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7153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docx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我国芝麻油市场环境(PEST)分析

第一节芝麻油行业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一、市场管理体制分析

市场管理体制属于国家经济行政管理体制的范畴,它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所设置和构成的市场管理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的总称,包括市场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相互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职责划分,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等。

芝麻油行业属于完全市场化行业,行业内的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行业管理体制由国家宏观指导及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相结合。

芝麻油行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商务部共同负责,并向国务院报告工作。

以上机构各成体系,在省、市、县一级都分别设有相应的延伸机构,每个机构有自己的具体结构和管理范围。

这些部门主要是按照分段监管的原则对食品进行监督管理,食品从原料到加工成成品的过程,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负责。

农业部负责原料种植养殖环节,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督,工商部门负责餐饮、食堂等公共食品环境卫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施综合协调查处重大事故。

二、市场主要法律法规

我国的关于芝麻油特定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芝麻油GB8233-2008》,它是由国家粮食局提出,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该标准适用于收购、销售、调拨、储存、加工及出口的商品芝麻油。

其主要内容包括:

1、分类方法;

2、技术要求:

芝麻油应具下列特征常数,①比重(20/4℃):

0.9126~0.9287;②折光指数(20℃):

1.4792~1.4791;

3、等级指标的制定;

4、检验的方法;

5、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的规定;

其余关于芝麻油的法律法规还有《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大名小磨香油等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等。

三、市场相关发展规划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由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共同联发。

农业关乎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衰减速度逐步减缓。

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重点任务

(一)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在农业生产与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地区,稳定发展有比较优势、区域性特色农业;在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问题突出地区,适度休养,调整结构,治理污染;在生态脆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措施,加大农业生态建设力度,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力争在种业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领域率先突破,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着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水平。

大力发展农机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加快实现粮棉油糖等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粮食仓储和转运设施建设,改善粮食仓储条件。

发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规模经营产出水平。

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

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推进“过腹还田”。

积极发展草牧业,支持苜蓿和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

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以及“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到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

(二)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

稳定耕地面积。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粮棉油生产基地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提升耕地质量。

采取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

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分解。

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减缓黑土层流失。

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

到2020年和2030年全国耕地基础地力提升0.5个等级和1个等级以上,粮食产出率稳步提高。

严格控制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农业外源性污染。

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

适度退减耕地。

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林草结合,增加植被盖度。

(三)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

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20年和203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分别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和3730亿立方米。

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20年和203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55和0.6以上。

推进地表水过度利用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适度退减灌溉面积。

推广节水灌溉。

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建设,到2020年和2030年,农田有效灌溉率分别达到55%和57%,节水灌溉率分别达到64%和75%。

发展节水农业,加大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到2020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

加强现有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配套,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

发展雨养农业。

在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建设农田集雨、集雨窖等设施,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开展粮草轮作、带状种植,推进种养结合。

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改良耕作制度,扩大优质耐旱高产品种种植面积,严格限制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

在水土流失易发地区,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

(四)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

防治农田污染。

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农业内源性污染。

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到2020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努力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到2020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努力实现农药施用量零增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建设农田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

综合治理地膜污染,推广加厚地膜,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加快可降解地膜研发,到2030年农业主产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基本回收利用。

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用途管制,建立健全全国农业环境监测体系。

综合治理养殖污染。

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提高畜禽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实施雨污分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

到2020年和2030年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基本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全面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健全兽药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严格控制近海、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开展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生态修复,推广高效安全复合饲料,逐步减少使用冰鲜杂鱼饵料。

改善农村环境。

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加快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

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

禁止秸秆露天焚烧,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到2030年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秸秆得到全面利用。

开展生态村镇、美丽乡村创建,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和田园景观,开展农户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注重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展示和传承保护,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

增强林业生态功能。

按照“西治、东扩、北休、南提”的思路,加快西部防沙治沙步伐,扩展东部林业发展的空间和内涵,开展北方天然林休养生息,提高南方林业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林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特别是公益林建设和后备森林资源培育。

建立比较完善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到2020年和2030年全国农田林网控制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

保护草原生态。

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进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和草原防灾减灾。

坚持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推进草原改良和人工种草,促进草畜平衡,推动牧区草原畜牧业由传统的游牧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加快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恢复草地生态。

强化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

合理利用南方草地,保护和恢复南方高山草甸生态。

到2020年和203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56%和60%。

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采取流域内节水、适度引水和调水、利用再生水等措施,增加重要湿地和河湖生态水量,实现河湖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

