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909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糖尿病医案Word下载.docx

方用:

人参、麦冬、茯苓、黄芩各5克,淡竹叶10片。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方中用竹叶清心除烦,

用黄芩泻火安胎,用麦冬生津止渴,用人参补气扶正。

清补结合,标本同治,收效甚良。

淡竹叶,生津止渴之佳品。

治疗糖尿病因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者,余常用《医宗金鉴》中的竹叶黄芪汤。

淡竹叶、生地黄、黄芪、麦冬、当归、川芎、黄芩、甘草、芍药、人参、半夏各15克,生石膏30克。

本方即张仲景竹叶石膏汤加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黄芩而成。

“人参、黄芪、甘草,治烦热之圣药,是补中有泻矣。

且地黄之甘寒,泻心肾之火,竹叶助芍药清肝胆之火,石膏佐芍药清脾胃之火,麦冬同黄芪清肺肠之火,则胃火不得独炽,而气血之得补可知,惟半夏一味,温中辛散,用之大寒剂中,欲其通阴阳之路也。

”主要协同,补泻兼施,“寒之而不至损阳,温之而不至助火,扶正而邪却矣。

”知母治口渴多尿糖尿病知母与石膏相伍,善于清热除烦,如白虎汤,治疗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

知母与黄柏相伍,善于滋阴降火。

如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症。

知母与贝母相伍,善于清肺化痰,如二母散,治疗肺燥咳嗽等症。

知母与花粉相伍,善于滋阴润燥,如玉液汤,治疗消渴。

治疗体质较虚、口渴多尿的糖尿病,余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玉液汤。

方用:

生山药30克,生黄芪、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15克,

生鸡内金10克〔研末冲服〕。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张锡纯说:

“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也。

方中以黄芪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而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阴,使之阳生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

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

”使用时,余常加入红参、山茱萸、苍术,其效更彰。

三、中医药治疗治糖尿病并发全身瘙痒患者,高某,男,66岁,饮食失时,暴饮暴食以为常。

患糖尿病12年余。

曾服消渴丸、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空腹血糖波动在8.0mmo1/L左右。

2012年3月7日,出现头晕,口干渴而乏力,空腹血糖12.0mmo1/L

住院西医药治疗20天,症状有所控制,但继发全身瘙痒,皮肤颜色正常,无丘疹,上自头皮下至足尖等无处不痒,心烦不安,昼夜如此,难易入眠。

曾输液抗过敏,口服西药均无良效。

患者要求中医药治疗。

2012年3月28日来诊:

患者精神尚好,神志清晰,语言自如,食欲尚可,因全身皮肤瘙痒而心烦不安,坐卧不宁。

脉沉缓无力,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红,舌苔白薄微干。

此乃久病阴伤,气阴不足,血虚化燥而致全身瘙痒。

治宜益气生津,活血除风润燥。

玉泉汤加味。

处方:

甘葛根20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生地15克,太子参15克,百合20克,当归12克,红花10

克,全虫10克,蜈蚣2条,僵蚕12克,蝉蜕15克,百部12克,升麻10克,苦参15克。

水煎服,一日三煎三服,上方连服5剂症状明显好转,同上方继服5剂。

4月8日

复诊:

症状基本消失,余有会阴部瘙痒但能忍受,其他皮肤均趋于正常,效不更方,再以原方继服5剂。

4月14日复诊,全身皮肤瘙痒消失,但会阴部稍有痒感,近期空腹血糖仍持续7.6mmo1/L左右,其他无所苦,为防止复发,患者要求再服五剂以固疗效。

总共服中药20剂,随访观察月余未见复发。

按玉泉汤是余将玉泉丸改为汤剂,汤剂是用水煎的液体,丸剂为固体,是以水加粘合剂而制成的丸剂,二者同性异名,因剂型不同,但它的作用相同。

它来源于明代《古今医鉴》和清代《叶天士手集祕方》,其方组成有粉甘葛根、天花粉、生地、麦冬、五味子等。

具有生津滋阴、润燥止渴、益气除烦的成效,主治肺胃阴不足之症。

此患者久病伤阴致阴虚化燥,燥热郁滞于肌肤腠理之间不得外越,而在肌腠随营气窜乱,故而全身皮肤瘙痒难以忍受。

治疗用玉泉汤生津滋阴润燥,配以太子参、百合,生津补肺气,敷布津液以清燥热而烦自除。

久病多虚,久虚多瘀,瘀中必有滞,加当归、红花以活血中之瘀,血中之滞。

全虫、僵蚕、蝉蜕镇静,清血中之燥热,除肌腠皮肤之风邪。

《内经病机十九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者血也,血中郁热则瘙痒。

用蝉蜕、升麻、百部、苦参除皮下瘀积之热毒,使皮肤瘙痒自除。

四、黄中柱消渴安主治糖尿病组成黄芪15克,天花粉30克,生地30克,怀山药30克,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知母15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云苓10克,大黄6克。

