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31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重要的问答题(例题分析).doc

高中政治新课程复习资料

必修1《经济生活》

2012/12/15

主干知识体系

一、货币

Ⅰ.商品和一般等价物

商品定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

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一般等价物定义:

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Ⅱ.货币

货币定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定义: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②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纸币: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导致通货膨胀;少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则会导致通货紧缩。

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信用工具:

信用卡(电子货币)与支票(信用货币)。

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外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格

价值规律:

——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②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的影响因素: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价格的决定因素: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上涨,出现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价格下跌,出现买方市场。

商品的价值量: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格变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生活必需品多为刚性需求,其价格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的急剧减少。

高档耐用品等多为弹性需求,其价格下降往往会导致其需求的迅速增加。

替代品:

例如对出行者:

火车和飞机;对一些家庭:

牛肉和羊肉

互补品:

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缩短其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

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消费

影响因素:

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如何影响: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消费类型:

①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②消费对象:

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③消费目的: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消费结构: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过大,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消费观:

错误的: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正确的:

求实心理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Ⅰ.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②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完成的标志。

③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④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⑤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⑥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①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

③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发展生产力的做法: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根本经济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

①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②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③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集体经济:

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重要性):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

④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五、企业与劳动者

Ⅰ.企业

企业定义:

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类型: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

公司制:

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

股份有限公司:

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会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公司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Ⅱ.劳动和就业

劳动:

①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支出

②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③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④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就业:

①国家:

民生之本,有效的就业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②社会:

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③个人: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有利于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政府对就业的作用:

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个人就业:

①树立自主就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就业。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都能有所作为。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就业渠道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选择。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利: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

③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六、投资理财

Ⅰ.存款利息计算公式:

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存款的类型:

活期储蓄、定期储蓄

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

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

①存款业务②贷款业务,贷款利息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③结算业务

Ⅱ.股票:

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金的方式之一,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

①股息或红利收入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Ⅲ.债券:

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Ⅳ.保险:

商业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的原则:

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Ⅰ.按劳分配

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地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实行原因:

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②决定因素: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即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③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④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⑤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③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

④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除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包括:

①资本要素②技术要素③土地要素④管理要素⑤劳动要素

Ⅲ.社会公平

公平: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这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意义:

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做法: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Ⅳ.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八、财政与税收

Ⅰ.财政及其作用

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国家预算:

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国家决算:

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财政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建设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Ⅱ.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可分为:

①税收收入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

1)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

3)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财政支出可分为:

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Ⅲ.税收

本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分类:

根据征税对象的划分,分为:

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①流转税:

是以商品交换中的交易额和劳务收入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如以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增值税,按营业额征收的营业税。

②所得税:

是以各种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③资源税:

是以分开放和利用特定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如开矿就必须交纳资源税。

④财产税:

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如买卖房屋的契约有契税。

⑤行为税:

是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如屠宰税、印花税等。

增值税:

17%的固定税率。

作用:

①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个人所得税:

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意义:

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依法纳税: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非法表现: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发票:

是消费者的购物凭证,是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并关系到国家税款能否足额入库。

发票也是消费者维权的依据。

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Ⅰ.市场经济

定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作用:

①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③并能够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原则:

①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②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市场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缺点:

若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发生经济波动;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本标志: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根本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

内在要求: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的意义:

不仅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宏观调控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

①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②法律手段,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③行政手段

做法: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十、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Ⅰ.建设小康社会

“三步走”发展战略:

至20世纪末,已完成第一、二步目标,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还需实现全面小康。

经济建设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③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④建设生态文明。

Ⅱ.科学发展观

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十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Ⅰ.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③国际贸易迅速发展④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经济全球化的坏处:

①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经济发展更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态度:

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②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Ⅱ.对外开放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

意义:

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外关系特征:

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战略——“引进来”“走出去”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发展的根本基点:

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经济生活》答题套路

一、是什么

【答题套路】价格(房价、粮价、油价、水价……)

1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

2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因此要发展生产,增加供给。

3价格反过来调节供求。

价格上涨,刺激生产者增加生产,增加市场供应,使供求趋于平衡。

反之,价格下跌,生产者减少生产,供求减少,使供求趋于平衡……

4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答题套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能动的反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需求,对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答题套路】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为什么

【答题套路】政府(国家)这样做的依据

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由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

3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5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调节存在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6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7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答题套路】经济意义(有利于……)

⊙对国家

1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2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

3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俗的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有利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5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7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竟争中的比较优势,实现“走出去”战略;

8有利于加强与各国的经交流经与合作,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发挥我国在国际(地区)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9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10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维护国家安全

⊙对社会

1有利于扩大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有利于稳定物价、维护市场秩序,维护金融安全;

3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4有利于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5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

6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7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企业

1有利于转变经济境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3有利于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对个人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水平;

2有利于转变观念,提高国民素质。

【答题套路】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为什么)

1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

3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在国际国内两市场自由流动,推动了世界范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5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6是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要求。

三、如何做

【答题套路】国家如何做?

1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3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5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6保证居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7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分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8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9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10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1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2坚持落实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答题套路】企业如何做?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但者,因此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

3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商品。

4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5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7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有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效益。

8坚持正当竞争,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

9企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0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11坚持科学发展观。

【答题套路】如何转变经济方式?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把市场调结与宏观调控经合起来。

3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6立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