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8180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二中古时期的世界AB卷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Word文件下载.docx

D.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选C 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世纪晚期欧洲一些城镇规模持续增大,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规模增大,并不能表明城镇数量迅速发展壮大,故B项错误;

城镇规模扩大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5.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选B 中世纪的欧洲是神权统治一切的社会,教皇的权力大于国王。

材料中“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说明当时的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故B项正确;

中世纪教权大于王权,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出教权高于世俗权力,不是国王权力的来源问题,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6.“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

”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

A.政治地位提高B.生活条件改善

C.社会矛盾缓和D.法律束缚减弱

选A 由材料信息“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

7.13世纪的很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它们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铸币、军事防卫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等权利。

以上内容表明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  )

A.工商业者的集散地B.教皇控制的领地

C.相对自治的共同体D.领主控制的庄园

选C 材料强调了自由城市里市民获得了较多的权利,而这些权利是随着西欧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市民阶层通过多种手段获得自治权,表明中世纪的城市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古C项正确。

8.《罗马民法大全》中记载,裁判官说:

“如果船员、客店店员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

”这反映了罗马法(  )

A.关注人身安全B.强调诉讼程序

C.倡导公正公开D.重视物权保护

选D 根据材料信息“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可以得出,罗马法关注物品财产,罗马法重视物权保护,故D项正确,排除A项;

强调诉讼程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

倡导公正公开与材料中保护物权问题无关,故C项错误。

9.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记载:

“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

”这说明(  )

A.罗马帝国实行君主专制

B.王权法丧失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重视法律的传统

选D 根据材料中“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王权法”可知,皇帝的决定是有法律依据的,说明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故D项正确。

10.由于践行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  )

A.伊斯兰的传播B.科学进步和发展

C.阿拉伯半岛的统一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选C 伊斯兰教倡导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团结,因此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故C项正确。

11.穆斯林世界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分别是(  )

A.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B.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

D.蒙古帝国和沙皇帝国

选A 根据题干“穆斯林世界”“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可知,信仰伊斯兰教的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是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故A项正确。

12.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

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

这表明(  )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选B 由材料“八省百官”制、“国郡里”制、“食封”“俸禄”等信息可知,日本仿效唐朝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故B项正确;

A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

C项“全面效仿”说法绝对化,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王室对中日关系的立场和态度,故D项错误。

13.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

“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

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

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

”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选C 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

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故C项正确;

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A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二者之间的藩属关系,B项排除;

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片面,D项排除。

14.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家馨说道:

“绍纳人自从进入了津巴布韦高原以后,他们采取了牧农经济结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提供了很多剩余的产品,这样他就可以供应更多的劳动力来建筑伟大的石构建筑。

”材料可以证明(  )

A.津巴布韦生产力发展状况

B.津巴布韦国家建立过程

C.津巴布韦经济发展模式

D.津巴布韦国名的历史由来

选D 材料的逻辑关系:

绍纳人进入津巴布韦高原——采取牧农经济结构——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供应更多劳动力建筑石构建筑,而“津巴布韦”一词源于班图语,意为“石屋”,或“受敬仰的石头城”,材料信息内部的逻辑关系证明了津巴布韦国名的历史由来,故D项正确;

A、C两项仅为材料信息的一部分,未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故A、C两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津巴布韦国名的历史由来而不是国家的建立过程,故B项错误。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

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

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

C.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

选B 由材料信息“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岛屿变得非常拥挤,影响了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于是因地制宜,建造“浮动园地”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8分,第17题12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

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正如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

“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

”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

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的80%。

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

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

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的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

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

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

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

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

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

(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发展的社会意义。

(4分)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等信息可知其特点;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历史影响。

(2)问,从城市规模、城市类型、商贸地位和人口状况等角度分析变化。

第(3)问,注意从城市发展与乡村关系、民众生活、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社会意义。

答案:

(1)特点:

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

斗争形式多样;

争取自由和法治。

影响: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

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2)变化:

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

成为英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转运贸易中心;

巨商富集,手工业发达;

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资金和技术密集产品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地位增强。

(3)意义:

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联系;

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高;

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王朝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

秦王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

秦始皇之“法”:

“诽谤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

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

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制约等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核心。

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

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恕,同时要防止诬告株连,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

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国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王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

(1)问第一小问,结合秦朝商鞅变法、统一前治国的原则、统一后社会矛盾等相关史实,说明秦朝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信息,可知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是罗马由共和国时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传统;

罗马帝国统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

并结合所学罗马法对罗马帝国的影响,可知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是法治实践在罗马历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问第一小问,结合秦朝的法治实践具有严刑峻法的特点,可知秦律对于秦朝灭亡的影响是激化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灭亡;

第二小问,古罗马的原因,结合罗马法的实践特点是相对宽松,并与时代相符,可知罗马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1)背景:

商鞅变法,形成了秦国重法传统;

秦国历代统治者厉行法治,效果明显;

秦帝国初建,各种反对势力依然存在。

罗马自共和国时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传统;

法治实践在罗马历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

(2)秦:

统治者主张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王朝的覆亡。

罗马:

罗马法律相对宽松,并作适时调整,这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卷——选考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中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

“……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

”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选B 由材料“……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可知,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要向庄园主缴纳母羊、羊羔等实物地租。

另外,他们还要牺牲自己的时间服劳役,缴纳劳役地租,故B项正确。

材料仅仅提到复活节,而不是“每逢节日”,故A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农奴的部分义务,剥夺全部人身自由,表述绝对,故C项错误;

由材料无法看出农奴的仇恨态度,D项错误。

2.中世纪以来的英国乡村惯例,穷人可以捡拾贵族庄园收割后土地上遗落的麦穗,贵族不得反对,富人则无此权利。

许多穷人赖拾穗为生。

但到了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应农场主的诉讼,否定了拾穗的合法性。

这一变化(  )

A.强化对私有产权的保护

B.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C.体现资产阶级统治的残酷性

D.反映了英国社会道德的沦丧

选A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通过诉讼法令的形式否定了中世纪以来的乡村惯例,有利于保护农场主私有财产利益,故A项正确;

题干信息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

C项表述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残酷性且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现象不能反映英国社会道德问题,排除D项。

3.“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

”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

A.控制人们思想B.保存古代文化

C.提供道德规范D.进行宗教迫害

选B 依据材料“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保存古代文化,故B项正确。

4.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年代

全国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年

240万人

12.5万人

5.25%

1600年

411万人

33.5万人(伦敦22万人)

8.25%(伦敦占有5%)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选A 依据表格可知,1600年,英国城市总人口33.5万人,而伦敦就有22万人,城市人口所占比例8.25%,而伦敦占有5%,结合所学可知,伦敦是英国的政治中心,由此可知,英国早期的城市化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故A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从1520年到1600年英国城市人口增长较快,故B项错误;

表格只涉及伦敦,没有体现其他地区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

自由主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马渭源在《马克斯·

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中指出,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从具有双重性:

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

A.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D.封建领主对封臣具有绝对控制性

选C 由材料可以看出,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并结合所学,在领主随意扩大权限和义务时,封臣可以在任何时候放弃封邑,从而中止其封臣身份,故而领主不能专断地强加于封臣某种义务。

领主与封臣的特定权限只能基于效忠与服从的契约关系,这种义务是由一种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荣誉法典所规定的,故C项正确,D项错误;

A项错在“绝对的专制性”,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6.1108年,法国琅城市民曾经用金钱从城市领主——琅城主教手里买得自治权。

不久,主教出尔反尔,撤销城市自治的权力。

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

以上现象说明(  )

A.城市依靠教会和封建主支持才得以发展

B.自由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

C.武装斗争才是赢得城市自治的唯一途径

D.商品经济发展为自由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

选B 根据材料“买得自治权”“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等信息说明自由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故B项正确;

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市民买得自治权到撤销自治权说明教会并不支持城市自治,故A项错误;

武装斗争是赢得城市自治的途径之一,还有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故C项错误;

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7.《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记载:

“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

”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  )

A.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C.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D.法庭只按着契约来宣判

选C 由材料可知,即使是非典型契约,在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后,即已经成为契约,具备法律效力,这体现了罗马法重视法律契约精神的特点,故选C项;

材料没有提及罗马法繁琐的法律程序,无法体现形式主义的特征,排除A项;

该法律规定有助于减少违约案件的发生,排除B项;

法庭的判决依托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中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得其所有权,无论其取得的方式是购买、赠予或其他合法途径,还是因为不知情而误信该物非所有人为其真正所有者。

这一规定(  )

A.使用伦理原则进行司法判决

B.体现善意与公正的诚信观

C.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

D.诚信未从道德过渡到法律

选C 根据材料“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或其他合法途径”可知对物权的取得是通过诚信的原则获得的,通过立法来保护这种取得物权的方式,体现了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故C项正确;

伦理原则是指人类在维护自身生存前提下,把人类的善恶观、良心观、义务观等道德观念扩大到自然界的一切实体,材料体现不出伦理原则,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诚信观是指诚实信用,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将诚信原则融入法律,未体现道德观念,故D项错误。

9.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

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C 由材料信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

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A项错误;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

材料信息只是体现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说法错误。

10.关于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不一,大概有贞观二年、贞观五年、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六年六种不同的看法。

《太宗实录》记载,将唐太宗增筑学舍,扩招生徒及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游学之事系于贞观初年,这与《贞观政要》《旧唐书》所言贞观二年较为接近。

关于新罗遣唐留学生的判断(  )

A.基本推断来唐时间应为贞观初年

B.史书记载缺乏真实性而无法判断

C.国家史书记载不同结论也应有差别

D.判断的依据应以中国史书记载为主

选A 材料对于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的问题,两国史书有不同的记载。

进而综合史料,说明新罗派遣入唐留学生基本判断应为贞观初年,故A项正确;

史书记载有一定参考价值,具有真实性,故B项错误;

国家史书记载不同结论也会有共性,故C项错误;

判断的依据应综合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两国的史书记载都有参考的价值,故D项错误。

11.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