果………………………………………………………………………14

5.表5水资源置换成果分析表………………………………………………………………………14

6.表6新建饲草料基地地下水位观测表……………………………………………………………14

7.表7饲草料地施肥技术……………………………………………………………………………15

8.表8干旱荒漠草原参考作物腾发量………………………………………………………………16

9.表9人工饲草料作物系数(Kc)…………………………………………………………………17

10.表10荒漠草原饲草料作物多年平均需水量……………………………………………………17

11.表11干旱荒漠草原区饲草料作物不同水文年缺水量…………………………………………17

12.表12牧草关键灌水期……………………………………………………………………………18

13.表13牧草及饲料作物节水型灌溉制度…………………………………………………………19

14.表14玉米节水高效模式化栽培增产效果分析…………………………………………………19

15.表15苜蓿节水高效模式化栽培增产效果分析…………………………………………………19

16.表16天然草地置换成果分析表…………………………………………………………………20

17.表17围封前后植被状况的变化…………………………………………………………………20

18.表18草地封育植被恢复效果表…………………………………………………………………21

19.表19围栏内外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21

20.表20天然草场改良效果测定表…………………………………………………………………22

21.表21天然草场综合改良效果测定表……………………………………………………………23

22.表22增产效益计算表……………………………………………………………………………24

23.表23天然草地生产力恢复直接经济效益计算表………………………………………………25

24.表24天然草地生产、生态指标变化情况典型调查表…………………………………………27

 

Abstract

Theareaofourpastoralareais442.36tenthousandkm2,inwhich,theareaofgrasslandsis2.7hundredmillionhm2,theareaofavailablegrasslandsis2.3hundredmillionhm2.Thegrasslandisnotonlythebasisofherdsgrowingandmultiplyingandsocialandeconomydevelopment,butalsotheimportantnaturalecologybarrierinthenorthofChina.Italsohasgreatstrategicstationformaintainingsocietystability,nationcomityandnationaldefensesafety.Inthispaper,throughdevelopingthestudyondeployingwaterresourcesinwaterandgrassresourcemetathesisrationally,irrigationforagegrasslandpatternplantingandthemetathesisofforageresourcesandlandresourcesinSiZiWangbanner,Itrytoprobethemodelofecological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inpastoralareasinthenorthfootofYinshanMountainandmakeeconomicalanalysis.Itcanputforwardtechnologicalgist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grasslandecologyconstructioninpastoralareas.

Keywords:

ThenorthfootofYinshanMountain;

ecologicalwaterconservancyinpastoral

areas;

constructionpattern;

economicalanalysis

Directedby:

prof.LiuYing

ApplicantforMasterdegree:

YuLiming(MasterDegreeofAgriculturalExtension)

目录

1引言………………………………………………………………………………………1

1.1牧区生态水利的涵义………………………………………………………………1

1.2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

1.3国内外研究进展……………………………………………………………2

1.1.1国外研究进展……………………………………………………………………2

1.3.2国内研究进展……………………………………………………………………3

1.3.3牧区生态水利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4

1.4研究思路及内容……………………………………………………………………6

1.4.1研究思路…………………………………………………………………………6

1.4.2研究内容…………………………………………………………………………6

2研究区概况………………………………………………………………………………7

2.1草地资源基本情况…………………………………………………………………7

2.2气候条件……………………………………………………………………………7

2.3地形地貌……………………………………………………………………………8

2.4水文与水资源………………………………………………………………………8

3结果与分析………………………………………………………………………………8

3.1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草资源置换技术……………………………………………8

3.1.1水草资源置换条件分析…………………………………………………………8

3.1.2水资源优化配置………………………………………………………………13

3.1.3水草资源置换…………………………………………………………………14

3.2灌溉饲草料地模式化栽培与管理技术…………………………………………15

3.2.1播种……………………………………………………………………………15

3.2.2施肥管理………………………………………………………………………15

3.2.3灌溉管理………………………………………………………………………16

3.3饲草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置换……………………………………………………20

3.4天然草场修复与改良技术………………………………………………………20

3.4.1退化草地围封休牧技术………………………………………………………20

3.4.2草场综合改良的效果…………………………………………………………21

3.5阴山北麓生态水利建设经济分析………………………………………………23

3.5.1直接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计算…………………………………………………23

3.5.2间接效益………………………………………………………………………25

3.5.3国民经济效益评价……………………………………………………………26

3.5.4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26

4研究结论………………………………………………………………………………28

致谢……………………………………………………………………………………29

参考文献………………………………………………………………………………30

作者简介………………………………………………………………………………31

1引言

1.1牧区生态水利的涵义

生态水利应是以生态学的观念介入现代水利学科而新成的全新的水管理理论技术体系。

牧区生态水利是面对草原生态急剧恶化,在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理念指导下萌生、正在形成的新的治水理念,是生态学和水利学的有机结合。

