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8415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练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一个“”字写出了词人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

下阕通过

“”“”和“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绪,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

(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5.(2017江苏徐州)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6.(2017贵州遵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7.(2017云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8.(2017四川南充)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骤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

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2)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9.(2017江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山行

[唐]项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枥:

同“栎”,落叶乔木。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面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10.(2017山东滨州)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烷溪沙·

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料,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2017四川广安)古诗鉴赏。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2017辽宁沈阳)对下列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别夔州官吏①

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

②青帐:

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

③步:

码头。

④白头俯伛:

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

⑤《九歌》:

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

⑥蛮神:

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被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得深切动人。

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中考演练】

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指的是和。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的朗读节奏应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两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C.全诗中间四句写景状物,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村、采菊观鸟的田园生活。

D.本诗作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

(3)把“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字改为“望”字好不好?

为什么?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颈联的原意是什么?

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的哲学内涵?

(2)诗歌额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诗歌主要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山西村的?

(2)赏析“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暗”“明”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3)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狼。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分别简要概括该词上下阕的内容。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列对该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达了他想要驰骋沙场、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B.“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大批人马呼啸席卷而过的热烈场面,表现了打猎场面之壮观。

C.下阕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表明了词人本次打猎的目标是像当年的孙权一样射杀猛虎。

D.结尾三句刻画了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和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2)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展现的画面。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①,总是关山②旧别情。

撩乱③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新声:

新的乐曲。

②关山:

系乐曲《关山月》。

③撩乱:

指心绪烦乱。

(1)诗人通过乐曲声和月色两个意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诗的第一句说“换新声”,后面又说“边愁”,前后是否矛盾?

谈谈你的理解。

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溪上遇雨(其二)

崔道融①

坐看黑云街猛雨②,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③明。

【注】①崔道融:

晚唐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今湖北江陵县)人。

②街猛雨:

这是形象的比喻,把猛雨比作在黑云嘴里街着。

③晚照:

傍晚的太阳斜照。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咏夏雨,令人可喜可愕,富有生活情趣。

B.全诗描绘了一幅雨势迅猛、雨脚不定的夏雨图。

C.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直接描写出夏雨的疾骤。

D.在结构上,诗歌分别从“前山”和“溪上”两处着笔,让景物既有时间上的变化,又有空间上的对比,使得全诗错落有致。

(2)试分析“坐看黑云衔猛雨”中“衔”字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①流②,汉家宫阙③动高秋④。

残星几点雁横⑤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⑥半开篱菊静,红衣⑦落尽渚⑧莲愁。

鲈鱼正美⑨不归去,空戴南冠⑩学楚囚。

【注】①拂曙:

拂晓。

②流:

指移动。

③汉家宫阙:

指唐朝的宫殿。

④动高秋:

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⑤横:

渡、越过。

⑥紫艳:

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⑦红衣:

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⑧诸:

水中小块陆地。

⑨鲈鱼正美:

西晋张翰,吴(今江苏苏州)人。

⑩南

冠:

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凄清”既指秋意的清冷,也指作者心境的凄凉。

B.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声声长笛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

C.“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中的“菊”取意于“采菊东篱下”,示有归隐之念。

D.全诗寄托了诗人孤单惆怅、思乡、意欲归隐的思想感情。

A.诗中“雁横塞”是静景,“人倚楼”是动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B.“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从听觉、视觉角度来展现情景,富有画面感,且点出了诗题“秋望”之意。

C.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D.尾联典故“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左传楚囚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

津桥捩②柂转牙樯③。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

载将离恨过潇湘。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一曲危弦:

弹奏一曲。

危,高。

弦,泛指乐器。

②捩(liè

):

扭转。

③牙樯:

饰以象牙的帆樯。

(1)如果给这首词另取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A.惜别B.离恨C.分离D.作别

(2)“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将绵绵别意比作悠悠江水,从李煜《虞美人》

“,”一句中化出。

10.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甲的体裁是,乙的体裁是。

(2)甲乙两首作品中画线句子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同样是写塞外景色,两篇作品给读者的感受有何不同?

11.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甲】天净沙·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天净沙·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请选择其中一句描述其展现的画面。

(2)白朴的《天净沙·

秋》里有“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等景物,但它读来却不及《天净沙·

秋思》更动人,这是为何?

请略作分析。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清江引①·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②?

