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9578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雨水重现期文档格式.docx

2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流计算;

3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

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

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

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

(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条文说明】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011年版)中虽然将一般地区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调整为1年~3

年,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设计标准仍偏低。

表3我国当前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比

3.2.4b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

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应按表3.2.4b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口密集、内涝易发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宜采用规定的上限;

2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3当地面积水不满足表3.2.4b的要求时,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雨洪行泄通道和内河整治等措施;

4对超过内涝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应采取预警和应急等控制措施。

表3.2.4b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

1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适用于采用年最大值法确定的暴雨强度公式。

2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

【条文说明】城镇内涝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将降雨期间的地面积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鉴于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内涝防治的设计标准,本规范表3.2.4b列出了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和积水深度标准,,用以规范和指导内涝防治设施的设计。

本次修订根据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调整了表3.2.4b的城镇类型划分,增加了超大城市。

根据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校核地面积水排除能力时,应根据当地历史数据合理确定用于校核的降雨历时及该时段内的降雨量分布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数学模型计算。

如校核结果不符合要求,应调整设计,包括放大管径、增设渗透设施、建设调蓄段或调蓄池等。

执行表3.2.4b标准时,雨水管渠按压力流计算,即雨水管渠应处于超载状态。

表3.2.4b“地面积水设计标准”中的道路积水深度是指该车道路面标高最低处的积水深度。

当路面积水深度超过15cm时,车道可能因机动车熄火而完全中断,因此表

3.2.4b规定每条道路至少应有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

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城市已有类似的规定,如美国丹佛市规定:

当降雨强度不超过10年一遇时,非主干道路(collector)中央的积水深度不应超过15cm,主干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中央不应有积水;

当降雨强度为100年一遇时,非主干道路中央的积水深度不应超过30cm,主干道

【篇二:

雨水设计方法和步骤】

(香港地区)道路排水设计工作流程

i.道路排水设计的主要内容:

1.了解项目背景资料,条件许可,进行现场踏勘;

2.确定设计标准适用;

3.如为现状道路改造,收集现状管线的管径、标高及检查井等相关资料。

收集整理道路信息资料;

4.确定采用雨水口或u型沟形式排水。

计算雨水口的间距及形式,合理布置

雨水口,或计算u型沟尺寸。

5.布置雨水管线,和道路其它管线(如给水管、电力、通讯等)及其它构筑

物核对平面位置,确保排水管线平面位置合理。

确定检查井的位置和数量6.划分汇水面积;

7.根据项目确定设计重现期,进行管网水力计算;

和其它管线及其它构筑物

核对标高,确保标高合理。

8.根据地质条件及管径等要求,确定管道材料及管道基础。

9.和结构专业沟通,完成检查井及构筑物的结构设计;

10.设计检查。

ii.道路排水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熟悉项目的背景资料,现场踏勘。

2确定设计适用标准,例如国内标准或英标等。

3如为现状道路改造,需收集现状的管线及构筑物的相关资料,例如竣工图、

物勘资料等。

4收集整理道路信息资料:

如道路的verticalprofiles,settingoutplan,

contourplan等等。

例图见附图1,2和3。

参考设计规范:

roadnote6roadpavementdrainage(highwaysdepartment)。

5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采用雨水口形式或是u型渠形式排水;

如仅收集路面雨水,可采用

雨水口形式,如道路两侧有较大面积雨水汇入,则考虑采用u型渠形式。

5.1布置雨水口gully

根据道路的横坡纵坡来判定水流方向,找出道路的变化段,并标识道路的最高最低点位置:

在最高点,不需要布置雨水口,因地形的走向,其两边的雨水口间距可适当放大;

在最低点,则需要通过计算汇水面积的大小来确定此处雨水口的个数。

(见下表。

摘自roadnote6,table8)。

table8:

additionalgulliesatsagpoints

第1页共23页

gully间距的确定:

一般不大于25m,应通过计算确定,具体步骤见下表一。

第2页共23页

table3:

minimumcrossfalls

table4:

roughnesscoefficient

table5:

reductionfactorforgullyefficiencytable6:

reductionfactorforblockagebydebris

第3页共23页

table7:

rateofprovisionofoverflowweirs

designparameters:

drainedwidth,w=12.0mcrossfall,xfall=3.6%

longitudinalgradient,glong=1.5%

roadsurface:

bituminouswearingcoursekerbheight=125mm

blockageproblem:

notblackspotgullytype:

ga1-450

fromtable4,

roughnesscoefficient,n=0.01

fromdesignchart1a,

drainedarea,a=296m2

fromequation3,

lu=0.01x296/(0.01x12.0)=24.7m

fromtable5,rfgully=0

第4页共23页

fromtable6,rfdebris=10%fromequation5,

l=24.7x1x0.9=22.2m

fromequation1,hult=12x1.20x3.6

=51.8mm

125mmo.k.5.2雨水口图例的选取

对于新设计雨水口,根据入流方向的不同,分以下两种图例:

面对水流方向站立,右手边的用“”;

面对水流方向站立,左手边的用“”。

6雨水管和检查井布置。

参考设计规范:

stormwaterdrainagemanual–planing,designandmangement

检查井的编号:

选定一条线路最长收水面积最大的管线作为主要干管,其它为次要干管或支路。

若项目无特殊要求,一般总的遵循从下游出口处往上游依次编排,如y1,y2,y3?

?

