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794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docx

阅读下面的文章危机干预

作业:

1.阅读下面的文章:

危机干预

2.写一篇报告:

我对心理健康的看法以及对“非典”危机的应对

要求:

不限字数

五一过后开课前提交

可以把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是理论论述

提交办法:

bigbear@

危机干预

1.危机的定义和特征

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产生的一种状态。

它是一些个人的困难和境遇,这些困难和境遇使得人们无能为力,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

这时,个体知道自己无法对某种境遇作出有效反应,而出现一段时间内的解体和混乱。

危机之所以成为危机,它具有以下特征:

(1)事件的发生是预料之外的;

(2)具有无法控制感;(3)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4)日常生活、事物的混乱和瓦解。

危机既可能发生在个人身上如失业,也可能出现在家庭之中如丧失亲人,还可能发生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如遭遇自然灾害等。

危机包括事件性危机和非事件性危机。

事件性危机一般是指某一重大的应激事件,非事件性危机则是一种长期的压力情境。

相同的事件是否会成为危机,还有赖与个体的特征和环境。

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的人格特征是:

(1)注意力明显缺乏,容易出现应付和处理问题不当。

(2)过分内省的人格倾向,遇到危机情境,总是联想到不良后果。

(3)情绪、情感的不稳定性,独立处理问题差。

(4)解决问题时缺少尝试性,行为冲动,常出现无效的反应行为。

另外,危机的产生还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有关。

根据卡普兰的理论,个人危机的产生与否取决于个体是否具有足够的应付危机的资源。

包括个体是否拥有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即衣食住行的条件;心理必需品,如安全感、美、爱等;文化必需品,如家庭、群体交往等。

当这些必需品或干扰资源的过多或严重不足,或出现过多或过少的变化,都可能使个体陷入紧张和恐惧。

布拉默按照危机的内容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境遇性危机(situationalcrisis),即个体由于遭受特殊的应激事件所产生的危机,如交通意外、自然灾害、以及亲人丧失等;

(2)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crisis),即个体正常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事件,如升学失败、毕业、择业失败、结婚、或离婚等;(3)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crisis),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冲突和焦虑,如职业要求与个人信念之间的冲突和焦虑、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环境要求之间的冲突等。

不同的社会群体所遭遇的危机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大学生群体经常会遇到学业上的问题,而社会人士遇到危机多与事业、家庭有关。

大学生群体常见的危机事件主要包括两大类。

首先是有关社会生活中的危机事件,如离家(校)出走,情感危机,学习障碍,抑郁状态,冲动行为,遭受暴力或意外伤害,生活中的重大丧失,酗酒,吸毒以及自伤、自杀等。

第二类是涉及精神医学临床的危机事件,如精神紊乱、意识障碍导致的各种行为危机以及急性药物中毒等。

值得指出的是,危机的出现并非只有消极的影响,当人们成功地解决了危机之后,从中所获得的应付能力的提高将会受益终身。

Gillilland和James总结了危机的如下六个特征,对于了解危机的全面含义是有帮助的。

这六个特征是:

(1)危险与机遇并存,即危机既是危险的,而它带来的痛苦会促使当事人去寻求帮助,也意味着机遇;

(2)症状复杂,即处于危机中的人会与社会环境、个人特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出现的症状和问题也不是单纯某一方面的,需要进行综合的干预;(3)成长和变化的机缘,即面临危机时出现的焦虑和不安会成为个体寻求变化的动力;(4)缺乏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办法,危机干预的任何措施都不是万能的,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5)选择的必要性,处于危机之中往往意味着必须做出新的选择,或遇到了选择的困难,危机干预的过程就是一个设定目标、形成计划并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过程;(6)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对同一事件的反应又有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任何人在面对严重的危机时,即使他经历过心理创伤的经验,也可能会出现解体、失衡、迷惑以及应付机能的破坏。

2.危机干预的概念

危机干预(Crisisintervention)是一个短期的帮助过程,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支持,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

