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888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其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B.“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常用的谦辞还有:

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张”是姓,“十八”是他的排行。

唐代以称人排行为高雅的风尚。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其中“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六;

“既望”,农历十五。

【答案】C

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A射: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六艺”中的“射”是指射箭。

B“赐教”是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

C正确。

D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通常指旧历每月之十五日。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

据此,答案为C。

5.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2)燕子来时新社,_______________。

(晏殊《破阵子》)

(3)《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说自己穿着破旧衣服,与衣着华丽的同学在一起,丝毫不羡慕,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4)中国诗以其特有的意象,构筑成一座民族风情浓郁的精神家园。

请在本诗中任选两个意象(名词),分别写出一句古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答案】

(1).

(1)朔气传金柝

(2).寒光照铁衣(3).

(2)梨花落后清明(4).(3)以中有足乐者(5).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6).(4)示例:

落日故人情白云千载空悠悠

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

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

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

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朔、柝、梨、奉”等字词容易写错。

本题第4小题,语句主要的意象有“落日”“孤舟”“鸟”“流水”“白云”“明月”“芳草”等,选择这些意象的诗句默写作答。

点晴:

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6.名著

(1)《水浒传》(一百回本)第六十六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A(地名)。

梁中书见不是头势,带领随行伴当,飞奔南门。

南门传说道:

“一个胖大和尚B(人名)抡动铁禅杖,一个虎面行者,掣出双戒刀,发喊杀入城来。

”……C(人名)浑身脱剥,睁圆怪眼,咬定牙根,手搦双斧,从城濠里飞杀过来……只见左手下杀声震响,火把丛中军马无数,却是大刀D(人名),拍动赤兔马,手舞青龙刀,径抢梁中书。

A._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陆游诗云“稼轩落笔凌鲍谢”,称赞南宋_______(人名),他是_______派的词人。

(3)《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形象是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1)A.大名府

(2).B.鲁智深(鲁提辖)(3).C.李逵(4).D.关胜(5).

(2)辛弃疾(6).豪放(7).(3)夏洛克(8).莎士比亚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

(1)依据对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作答。

(2)“稼轩”是辛弃疾的号。

依据对识记有关辛弃疾的常识内容作答。

(3)《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威廉·

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喜剧。

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典型吝啬鬼形象。

据此作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7.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

8.“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9.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7.

(1).边塞诗

(2).高适(岑参)

8.借代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9.“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解析】

7.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常识的识记。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

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所以从题材上属于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等。

8.试题分析:

考查对修辞手法和诗文内容的理解。

(1)借代: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貂锦”原指战士身上穿着的衣服,这里采用的“局部代整体”的借代的修辞手法。

(2)诗文的前两句的意思是: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沙场。

这两句诗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的悲壮事实。

“誓扫”“不顾”等词语,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据此理解概述作答。

9.试题分析:

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

诗文中的“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将士战死沙场的真实场景,一边是梦境中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虚实相对,对比鲜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据此理解作答。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0.下列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一句中“国”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荆州)此用武之国B.等死,死国可乎

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D.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11.根据本文,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庄子的思想,并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

【答案】10.C11.淡泊名利正面:

面对物欲横流、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他能够独善其身,保持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反面:

他的思想消极避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对社会发展有不利的方面。

10.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题目中的“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中的“国”是“国都”;

A项中“国”是“地方”;

B项中的“国”是“国家”;

C项中的“国”是“国都”;

D项中的“国”是国家的名称。

故选C。

11.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庄子思想的理解。

(1)本文可以从比喻的角度来分析庄子的思想,然后再结合生活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文章中“鹓鶵”比喻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通过一系列的隐喻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慕功名利禄的人。

(2)对庄子思想的认识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

庄子的思想有保持高洁傲岸、不慕名利高尚品质的积极的一面,但他的消极避世、不思进取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参考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

“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

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

’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

“善,陈孺子之为宰!

”平曰: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

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

“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勃谢曰:

“不知。

”问:

“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

”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

“有主者。

”上曰:

“主者谓谁?

“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平谢曰: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

“君独不素教我对!

”陈平笑曰:

“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

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

”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

陈丞相世家》)

12.下列句子与例句“居顷之”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怅恨久之

C.亲戚畔之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下列句子与“善,陈孺子之为宰!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甚矣,汝之不惠!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战于长勺。

14.翻译下面句子。

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15.简要分析陈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2.B13.B

14.如果每件事都有负责人,那么,您负责什么事呢?

15.勤奋好学,公正无私,胸有大志,精明能干。

1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题目中的“居顷之”中的“之”是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A项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中的“之”是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C项中的“之”是代词,他;

D项中的“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

故选B。

1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

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本题“善,陈孺子之为宰!

”和“甚矣,汝之不惠!

”都是主谓倒装句。

故答案为B。

14.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苟、主、者、何”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5.试题分析:

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

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

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

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可结合文本中的“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等语句和与孝文帝之间的对话分析作答。

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

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

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

陈伯平常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

他的嫂子恼恨陈平不看顾家业,说:

“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

”陈伯听到这些话,赶走了他的妻子并休了她。

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

父老乡亲们说:

“陈家的孩子做主持很好啊!

