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507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doc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调研

(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

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2、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这样评价梭伦: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梭伦改革时,“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主

要得益于

A.实行财产等级制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四百人会议

3、“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

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对该诗认识正确的是

A.“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

B.“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进行战略撤退和转移

C.“舵手一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上新途”是指中共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4、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

“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二月革命时期B.《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C.攻占冬宫之后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

5、关于下图漫画说法正确的是

A.该漫画表明了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B.其法律依据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C.该漫画体现了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D.该漫画说明了各级官员均由民选产生

6、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

而我国学者方永刚、唐复全则指出:

“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

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最能论证方、唐二位学者观点的史实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B.北约华约对峙

C.尼克松访华D.东欧剧变

7、“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把美洲纳入世界家庭B.为欧洲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C.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D.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8、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的影响B.价格革命的影响

C.电气革命的影响D.工业革命的影响

9、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和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

“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的海军上将头衔;根据卡斯蒂利亚的特权惯例,该头衔是终身的,可继承的和永久的。

……可获得辖区范围内财产或商品的十分之一。

”这位水手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

10、“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材料所述积极影响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新航路开辟B.早期殖民扩张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

11、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

“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

”材料反映出

A.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C.纺织业的工业革命已完成D.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12、面对近代企业的举步维艰,郑观应指出:

“既无商律,又无宪法,专制之下,而股东辈亦无可如何。

”据材料。

郑观应认为影响近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封建主义的制约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官僚主义的压迫D.民族资产阶级不作为

13、近代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

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

……据估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指洋务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B.改变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结构布局

C.代表型企业之一是上海发昌机器厂D.该浪潮的出现受到了国际局势的影响

14、张之洞认为:

“若铁厂设于达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

若设再省,则督、托、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交通便利快捷 C.便于官府监管 D.临近销售市场

15、“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

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社会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A.三大改造的教训B.人民公社的教训

C.计划经济的教训D.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6、“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

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

B.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C.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

D.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

17、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

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的原则

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18、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

“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可见他剪辫

A.被迫顺应时局的无奈之举 B.出自于反清革命的需要

C.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D.表示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1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工业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

C.交通通讯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20、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

“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

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1分,第25题13分,共60分。

21、(13分)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

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材料二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碍)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向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

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

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看法。

(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近代英国、近代中国通过哪些势力的相互妥协保证了新政体的建立。

(2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斥了那些矛盾?

最终又各自通过哪种方式实现了妥协?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3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妥协的看法。

(2分)

22、(13分)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是社会进步的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特许公司的出现,显示了在哥伦布、麦哲伦、达·迦玛相继发现新大陆之后,政府与商人联手努力想夺取新世界的财富.这些公司都幸运地拥有皇家发给的特许状,享有跟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贸易往来的独占权,也因此它们兼夸了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并不只是一家现代化的公司。

“这个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商业团体”拥有一支军队,控制世界上一块广大地区,创造出全球最庞大的文职人员,伦敦打扮的码头都是在它手上发展起来。

——【英】约翰,米克勒斯维特《公司的历史》

材料二1776年3月8日,英国伯明翰,由两个合伙人名字命名的“博尔顿—瓦特”公司,向客户展示了新研发的产品—蒸汽机……在纺织、机械、至今等各个行业中,几乎看不到必须由政府特许才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公司规模不大,但与重商主义时代相比,有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大量生产性的工业公司开始取代传统的商业贸易公司,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材料三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斤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

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为了摆脱困境,国内统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

但是,这种托拉斯一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大部分就陷于瓦解,正因为如此,它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特许公司”的主要特点。

(3分)

(2)与材料一的“公司”相比,材料二的“公司”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

(3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托拉斯”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

其实质如何?