危机干预技术是从短期心理治疗(briefpsychotherap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并不涉及当事人的人格矫正。

危机干预需要治疗者倾听来访者的陈述,故又称倾听治疗(listening-therapy)。

危机干预虽然是在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与心理治疗在实施原则和目的上都具有明显的不同,明确这一点,对危机干预者形成内在的心理图式和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危机干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与心理治疗:

(1)诊断评估。

与心理治疗前完整、详细的诊断评估相比,危机干预前的诊断更强调迅速地对危机以及个体对危机的反应作出判断。

(2)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通常采用多种技术以取得长期的治疗效果;而危机干预由于受时间限制,必须采用简便的技术来立即控制和消除危机创伤。

(3)治疗目的。

危机干预的目的是使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水平;而心理治疗更重视求助者情感、思维和行动等总的功能状态。

(4)预防问题。

危机干预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在实施干预的各阶段都要尽可能使用预防措施,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危机干预可对高危人群进行介入,预防或减少严重疾病的发生。

危机干预作为一种短期心理治疗,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由于其具有有效、简单和经济实用等特点,近10多年来已成为西方心理学家的一种主要治疗技术。

危机干预的内容一般分为两类:

一是有关社会生活中的危机干预,包括离家出走,抑郁状态和冲动行为,妇女遭受暴力,吸毒,酗酒以及自伤自杀等;二是涉及精神医学临床的危机干预,包括必须紧急处置的精神科急症,如精神紊乱、意识障碍导致的各种行为危机和急性药物中毒等。

危机是有时间限制的,通常会持续6-8周。

危机干预的预后与危机事件后立即发生的事情,以及危机干预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有关,这些因素决定了危机是否会成为一种慢性状态或某种疾病倾向。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危机干预的效果比较好:

(1)当事人人格稳定,并且所面临的是暂时性困难;

(2)当前心理失衡与个体的某一生活事件密切相关;(3)个体近期无力自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4)求助动机明确并具备解决问题的潜能;(5)个体尚未从适应不良性的应付方式中得到利益;(6)有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以及其他经常与当事人发生沟通的人。

3.危机干预理论和模式

科学的或专业性危机干预服务的历史尚不足200年,它具有多方面基础,涉及到许多先行者在这一领域的贡献。

危机干预理论涉及许多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公共卫生等。

不同的危机理论对危机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干预的着重点也有所不同。

亚诺希克将危机干预理论概括为三个水平,包括基本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和应用危机理论。

基本危机理论强调人们在创伤性事件中所表现的普遍反应是正常的、暂时的,并可以通过短暂的危机干预技术进行治疗。

治疗的关键在于帮助危机者认识和矫正创伤性事件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

林德曼最早在对丧失亲人所导致的悲哀性危机研究中提出这一理论,认为悲哀的行为是正常的,应关注的是悲哀反应的即时解决。

卡普兰(Caplan)将其扩展到整个创伤性事件,认为危机是一种状态,其原因是生活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而采用常规的方法无法解决。

在进行干预时采用平衡/失衡模式,林德曼将这一模式分为四期:

(1)紊乱的平衡;

(2)短期治疗或悲哀反应起作用;(3)求助者试图解决问题或悲哀反应;(3)恢复平衡状态。

扩展危机理论不太关注处于危机中的个体的内部反应,而更加强调一个事件成为危机的社会环境和情境因素。

扩展危机理论包含四个主要理论成分:

(1)心理分析理论。

它基于这样一个观点,通过分析进入个体无意识思想和过去情绪经历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事件能够发展成为危机以及危机时所出现的不平衡状态;

(2)系统理论。

主要基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认为个体的情绪系统、沟通系统和需要满足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任何关联水平上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并对个体产生作用。

因此从社会和环境的范畴,而不是仅仅从个体与危机的线性关系来理解危机更有意义。

(3)适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适应不良行为、消极的思维方式和不健康的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作用。

