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247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奴隶制社会)

一、考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央)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2070年,黄河流域,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特点

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王位只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形成“家天下”的格局(在此之前为“公天下”)

(地方)

分封制

发展

夏朝建立→商朝沿袭→西周完善

目的

有效的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

对象

王族(亲属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后来还有同姓贵族和归顺的异族首领)

依托

宗法制

内容

(周朝)

①天子要对诸侯诏赐册命,授土、授民、授职。

②诸侯受封后,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服役,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出征。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也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同样要对上一级承担纳贡、服役、作战等义务。

意义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开拓了疆域;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使国家强盛。

宗法制

含义

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

发展

夏朝产生→商代发展→西周完备

实质

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意义

防止奴隶主贵族之间因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而发生的争执和内乱,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联系,相互依托,这三者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二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二、考纲: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

(君主

专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当时东方的一个强国)

内容

①改变称号(改称“皇帝”、“玺”、“朕”、“制”、“诏”);

②总揽军权、行政权、财权,任免主要官员、调动军队的权利

特点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中央

集权制

中央

内容

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政务)、太尉(军务)、御史大夫(掌管图籍章奏、传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意义

巩固统治,三公相互牵制,避免权力过大

地方

内容

①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分36郡,郡下设县,郡守、县令均由朝廷任命,不世袭。

②在全国各地统一施行秦律,并且统一全国的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修驰道。

意义

①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在全国各地推行的各种措施,加强了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军事联系。

意义

①积极影响:

巩固了统治,国力大大增强,促进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消极影响:

容易滋生暴政。

其他巩固统治的措施

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开凿灵渠。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考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

汉朝

汉承秦制,沿袭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西汉的内朝是决策机构,外朝是执行机构;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下分六曹(剥夺九卿职权),后“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成为虚衔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制度:

先中书省(决策),后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隋朝

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行政机构

唐朝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审核政令;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

五代十国

在三省六部之外设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和武装队伍,并参与大政决策

宋朝

中央二府:

中书省、门下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

2、地方政治制度

汉朝

郡国→

州.郡.县

汉初,郡国并行制,郡设太守,国设相(汉景帝“削藩”,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13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唐朝

道.府.县

唐与隋同,唐朝的州县两级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

唐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监察地方州县

唐玄宗时,道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

元朝

行省.路.府.县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县

△除大都周围地区(中书省管辖)和西藏地区(宣政院管辖)以外,均使用行省制。

第4课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四、考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

刚建立时,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

明太祖朱元璋时,革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作为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内阁有票拟权,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清朝

入关前,议政王大臣会议为中枢机构;入关后,仿明制设立内阁;

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三个辅政机构;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房),集中军政大权,所发出的谕旨称为“廷寄”,内阁名存实亡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5课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五、考纲:

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5、6课)

1、

鸦片战争

时间

1840-1842

原因

①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②1839年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根本原因:

封建制度的落后)

条约

名称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内容

①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作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后续

1843年中国与英国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补充;

1844年中国分别与美国、法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56-1860

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借口

修改条约受阻

国家

英法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一系列条约

条约

名称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

内容

①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中国增开沿海沿江10个通商口岸;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等。

名称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

内容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赔偿英、法两国军费白银800万两。

其他

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后签《勘分西北界约记》

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侵害,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火烧圆明园)

3、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

1851-1864

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根本原因)日益加重,加速了农民的破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经过

1851.1

广西桂平金田村,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1.9

攻占永安并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3

攻占南京并改名天京,定其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1853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3.5

为推翻清朝统治北伐、西征、东征(全盛时期,西征夺取清朝半壁江山)

1856

天京变乱,天京保卫战

1859

洪仁玕总理朝政,颁布《资政新篇》

1864

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纲领

名称

《天朝田亩制度》(1853)

内容

废除一切土地私有制,规定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粮食一律上交圣库。

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圣库供养

目的

建成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

评价

这个纲领反映了数千年来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但是绝对平均主义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实际上该制度也未曾得到施行

名称

《资政新篇》(1859)

内容

①向西方学习,由公众选举官吏;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开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影响

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未曾施行

结果

失败(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评价

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具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提不出科学的民主纲领,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社会。

②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也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它所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战争,拉开了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第6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

1894-1895

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中国避战求和,朝鲜东学党起义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

名称

中日《马关条约》(1895)

内容

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和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即免收内地税)