”陈平说:

“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孝文帝即位后,过了不久,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问右丞相周勃说:

“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

”周勃谢罪说:

“不知道。

”孝文帝又问:

“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

”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急得汗流浃背,惭愧自己不能回答。

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说:

“有主管的人。

”皇上说:

“主管的人是谁?

“陛下如果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

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

“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什么事呢?

”陈平谢罪说:

“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

”孝文帝这才称赞他答得好。

右丞相非常惭愧,出来后责备陈平说:

“你平常怎么不告诉我如何回答(皇帝的话呢)!

”陈平笑着说:

“您身居相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

况且陛下如果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您也要勉强来对答吗?

”这时绛侯知道自己的才能比陈平差远了。

过了一会时间,绛侯托病请求免去右丞相的职务,陈平一人独任丞相。

我国已知之最早的玉器发现于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属于兴隆洼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器行有斧、匕、玦和小管等。

经鉴定,这批玉器的质地都是真玉,即透闪石软玉。

有意思的是,除我国外,世界上崇玉的古文化如美洲的玛雅文化、新西兰的毛利文化等,开发利用的主要也是真玉,其他美石则居从属地位;

可见人类在审美情趣方面存在着某些不约而同的一致之处。

但查海所出玉器的功能为何?

一般多认为斧、匕等是工具,玦类是装饰品;

实不尽然。

璞玉本身虽有韧性,但也可能带裂纹,比如带胎绺的就不少见。

用这样的玉料制出成品,再拿来干粗活,则兀兀穷年、苦心磨出的宝物势必毁于一旦。

在古代,玉器十分珍贵。

秦昭王曾表示愿意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虽然他并不打算真的兑现(《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但郑伯用一块璧换取许国的一片土地却是事实(《左传·

桓公元年》)。

故《越绝书》所称“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之说,良不足信。

今人或据此进而主张中国曾经历过一个“玉器时代”,更于理不合。

因为这么做有点像《淮南子·

说山》中说的“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未免得不偿失,也太不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了。

所以探讨查海玉器的性质时,不能只看到工具和饰物的表象;

它们应是在不寻常的场合中使用的不寻常的器物。

也就是说,它们还应包含着更深层的用意;

只不过当时尚未能设计出超凡脱俗、“神”气十足的器行而已。

(节选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6.查海出土的玉器“功能为何”?

17.具体分析本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

【答案】16.查海玉器不是工具,也不是饰品,应是不寻常场合使用的不寻常的“神”器。

17.作比较,拿我国和外国的崇玉情况比较,说明在审美情趣上的一致性——都喜欢真玉;

举例子,通过和氏璧和郑伯的例子证明了玉器的珍贵;

引资料,通过《越绝书》来说明玉为实用的工具是不足信的。

16.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

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概括作答即可。

本题可结合“所以探讨查海玉器的性质时,不能只看到工具和饰物的表象;

只不过当时尚未能设计出超凡脱俗、‘神’气十足的器行而已”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17.试题分析: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

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本文把“我国和外国的崇玉情况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在审美情趣上的一致性——都喜欢真玉。

列举“和氏璧和郑伯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玉器的珍贵。

引用《越绝书》中的话来说明玉为实用的工具是不足信的。

运用的是“引用说明”。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

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

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

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问:

“买什么?

”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

”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③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

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和价格:

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

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

他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呆在冰冷的雾气里。

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④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

“看什么看?

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

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

”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

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⑤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

人在街上走,感觉到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

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

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

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

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⑥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

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

他们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

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去。

⑦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他们最担心的情景:

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

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⑧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

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围拢在一只破脸盆上方,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

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孩子还没回来;

后来孩子就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

恼怒的父亲问儿子:

“去哪儿了?

”孩子不耐烦地说:

“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吗?

”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身体,说:

“吊船吊到哪儿去了?

”儿子说:

“里口。

⑨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

“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

”就这样,当父亲的在街上赏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

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

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有删改)

18.综观全文,明媚的夏天里孩子们期待什么?

19.作者在第②~④段为什么详写两个店的店员?

20.第⑤段描写午后街道的“炎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

21.简要分析加点的词语。

(1)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2)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22.请从选材、语言和主题中,任选一角度,谈谈对本文的看法。

【答案】18.吃到赤豆棒冰,跳到护城河游泳。

19.写水果店和善、清秀但寂寞的店员,反衬糖果店店员的难看和态度的恶劣,突出了孩子们对糖果店的热爱,对棒冰的渴望和吃到棒冰的满足感。

20.写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等,是正面描写;

忘了文明礼貌的居民和没人听的评弹是侧面描写,两相结合,把午后的炎热写得淋漓尽致。

21.

(1)拟人手法,突出了白天漫长、炎热和难熬,表达了孩子对去护城河游泳的渴望。

(2)突出了孩子跟船浮游的速度之快和畅快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