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8450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docx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

中国50大姓氏排序新旧对照及起源

所谓“新”与“旧”,分别指《人民日报》2006年1月11日报道的姓氏排序及1987年5月3日报道的姓氏排序。

中国50大姓氏最新排名:

你的姓氏排第几?

 

1、李  (原排名1)/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一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7.4%,源于河南鹿邑。

  起源简述:

古代东夷族首领皋陶(yáo),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其后裔历舜、夏、商三代,世袭此职,于是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言规劝殷纣王改正错误而遭杀害,其子利贞随母契和氏出逃,至豫西的“伊侯之墟”隐藏起来,靠采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亦即树上结的果)充饥,因而保全了母子的性命,然后到苦(gǔ)县(今河南鹿邑县)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躲避殷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2、王  (原排名2)/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二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7.2%,源于河南卫辉、洛阳及山东泰山等地。

  起源简述:

王姓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有出自子姓之王、出自姬姓之王、出自田姓之王,大抵都是王族的后代,故号曰王氏。

其中,世系清晰、繁衍昌盛的是出自姬姓、源于河南洛阳的王氏。

东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在东周任司徒,被时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

出自姬姓之王还有两支:

一是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系王族,故以王为氏;二是战国时魏国(祖先姓姬)公子无忌之孙卑子,当魏国被秦灭掉后逃往泰山,被时人呼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

出自子姓之王形成最早,是比干的后代。

比干为子姓,是商王太丁之次子,被殷纣王杀害后,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其守陵墓的子孙,以本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

出自田姓的王氏,是齐王田和的后裔。

田姓齐国于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子孙被废为庶民,但仍被齐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

此外,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氏及赐姓、冒姓王氏。

 

3、张  (原排名3)/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三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6.8%,源于河南濮阳。

  起源简述:

黄帝之孙挥,夜观弧星(即弧矢星,共9颗,在天狼星东南,其中8星如满弓,一星像矢,在大犬、船尾两星座内,很像上弦的弓箭),受到启发,创制成弓箭,对当时刚进入父系氏族制的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在都城帝丘(即今河南濮阳)被古帝颛顼任命为弓正(监管制造弓箭的官),并赐为张姓。

“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4、刘  (原排名4)/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4大姓,源于河南鲁山、偃师及陕西凤翔等地。

  起源简述:

远古陶唐氏部落领袖尧(祁姓)的后裔中,有个人出生时手纹象“刘累”二字,于是便取名刘累。

刘累为夏朝第13帝孔甲驯养两雄两雌4条龙,被赐姓御龙氏;后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怕孔甲治罪,便携带家眷自住地(今河南偃师)南逃到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

其子孙以其名字中的“刘”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刘累后裔有一支被封于杜,国君杜伯于西周宣王时被杀,其子隰叔逃到晋国,任士师(法官),后以官命族为士氏。

隰叔的曾孙士会,春秋时任晋国大夫,奉命出使秦国,因晋国内乱而不能返,数年后才回国,其留在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子孙,恢复先祖姓,自为刘氏。

此外,东周匡王姬班的小儿子被封于刘邑(在今河南偃师南),以邑为氏,也称刘氏;西汉刘邦赐娄敬、项伯为刘氏;还有匈奴族刘氏和北魏独孤氏改成的刘氏。

 

5、陈  (原排名5)/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5大姓,源于河南淮阳、洛阳。

  起源简述:

舜在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他们居于妫汭(妫水弯曲的地方),生下的孩子便以水名为姓氏,姓妫。

商朝末年,舜的33代孙遏父投附周国,担任陶正,因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姬昌、姬发父子欢心。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

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

陈国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于公元前479年最后一位国君陈闵公时,被楚国灭亡。

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陈氏。

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完,在陈国任大夫,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10世孙田和,夺取姜姓齐国政权,建立田氏齐国,又传8君184年,至16世孙齐王田建时,被秦始皇所灭。

田建的二儿子田轸出逃至颍川(今河南许昌、长葛一带),改姓陈。

这支由田姓改成的陈氏,比以国为氏的陈氏晚200多年,其血缘始祖也是妫满。

此外,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493年随北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改为单姓陈氏。

