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说课材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205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地的形成》说课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地的形成》说课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地的形成》说课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地的形成》说课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地的形成》说课材料.doc

《《山地的形成》说课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的形成》说课材料.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地的形成》说课材料.doc

地理Ⅰ(必修·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遵循的教学理念是: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地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本课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去探求、合作、交流、质疑、创造,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材分析: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本节教材在讲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教材紧扣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

一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二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高一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通过对图表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商讨论、绘制交通线路图的方法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通过绘制山区交通线路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3、通过对火山利弊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教学难点: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其主要程序是:

教师

学生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协商讨论

师生总结

指导实践

媒体

该教学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一)教法:

1、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高密度、高效率、高质量。

3、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进行情境教学。

4、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

5、充分利用点拨教学法

6、采用近体性的教学原则

(二)学法: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

3、以图示为线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正题

课前循环播放各类山地的图片

用多幅色彩鲜明、形态各异的山地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感知世界地形大势,认识山地是构成陆地的骨架。

2、设疑问难,自主探究

出示图片:

褶皱构造及形成示意图

设疑:

褶皱山怎么形成的?

褶曲构造的形态有何区别?

在学生认真读图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产生褶皱。

进而通过学生自学,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①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②背斜在地貌上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

同时提供长江巫峡的例子进行佐证。

质疑: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山系呢?

解疑: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73页最后一段和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从宏观角度感知全球海陆、高大山系等的分布。

探究:

背斜是否一定成山,向斜是否一定成谷?

学生分组,用紫砂泥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过程,观察背斜顶部或向斜槽部出现的不同现象,讨论其成因。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直观的实验结果并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激疑:

我们显然不能简单的根据地表形态是山还是谷来判断某一褶曲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那么怎么来判定背斜和向斜?

教师通过画示意图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岩层的形态和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以上教学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反复质疑,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活动中及时点拨,适时提供材料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验证,注重生生、师生互动,并加强个别化指导,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直观感知,学习新知。

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或张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能力,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出示图片:

断层示意图

引导学生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方面观察断层。

适时出示华山、渭河平原等实例,说明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视频:

维苏威火山的喷发

通过有关的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图4.14“火山示意”,讲述火山的结构、规模。

提供无锡的火山——安阳山和阳山水蜜桃的相关资料

结合乡土地理知识,一方面讨论火山活动的利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出示图片:

“中国地形”、“中国铁路分布”、“中国公路分布”

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比较中国铁路网和公路网的分布。

思考:

山区和平原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有何影响?

通过学生读图、析图不难发现:

(1)东部平原地区交通较发达,山区交通相对闭塞;

(2)就山区而言,公路运输比铁路运输更为发达。

进而通过分析表4.1“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和表4.2“不同地形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比和造价比”,认识到:

(1)山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难度较公路大;

(2)山区修建铁路的工程成本较公路大。

从而使学生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方式选择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以上教学由学生最熟悉的中国地理作为切入口,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学规律。

5、班级交流,学习互补

创设问题情景:

公路的修建同样要受到坡度的限制,从表4.1中可知,公路的最大限制坡度是7%—9%,但是,如果横亘在我们前方的是一列坡度较陡的山脉,那么我们如何来修建公路线呢?

小组协作画图:

给每一小组下发三幅山区地形景观图,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部协作讨论的基础上,找出解决办法。

即:

(1)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2)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然后把解决的方案用水彩笔在图上表示出来。

允许学生在讨论时离开座位在小组范围内甚至在其他小组走动。

讨论完毕请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把解决方案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以上教学旨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有利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教师在活动中及时点拨,适时提供材料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加以验证,注重生生、师生互动,并加强个别化指导,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6、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公路选线时除了要考虑地形要素外,还需要考虑哪些其他自然要素呢?

如何来处理与这些自然要素的关系?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择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通过提供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图4.16中不同地区地表形态的差异,对比图中不同地区公路形态的特点,认识影响山区修建公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加深对“山地影响交通运输”这一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7、总结评价,能力提高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日益成为交通运输线路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自然条件尤其是地形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尽可能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既能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又能降低修建难度,便于维修养护。

查阅资料,说出南昆铁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较好的形式。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