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728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6%

A.崇尚自主自由B.受政局变动形响较大

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

7.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

据此下列图片不能说明的是

A.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的发展B.溥仪社会地位变化的缩影

C.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溥仪政治观念变化的历程

8.有学者指出,现代汉语的社会科学词汇中大约有70%来自日语。

如:

干部、科学、银行、组织、文化、艺术、卫生、医学等等。

如果将这些日语词汇从现代汉语中清除,则我们将无法使用现代汉语。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长期文化侵略和殖民统治的结果

B.使用汉语词汇的日本率先近代化

C.西方近代文化经由日本传人中国

D.近代中国失去语言文字的创新力

9.下表展示的是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A.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B.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C.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10.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到“出门坐车,购物上网”的变化说明了

A.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生活B.人们一味贪图享乐

C.传统生活方式被完全抛弃D.网购成为唯一购物方式

11.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近代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的是

A.《邸报》的问世B.《昭文新报》的创办

C.《中外纪闻》的创办D.《时务报》出版

12.汪康年在《论铁路国有与民有》一文中指出:

“各省筹旅之难,不能动工者,其总协理以下,坐耗薪水如故也。

筹款易者,则争角剧烈,靡费尤甚。

于是七八年之久,筹款一二千万,仅成路一二百里有之;

筹款数百万,仅成路数十里有之:

而用人之冗乱,采办之侵蚀,与官办无异。

”材料反映出

A.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缺乏B.官办与民办均出现腐败

C.民办铁路建设成效不佳D.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艰难

13.曾任侍读学士的恽毓鼎在1917年2月8日的日记中记述:

“况宣统之季,构乱之奸徒,煽乱之报馆,议和逊位之奸谋,皆聚于此。

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

”这表明

A.上海成为民主革命的发源地B.新闻出版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C.社会舆论推动了民主化进程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不稳定

14.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

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

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

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

第四,信息成本低廉,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

这种传媒是

A.报纸B.电影C.电视D.互联网

15.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演变。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16.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很多,包括

①西方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

②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③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化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共3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分析材料,提取有关“重阳节”发展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可以就重阳节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也可以比较或者概括其中两个时期有关重阳节的特点,并加以说明.要求:

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立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奏章文报(重大情报)。

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

“小报”流行于南农,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

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

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

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項公开的职业。

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

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近代报纸是外国人甘先办起来的。

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

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

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

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

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律是国家之重器,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制约,是国家政治制度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之一。

秦朝御史大夫府设有侍御史若干,分别掌管奏章、律令、文书、档案等,掌刑辟的廷尉每年须到御史府核对法令文本。

汉代刺史巡察郡国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省察治状”“断理冤狱”,还须监督郡太守是否有“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等行为。

唐朝御吏有奉诏复按囚徒或复勘旧狱的职责,一些大狱、重案由御史台与刑部、大理寺一起鞠审。

宋朝御史台设“检法官”一职,负责检详法律,另设“推直官”专治狱事,在地方上设提点刑狱司,所辖州府十日上报一次“囚账”,“有疑狱未决,即驰传往视之……州县不得迎送、聚会”。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赋予组织刑部、大理寺参与会审的职权,监察御史奉救巡按地方,第一职权即为“雪冤狱”,“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

清朝规定:

“官民果有冤枉,许赴院(都察院)辩明,除大事奏请闻外,小事立予裁断或行令该督抚复审昭雪。

——摘编自戴军《中国古代监察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参与》

材料二杨乃武案能得到纠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朝廷要通过复查该案敲打地方督抚,重振渐衰的皇权,改变内轻外重的权力格局。

杨乃武是个有功名的举人,作为士绅,他的平反得到了同学的大力帮助,得到了胡雪岩的巨额资助,而18名浙江籍京官的联名呈诉也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民营报纸《申报》对该案长达三年多全程跟踪式报道,从最初猎奇,进而敢于揭露司法黑幕,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形成巨大社会舆论。

而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这两位不屈的女性,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利用制度允许的伸冤之路坚持不懈,最终使该案峰回路转,慈禧太后亲自督促下,刑部重新开棺验尸,推翻地方裁决,制造冤案的众多官员受到惩办。