危机干预就是要将适应不良行为改变为适应性行为,危机就会消除。

(4)人际关系理论。

该理论以科米尔的增强自尊的诸多维度为基础,如开放、诚信、共享、无条件积极关注等。

认为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并且具有自我实现和战胜危机的信心,那么个体的危机就不会很长时间持续。

应用危机理论认为实施危机干预需要一个灵活的态度,由于每一个个体和每一次危机都是不同的,所以危机干预者应该将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个危机事件都看作是独特的。

布来默提出的应用危机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1)正常发展性危机;

(2)境遇性危机;(3)存在性危机。

危机干预理论为危机干预实践提供了依据,危机理论与心理治疗联系起来便形成了危机干预模式,它为危机干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基础。

贝尔金提出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平衡模式(equilibriummodel)是指危机中的个体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而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最适用于早期干预,着重点是帮助当事人尽快恢复心理和情绪的平衡,因为这是客观地看待和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认知模式(cognitivemodel)则认为,危机的产生不是由于事件本身,而是由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认知引起的。

因此,这一模式强调的是改变当事人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针对事件的认识中的非理性的成分和对自己的片面甚至歪曲的看法。

通过改变认知方式,人们能够获得对危机的控制。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psychosocialtransitionmodel)的观点是,危机与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即即心理的、社会的和环境的)有关,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会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

按照这一模式,危机干预的目的,就是协助当事人找出与危机有关的内部或外部困难是什么,他们对此的反应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恰当的、替代不良反应的方式。

因此要么是社会环境系统发生改变,要么是个体适应危机。

该模式最适用于已经稳定下来的求助者。

4.危机干预的原则

当我们面对求助者进行干预时会发现,每一个个体是不同的,每一次危机也是不一样的,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可以解除危机,同样也有许多方法是行不通的。

因此,对于一个危机干预者来说,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图式,包括

(1)了解危机的心理。

由于求助者不会对自己的境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所以你需要了解危机是怎样形成的,求助者在寻求和接受帮助时是怎样一种心态,以及危机的发展趋势如何;

(2)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

应该清楚应怎样帮助求助者,才能调动求助者的个人积极性,因为干预能否有效,取决于求助者的是否行动。

(3)具有很深的同情。

这一点似乎每一个愿意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都做得到的,但实际上同情和怜悯并不是一回事。

同情是想他人所想的能力,是通过他人的视角来了解现实世界。

对求助者达至一种很深的同情的最佳途径,就是在头脑中超越“社会工作者”和“求助者”的符号,与求助者形成一种认同感。

为了帮助求助者尽快从危机中解脱出来,以下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导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及时、有效地接受帮助。

危机干预者通过采用问题解决的技巧和其它技术激发求助者的能力,把注意力放在求助者人际关系冲突和角色功能失调等核心的方面,并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核心的问题加以关注。

其次,帮助危机者有所作为地对待危机事件。

帮助当事人对事件的发展进行预测,了解自身的资源和可能的解决办法,并帮助他们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督促实施。

第三,向危机面临者提供必要的信息。

包括其他人可能会采取的应对策略,当事人的个性特点、自我功能、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途径等,并对当事人的疑虑进行说明,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

第四,不要责备他人,以防止求助者不去承担责任,采取消极回避的方式。

处于危机中的人很容易把问题的责任推给别人,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造成当事人更大的情绪反应。

5.危机干预的步骤

在实施干预措施之前,应首先对危机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对危机的评估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水平。

水平Ⅰ:

紧急程度评定。

包括危机的严重程度评估,求助者或他人是否存在生命危险,即是否有自杀、攻击或杀人等其他危险;危机根源的认定,即影响个体的是危机事件本身,还是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出现的过渡状态,还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水平Ⅱ:

危机状况评定。

即对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进行综合状态的评定,包括危机面临者的认知状态,情感反应,行为改变的程度,以及躯体反应方面的表现等。

水平Ⅲ:

自杀危险性评估。

虽然处于危机中的人不一定都会出现自杀的意念或行动,但危机干预者必须在整个干预过程中经常了解自杀的可能性,因为自杀行为有多种形式,并且又可能以多种形式进行掩饰。

危机干预者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处于危机中的人都存在自杀的可能性。

具体的评估办法将在下面的部分中详述。

了解了危机的紧急程度和个体的反应特点,实施危机干预措施会更加有效。

尽管危机的形式和个体的反应都具有很大的特异性,但处理危机的步骤仍有经验性的模式。

Gillilland和James在总结了大量的危机干预步骤及其效果后发现,危机干预者往往采用相对直接和有效的干预方法来处理危机,这些方法可系统归纳为六个有效的步骤:

(1)确定问题。

准确把握危机者的问题是危机干预是否有效的关键,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立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

采用核心倾听技术(corelisteningskill),包括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等,确定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

(2)保证求助者安全。

保证求助者安全应作为危机干预的首要目标,即把危机者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可能性。

这是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应该时时谨记的,也是危机干预最起码的目标。

(3)给予支持。

通过与危机者的交流和沟通,让他们知道有人能够关心和帮助他们。

工作人员不去评论和评价危机者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和处置是否合适,而应无条件地接纳求助者。

鼓励和支持他们做出积极的反应。

(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付方式。

工作人员帮助当事人客观地看待其问题,寻求并评估各种可能的选择,从中找到有效的应付方式。

可供选择的途径包括从环境中发现那些过去曾帮助过自己,而现在很可能还会帮助自己的人;出当事人可以用来应对目前的危机的行动、行为或环境资源;从当事人的思维方式中找出那些能够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减轻应激与焦虑水平的的思维方式,并克服思维不灵活的状态,恰当地判断什么是最佳的选择,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

(5)制定计划。

与当事人一道共同制定行动步骤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

这一计划的核心是两个方面,既包括当事人自己的努力,也要有外界的直接介入和支持。

有明确的支持者、支持团体或机构,而且当事人选择了一系列能够采用的、积极的应付机制。

(6)得到承诺。

即要让当事人清楚他应该采取的行动是什么、应该如何实施、并且应该明确承诺他将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如果计划制定的过程得到了保证,得到当事人的承诺就很简单了。

这里的关键是让当事人清楚他们的选择,并切实能够落实。

例如,23岁的女大学生刘某,因交往多年的男友突然要与她终止恋爱关系,十分伤心和悲痛。

一周没有上课,很少进食,睡眠极差。

在同宿舍同学劝说下求助于心理咨询中心。

首先咨询人员对求助者的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精神活动进行了评估,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到求助者情感淡漠,情绪低落,日常行为活动减少,但语言流利,思维正常。

求助者的核心问题是“失去他我无法生活”。

进而咨询者对自杀可能性进行判断,了解到求助者“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但并没有过明确的自杀念头。

随后,咨询者通过与求助者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耐心地倾听求助者对以往感情经历的叙述以及事件发生后所受到打击的倾诉,在这一过程中,咨询者主要是倾听和无条件地接纳对方,以简单的回答和目光交流方式给求予助者以回应,尽量不打断对方谈话,给求助者充分宣泄负性情绪的机会,使求助者感到找到了一个理解和支持她的人。

同时咨询者要分析求助者的危机心理,这是件意料之外的、无法控制的事件,危机所带来的是损失、消极和羞辱。

在这类有关丧失的危机事件中,往往求助者不仅失去了对方,更重要的是同时失去了自己,她和他日积月累的在无数次重复的相互作用中固定了的日常生活粉碎了,她依据他们的共同生活所制定的所有未来的计划都要不得已放弃或进行修改,她所面临的是孤独和一连串新的要求,她要去面对的是全然不知所措的另一种生活。

因此,咨询者要给予求助者支持,帮助求助者从悲哀的情绪中转移到有所作为地对待目前的处境,为她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其他人遇到同样问题时会采取的办法,以及帮助求助者回忆以前解决难题时的成功经验,使求助者增强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度过难关。