支路的以接入主干管上的编号为分支编排,如y2.1,y2.2,y2.3?

y2.3.1,y2.3.2?

检查井之间的间距根据stormwaterdrainagemanual的规定如下所示:

第5页共23页

【篇三:

雨水利用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一、雨水利用(rainfallutilization)

1、雨水直接利用

雨水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收集后直接回用,应优先考虑用于小区杂用水、环境景观用水和冷却循环用水等。

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降雨量全年分布不均,故直接利用往往不能作为唯一水源满足要求,一般需和其它水源一起互为备用。

2、雨水间接利用

雨水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简单处理后下渗或回灌地下,补充地下水。

在降雨量少而且不均匀的一些地区,如果雨水直接利用的经济效益不高,可以考虑选择雨水间接利用方案。

3、雨水综合利用

雨水综合利用是指根据具体条件,将雨水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结合,在技术经济分析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

目前,城市雨水利用和以下几种方式:

(1)屋面雨水集蓄利用,利用屋顶做集雨面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浇灌、冲厕、洗衣、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

(2)屋顶绿化雨水利用,屋顶绿化是一种削减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建筑温度和美化城市。

(3)园区雨水集蓄利用,绿地入渗,维护绿地面积,同时回补地下水。

(4)雨水回灌地下水,在一些地址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进行雨洪回灌,人工补给地下水。

二、降雨量(rainfallvolume)

是指降雨的绝对量,即降雨深度。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常以mm计,也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l/hm2)来表示。

在分析降雨量时,通常用单位时间表示,如

(1)年平均降雨量:

指多年观测所得的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

(2)月平均降雨量:

指多年观测所得的各月降雨量的平均值。

(3)年最大日降雨量:

指多年观测所得的一年中降雨量最大一日的绝对

值。

(4)设计降雨量:

指某一定的降雨量(对应一定的重现期),可作为雨水

利用设施规模的设计依据或标准。

常用一定重现期下的24小时最大降雨量作为设计雨量。

注明:

各国排水管道设计和抗暴雨强度不是以降雨量多少毫米来衡量的,首先他和各国的暴雨强度公式有关,然后就是和各国规范所取的暴雨设计重现期有关。

我国是这样的,根据规范,一般地区的暴雨设计重现期采用1-3年,

重要地区是3-5年。

三、降雨历时(rainfallduration)

降雨过程中的任意连续时段。

其计量单位通常以min表示。

一次降雨过程中以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降雨时间,一般以min、h或d计,特别的,从降雨开始至降雨结束所经历的时间成为次降雨历时。

四、暴雨强度(rainstormintensity)

指的是降雨的集中程度。

指某一次连续降雨时段内的平均降雨量,即单位时间的平均降雨深度,其计量单位通常以mm/min或l/(s.万m2)表示。

我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00毫米以下为“大暴雨”;

20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五、降雨频率(rainfallfrequency)

降雨是偶然事件,某一大小的暴雨强度出现的可能性一般不是预知的。

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观测资料来进行统计,计算其发生的频率,推论今后发生的可能性。

某特定值暴雨强度的频率是指等于或大于该值的暴雨强度出现的次数和观测资料总项数之比的百分数。

频率小的暴雨强度出现的可能性小,反之则大。

pm=m/n*100%

计算步骤:

(1)把历年降雨量数据,总共n个,按照从大到小排序,得到每个降雨的排位序号i

(2)用公式计算每个降雨的经验频率pi=i/(n+1){水文学上采用经验频率pi}

(3)以年降雨量为纵坐标,经验频率为横坐标,画图,得到经验频率曲线。

(4)找到一条和经验频率曲线拟合最好的理论频率曲线(一般选p-Ⅲ型频率曲线,统计参数根据矩法初估,目估适线)

(5)查图求指定频率的设计降雨值。

六、降雨重现期(rainfallrecurrenceinterval)

在实际过程中常用重现期代替频率一词。

重现期是指某洪水变量x大于或等于一定数值xm(x≥xm)在很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的概念,这是洪水频率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重现期和频率互为倒数。

例如:

其频率为p=1%,则该事件的重现期即为t=1/p=100,称为“100年一遇”。

七、汇水面(catchmentareaorcatchmentbasin)

也称“下垫面”,指雨水降落并参和汇集雨水的各种表面,包括屋面、路面、绿地和广场等等。

一般按垂直方向的投影面计算。

八、径流(runoff)

是降落到汇水面上的雨水扣除下渗、蒸发等损失之后所形成的流动雨水。

八、径流系数(runoffcoefficient)

是一定汇水面积内地表径流量(毫米)和降水量(毫米)的比值,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y(或径流总量w)和同时段内的降水深度x(或降水总量)的比值。

径流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水变成了径流,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

其计算公式为a=y/x。

而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九、土壤渗透系数(soilinfiltrationcoefficient)

表示土壤在透水方面的物理性质,其数值大小等于水力坡度为1时水在土中的渗透速度,常用m/s计。

土壤渗透系数和土质、颗粒级配、土的密实程度和土的结构有关。

水力坡度,又称比降(watersurfaceslopeorgradient):

河流水面单位距离的落差,常用百分比、千分比、万分比表示。

如河道上a、b两点的距离为100公里,b点的水位比a点高20米,则水力坡度为万分之二(20米除以100公里,即20米除以100,000米。

)国外常用另一种表示方法,称每100公里升高2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