功能养阴润燥,益气止渴,清热生津。

主治消渴病。

用法水煎3次,每次取液150毫升。

每日1剂,早、中、晚饭后分三次服〔或当茶饮〕。

嘱患者调整心态,保持心态,平衡饮食,生活规律。

方解中医认为消渴的病因主要是体质太弱,身体阴虚火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所致。

病发部位以肺、胃、肾为主,而以肾亏为关键。

方中天花粉、知母泻火生津;

生地、丹参、黄芩清热生津,活血散瘀通络;

云苓利水散湿;

黄芪、太子参、怀山药补中益气,养阴生津,其中怀山药能健脾养阴,临床证实治消渴病有效,用量要大,一般用30~60克;

麦冬、大黄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泻热。

本方临床运用观察30多年,效果满意。

加减凡体弱肾阴虚亏者加西洋参、枸杞子、田七、桑螵蛸;

口渴多饮,尿多,消渴者加玄参,麦冬、天花粉加量;

气阴而虚,疲倦无力者,加白术、白芍,黄芪加量。

黄中柱,男,生于1937年,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西省第一批名老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50多年,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各种疑难、急危病症。

发表学术论文99篇、科普文章199篇。

五、老中医能曼琪治糖尿病经验能曼琪,女,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i任委员,广东省政协第七届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理事。

熊教授于仲景《伤寒杂病论》用力尤深,擅长糖尿病的诊治,开创了泻热逐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途径,近年她又提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的新观点,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就其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经验介绍如下。

1.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18克,生石膏30克(碎,绵裹),炙甘草6克,粳米12克,生晒人参9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熊教授用以糖尿病初起之际或血糖控制不良时,病人常出现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口干舌燥,舌红苔黄等症,其中以口渴引饮为辨证要点,此为阳明胃腑燥热炽盛,热盛伤津耗气所致。

2.真武汤:

茯苓、白芍、生姜、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克,白术6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熊教授认为糖尿病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蒸化气行水,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即成糖尿病肾病。

本证可见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全身浮肿,头眩心悸,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沉迟弱。

但以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弱为辨证要点。

属中医“水肿”范畴。

遇此病证,

熊教授主以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

3.肾气丸:

熟地24克,山药、山茱萸各12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克,桂枝、炮附子各3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熊教授认为消渴之病,以多尿为主症者,是为下消。

因为肾阳虚衰,病人常有神疲倦怠,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四肢乏力,腰酸膝软,舌淡苔白,脉沉而弱等症,熊教授每用肾气丸温补肾阳,疗效卓著。

4.五苓散加黄芪:

黄芪、泽泻各20克,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12克,桂枝(去皮)8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熊教授用之治疗糖尿病性神经原膀胱。

本病早期,偶在生气着急时出现排尿间隔延长;

中期病仍可出现尿流变弱,排尿费力,排尿时间延长,多次排尿后仍余沥不尽,甚则小便失禁;

晚期可完全不排尿,导致尿潴留或尿路感染。

这类病人多有数年或十几年以上的糖尿病史,同时可见少腹胀满,渴欲饮水,呕吐,舌淡苔白,脉浮等症。

其中以小便不利,少腹胀满为辨证要点。

治当益气通阳,化气利水,应及早使用五苓散加黄芪。

5.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白芍、桂枝各9克,生姜

18克,大枣4枚。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熊教授用本方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病人常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多呈对称性发作,尤以下肢为甚,由麻木,触电感,蚁爬感,继而刺痛,甚则可呈放射性,或牵扯性,或痉挛性作痛,多以夜间疼痛较剧。

熊教授认为本病治疗,既要补气滋阴治其本,又要不忘活血通脉治其标,处方:

桂枝、乳香、没药、苏木、红花、毛冬青各10克,煎水置温浸泡外洗。

六、刘文峰:

天津名医治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方处方:

黄芪50克,白芍、白术各18克,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全蝎各10克,清半夏、川芎、陈皮、茯苓、白芥子各15克。

冷水浸泡30分钟,急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30分钟,水煎两次,共取药液约400毫升,早晚饭后各服200毫升。

加减:

酌加引经药,如下肢麻木加牛膝,上肢麻木加桑枝;

麻木甚者,酌加鹿角胶、鸡血藤、青风藤、络石藤、海风藤,以增养血通络之功;

麻木兼见局部肤色紫暗者,酌加蜈蚣、水蛭,以增化瘀通络之力;

肢麻冷痛者,酌加桂枝、制附片、五灵脂、没药,以温阳通脉化瘀止痛;

麻木兼灼热刺痛者,是痰瘀化热之象,黄芪、白术、半夏减量,白芍易赤芍,酌加金银花、黄芩、地龙、玄参,以清热凉血,化瘀通络;

麻木兼恶风者,酌加桂枝以和营卫;

下肢麻木兼酸困沉重无力者,酌加牛膝、杜仲、薏苡仁,以益肾除湿;

麻木兼下肢急痛疼者,加木瓜、山萸肉、牛膝、甘草,以酸甘化阴,养肝柔筋、缓急止痛。

成效主治:

益气化瘀,祛痰通络。

主治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证属气虚痰瘀阻络型。

表现为肢体麻木为主,气

短乏力,舌苔白腻,舌质紫暗或淡暗,脉沉涩或沉弱

专家点评:

方中以大剂量黄芪补脾肺之气,扶正以杜痰瘀之源,以增行血化痰之力为君;

白术健脾祛湿,增脾运化为臣;

桃红四物活血化瘀,陈皮、半夏、茯苓、白芥子、全蝎祛痰通络,合而去其痰瘀、通其经络,为佐药。

诸药合用,益气化瘀,除痰通络,标本兼顾,以通为用,以通为荣,使气血流通,营卫和调,筋脉得养,收荣络除麻之功。

七、李伟峰:

糖尿病辨证治疗一则患者,男,42岁,农民。

糖尿病病史7年,服用西医降糖药物症状基本得到控制。

两月前由于劳累,自觉疲乏无力,齿痛根浮,口渴多饮,食量、尿量均比过去明显增加,遂在本村诊所查空腹血糖13.2mmol/L,自行增加降血糖药物日用量1周左右,效果不明显。

其后服用当地某中医所配中药20余剂,效果不满意。

因怕耽误农时,遂来就诊。

刻—卜:

面色晦黯,齿痛根浮,咽干舌燥,口渴多饮,夜尿频多,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下肢无力,形寒怕冷,阳痿早泄,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尺大。

观前医所开之方,一派滋阴清热、益气生津之品,明显没有注意到症状矛盾之处,未考虑到阴虚日久,已现阳虚之象。

诊断:

消渴(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治以温肾助阳,引火归元。

方以十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肉12克,牡丹皮10克,附子(先煎)9克,肉桂6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巴戟天20克,鱼鳔20克,牛膝10克。

水煎服,日1剂,嘱其节房事,养精神。

服药5剂,症状明显减轻,又续服上方加减10余剂,诸证消其大半,化验空腹血糖5.62mmol/L,尿糖

(一),嘱其上方加味制丸药服2月。

]年内随访,如有相应症状,即服上方所制丸药,后服过数次,再不用服,血糖控制良好。

按:

本例患者渴饮多尿,腰膝酸软,证属消渴病之下消。

下消为患,多属肾阴不足,肾虚之中,当辨有火无火,一般而言,肾为水火相济之脏,阴虚则生内热,故下消阴虚火旺之证最为常见。

该患者齿痛根浮,咽干舌燥,口渴多饮,五心烦热,一派火证之象,而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当属肾虚,肾虚而有火,阴虚火旺之辨证应明了,然初服药不效,自当斟酌为妥。

察患者形寒怕冷,脉弦尺大,不合辨证,矛盾之处,便是藏奸之处,即是辨证之关键,当从此处立意。

思及阴阳互根之理,患者病程日久,气随精耗,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肾阳不足,命火式微,不能蒸腾气化,气不化水,故夜尿频多;

水不上腾,上焦失润,故见口渴咽干;

肾元疲惫,面乏神采,故见面色晦黯;

腰为肾之外府,内不足则外不能充养,故见腰膝酸软;