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继续实施增殖放流,推进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修复,到2020年全国水产健康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面积的65%,到2030年达到90%。

加大海洋渔业生态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减船转产,更新淘汰高耗能渔船。

加强自然海岸线保护,适度开发利用沿海滩涂,重要渔业海域禁止实施围填海,积极开展以人工鱼礁建设为载体的海洋牧场建设。

严格实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和过度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

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加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开展濒危动植物物种专项救护,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预警体系,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速度。

建立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体系、风险性分析和远程诊断系统,建设综合防治和利用示范基地,严格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构建国家边境动植物检验检疫安全屏障,有效防范动植物疫病。

第二节芝麻油市场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6年的世界经济走势总的判断是,复苏依旧难言乐观,分化加剧成为趋势,而且可能触发新一轮的经济和金融风险。

影响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

①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与全球通缩预期加剧

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低以及由此形成的各国输入性通货紧缩将对2016年的世界经济形成重要的影响。

国际原油价格在2015年二季度略微稳定后,三、四季度又有所下降,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

全球需求疲弱,供应高于预期。

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将会影响已有矿山和油田的正常经营,也会影响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将给大宗商品进口国带来严重的输入性通货紧缩,进而加重复苏过程中世界经济的悲观情绪。

输入性的通货紧缩使得各国企业的利润减少,居民个人预期的收入降低,悲观情绪上升。

所以,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和通货紧缩将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TPP经贸新规则与世界投资贸易新转移

在短期内,以TPP为代表的高标准投资贸易协定将加剧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加剧区域保护主义的抬头。

高标准的投资贸易协定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但在短期内会造成区域投资贸易协定的碎片化,引发各国对规制差异引发贸易保护的担忧。

而且TPP并不涵盖所有的APEC成员。

这样的投资贸易协定有可能会引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亚太经济体需要的是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投资贸易协定。

TPP虽然是高水平的投资贸易协议,但是TPP的高标准、高门槛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贸易将会带来新的困难,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

③新兴经济体资产负债失衡与主权债务危机

主权债务危机一直是悬在高负债国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将直接影响各国经济的增长率,进而通过贸易和投资等传导机制,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2016年,本课题组重点关注的是新兴经济体的债务危机。

据《经济学人》报道,债务危机首先发生在美国,接着是欧洲,现在可能已经扩展至新兴市场。

新兴经济体在本世纪初有过强劲的经济增长表现,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各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开始下滑。

很多投资者已经放弃其在新兴经济体的投资资产,2015年11月9日,高盛公司宣布取消其资产管理部的“金砖四国”基金。

债务的迅速积累是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不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随着经济的下滑,这些债务随时存在着违约的风险。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金融政策回归正常化,一些高度依赖美元负债的新兴经济体也会变得更加脆弱。

美国收紧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最有可能会传递到新兴经济体国家。

主权债务危机仍然是影响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之一。

④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冲突与负面效应外溢

主要经济体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缺少合力将影响2016年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

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在当前世界经济分化发展的环境下尤为重要,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充分协调是保障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2015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分化式增长态势,在发达国家中,美、英、德、法等国复苏态势较为稳定,其他国家和地区却停滞不前;在发展中国家中,俄罗斯、巴西都面临经济衰退的困境,印度的增长情况却好于去年。

各国经济增长的分化将导致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差异化,这也进一步加剧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其中,各国步调不一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典型例子:

2015年底美联储启动十年来首次加息,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欧洲央行却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也倾向于进一步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各国货币政策的不一致性将会增加国际资本流动的无序性,进而对刚刚略有复苏的实体经济产生冲击。

所以,全球宏观政策的协调性将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新变量。

⑤跨国公司诚信危机与微观治理机制缺陷

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其运营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

进入2015年以来,跨国公司的失信事件频频发生,德国大众的排放门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跨国公司的诚信危机或成为影响今后世界经济的一个新因素。

跨国公司的诚信危机将不仅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需求,而且还会把负面效应传导到其供给端。

德国大众汽车的排放事件对德国经济或产生重要影响。

汽车产业身为德国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年销售额超过3000亿欧元,直接雇员人数达77.5万人,占到德国总就业人口的近2%。

德国中央合作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大众排放门事件可能导致德国汽车在美国的销量持续萎缩,让德国经济面临显著的风险。