所谓牧区生态水利即属草原畜牧、生态经济、水利科技相互渗透、有机复合交叉而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础理论既不同于草原畜牧学,也不同于生态经济学,又不同于水利学,而是研究草原畜牧—生态经济—水利复合大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而实用技术主要为该三项学科的有机组合。

牧区生态水利是在我国牧区特定自然条件(严重干旱缺水)、生态背景(严重退化沙化)下催生的更高层次的水事活动,是生态学科、水利学科、草原畜牧业、运筹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即:

将生态学的观念融入水利学科,将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融入水资源、草地资源管理,将生态保护建设技术融入水利工程建设。

在水资源配置中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环境用水,在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中充分考虑区域生态平衡,水利在为牧区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服务的同时,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服务。

1.2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是欧亚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分布于51o~35oN,南北跨16个纬度,东西绵延达2500km,横恒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中原、华北、京津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商品流通能力的大幅度增加,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也随之由封闭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演变为一个开放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物质、能量随畜产品的流通而大量输出。

这一生态系统,在过去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基本建设投入的严重不足,加之人、畜的大幅度增长,以及人们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生活耗费,能量、物质投入产出严重失调,导致生态系统环境恶化。

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262万km2,多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内陆地区,以草原荒漠化为主。

荒漠化面积5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1560km2,70年代2100km2,80年代达到2460km2,扩展趋势明显。

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90%以上,严重退化沙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的50%以上,近年每年以135万hm2的速度增加。

草地沙化退化导致生产能力锐减,载畜能力由50年代的8700万羊单位,降至70年代的6500万羊单位,到80年代仅为5800万羊单位,减少30%以上。

可见,草原荒漠化,不仅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而且直接危害京津乃至“三北”地区生态安全。

北方牧区干旱缺水,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我国北方草原的潜在生产能力为24000~30000kg/hm2。

分析草地资源及其环境条件,主要受水分不足制约。

大量试验及生产表明,灌溉草地的生产能力是天然草地的5~10倍或更多,而干旱荒漠地区甚至高达数十倍。

因此,在北方干旱牧区大规模的发展已灌溉饲草料地为核心的牧区生态水利建设,可改善区域气候环境条件,提高草原集约化经营水平,平衡日趋尖锐的畜草矛盾,对保护建设草原意义重大。

阴山北麓干旱荒漠草原包括乌拉特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及锡林郭勒草原西部,约占内蒙古草原面积的1/10。

这一地区年降雨量多在150~250mm之间,干旱少雨,草地植被盖度多在30%以下。

九十年代以来,因草场超载过牧,沙化退化严重,局部出现砾石化,发展饲草料地灌溉,解决牲畜补饲及冬春舍饲问题是该地区保护草原生态,遏制草原沙化退化的根本保证。

本项目根据牧区生态水利理念,结合国家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项目,以阴山北麓牧区四子王旗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到天然草地保护,研究适合当地牧区的生态水利建设模式,并对其进行经济分析,为推进我国牧区生态水利建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1.3国内外研究进展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分析:

牧区生态水利应以区域生态需水为基础,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手段,在现有草地节水灌溉技术,牧场供水技术,水资源、草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以及草地生态可承载阈值理论、潜在生产力等理论技术集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集成。

现将与此相关的科技进展情况作简单介绍。

1.3.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较早,对水生态、水分生态环境均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因子加以研究。

早在1978年德国的W•Larcher(拉夏尔)在广泛的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包括水分生理生态在内的植物生理生态问题,并编著出版《PhysioloicalPlantEcology》(植物生理生态),成为当时的权威论著之一。

之后,涉及或专门研究水生态、水分生理生态的论文、专著不断见诸相关学术期刊和学术研讨会。

1996年瑞典的马林·

福尔肯马克在“环境与发展迫切需要的一种水观点”一文认为:

水分循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通和环境演变,水环境问题与发展的核心是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应不断强化生态管理理念,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正常的水循环。

美国P·

Gleick认为: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种能够支撑人类社会永续繁荣而又不破坏水文循环或者依赖于这种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水利用。

在联合国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突出地强调了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也日趋活跃,如美国的Odum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1978年编著出版了《生态学原理》,1985年编著出版了《基础生态学》,Voget、Gordon等2000年编著出版了《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的科学》,对河流、湿地、森林、国家公园等生态系统的管理科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此外,《应用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一批学术专著相继出版发行,并被我国学者引入国内相关研究和资源管理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