火不足则身不得温煦,故见形寒怕冷;

肾阳不足,阳事不举,精关不摄,故见阳痿早泄;

虚阳外越,戴阳上亢,故见齿痛根浮,五心烦热;

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尺大乃肾阳不足之体征。

由此可见,本病当属下消之变证,治以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方以十味地黄汤加味,以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而去渗利之茯苓、泽泻,加附子、肉桂、巴戟天温肾助阳,蒸腾气化,阴中求阳,白芍养血敛阴,鱼鳔补肾养精,麦冬生津润燥,玄参除浮游之火,而用牛膝其下行之性引火归元。

诸药合用,共奏水火相济,阴阳并补之功。

八、印会河:

治疗糖尿病的药方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精通中医基础理论,勤于临床实践,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糖尿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范畴,病因多由阴虚火亢,阳盛而气化太过,饮食入胃,消化极速,故出现“消”的见症。

印老主张治法以清热(泻火)与养阴为主,其拟有一治疗糖尿病的药方,临床使用疗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

天冬、太子参、玄参、丹皮、知母、苍术、黛蛤散(青黛1克,海蛤粉9克,包煎)、黄柏各10克,麦冬、沙参、黄芩各12克,天花粉、生地、山药、黄芪各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绿豆120克。

大便燥结者加大黄6克,玄明粉3克(分次冲服),泻热存阴。

功用:

养阴清热,益气生津。

适应证:

糖尿病,中医辨证属脾胃阴虚内热型。

主要症状:

内热咽干,五心烦热,口咽干欲饮,消谷善饥,疲乏无力,时而汗出,身痒尿多,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系脾胃阴虚滋生内热,耗阴伤津,故见口咽干欲饮,五心烦热;

胃热则消谷善饥,肺热耗气则疲乏

无力,内热迫津外出乃时而汗出,由于阳热盛,气化太过,故尿多,汗多表虚,邪毒入侵而致身痒,甚至发生疮肿

验案:

董某,男,49岁。

患者自诉多尿十余天,伴多汗、口不渴、无饥饿感。

有时头晕。

有高血压病史一年多,大便较干,1-2天1次。

检查:

血压150/90毫米汞柱,空腹血糖&

3毫摩尔/L。

尿糖(+),舌质红,舌苔黄腻而干,脉虚细。

西医诊断:

糖尿病。

中医辨证:

消渴(气阴两虚);

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处方:

生黄芪、山药各30克,生地、黄柏、丹皮、沙参、地骨皮各15克,天冬、麦冬、苍术、知母各12克,玄参、五味子各10克,生石膏45克(先煎),绿豆100克。

7剂。

二诊:

药后尿量与汗均较前减少,惟午后轻微头晕,舌红苔少,脉虚细。

上方已效,再服7剂。

三诊:

上方间断服用牛年多,尿频,口干均减轻。

尿糖

(一),舌红苔少,脉虚细。

仍以益气养阴法,续观察。

原方加青黛6克(包煎),海蛤粉15克(包煎),天花粉30克。

7剂。

每日1剂。

四诊:

上方服用1个月,尿多、汗多基本消失。

空腹血糖及尿糖均恢复正常。

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仍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

继续稳固处方:

生黄芪、天花粉、生石膏(先煎)、山药各30克,麦冬、黄柏、知母各12克,生地、玄参、地骨皮、丹皮、沙参各15克,五味子10克,LU萸肉9克。

10剂。

共研细末,以糊为丸。

每丸10克,每次2丸,每日3次,稳固疗效。

方中黄芪、苍术、山药益气健脾,和中焦脾胃之气,调节上下焦和脾胃的关系,生地、麦冬、玄参养阴增液,以消阴虚火亢之患;

天花粉、沙参补阴生津,知母、黄柏、生石膏、黛蛤散清肺胃之热;

丹皮、地骨皮凉血清热,绿豆清热以减少气化。

印老强调,近代研究认为石斛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不宜用于治疗本病。

泄热药多于大便干结时用之。

最常用的是大黄,有时可合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同用。

如炒决明子、火麻仁、郁李等也有润下的作用。

一般不宜过多使用,因苦能燥湿,病越燥而热越甚,则“消”越深。

这是其治疗糖尿病用药的一大法则,临床必须顾及。

九、糖尿病名方止消宣痹汤庞国明,男,1958年生,河南省长垣县人。

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现任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开封市糖尿病医院院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医院院长。