如果德国出口美国的汽车销量因为大众丑闻而下降20%,对德国经济增长率的拖累可能达到0.2个百分点。

大众的排放事件可能还会影响到德国的劳动力市场,甚至逆转目前就业人数增加的局面。

所以,跨国公司如何处理好诚信危机或将是世界经济实现复苏的一个重要条件。

⑥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与世界经济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无疑是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否。

中国当前主动选择经济转型,从投资和出口带动型增长,过渡到以需求为核心、以服务业为重点,以供给侧改革为基础的新型增长模式。

这一增长模式的转变不仅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中国持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当前全球经济中最重大的经济变量之一。

2015年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加强宏观调控,重视推动供给侧改革,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中国的经济增长为全球贸易伙伴、外国投资者和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但随着中国GDP增长跌破7%,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推动效应开始放缓。

主要表现在经济高度依赖中国的资源出口国(巴西、智利、南非、俄罗斯)增长开始放慢,它们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需求的影响。

所以,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将极大地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2016年中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新常态。

⑦互联网创新发展与网络安全的抑制效应

互联网创新将成为2016年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变量之一。

目前的世界经济增长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创新,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创新的引擎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互联网使得更多企业可以进入创新网络,分享各自发展成果,让更多科技成果变为现实,进而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的安全性对于互联网创新至关重要。

互联网安全的缺失(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将对互联网经济形成巨大影响,对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重大冲击,特别是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横行之时。

所以,互联网创新与网络安全的保障或将是影响世界经济的新变量。

⑧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增长新阴影

国际恐怖主义不仅对地区局势乃至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正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的一个新因素。

国际恐怖主义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国际恐怖活动的突发性和任意性将加大货物贸易的风险,增加国际货运的保险费。

在国际恐怖主义的新阴影下,各国对人员和货物进出口的管理趋严,增加了人员流动的成本,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开放程度。

同样,国际恐怖活动会使国际投资决策变得更为复杂。

重大的恐怖主义活动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造成股市的剧烈波动。

同时,国际恐怖活动的发生对国际旅游业、国际服务业和国际航空业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因此,国际恐怖主义或将成为影响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因素。

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2016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兴动能加快积聚,一些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国民经济开局良好。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4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097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4250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84290亿元,增长7.5%。

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图表-22:

2011-2016年1-6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2、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16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形势发展特点:

工业生产增速逐渐趋稳。

2016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其中一季度增长5.8%,二季度增长6.1%。

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9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快于一季度,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工业企业效益状况改善。

2016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一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利润增长6.4%,改变了去年持续负增长状态。

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或持平。

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效应初步显现。

去产能方面,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进入了加速实施的新阶段,2016年上半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1%,钢铁行业运行状况有所改善。

降成本方面,通过降准降息、清费减税促进了企业降本增效,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处于三年来的同期最低点。

补短板方面,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大数据重大创新工程等,促进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半年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5%。

高技术产业和转型升级快的行业运行态势较好。

2016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工业整体增速高4.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轻工、纺织行业积极适应消费升级变化,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整体运行态势平稳。

信息通信业平稳增长。

2016年上半年,基础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6%,增值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8.6%。

光纤接入用户和移动宽带用户占比继续提升。

我国互联网行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光网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网速的提高促进了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并引领用户加大信息消费。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不断为经济发展积聚新动能。

上半年,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1%。

2015年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1)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际贸易呈低速增长

发达经济体方面。

美国制造业PMI产出指数和新订单指数持续处于扩张区间,显示复苏动力有所增强。

OECD预测2016年美国经济增速将较2015年小幅回升至2.5%。

欧洲经济复苏缓慢,制造业信心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降幅未出现显著扩大趋势,2015年以来欧元区制造业PMI一直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作为欧洲经济的核心,德国制造业PMI和工业生产指数整体上亦呈小幅回升态势。

但考虑到难民潮压力和巴黎恐怖袭击的影响,欧洲经济复苏进程将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日本经济依然疲弱,经济观察家现况指数和前景指数均处于近期较低水平;10月份日本投资信心指数仅为-2.5,创2013年以来新低,表明未来日本工业生产和投资活动将持续偏弱。

新兴经济体方面。

2015年以来,俄罗斯和巴西制造业PMI基本处于荣枯线之下,10月份俄罗斯虽然较前期有所提升,但仅为50.2%,也是2015年首次升至荣枯线以上;巴西则出现大幅下降,创2009年4月以来最低值;9月份两国工业生产指数分别同比下降3.6%和10.8%,降幅十分明显。

印度制造业PMI继续回落,10月为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