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7980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0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导 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及分配问题,以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

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国家的形成,产生了奴隶社会,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产生了国际商品交换的萌芽。

但这种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生,贸易范围逐渐扩大,形成区域性的国际商品市场。

在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贸易迅猛增长。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

重商主义研究对外贸易如何带来财富;古典学派探讨了国际分工形成的原因和分工的依据,论证了国际分工和贸易利益;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生产要素禀赋说;二战后,两方学者把比较成本学说动态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对国际分工、交换、世界货币等做了精辟的分析。

(三)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重商主义发展到自由贸易政策,再到超保护贸易政策,直至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四)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发达国家是世界贸易的主体,并在国际贸易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则起步较晚,为改善其在贸易中的不利地位,积极开展南北对话。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被称为国际贸易。

(二)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外贸易量是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三)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前者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后者以货物通过海关作为标准。

(四)直接贸易、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

直接贸易指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

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指货物消费国与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

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五)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六)贸易差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

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

(七)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

广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狭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又称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货物结构。

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八)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九)对外贸易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以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同该国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第一章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4.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二次大战后)。

二、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三)资本流动,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是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三、西方国际分工学说介评

早在16世纪,西欧重商主义就开始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探讨。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获得发展,古典学派的重要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以及后来的约翰·穆勒为国际分工理论奠定了基础,其论点至今仍支配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从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到现代西方分工理论,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1.比较成本说进一步发展了绝对成本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2.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的作用;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其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且提出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它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根本原因。

  1.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2.赫一俄学说的一些假定。

  3.赫一俄学说的主要内容。

  

(1)生产要素的主要内容。

  

(2)国际贸易可以部分解决国际间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4.要素的价格均等化说。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发展了这个理论,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

因此这个理论又称为赫——俄——萨原理。

  5.对赫——俄学说的评价。

(1)赫——俄学说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从体系上更为完整、全面。

  

(2)指出了生产要素拥有状况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3)赫——俄学说完全违背了劳动价值论。

  (4)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5)赫——俄理论只能用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国家间的分工与贸易行为。

  (6)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

把富国与穷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归结为世界市场的机制问题。

(四)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论的扩展

 1.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稀缺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于上述认识,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表对美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状况进行分析和验证,却得出与赫——俄相反的结论:

 “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

2.对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及有关的学说。

  里昂惕夫之谜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赫——俄的要素禀赋论进行补充和发展,力图完善其理论构架,使其更具有解释性。

(1)劳动熟练说。

  基辛的这一理论利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2)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凯南提出的。

他运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解释此谜。

如果把熟练劳动高出非熟练劳动的部分收入资本化,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就会高于进口产品。

(3)技术差距说。

  又称技术间隔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

此理论补充了要素禀赋论,并根据创新活动的连续性使要素禀赋论动态化。

(4)产品生命周期说。

  产品生命周期说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并由威尔士等人加以发展。

弗农把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

  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

从产品要素的密集性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其比较利益将从某一国家转向另一国家,这使得赫——俄静态的要素比例说变成一种动态要素比例说。

(5)需求偏好相似说。

  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德提出,他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

并认为赫——俄原理只适用于工业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无法解释工业品的贸易。

  林德认为,国家间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愈大。

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而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

(6)产业内贸易说。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大量属于产业内同类产品的贸易。

因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解释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

  他们认为当代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大致可分为产业间产品贸易和产业内产品贸易两大类。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约因素有: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二章国际交换与贸易条件

一、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一)国际价值的形成

1.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任何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内容,都是由抽象的社会劳动决定的。

2.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的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别性。

二者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而在量上则是不同的。

国别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的。

国际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力的平均单位决定的。

3.影响国别价值量和国际价值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

(二)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1.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各国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改变。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

因而,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反比。

2.国际价值量与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也就是指同一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程度。

劳动强度与价值量成正比例变化。

3.国际价值量与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

(1)如果绝大多数贸易商品是在大致相同的国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则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是一致的。