专长内科,尤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提出了消渴非独“阴亏燥热”论;

消渴痹症“病分四期,症有四大”论;

内外同治同理同方药,凡内服之药皆可外用论”等学术见解。

为《中医糖尿病防治指南》主要编写人员之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136部,获

省部级、地厅级科研成果奖16项,发明专利6项。

方药:

生黄芪30g,干生地30g,全当归10g,川芎片10g,赤白芍各30g,川桂枝6g,水蛭6g,川牛膝30g,生甘草3g,生姜3g。

成效:

益气养阴,养血活血,通络宣痹。

治:

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简称DPN〕不同阶段所致的手足或四肢凉、麻、痛、痿之四大主症。

上药首煎加水800ml,浸泡100分钟,武火煮沸后,文火煮30分钟,滤出药汁约250ml,再加水600ml,煎煮30分钟,滤出药汁约250ml,两煎药汁混匀,分早晚两次饭后2小时

服。

药渣加入白芥子30g、干姜30g、川椒30g入搪瓷盆中煎煮30分钟之后,加52。

以上白酒100ml,熏洗手足和双下肢,每次30分钟,每日两次,以达内外合治、协同增效之目的。

方解:

消渴痹症是由于消渴日久、继耗气阴、阴亏气虚、阴损及阳、阴阳气血俱损、血行缓慢、脉络痹阻所致,肌肉、筋脉、肢体失荣及凉、麻、痛、痿诸证俱起。

察其病机,本虚标实,本虚以阴虚、气虚、阳虚多见,标实以瘀血、痰浊为主,而血瘀贯穿于病程的始终,因而立益气养阴、养血活血、通络宣痹之法。

在治痹名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基础上,加入养血活血之四物汤及水蛭、川牛膝,拟成止消宣痹汤。

方中,生黄芪补气,生地养阴,共凑益气养血之效,二药共为主药;

当归配黄芪,补气生血,当归、赤白芍、川芎配生地,既有四物汤补血之功,更有活血养荣之妙。

赤芍

四物汤共为臣药,桂枝温经活血,水蛭破瘀通络、通痹止痛,共为佐药;

川牛膝活血引血下行,甘草配白芍,缓急止痛,生姜温中和胃共为使药。

综观全方,表达了“以通为补”、“以通为用”的原则,取补中有通、通中有补、填疏相济、静动结合之义,使全身气血调达,络通痹宣,则凉、麻、痛、痿渐缓至消。

加减:

假设四末冰冷、疼痛剧烈、入夜难眠,

舌质淡暗或紫暗、苔薄白而滑、脉弦紧或细涩属阳虚寒凝者,上方加细辛3g,制川草乌各6g〔先煎30分钟〕,琥珀6g,冲服,以加强温通、止痛、安神之效;

假设手足灼热疼痛、心烦失眠、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等阴亏内热明显者,方中去桂枝加肉桂3g、川连6g,去赤芍改生白芍40g,生甘草加至6g,以增强酸甘化阴、引火归元、缓急止痛之效;

假设伴双下肢沉重如灌铅、行走如踩棉,舌质胖大、苔白腻等兼有痰湿者,加苍术10g,生薏苡仁30g,以化痰通络,除湿宣痹:

假设久痹不通、伴双下肢肌肉痿缩者,加苍白术各10g,以健脾生精、充养肌体,加怀牛膝30g、山萸肉30g,以益

肝肾、壮筋骨,补先天、资后天,以助起痿宣痹之功。

相对固定方药,临床随证加减,运方近30年,验诸临床,每奏良效,主方已开发成院内制剂通络片,获省中药科技成果一等奖。

十、主治“瘦型糖尿病”(消瘅)仝小林,1956

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内科杂病。

承担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863、卫生部等

课题30余项。

组成:

干姜6〜9g,黄连15〜45g,黄苓15〜45g,太子参15〜30g。

清热降浊,益气养阴。

主治:

瘦型糖尿病〔消瘅〕煎服法:

急性期:

水煎服,

日二次;

缓解期:

配水丸,3g/次,3次/日。

太子

参性平和,益气生津,或可用西洋参益气养阴,黄连、黄苓苦寒清热,干姜护胃。

“苦酸制甜”,黄连最苦,最能降糖,临证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常重用苦味药黄连30〜60g,降糖效果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干姜6g反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