——摘编自陆永棣《落日残照——晚清杨乃武案昭雪的历史、社会与制度因素》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监察司法的特点以及百姓蒙冤的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杨乃武冤案得以昭雪的原因。

20.近代开埠以来,西方文明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

……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材料三1908年和1914年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相继传入上海,一些市民怕触电身亡,多不敢乘坐电车。

为了吸引乘客,电车公司在车身外用斗大的汉字书写“大众可乘,稳而且快”。

还向尝试乘车的市民赠送牙膏和香皂等日用品。

——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气象。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是因为《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开启民智,故A项正确。

不能通过《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推断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排除B。

《时务报》是维新派创立,与清政府无关,排除C。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

《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与救亡图存运动有关,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的传统封建迷信观念,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选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说明传统封建迷信观念的改变,不是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故B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故C选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3.C

【解析】1950年的《婚姻法》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

故答案为C项。

1949年政协会议的召开拉开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序幕,排除A项;

1952年土地改革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排除B项;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排除D项。

4.A

【解析】由材料“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说明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故选A;

从材料来看,电话数量虽然增长,但不可能满足需要,排除B;

从“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来看,火警存在相当比例的其他报警方式,排除C;

材料只涉及到我国上海,没有涉及到全国的信息,排除D。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发展包含有近代化因素,但程度较低,发展不均衡。

以电话为例,通商口岸的租借地发展快,非租借地发展慢。

沿海发展快,内陆发展慢。

5.C

【解析】试题分析:

青少年模仿电影明星的动作反映了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故答案选择C项。

题干所提供的材料表明青少年模仿的主要是明星的谈吐、姿势、举止,这些都属于日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娱乐、审美,而明星们在电影中的谈吐、举止未必都是正面的,因此也不能得出“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结论。

材料反映的是电影的消极影响,因此B、D错误。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影视艺术的发展·

电影

6.A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主要的切入点在于婚约(婚姻)可不可以解散。

认为婚姻应该自主的人比例一直大幅领先,说明人们崇尚婚姻自主,所以A项正确。

题中并未提到门第观念,因此D选项错误。

一边倒的选择也看不出政局的影响,因此B项错误。

同样的崇尚自由反对的就是保守思想,所以C项错误。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本题中赞成婚姻自主的占据绝大多数,因此选择A项。

7.D

【解析】根据图片可以看出,溥仪的身份由封建皇帝变为普通公民,体现出中国由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独立自主新中国建立的政治变化,故AB正确,由溥仪的三幅生活照片看出溥仪的服饰由皇帝的龙袍到西服、中山装的变化,反映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故C正确,ABC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

从图片中无法体现溥仪政治观念变化的历程,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名师点睛】

依据材料是解题关键,从图片中无法得出溥仪政治观念的变化。

8.B

【解析】来自日语的现代汉语的社会科学词汇很多,说明日本人在近代化方面比中国要早,所以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创造了很多现代词汇出来,而这些又因为中国人近代化的学习过程中从日本习得,最终传入中国,故选B。

9.D

【解析】从材料看出,上海出现近代西方科技的时间远远早于重庆,体现出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根据“铁路”“电话”“汽车”等信息,说明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从引进近代西方科技门类看出,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无法显示“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D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10.A

【解析】题干反应的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出门坐车,购物上网”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故A正确;

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CD项表述绝对,错误。

历史语言表述要准确、客观,表述太绝对的容易是错误的选项,本题BCD选项都存在表述不恰当问题。

11.B

【解析】《昭文新报》创办于1873年,被认为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故答案为B项。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最早出现于汉朝,排除A项;

《中外纪闻》创办于1895年,《时务报》创办于1896年,排除CD项。

12.D

【解析】材料“各省筹旅之难,不能动工者,其总协理以下,坐耗薪水如故也”“而用人之冗乱,采办之侵蚀,与官办无异”体现了兴办铁路遭遇到了重重的阻力,故D项正确,AC项包含在D项之中;

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

材料“各省筹旅之难,不能动工者,其总协理以下,坐耗薪水如故也”“而用人之冗乱,采办之侵蚀,与官办无异”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遗老恽毓鼎总结清亡之教训时也认为,社会舆论是导致清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故社会舆论推动了民主化进程,C项正确。

