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349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doc

政治会考知识点

哲学常识

前言

1、哲学来源于生活。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3、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①辩证唯物主义和②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和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读书思考和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1、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为宇宙多样而统一,其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物质。

3、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形式来说,它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

4、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还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5、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6、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其理论依据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唯物主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切从书本的条文出发)和经验主义,即一切从自己的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第二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含义)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的特点:

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特点:

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3、运动的基本形式:

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大体可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基本形式。

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5、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6、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实践特征: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b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c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基本形式a生产实践活动b调整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c科学实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对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获得知识的两条具体途径):

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我们既要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又要认真学习掌握间接经验,二者不可偏废。

7、寻求真知的过程

(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初级)(高级)(科学理论的指导)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错误倾向:

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

(2)寻求真知的过程

决定指导检验指导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

8、实践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基础(实践第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发挥主观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关系:

二者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0、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理解:

“实事”即客观存在的事实或客观事物;“求”即探究;“是”即事物的规律;

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第三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

一、联系(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之一)

1、联系

特点:

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方法论:

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

2、因果联系

♦原理:

含义: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方法论: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

二者区别:

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二者联系:

相互联系影响,不可分割

♦方法论:

(1)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既要统观全局,又要抓好局部,特别是抓住关键性的部分。

二、发展(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之一)

♦原理:

1、含义:

事物的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事物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

2、事物发展的状态:

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质变和量变相互交错渗透,在量变中渗透着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包含着量变。

⑤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

3、事物的发展的基本途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螺旋式、波浪式)

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新事物必然将战胜旧事物(原因:

符合客观规律、具优越性、符合人民利益)。

③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

♦方法论:

总:

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

分:

(1)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来考察;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3)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质的飞跃;

(4)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5)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素质。

第四课《分析矛盾辩证思维》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u含义:

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

①斗争性,②同一性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2)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矛盾的特点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1)特点一:

【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

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就要树立全面的观点的观点。

(2)特点二:

【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特点三:

【原理】矛盾具有不平衡性

情形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情形二: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方法论】在分析矛盾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关键,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同时,也要注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树立创新意识离不开辩证思维

创新思维---从思维方法来看即创造性思维。

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树立创新意识离不开辨证思维----科学思维活动在本质上是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克服旧事物消极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因素。

(即,辩证的否定观)

2)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课《改造世界追求真理》

1、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决定理论。

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理论的基础-----理论的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展开,错误理论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科学理论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科学预见的作用、科学方法的作用、解放思想的作用。

2、真理是发展的。

真理随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真理的发展过程表现在:

真理的发展是不断战胜谬误的过程

♦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

实践是发展的,认识也是发展的,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即使是已经被实践所证实,仍需要接受今后实践的进一步验证。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原则。

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

主体:

是从事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为其服务的知识分子。

(2)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第六课《创造价值承担使命》

1、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人的思想、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

(2)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人生价值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及其辩证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人生的社会价值(贡献)是第一位的。

4、创造有价值人生的根本途径

个人对社会尽责任、作贡献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

劳动和奉献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5、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以客观可能性为依据不同与空想。

(2)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

①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

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但有不同于理想。

②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奋斗、实践。

6、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1)正确人生价值观才能指引人们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正确人生价值观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

(2)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①规划自己人生既考虑主观条件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②规划自己人生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顺境和逆境。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树立正确人生目的,走好人生道路。

7、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提高素质,承担使命

(1)全面提高素质有----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是人成才的首要因素;思想

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

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2)全面提高素质既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8

政治会考知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