 

6、杨  (原排名6)/源于山西

  当今第6大姓,源于山西洪洞。

  起源简述:

杨氏出自姬姓,来源有二:

西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被封于杨(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为侯爵,春秋时为晋国所兼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即杨氏。

再就是晋武公(姬姓)之孙突食邑于羊舌(包括铜鞮、杨氏、平阳3个县),称为羊舌大夫,其后代以邑为氏,即羊舌氏。

晋灭杨后,将杨国旧地封给羊舌肸。

羊舌肸是突的孙子,字叔向,在晋国任大夫,是著名的贤臣,他的后代以新的封邑为氏,也称杨氏。

 

7、黄  (原排名8)/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7大姓,源于河南潢川。

  起源简述:

帝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

伯益后裔中的黄夷,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故又称黄子国。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贡献,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认为自楚国郢都到黄国有九百里之遥,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之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

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8、赵  (原排名7)/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8大姓,源于河南巩义及山西洪洞。

  起源简述:

赵姓最早的一支是夏桀(都斟寻,在今河南巩义西南)臣赵梁的后代,但因世系已不可考,故史书另有说法。

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

他的9世孙造父,在桃林(今河南灵宝)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驯好以后献给周穆王。

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远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而忘返,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在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非常着急。

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鎬京,及时发兵打败徐偃王,平定了叛乱。

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称为赵氏。

 

9、周  (原排名9)/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9大姓,源于河南汝南、汝州、洛阳。

  起源简述:

帝喾之子后稷(名弃),被帝舜封于邰,别姓姬氏,其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历13王,至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传至第18世孙邕,秦朝在其地置汝南郡,于是以周为氏。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民百姓,迁至惮狐(今河南汝州西北),亦被当地人称为周家,于是他们便以周为氏。

此外,北魏献帝次兄原为普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姓为汉姓,将其改为周氏。

 

10、吴  (原排名10)/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10大姓,源于河南濮阳及江苏苏州。

  起源简述:

姬姓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

太伯、仲雍、季历。

太伯、仲雍为了让位给有才干的弟弟季历,以给父亲采药为借口,远奔东南沿海一带的吴越地区,后太伯被当地土著拥立为领袖,建立吴国。

孔子称赞太伯主动让贤的行为“可为至德”。

太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承君位,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公元前585年,仲雍的19代孙寿梦正式称王,后逐渐强盛;传至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打败,于公元前473年亡国。

吴国王族子孙避难四散,为不忘故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

最早的吴氏是古帝颛顼之臣吴权的后代,出自今河南濮阳。

 

11、徐  (原排名11)/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11大姓,源于河南安阳、淇县及江苏泗洪。

  起源简述:

古代东夷族首领伯益(嬴姓)有个儿子叫若木,被夏后氏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传32代,历夏、商、周,至西周穆王时有徐君偃。

徐君偃在疏导河道时,挖出一副红色的弓箭,自认为是得到了天赐的祥瑞,顿时产生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于是便自称徐偃王,带领周围拥护他的36国诸侯,起兵反周。

周穆王得到消息后,迅速调动军队讨伐徐偃王。

徐偃王见民众遭殃,不忍生灵涂炭,便收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

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便复封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让他继续管理徐国。

徐国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于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徐氏。

此外,西周初被周公旦分给鲁国作为种族奴隶的“殷民六族”第一为徐氏。

这支徐氏形成于商朝都城(今河南安阳、淇县),早于以国为氏之徐。

 

12、孙  (原排名12)/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12大姓,源于河南濮阳、淮滨及山东博兴。

  起源简述:

主要有三,分别出自姬姓、芈姓、田姓。

周朝卫国始祖姬封的8世孙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儿子名耳,任卫国上卿,食采于戚(在今河南濮阳东北),生儿名乙,字武仲。

武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就是孙氏。

春秋时,楚国国君蚡冒(芈姓)的玄孙名敖,字孙叔,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官令尹,是楚国著名的贤臣,史称孙叔敖。