广东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源地,排除A。

材料主旨强调社会舆论推动了民主化进程,而非新闻出版自由得到充分保障,排除B。

材料信息与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不稳定无关,排除D。

所以选C

1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大众传媒的认识。

由题意可知互联网信息详细系统,信息有可选性可保留性成本低廉,故D项正确。

报纸上的信息不具可选性,A项错误。

电影电视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故BC项错误。

15.D

【解析】新的传媒手段的出现并不表明旧的传媒手段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一个新旧并存、传媒手段不断丰富多样的过程。

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6.A

【解析】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与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无关,排除④,①②③都是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故选A.①②③。

17.示例:

时期

信息

说明

先秦

重阳节在秋收时举办,祭祀天帝祖先。

生产力低下,重视农业收成;

宗法制的影响。

两汉

重阳节由宫中走向民间;

敬老、尊老风尚兴起。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察举选官以孝廉为标准。

魏晋

道教、佛教重视重阳节。

魏晋时期国家动荡,战争频繁;

三教呈现合一趋势。

隋唐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

敬老诗会盛行;

政府介入敬老慰问。

隋唐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唐代诗歌的流行;

科举制度重视文化。

两宋

更加重视重阳节;

官方与民间活动方式多样。

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扩大;

市民文化繁荣。

2012年12月28日

通过法律确定重阳节为老年节。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

弘扬传统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可随意选择其中两个时期作答,且答案符合史实,语句通顺,可适当给分)

【解析】本题据材料可知,先秦到2012年,“重阳节”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提取有关“重阳节”发展的信息,并运用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加以说明。

例如:

两汉时期,重阳节由宫中走向民间;

结合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察举选官以孝廉为标准等知识即可进行说明。

两宋时期,更加重视重阳节;

结合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市民文化繁荣等知识即可说明。

注意史论结合。

18.趋势:

由官方主导到允许民间发行;

逐渐使用新式(印刷)技术;

出现了相关职业(专业化);

报纸内容趋于多样化。

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

印刷技术进步;

政府政策放宽;

社会关注度提高。

变化:

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

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

带有政治救亡色彩;

出现专业性刊物;

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

评价:

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清末政局变化,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趋势:

根据材料“主要是立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可归纳为由官方主导到允许民间发行;

根据材料“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可归纳为;

根据材料“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項公开的职业。

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可归纳为职业化、报纸内容多样化。

第二小问:

关于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发展、印刷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的调整、社会关注度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近代报纸是外国人甘先办起来的…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可归纳为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

根据材料“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可归纳为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

根据材料“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可归纳为带有救亡色彩;

根据材料“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可归纳为出现专业性刊物;

第二小问评价:

关于对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评价,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原因(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的结果)和影响(经济发展、文化传播、民众启蒙、中国近代化)等方面考虑,史论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19.

(1)特点:

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均注重对司法监督与制约;

注重对法律文本的经常性审核;

亲自参与和组织对疑案的审理追究;

保持独立,注重对司法办案者的监督;

建立渠道,允许当事人的直接申告。

蒙冤基本原因:

专制集权的人治社会,司法救济渠道狭窄;

地方断案多为行政长官兼理,司法独立与专业不足。

(2)原因:

清朝拥有司法监察传统、拥有京控制度设计(允许进京告状申冤);

皇权敲打地方权力,强化朝廷权威;

同学、同乡、士绅群体的大力支持与共同努力;

近代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社会态势;

刑部重新尸检,获取到独立有效的事实证据;

杨乃武本人的有利身份,以及家人的坚持不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特点”从材料信息“法律是国家之重器,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制约,是国家政治制度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之一”、“掌刑辟的廷尉每年须到御史府核对法令文本”“御吏有奉诏复按囚徒或复勘旧狱的职责,一些大狱、重案由御史台与刑部、大理寺一起鞠审”、“监察御史奉救巡按地方,第一职权即为‘雪冤狱’,‘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清朝规定:

‘官民果有冤枉,许赴院(都察院)辩明,除大事奏请闻外,小事立予裁断或行令该督抚复审昭雪。

’”概括得出。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专制集权的人治社会、司法救济渠道狭窄、司法独立与专业不足等角度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原因”从材料信息“杨乃武案能得到纠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