1.3.2国内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关于生态需水的研究也有较多开展,对河流、湿地、绿洲、草原、农地、森林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杨志峰等对“黄淮海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东北林业大学陈祥伟对“嫩江上游流域蒸散量”、北京大学倪晋仁等对“黄河下游生态环境需水量”、中国水利科学院王芳、王浩等对“西北地区的生态需水量”、河海大学张丽等对“西北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研究区域生态需水量的同时,对生态需水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近年来,国内对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水利的研究不断深入,已形成一定的理论技术体系和研究分析方法,为牧区生态水利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郑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左其亭、陈曦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一书中曾指出: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关系表现得十分突出,必须统筹考虑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水利部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完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分析”研究成果中,应用生态学观点,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规律用于水利建设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按生态学原理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的关系,依据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原则,恢复、重建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及过渡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

南昌大学水利系傅春博士认为:

生态水利就是可持续水利,与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基本相同的含义和内容。

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下,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科学综合方法,实现持续满足代内人和代际人用水需要的一种综合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节约水资源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武汉大学冯尚有、刘国权、王先甲等学者研究给出了水资源利用的基本框架,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研究确定了其支持条件与法则。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汪党献、王浩等,四川大学水电学院王顺久等研究确定了中国各省区、各流域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据研究成果,西北地区多属不匹配或极不匹配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维持地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原水利部科技司司长董哲仁教授在“生态水工学的工程理念”、“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等论文中就水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地位,传统水工学的不足,现代工程治水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明确指出“水利工程结合生态建设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水工学需要与生态学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董哲仁教授近年来积极倡导生态水工学,以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和谐协调。

原水利部水保司司长焦居仁、蒲朝勇在“水资源与土地沙漠化防治”一文认为:

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沙漠化防治是保障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恢复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突出生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水利部汪恕诚部长积极引导我国的水利事业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汪部长曾经指出:

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一定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时期治水思路的突破,为我国21世纪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这一治水思想的指导下,水利部成功的实施了塔里木河、黑河下游应急输水,扎龙湿地补水、引江入太(太湖)、引岳济淀(白洋淀)、引察济向(向海)等生态调水,以及“牧区水利、淤地坝、小水电代柴”三大亮点工程,这些虽是资源水利的成功实践,也体现出生态水利的治水思想。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

要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搞好江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由此可见,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将逐渐拚弃传统水利,发展资源水利,探究生态水利这一更高境界的治水理论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所需。

到目前,我国内外“生态水利”尚处萌芽状态,而关于牧区生态水利的研究论文、专著很少见有发表。

我所长年致力于草原生态建设保护的水资源开发,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对传统的牧区水利的局限性具有深刻地认识,较早地意识到,发展牧区生态水利具有非常迫切的实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1.3.3牧区生态水利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矛盾,主要表现为:

自然生产力更新的长周期与社会生产力更新的短周期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人类经济活动的社会有序性与生态系统运动的自然有序性之间的矛盾,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技术手段的有限性与生态系统自我稳定机制的矛盾。

衡量某一生态系统运行循环是否协调,投入产出是否合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判断:

首先,需要分析自然系统系统是否合理,即看系统运转是否合乎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规律,可否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是否稳定,可否保持良性循环。

其次,需要分析经济生产系统是否有效,即看系统生产的经济效益能否保持最优化及可持续性,系统物质、能量是耗散还是累积,发展是稳态还是波动,是亏损还是赢利。

然后,需要判断社会调控系统是否有序,即看系统产出的社会效益是否显著,能否促进社会昌盛、区域经济繁荣,以及宏观管理政策、人民生活以及牧民收入水平是否为社会满意。

牧区生态水利服务于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要保证牧区生态水利的健康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利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牧区生态水利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保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目标。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任何经济效益的取得必须立足于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原则之上,要绝对防止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的竭泽而渔的掠夺性开发,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利益,必要时应牺牲当前利益,维护长远利益。

(2)整体协调原则

牧区生态水利作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既对系统物质、能量循环起着促进放大作用,反过来又受大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制约。

因此,正确决策、及时调整这一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均可能强化或削弱该系统以及大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发挥。

如在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中,改良牲畜品种、优化畜群结构、改善饲养条件均可增加畜产品产量,而合理开发水土资源,发展灌溉,改善饮水条件,进行天然草地改良、种植优质人工饲草料,可为畜产品生产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态保障。

如果将这些技术进行优化组装配套,其效果则数倍于草原天然放牧。

(3)优化配套原则

草地生态畜牧业系统工程是以牧草光合作用为第一性生产(植物光合生产),以草食动物为第二性生产(畜产品生产)的生物层次生产,其能流通量及生物质产出依赖于水分环境,而合理的水分环境的创造又必须以水利工程作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