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及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出现的影响。

(4分)

23、(10分)有学者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历史上考察,经济全球化过程至少开始于14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推进,但在19世纪结束之前,由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的全球化还是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统治上。

——【英】查尔斯·欧蒙《全球化和地区开发》

材料二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

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查尔斯·欧蒙认为14世纪末至19世纪促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1.0时代”和“2.0时代”之中任挑一个观点加以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7分)

24、(11分)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商店。

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加上40万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英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

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

182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自1601年起实行的《济贫法》修正案,184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公共卫生法》。

1866年通过了《环境卫生法》,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城市规划法》。

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法律——《空气清洁法》。

——刘春成等《城市的崛起》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口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口岸,从19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又增加了27个,至1917年前再增加47个,总数达到97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广州、宁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建造了一些为商贸和交通运输服务的近代工厂,……除矿治业外,中国近代工业大都设在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沿海、沿江开埠城市。

——赵津、李菁《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材料四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镇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

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殷江滨、李邭《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府繁荣的原因。

(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2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2分)

25、(13分)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力任其难,勉副众望。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

材料二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

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

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

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

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从1955年起,京广铁路开始修建复线,至1988年,全线宣告完成全部复线的建设,经过多次提速后,自北京至广州的客车,旅行时间已由过去的90多小时缩短到21小时,武汉到广州的时间也缩短到11个小时左右,……2005年6月,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始建设,于2009年11月全线建成,建设工期用了4年半,设计时速350公里,武汉到广州的全程最短运行时间3小时,2012年,京广高速铁路北京—武汉段全线建成,北京至广州全程运行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

——《楚天金报·三条粤汉铁路见证巨变》

材料四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必要性。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广铁路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分)

(4)根据材料四,比较中国在世界铁路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的看法。

(4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B2.A3.A4.B5.B6.C7.D8.A9.B10.D

11.B12.A13.D14.C15.B16.A17.D18.A19.A20.D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1分,第25题13分,共60分。

21.

(1)观点:

①中国缺乏妥协传统;

②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

③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

(任意两点2分)

(2)英国:

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完成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中国:

革命派和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妥协,促成清帝退位,维护民主共和政体(2分)

(3)矛盾: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政府各职能部门权力的矛盾;

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

方式:

实行联邦制;三权分立与制衡;

参众两院议员的分配比例不同;奴隶按五分之三计入总人口。

(列举两类矛盾并指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得4分)

(4)愿望: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任意两点2分)

策略:

求同存异。

(1分)

(5)看法:

①政治妥协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制度创新;

②国家内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③国家间的政治妥协能有利于世界和平。

(任意两点2分)

22.

(1)特点:

①官商结合;②政府特许(或垄断经营);③经济、政治、军事功能兼备;

④规模庞大,影响巨大。

(任意三点3分)

(2)变化:

①私人自由组建公司;②规模不大;③以生产性的工业公司为主。

(3分)

(3)背景:

①工业革命的推动;②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③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贸易自由。

(3分)

(4)形式:

垄断组织。

(1分)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分)

影响:

①减少生产的无计划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加剧争夺世界市场,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

(2分)

23.

(1)原因: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③对外贸易的扩大;④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任意三点3分)

(2)时代一:

(观点2分,论证4分,行文1分,共7分)

观点:

在“1.0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

(1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限,资本海外扩张的主力是国家(政府或王室)。

(1分)

史实论证:

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西、葡王室的支待下,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区的孤立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分)

②16~18世纪,英、法、荷加入殖民扩张行列,组建有政府背景的殖民公司,争夺海上霸权,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

(2分)

或者时代二:

(观点2分,论证4分,行文1分,共7分)

观点:

在“2.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企业。

(1分)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企业资本雄厚,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

(1分)

史实论证: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资产阶级向世界各地输出商品,拓展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分)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问,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鼓动列强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分)

24.

(1)原因:

①大运河密切了经济交流,交通便利;②政府对商业管理的松动(或答北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③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的军事、政治中心;④人口数量庞大。

(任意三点3分)

(2)问题:

城市规模过大、进程过快;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严重。

(3分)

办法:

加强立法(1分)

(3)特征:

①近代城市主要集中于通商口岸,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②近代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③近代城市更多具有经济功能(或近代工业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发展)。

(任意两点2分)

(4)特点:

人口流动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人口流动从乡村转移到小城镇。

(2分)

25.

(1)必要性:

①为了促进北方经济发展交流和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