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也称孙氏。

春秋时,陈厉公(妫姓)之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5世孙名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邑乐安(今山东博兴),赐姓孙氏,从而形成又一支孙氏。

 

13、朱  (原排名14)/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13大姓,源于山东邹县及河南洛阳。

  起源简述:

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六个儿子,第五子名安,为曹姓。

西周初,安的裔孙挾被封于邾,建立邾国,附庸于鲁。

邾国建都于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东南纪王城),至战国中叶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又去邑为朱氏。

又,鲜卑族渴烛浑氏、可朱浑氏在河南洛阳一并改为朱氏。

 

14、马  (原排名19)/源于河北

  当今第14大姓,源于河北邯郸。

  起源简述: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才干,善用兵,尤其是善用骑兵。

公元前270年,秦军进攻阏与(今山西和顺),他奉命救援,先侦察敌情,继以急行军赶往,据高临下,大破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今河北邯郸市西北有马服山,因赵奢葬此而得名。

赵奢的子孙以其被赐之号为姓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

 

15、胡  (原排名13)/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15大姓,源于河南淮阳、郾城及安徽阜阳。

  起源简述:

帝舜的后裔妫满,于西周初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

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

胡姓还有两支源于周代国名:

一个为姬姓胡子国,在今河南郾城县西南,公元前519年,国君髡(kūn)在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时战死,国被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即胡氏;一个为归姓胡子国,在今安徽阜阳,公元前495年被楚国灭掉,国君豹被俘,子孙以国为氏,也称胡氏。

此外,北魏献帝的大哥原为纥骨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胡氏。

 

16、郭  (原排名18)/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16大姓,源于河南登封、陕县及陕西宝鸡。

  起源简述:

最早的郭姓人是郭哀,他为夏禹(都今河南登封)驾车,因住在外城而得姓。

郭姓还有两支系虢姓所改。

西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东虢、西虢,开国君主是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姬叔、姬仲。

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姬叔后裔姬序又被周平王封于北虢(都今河南陕县李家窑),北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灭亡。

西虢在今陕西宝鳮东,公元前687年为秦所灭。

姬叔、姬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即虢氏。

古代虢、郭字异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17、林  (原排名16)/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17大姓,源于河南淇县、洛阳。

  起源简述:

商朝贵族比干(子姓),冒死给商纣王提意见,被剖腹挖心致死,其妻陈氏怀孕逃到牧野长林石室(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西北深山密林中的一个石洞中),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坚。

周武王灭商后见坚,以其居长林而生,赐姓林氏。

东周(都今河南洛阳)初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妾所生之子)名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姓氏,也称林氏。

此外,鲜卑族原有丘林氏,随北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改为林氏。

 

18、何  (原排名17)/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18大姓,源于河南信阳,洛阳。

  起源简述:

西周晋国开国君主姬叔虞的11世孙姬万,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东北),后3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战国初期,韩厥的7世孙韩虔(即韩景侯)同晋国的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国,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韩国于公元前375年韩哀侯时灭郑,迁都新郑(今属河南),于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亡,末代君主韩王安被俘,韩国子孙复以国为氏。

亡国后的韩国遗民,有一部分逃到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今河南信阳和湖北北部),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成何,于是这些韩姓人就变成了何姓。

此外,鲜卑族原有贺拔氏,随北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改为何氏。

 

19、高  (原排名15)/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19大姓,源于河南新郑及山东长清。

  起源简述:

黄帝(居轩辕丘,即今河南新郑)有臣叫高元,曾作宫室,为高姓之始。

但因高元无世系可考,故姓氏书大都以高傒为高姓始祖。

周朝齐国始祖吕尚的6世孙齐文公赤,有子名高。

高之孙名傒,与管仲一起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即齐桓公),任齐国上卿,食邑于卢(在今山东长清西南),以祖父的名字为氏,就是高氏。

 

20、梁  (原排名21)/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20大姓,源于陕西韩城及河南洛阳。

  起源简述:

春秋初,嬴姓伯益后裔秦仲的小儿子康,被周平王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称梁康伯。

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梁伯,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经常大兴土木,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

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

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

匈奴休屠族拔列兰氏,归鲜卑族拓跋氏政权,随北魏孝文帝迁到河南洛阳,于496年被改为梁氏。

 

21、郑  (原排名23)/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21大姓,源于河南新郑、淮阳、开封。

  起源简述: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靜将小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

姬友死后的谥号为桓公,故史称郑桓公。

郑桓公在周幽王时任司徒,预感到将要发生变乱,便采纳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3年把财产、部族、家属连同商人迁移到郐国与东虢之间,史称“虢郐寄孥”。

后来,郑桓公在“犬戎之乱”中牺牲,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

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机,于公元前769年攻灭郐国,又于公元前767年攻灭东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属河南)。

郑国共历23君、431年,至郑幽公时,于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子孙播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22、罗  (原排名20)/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22大姓,源于湖南湘阴及河南洛阳。

  起源简述:

古帝颛顼的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任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曰祝融。

后重黎被诛,由其弟吴回继任火正,仍称祝融。

祝融后裔有一支于西周初受封建立罗国,为子爵,建都于今湖北宜城县西,后徙今湖北枝江县东北,又迁今湖南湘阴县东北,约于公元前690年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即罗氏。

鲜卑族叱罗氏,随孝文帝迁到洛阳,于496年被改为罗氏。

 

23、宋  (原排名22)/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23大姓,源于河南商丘。

  起源简述:

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墟。

不久,武庚与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起兵反叛,后被周公姬旦镇压下去。

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子姓)顺从周朝,没有参加武庚叛乱,因此,周公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建立公爵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让他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的宗祀。

微子启卒,弟衍立,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后世代相传,共传36代、700多年。

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联军攻灭,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

 

24、谢  (原排名24)/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24大姓,源于河南唐河、南阳、卫辉。

  起源简述:

黄帝之子25宗,得姓者14人,为12姓。

其中,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在今江苏邳县西南),因而为任姓。

任姓建有10个国家,其第一为谢国。

任姓谢国在今河南唐河、南阳一带,夏、商时国力微弱,几乎是默默无闻。

西周末期,周宣王将其舅父申伯从今山西、陕西之间移封于谢,以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并派召伯等大臣带兵先行灭掉谢国,在其旧土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

谢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即谢氏。

公元前688年,申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即申氏,而居于都城谢邑者,有的以邑为氏,也称谢氏。

此外,卫州(今河南卫辉)卫人谢偃之祖孝政,在北齐做官,本为鲜卑族,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

 

25、唐  (原排名26)/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25大姓,源于河南方城及湖北随县。

  起源简述:

古帝尧,初居于陶,后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

尧死后,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翼城西建立唐国。

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

西周初,周成王灭唐,将唐国旧地封给弟弟叔虞。

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负责对尧的祭祀。

唐侯所建之唐国,在今河南方城县,于公元前505年被楚国灭掉,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

古代还有一个姬姓唐国,在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春秋时被楚国所兼并,子孙以国为氏,也姓唐。

 

26、韩  (原排名25)/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26大姓,源于河南新郑及山西河津。

  起源简述:

传说黄帝之子昌意有个儿子叫韩流,其后代以他名字中的“韩”为姓氏,是为中国最早的韩姓。

但是,姓氏古籍记载世系较详的是出自采邑名和国名的韩氏。

西周晋国开国君主姬叔虞的11世孙姬万,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东北),后3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战国初期,韩厥的7世孙韩虔(即韩景侯),同晋国的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国,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都平阳,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又迁都新郑(今属河南),于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末代君主韩王安被俘,韩国子孙“复以国为氏”,扩大了韩姓人口。

 

27、曹  (原排名32)/源于山东

  当今第27大姓,源于山东邹县、定陶。

  起源简述:

帝颛顼的玄孙陆终,娶鬼方氏妹女嬇为妻,女嬇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其第五子名安,得曹姓。