雁啼红叶天③,人醉黄花地④,芭蕉雨声秋梦里。

【注】①清江引:

曲牌名。

②未:

什么时候。

③红叶天:

秋天。

红叶,枫叶。

④黄花地:

菊花满地。

(1)甲诗和乙曲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

(1)宦游:

外出做官。

无为:

无须,不必。

(2)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这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对方身边一样,表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2.

(1)一个“割”字描绘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A(“从朝至暮”诗中并未体现,“由近及远”说法错误,应为“由远及近”)

3.

(1)示例:

虚实结合。

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2)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4.

(1)倦闻说也拟

(2)运用形象的比喻,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重量,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内心愁思之浓重。

(或:

作者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愁思之浓重)

5.B“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说“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说草长势茂盛)

6.

(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寂、苦闷。

(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7.

(1)示例一: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黑”字突出敌人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

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猖獗、军情险恶;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2)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8.

(1)BE(B项,应该是“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快速”。

E项,诗中没有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2)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

日月流转、岁月更替。

或:

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

9.

(1)D(D项,颈联描写了茅舍飘出烘茶蒸茗的气味和隔着竹篱传来的缲丝声,并未直接描写烘茶的过程)

(2)C(诗人描写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选取了“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以及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缲丝,来开拓诗歌的意境。

C项中说“所写景物极不寻常”不准确)

10.

(1)示例: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

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

(2)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1.

(1)示例: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20、在水中生活着许我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2)抒发了游子羁旅他乡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12.D(“《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通过标题“别夔州官吏”可知,这是诗人刘禹锡与过去的官员朋友们告别的诗歌,主要表现惜别之情,从中看不出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1)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11、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均匀混合物。

迄今为止,可以考证的最早的火药配方是“伏火矾法”。

(2)A(应该是:

结庐/在从境,而无/车马喧)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不好。

“见”字具体准确地写出了诗人偶见南山的随性、自然,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惬意。

“望”字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

(1)原意: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万木皆春。

新的哲学内涵: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以及对岁月变迁、人事全非的感叹与惆怅。

3.

(1)村民的热情好客;

优美的景色;

淳朴的风土人情。

(2)“暗”和“明”是反义词,“柳暗”是柳色浓,“花明”是鲜花明丽。

这一“暗”一

7、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反应。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蓝色,将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我们发现铁钉变红了。

“明”具有对比效果,描绘了乡村一片春色艳丽的风光。

12、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3)抒发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4.

(1)上阕:

描写出猎盛况;

下阕:

抒发报国豪情。

(2)表达了词人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3)C(词人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有像孙权一样的少年豪气)

5.

(1)运用比喻修辞,把抽象无形的“愁”这一情感具体化、有形化,生动形象。

(2)示例:

我默默无语,一个人登上西楼,仰望天空,只见一弯新月如钩。

清冷的秋天里,幽深的庭院紧锁,只有我与寂寞的梧桐两相厮守。

6.

(1)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情怀。

18、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细菌等。

(2)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7.

(1)C(不是直接描写,而是侧面烘托)

(2)“衔”字将黑云拟人化了,形象生动地展现出雨从云生的景象。

8.

(1)B(诗人的注意力正被残星、雁阵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这“声声长笛”并非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

(2)A(A项中分析动静结合手法,关键是区分哪些是“动”,哪些是“静”。

“雁横塞”的意思是“大雁向南飞越关塞”,“人倚楼”是人倚楼中之意,很明显,前者是“动”,后者是“静”)

7、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保护身边的环境?

9.A(根据词的内容进行判断)

4、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是什么?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0.

(1)五言律诗词

(2)甲中画线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抑郁;

乙中画线句抒发了边塞将士思念家乡,功业未建而又返乡无计的矛盾情感。

(3)甲诗读来壮观瑰丽、雄奇苍凉;

乙词读来萧索凄凉,慷慨悲壮。

11.

(1)前三句画面:

秋风中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乌鸦飞往光秃秃的树枝。

小桥之下流淌着清清的溪水,旁边只有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肃杀,一匹筋疲力尽的瘦马在行走。

(选择其中一句描述画面即可)

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2)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

秋》所写的景物类似,但意境不同。

在马致远的笔下,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

更重要的是,一个长期漂泊、疲惫孤独的游子出现在画面里,更增添了凄凉之感,也使词句更加动人。

12.

(1)甲诗中,诗人于巴山雨夜思念妻子,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乙曲则表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涨”字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