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7872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Word下载.docx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体及文学现象

街头诗:

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

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的斗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其中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新中华报》中专门刊登了“街头诗选”。

街头诗作者除了诗人,还有很多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

问题小说:

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

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

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

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代表作有: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

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

乡土文学:

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

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

代表作家作品有:

王任叔的《疲惫者》。

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

语丝文体: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

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

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美文

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

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

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

《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诗歌的“三美”:

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

“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

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

“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

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

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

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问题小说:

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作品。

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

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

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现代派诗歌:

新格律诗派:

得名于1928年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

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

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

“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

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

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

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

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精神胜利法”:

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

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

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豪无人格而言;

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

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

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三个叛逆的女性》:

1926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

》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一书出版。

这三个剧本塑造了三个大胆叛逆的女性形象,以炽热的革命热情歌颂了妇女的觉醒和斗争,猛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制度,强烈体现出反封建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民族革命精神。

在艺术上,剧本有着重要特征:

通过历史题材以戏剧形式反射现实,用大胆的想象和虚构手法发掘、描画历史人物的精神思想,使之与新时代精神息息相通。

《阿Q正传》:

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

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及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

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是丁玲创作的享有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1948年9月由东北光华书店出版,小说出版后立即在国内外文坛引起普遍关注,并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改斗争题材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长篇代表作,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里程碑。

小说以华北地区桑干河畔一个名叫暖水屯的村庄为背景,着力反映了这里的土改斗争从酝酿到发动,几经波折最终斗倒地主分了田地的完整过程,真实反映了当时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和土改斗争的艰巨性。

《暴风骤雨》: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以广阔的艺术视野真实地展现了东北地区土改的全貌,以血淋淋的阶级斗争,表明了土改运动的残酷、悲壮和伟大。

整部作品突出了土改斗争的尖锐、反复,写出了广大农民向旧世界发起暴风骤雨般冲击的坚定信念,写出了浩然激荡的历史发展趋势。

《围城》: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方鸿渐为主要代表,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作者以幽默而嘲讽的手法,写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

方鸿渐是“现代儒林”中“新儒”的典型代表,他在事业、婚恋、家庭多方面不断寻求、不断失落、不断幻灭。

他的命运,不仅蕴涵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破产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出路究竟何在这样深刻的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性的哲理性思考:

方鸿渐一生不断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

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困惑始终伴随着他,他总想走出“围城”,然而人生处处是“围城”。

《升官图》:

是陈白尘的一部讽刺喜剧,完稿于1945年10月。

剧中写了两个强盗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为了躲避追捕,闯入一古老的住宅,在疲惫不堪和无限惊惧中沉入梦境,做了一夜升官发财的黄粱美梦。

他们的美梦,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揭露了国民党官僚们巧立名目,鱼肉人民的真面目,对国民党反动组织提出了强烈控诉。

全剧构思新颖、结构精巧,运用了夸张、变形、漫画的手法刻画人物,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戏剧性强。

汪文宣:

巴金著名长篇小说《寒夜》的男主人公,他是当时黑暗社会典型的被损害者、被侮辱者。

汪文宣是个典型的“好人”,他处处忍让,事事委曲求全,但社会并没有对他有所宽容,他最终在孤独与悲哀中“吐尽了血痰死去”。

作品中汪文宣这样的小人物之死,预示着那个“寒夜”一般黑暗冷酷的社会的必然灭亡。

虎妞:

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着墨较多、很有特色、性格复杂的一个人物。

她是车厂主刘四的女儿,性格泼辣、爽快。

作为生活在病态社会里的30多岁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她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并因这种愿望的不能正常实现形成了她变态的心理;

她对祥子有感情真挚的一面,为与祥子结合,她失去了父亲和财产,最后难产身亡,在她身上具有某种悲剧因素。

但她的剥削意识十足,想利用自己经济上的优势,控制祥子以及周围的人们,妄图把祥子纳入自己的生活轨道,这就暴露出她作为剥削阶级自私、冷酷的一面。

祁瑞宣:

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描写得最有深度的形象。

一位“温雅自然”的知识分子,“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沉静,家与国的矛盾使他处于极度的“惶惑”中。

他不愿留在北平当亡国奴,但作为长孙、当家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维系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又不能够离家出走。

他知道家庭之累使他耽误了报国大事,但又只能这样苟且偷生,心里痛苦万分。

最后,他终于从痛苦的矛盾中挣脱出来,做了许多有利于抗战的事情。

莎菲:

丁玲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内心痛苦而充满矛盾的时代女性。

她追求一种完美的爱,却又以游戏的态度对待爱与生活。

莎菲的形象是“五四”以后那种冲出家庭,大胆追求爱情却又找不到正确道路的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周朴园:

曹禺戏剧《雷雨》的主要人物。

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极其凶狠狡诈的伪君子。

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专横独断的暴君。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的代表。

鲁侍萍:

曹禺戏剧《雷雨》中性格较为复杂的一个女性形象。

她敢于蔑视封建道德,心甘情愿与周朴园同居。

他对周朴园的感情是专一的、执著的。

当她被周朴园赶出家门后投河自杀未成,她活着不再是为了自己,孩子成了生活的她唯一希望。

为孩子的“牺牲”精神和对外界压力的“忍让”精神,使他的自我意识完全消失。

她是一个可怜的、不自由的、不完整的“非人”。

周萍:

曹禺戏剧《雷雨》的主人公之一,是周朴园与侍萍的长子。

在冷酷严格的管制束缚下他投入后母繁漪的怀抱,而爱情和道德发生激烈冲突时,他又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埋下了他悲剧的命运的种子。

他性格软弱自私,根本无力也不想承担任何压力,妄想以逃避的方式摆脱心灵的重压。

在周公馆内部矛盾的总爆发的电闪雷鸣中,首先毁灭的是他年轻的生命。

袁水拍(1916~1983),现代诗人、翻译家。

代表作有政治讽刺诗《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等。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巽甫。

独幕戏剧创作的代表作家,被称为中国“独幕剧的圣手”。

代表剧作有《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压迫》、《瞎了一只眼》、《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

欧阳予倩(1889~1962),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剧作有《泼妇》、《回家以后》、《屏风后》、《忠王李秀成》、《桃花扇》等。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

现代话剧住主要的代表作家之一,曹禺及其代表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另有剧作《蜕变》等,并将巴金小说《家》改编为话剧。

田汉(1889~1968),原名田寿昌。

现代著名剧作家和诗人。

代表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梅雨》、《回春之曲》、《丽人行》

陈白尘(1908~1994),原陈增鸿、陈征鸿。

讽刺喜剧和历史剧创作的代表作家。

代表剧作有《征婚》、《恭喜发财》、《魔窟》、《乱世男女》、《禁止小便》、《结婚进行曲》、《升官图》、《岁寒图》等讽刺喜剧;

《虞姬》、《石达开的末路》、《金田村》等历史剧。

《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1926年起改由北京书局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

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

《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在《呐喊》中,鲁迅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

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

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不仅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也代表了新文学发展的方向。

《彷徨》:

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收小说11篇。

在《彷徨》里,鲁迅继续对农民的不幸遭遇、妇女的悲惨地位以及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前途给予了深沉的关注,对封建传统尤其是封建思想意识进行了更为透彻的揭露和批判,同样塑造了一批永具魅力的艺术形象。

与《呐喊》相比,《彷徨》在艺术上更为成熟,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

《激流三部曲》:

它是巴金早期创作成熟的代表,由《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构成。

作品中巴金以“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的兴衰变迁、垂死挣扎,以及最终走向全面崩溃的必然趋势。

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对青年人、女人、下人们的残酷压迫,在作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

“激流三部曲”描写的“家”,所显示的只是社会的一角,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

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血泪的控诉。

《南行记》:

小说家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初版于1935年,收作品8篇。

解放后出版的《南行记》增至31篇。

内容大都是作者漂泊于我国西南边陲和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见闻。

把西南边境的绮丽风光和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斗争首次带到文学作品中来。

其创作的基本特色是:

朴实的风格,奇异的情调,带有浓郁地方传奇色彩,有一种野性的气愤,人物性格鲜明,独具风采。

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生活实感的基础上揉进了浓郁浪漫主义色彩,有很强的抒情性。

整个作品洋溢着明朗乐观的精神。

有内在的思想力量。

其中的《山峡中》、《人生哲学的一课》等篇最具代表性。

《荷花淀》(小说集):

短篇小说、散文合集。

孙犁著,1947年4月由香港海洋书屋出版。

内收小说4篇,散文2篇,依次为:

《荷花淀》、《游击区生活一星期》(散文)、《村落战》、《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散文)、《山里的春天》、《麦收》。

其中的小说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因而人们把他这一派称为“荷花淀派”。

他在这本集子里继续保持着小说散文化的趋势,而且写得更加空灵与轻巧;

对于细节与对话的描写也更入微和传神,尤其是对各种各样女性的刻画,显示出了作家对生活细致精心的观察。

作品积极、乐观、向上、风格优美流转。

《野草》:

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

创作于1923年至1926年间。

1927年由北平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

共收鲁迅诗23篇,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

《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

大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

《野草》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

《尝试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作者胡适。

《尝试集》的基本内容是反对封建主义,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了争取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尝试集》在“诗体的大解放”等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是在对旧体诗词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体诗,全部用白话创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建立和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初步建立了白话新诗的地位。

《女神》:

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

《女神》除序诗外共56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凰涅?

》和女神之再生等诗。

《女神》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

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死水》:

是闻一多最重要的代表性诗集,其中的诗篇创作于1925年6月留美回国后到1927年之间的两年时间中,是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的产物。

诗人在美留学8年,饱尝了天涯羁旅的孤苦和身为“弱小国民”的耻辱。

他怀着极大的愤慨和热切的富国强民愿望,回到了日思夜梦想的祖国。

然而,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黑暗腐朽的“死水”般的社会,一个内忧外患,四海萧条的国度。

诗歌幻想中的瑰梦彻底破灭了,他那敏感的心弦发出强烈的震撼。

《发现》、《荒村》、《大鼓师》等篇,均是这一心境的具体体现。

与前期发表的《红烛》相比,《死水》消退了那种青年式的单纯透明的色彩,更加贴近丑恶的现实,更深沉厚重,艺术上更为成熟。

其中的大多数篇章结构整饬,韵律和行数、字数都经过精心设计,一般以7字一行为主,2行或4行一节,有时巧妙运用长短相间的手法,既整齐雅洁,又错落有秩。

诗中运用大量精巧的叠句、叠字,压韵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使节奏鲜明、生动、不富有弹性。

《死水》显示出较高的诗歌语言技巧,对现代格律诗的创作具有一种开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