当求助者开始考虑如何能解决问题时,就意味着危机有了转机。

根据求助者的特点,咨询者采用合理情绪治疗法对求助者进行了进一步干预。

并帮助她使用自控行为技术使她在几星期内发泄自己的悲痛情绪。

这样,咨询者和求助者共同选择了一个适合她的境遇的治疗方法,并且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执行计划。

刘某共录了8盒磁带,纪录了她在这段时间内的情感和行动,直到度过这段危机。

在处理这样的因丧失而导致的危机时,工作人员首先还是要保护求助者的安全,同时,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对求助者所处的状态进行评估。

即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精神活动三个方面。

比如求助者对危机的认识的真实性,一致性,持续时间了,是否想过如何改变这种处境吗等等。

如果求助者所处的情感状态表示出过度的情绪化、失控或是严重的退缩和孤独,工作者可以帮助他们逐步表达出内心的感受,恢复自控。

总之,工作者应当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倾听和帮助求助者。

虽然他们很难忘记丧失,也很难再回到丧失前的平衡状态。

但是,危机干预可以帮助他们在发展中重构。

在这里,也应当注意,工作者不要把自己的悲伤体验投射在求助者身上。

因而,工作者应当预先就端正自己对待死亡、丧失的个人和职业态度。

6.危机干预的策略

危机干预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处理危机的人决定的。

专业人员的个人特点和所表现出的专业素质是很关键的。

从危机干预者的个人特点来看,丰富的个人经验、娴熟的专业技巧、镇静、精力充沛、富有创造性与灵活性以及快速的心理反应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除此以外,在危机干预中专业人员应采取以下策略,以保证达到干预的效果。

⑴及时给予精神支持。

在了解危机真相的基础上,及时判断当事人的处境及其所做出的反应和情绪状态,及时肯定和赞同他们合理的决定,承认和肯定他们有能力来应付危机,鼓励他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所面临的问题。

对他们在危机状态中所表现的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则不予强化,但也不指责或批评。

⑵及时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

处于危机中的人往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宣泄,不仅会使个体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且对有效应对危机也很不利。

工作人员应及时地给处于危机中的人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协助他们宣泄负性情感,如愤怒、恐惧、仇恨、沮丧等。

⑶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

工作人员及时向处于危机中的人传达积极的信息,可以有效地缓解他们由于危机带来的对自己的疑虑。

面临危机时的普遍反应就是失望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这时危机干预的任务就是帮助当事人客观分析他们的处境和应对资源,激发他们的动力,并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并对未来报乐观的态度。

这种鼓励和支持只要不过分、不失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⑷倾听和接受。

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必须始终采取接受、理解、关心和宽容的态度,自始至终倾听危机面临者的倾诉,保持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工作人员设身处地的理解、接受和尊重会极大地促进当事人的积极行为。

⑸做出及时的反应。

危机干预者在全面了解危机发生经过的基础上,对危机面临者所诉说的有意义的情况,要及时作出反应,对无关情况则应淡然处之。

始终保持对当事人的应答反应,不仅有利于会谈的连续性,而且这种及时的应答反应本身就具有积极的安慰和镇静作用。

当事人从中可以感受到工作人员的关注和投入,从而增强对工作人员的信任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⑹尊重和理解。

工作人员要尊重和理解危机面临者的情感,以客观的态度讨论任何问题,不要轻易加以指责,或表现出“不应该”、“不行”的态度。

当事人在危机状态下会有一些过激的情绪反应以及不理智的行为,这需要工作人员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并同他们一起探讨适当的反应。

而对他们的无效的反应和情感则可以不予理会,也不能对他们的无效反应进行指责。

⑺劝告和直接提出建议。

工作人员应随机应变,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可行的建议。

这时泛泛的建议不但不能奏效,而且还可能会导致当事人产生消极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