西周初,安的裔孙曹挾,被封于邾,建立邾国(都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附庸于鲁。

战国中叶,邾国被楚国所灭,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即邾氏,有的恢复祖姓,仍姓曹。

再就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叔振铎,西周初被封于曹,建立曹国,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

曹国于公元前487年被宋国灭掉,子孙以国为氏,也姓曹。

此外,在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古代也有一个曹国,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唐管辖。

曹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曹为姓。

 

28、许  (原排名35)/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28大姓,源于河南登封、许昌、鲁山。

  起源简述:

上古有一位高洁清节之士叫许由,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在今河南登封)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许由的后代,以其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许姓。

西周初,炎帝后裔伯夷的裔孙姜文叔被封于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许国,为男爵。

许国在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迁徙:

公元前576年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前533年迁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前529年复迁叶,前524年迁白羽(今河南西峡),前506年又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至战国初期,传到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形成一批许姓居民。

 

29、邓  (原排名34)/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29大姓,源于河南邓州。

  起源简述:

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于邓(今河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

曼姓邓国在周朝时是南方较为重要的异姓诸侯国,春秋时因得罪楚国,传至邓祁侯时,于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灭掉,子孙以国为氏,就是邓氏。

 

30、萧  (原排名30)/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30大姓,源于河南安阳、淇县及安徽萧县。

  起源简述:

“萧”作为姓氏,俗作“肖”。

西周初,分封给鲁国作为种族奴隶的商朝(都今河南安阳、淇县)遗民“殷民六族”有萧氏。

但因其无世系可考,故姓氏古籍及萧氏族谱均主张“萧”系以国为氏。

公元前682年夏,宋国在攻打鲁国时,猛将南宫万被鲁国俘虏,后被放回。

次年秋,宋湣公带南宫万外出打猎,因博(一种赌输赢的游戏)而发生争吵,湣公怒,用侮辱性的语言说:

“过去我尊敬你,可今天,你不过是个鲁国的俘虏!

”南宫万在羞恼中抓起棋盘将湣公打死,接着又打死大夫仇牧,杀太宰华督,更立公子游为君。

宋国诸公子大都逃到萧邑(在今安徽萧县西北)。

萧邑大夫叫大心,是宋国公族(子姓)子弟,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湣公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又贿赂陈国,将逃到陈国的南宫万抓回,剁成肉酱,报了国仇。

因此大功,大心受封在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为宋国附庸。

萧国于公元前597年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萧氏。

 

31、冯  (原排名27)/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31大姓,源于河南新郑、荥阳。

  起源简述:

春秋后期,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有个大夫叫冯简子,史书说他“能断大事”,当时子产为政,许多大事都同他商议。

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冯”为姓氏,就是冯氏。

再就是周文王姬昌后裔毕万封魏,称魏氏,魏氏子孙又有另封为华侯者,华侯之孙长卿,食采冯城(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因以为氏,形成又一支冯氏。

 

32、曾  (原排名38)/源于山东

  当今第32大姓,源于山东苍山、曲阜。

  起源简述:

夏朝第六代国王少康(姒姓)的小儿子曲烈,被封于鄫(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于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太子巫逃到鲁国(都今山东曲阜),做了官,以原国名为姓氏,并去掉邑字,成为曾氏。

 

33、程  (原排名31)/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33大姓,源于河南洛阳及陕西咸阳。

  起源简述:

相传,上古时的帝颛顼,曾任命重为南正以司天,黎为北正以司地,后总称掌天地之官为“重黎”。

据说重和黎为兄弟,是颛顼的曾孙。

重黎的子孙世袭其职,至商朝被封于程(即洛阳上程聚,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建立程国,为伯爵,称作程伯。

西周末期的周宣王时,重的裔孙休父(时称程伯休父)因入朝任司马,不再担任掌天地之官,他的子孙以封国为氏,就是程氏。

此外,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有一支在晋国形成荀氏,荀氏支庶子孙食采于程邑(在今陕西咸阳市东),以邑为氏,也称程氏。

 

34、蔡  (原排名44)/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34大姓,源于河南上蔡、新蔡及安徽凤台。

  起源简述: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功臣昆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