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义和团运动

时间

1898-1901

原因

民族矛盾尖锐(根本原因),自然灾害与教会(直接原因)

口号

“扶清灭洋”

评价

①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英勇精神,容易调动各阶层加入反帝斗争;

②“扶清灭洋”的口号容易丧失对清政府的警惕,被其利用,将西方的文明与侵略混为一谈,笼统排外

结果

失败

3、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900-1901

结果

中国战败,同11国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

名称

《辛丑条约》

内容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除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途的所有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影响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第7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六、考纲:

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

背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时间

1905.8

地点

日本东京

性质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武昌起义

时间

1911.10.10

结果

胜利。

各地革命党人起义响应,一个月内13个省、城市脱离清政府独立

条件

革命思想、革命力量、地理优势、矛盾尖锐

△武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

中华民国的成立

时间

1912.1.1

地点

南京,孙中山宣誓就职(计算±1911)

文件

名称

1912年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①中华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迁徙、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宗教信仰的自由,选举、被选举权利,以及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

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评价

体现了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评价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对亚洲及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果实最终也被袁世凯窃取。

第8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七、考纲: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时间

1919.5.4

背景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根本原因)

经过

前期

后期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时间

1921.7.23

事件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地点

上海→嘉兴南湖

条件

内:

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外:

共产国际的帮助

内容

①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②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④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中国革命的面貌“新”在: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新)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列主义(新)

革命纲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党的奋斗目标(新)

政党之新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新)

革命前途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社会主义国家(新)

3、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

时间

1924

事件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孙中山主持)

条件

国共均有意愿,共产国际联系

会议

内容

①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之具有反帝反封的内容(即新三民主义);

②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

北伐

时间

1926-1927

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结果

失败。

但是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失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等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陈独秀放弃领导权)

4、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长征

时间

事件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8.7

汉口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927.9

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失败

1927.9

文家决策,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向山区进攻

1927.10

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在全国建立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发动四次“围剿”均未成功

1933.10

第五次“围剿”开始,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红军伤亡惨重,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5.1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10

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1936.10

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计划,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9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八、考纲: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征韩侵华是日本既定的国策;②日本急于利用战争缓解经济危机;③蒋介石“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过程

1931.9.18

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开始)

结果: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5

华北事变,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6.12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7.7

七七事变,日军进攻宛平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也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1937.8.13

日军进犯上海(“八·一三事变”)

1937.9.22

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9.23

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结果:

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形成

1937.9,

平型关大捷

1937.11,

日军进攻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

1937.12,

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

1938.3

台儿庄战役胜利

1938.10

武汉会战结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40

百团大战胜利,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1945.8.15

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9.2

日军正式签署投降协议

1945.10.25

台湾回归

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挽救了民族危亡,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中华民族英勇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九、考纲:

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涉及第8、9、10课)

内战爆发

重庆

谈判

时间

1945.8-10

目的

a.蒋介石:

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为了欺骗人民

b.毛泽东:

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参与人

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

结果

签订《双十协定》(1945.10.10)

全面

爆发

时间

1946.6

标志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围攻

时间

1947年夏

标志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意义

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三大战役

辽沈

战役

时间

1948.9-11(特点:

“关门打狗”)

军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

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

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

战役

时间

1948.11-1949.1(“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军队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中心:

徐州)

歼敌

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歼敌最多)

结果

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平津

战役

时间

1948.11-1949.1(“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军队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歼敌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结果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三大战役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渡江战役

时间

1949.4

领导人

毛泽东、朱德

△1949.4.23,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宣告覆灭

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

1949.3

地点

河北平山西柏坡

内容

确定了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

△三个中心:

①确定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农村到城市;

②确定了党的方针和政策(经济、政治、外交);

③告诫共产党人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号召他们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将革命进行到底。

意义

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各族人民历史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社会的主人。

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十、考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成立准备

事件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地点

北平

内容

①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人民政府委员;

③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④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事件

1949.10.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地点

北京

内容

①决定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成立

1949.10.1,北京,开国大典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议制)的建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时间

1954.9

事件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②依据宪法的规定,全面建立国家机构,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

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实质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在政权形式上的表现。

意义

这次大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和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暂代宪法的过渡状态,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背景

共和国的建立,《共同纲领》的制定,经济建设的发展

制定时间

1954.9

特点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不是社会主义宪法)

内容

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

正式形成

事件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意义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在国家政权组成上得到充分体现

事件

1949.12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内容

通过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明确宣布,今后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通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更广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