(2)如果绝大多数贸易商品是在较差条件下生产的,则国际价值就由其来调节。

(3)如果高于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出口量大大超过较差条件下生产的出口品,则国际价值量就由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那部分商品来调节

(三)国际市场价格

1.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1)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化形态。

商品的国际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商品国际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2)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垄断价格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使国际市场价格长久地背离国际价值。

  2.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

  

(1)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国际市场价格。

供求关系即是卖主与买主之间的竞争。

这种竞争包括三个方面:

卖主之间的竞销;买主之间的竞买;买主与卖主之间的竞争。

  

(2)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

影响因素主要有垄断、经济周期、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商品的质量与包装、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及投机等。

  3.国际市场价格的种类。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由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

国际供求关系是这种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特殊关系下形成的价格,商品在国际间的供求关系一般不会对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主要包括调拨价格、垄断价格、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及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商品协定通常采用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等办法来稳定商品价格。

二、贸易条件

(一)贸易条件的定义与类型

1.贸易条件的定义。

贸易条件一般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比。

现实中的贸易条件计算一般采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直接进行比较的做法。

2.贸易条件的类型。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净贸易条件。

它是以一国一定时期的出口价格指数与同期进口价格指数的比率来反映。

具体计算方法为:

  N=(Px/Pm)×100%

  式中:

N—净贸易条件;Px—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2)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共同考虑出口规模变化与进出口商品价格相对变化对一国进口能力的影响。

计算方法为:

  I=(Px/Pm)·Qx

  式中:

I—收入贸易条件;Px—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进口商品价格指数;Qx—出口商品数量指数。

(3)单项因素贸易条件。

它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该国贸易利益的影响。

计算方法为:

  S=(Px/Pm)

(二)贸易条件与国际交换比价的确定

1.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相互需求原理,并以此解释国家间商品交换比价的确定。

其理论是以两个国家等量劳动投入而产出商品数量不同作为研究论述的起点。

  穆勒认为国家间商品的交换比价是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的,且两国间具体的商品交换比率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的。

  交换比价或贸易条件是否有利,应视贸易双方彼此对另一国出口商品需求强度的强弱而定。

一个国家以它的产品和另一个国家进行交换,它对另一个国家产品的需求和另一个国家对它的产品需求的数量及需求增加的程度比较,外国对其商品的需求越是超过它对外国商品的需求,贸易条件对它就越有利。

2.提供曲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运用相互需求曲线又称提供曲线来确定两国进行贸易的均衡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表示的是在各种贸易条件或交换比价下,一国愿意为进口一定数量商品而提供的本国商品的数量。

因而它也可以被看做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合。

  提供曲线的形状受产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用,并随着供求的变化而发生移动。

一国的提供曲线既反映该国参加贸易可提供的产品数量,又反映该国参加贸易对进口产品的需要量,因而通过把两个贸易国的提供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中,就可以确定其均衡交换比价或均衡贸易条件(两条提供曲线的交点处)。

  马歇尔认为,需求变化导致提供曲线位置的移动,从而贸易条件发生变化。

这一结论与穆勒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交换比价的论点相同,只是理论上的推导使结论更具说服力,同时证明了贸易条件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率,本国分享的贸易利益就越大。

·Zx式中:

S—单项因素贸易条件;Px—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进口商品价格指数;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4)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它不仅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还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D=(Px·/Pm)·(Zx/Zm)×100%

  式中:

D—双项因素贸易条件;Px—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出口商品价格指数;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Zm—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对于上述任何一种贸易条件形式,其结果大于1时,表明该国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小于1时,则表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第三章贸易政策与理论

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概念、目的与构成

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和。

包含的基本因素有:

政策主体、客体、目标、内容及政策手段。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有其目的性:

保护国内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国外市场;优化产业结构;积累发展资金;维护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及其他。

  其构成包括:

总贸易政策;商品和服务贸易政策;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1.自由贸易政策,即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或少加以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地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即国家对于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的竞争。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为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广泛推崇重商主义,在贸易政策上实施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出现两种类型的贸易政策:

一是在较发达国家如英国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二是在资本主义比较落后的德国执行以保护幼稚工业为目标的保护贸易政策。

  1929~1933年的大危机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带有垄断性质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二战后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70年代中期后,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80年代中后期以来,开始推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大多执行保护贸易政策。

二、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理论

1.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货币成为财富的代表形态。

  2.主要论点。

重商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1)早期的重金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

(2)晚期重商主义又称贸易差额论。

(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有:

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交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二)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评价

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它对社会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是幼稚的、不科学的。

三、自由贸易

(一)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

1.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兴起与胜利。

  表现在:

  

(1)废除谷物法;

(2)关税税率降低,纳税商品数目减少;(3)废除航海法;(4)取消特权公司;(5)改变殖民地贸易政策;(6)与外国签订带有自由贸易色彩的贸易条约。

  2.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1)自由贸易可以形成相互有利的国际分工。

  

(2)扩大国民的实际收入。

  (3)自由贸易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4)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3.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理论与政策评价。

(1)促进了英国及其他西欧国家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使英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

  

(2)自由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制造了舆论,成为自由贸易政策论证的有力武器。

  (3)自由贸易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的贸易自由化

1.贸易自由化的表现。

  

(1)大幅度削减关税。

  

   

(2)降低或撤消非关税壁垒。

  2.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

(1)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动者。

  

(2)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战后贸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质基础。

  (3)战后贸易自由化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

  (4)各种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都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

  (5)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

  (6)战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管理贸易

1.管理贸易的含义与产生。

  管理贸易介于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间,属于有组织的自由贸易。

它是以协调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以政府干预贸易环境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全面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贸易制度。

  管理贸易出现于70年代,盛行于80年代后期,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1)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

  

(2)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

  (3)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发展不平衡。

  (4)地区经济贸易集团的发展。

  (5)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要求。

  (6)世界环保意识的加强要求对贸易进行协调管理。

  (7)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实践。

  2.管理贸易与博弈论。

  管理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博弈论。

  博弈论认为博弈关系大体有负和博弈、零和博弈、正和博弈三种类型。

国际贸易中,多数情况下,国家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典型的正和博弈关系。

实际上,管理贸易是正和博弈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

  3.管理贸易实现的机制和途径。

  4.评价。

  

(1)纯粹的自由竞争让位于有组织的自由竞争或不完全的自由竞争。

(2)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让位于管理贸易政策。

(3)国家间经济利益的连带性、包容性增强。

(4)国家经济实力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主要筹码。

四、保护贸易

(一)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

1.产生背景。

美德试图通过保护贸易促进本国工业发展。

2.政策特点。

保护的阶段性;保护的有选择性;贸易保护政策的执行与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发展目标相结合;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关税。

3.理论基础。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的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李斯特接受了汉密尔顿贸易保护的基本理论并加以系统发展,建立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

(三)垄断时期的超保护贸易

1.超保护贸易政策产生背景与特点。

  垄断以及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市场问题恶化,从而使保护贸易获得空间发展,出现了超保护贸易政策。

  特点有:

更多地保护国内发达的或出现衰落的工业,目的是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和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政策措施多种多样。

2.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依据。

  

(1)凯恩斯的“保护就业理论”。

此理论包括投资乘数原理、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2)其他观点。

如国内市场扭曲和超保护贸易观点;改善贸易条件的观点;维持高工资水平的观点;公平贸易观点;改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观点等。

(三)70年代中期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1.背景。

2.政策特点。

(1)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2)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转向非关税;(3)贸易保护的重心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4)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

3.理论依据。

它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为依据,以保护国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中心形成一套理论。

4.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四)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贸易

 1.背景。

发展中国家为摆脱“单一经济结构”而走上保护贸易的道路。

2.政策特点。

有两类贸易政策: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3.理论依据——普雷维什的保护理论。

(1)中心—外围论。

(2)贸易条件恶化论。

 4.理论政策评价。

五、战略贸易

(一)战略贸易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为改善其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战略贸易政策。

(二)战略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战略贸易理论

1.战略贸易理论的基本论点:

布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