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967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1扩大到2005年的2.42:

1。

从消费的耐用消费品来看(如表一所示),2005年农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的数量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量的68.35%、68.32%和39.18%。

目前城镇居民流行消费的家用电脑、空调机、微波炉、热水器等耐用消费品,农民的拥有量就更少。

再从消费的农产品来看,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的肉类、禽类、蛋类、水产品类的数量分别是农民人均消费量的1.66倍、2.1倍、1.67倍和1.63倍。

通过以上城乡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民总体的消费水平过低,农民物质需求的许多方面尚未得到满足,现实消费不足,潜在需求巨大。

从消费结构上看,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2%,可见在我国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

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从1991年的55.7%下降到2001年的39.7%,下降了16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居民生活全面进入小康水平。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1年的56.1%下降到2001年的42.6%,下降了13.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但食品类消费支出的比重依旧较高。

在农民的消费支出中,生存性消费支出的比重过高,发展性消费支出的比重过低。

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衣、食、住支出的比重为63.72%,比城镇居民高出7.99个百分点。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消费结构水平还比较低。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落后还表现为消费增长缓慢。

从1991年到2001年,我国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6%,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73%,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低3.27个百分点。

从表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中可以看出,除1994年、1995和1997年外,在其它年份中,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都明显地低于城镇居民。

农民消费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制约我国农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农民消费水平落后的状况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突出表现,目前制约我国地区农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3.1收入水平相对落后,增长缓慢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我国农民消费水平过低,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农民的收入太少。

以左表为例,2001年至200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95元增加到4297元,增加了1002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86%,这其中还包括物价的增长。

从表三可见,我国与苏南、苏中相比,收入额上差距不断扩大,同时增长速度也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以2005年为例,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97元低于全省5276.3元的总体水平,相差近千元,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落后较大。

从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来看,以2005年为例,由表四可知,我国地区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我国地区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50.86%,比苏南和苏中地区分别高出25.02和14.61个百分点。

从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人口数量上看我国地区比苏南、苏中地区分别多出443.34万人和466.81万人。

我国农业劳动力比例之高、数量之多也是促使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这是由农业和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自身的抵抗力较差,容易受洪涝、干旱、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人为的,如使用假农药、假种子等诸多原因,导致农业减产,加之农产品附加值较低,最终影响我国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农民消费水平,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最大障碍。

3.2农民负担过重,预期收入不稳定,预期支出增大

近几年来,各方面都比较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但是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随着税费改革的实施,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些,但其他一些负担问题却没有减少。

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开支等费用大多数需要农民自己来负担,这成为农民身上的巨大经济压力。

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预期收入更不稳定,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是农民完全没有的,农民的生老病死完全要由自己来承担。

此外,农民还要承担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利益损失。

这一切都会迫使农民捂紧口袋,不敢轻易花钱。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但是由于农民负担过重,物价上涨,预期收入不稳定,使消费倾向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3.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我国农村地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规模还是档次方面都远远满足不了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需要。

一些农村地区甚至连供水、供电、道路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农村的电力设备陈旧,线路老化,供电能力不足,电压不稳,电价偏高等问题严重抑制了农民的电力消费,不利于电冰箱、空调等家电类产品进入农村消费品市场。

农村的交通、通讯、商业等设施落后,市场流通网络残缺不全,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很不完善,农民购物极不方便,降低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大多数企业的目光只放在城市市场,却忽略了农村这一广阔的大市场,个别地方还时常出现坑农、害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4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影响

农民的消费习惯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和传统的攒钱消费模式。

即使手中有钱,农民依然对花钱显得十分吝啬,长期以来形成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因此,农民沿袭多年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消费水平就是维持低层次、低水平的生存需求。

4目前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主要对策

4.1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

我国农村消费低迷的根源在于农民收入水平的低下,因此,扩大农村消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

就目前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

4.1.1农业生产方面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根本,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根本来源。

因此,要始终坚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针,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降低农民生产风险;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绿色、无公害等新型食品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农产品生产“特色化、品牌化”战略,充分挖掘区域特色;

实行税费改革,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彻底减轻农民负担;

加强宏观调控,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财政在支持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督工作,禁止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同时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关的信息机制,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相关信息资源;

由于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自身特性,因此要加大农业保险水平,减少农民损失。

4.1.2转移剩余劳动力方面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其中有八亿在农村,占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有近两亿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这一数字还会继续增大,因此对于这部分劳动力的正确处理对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有重要作用。

目前对于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有内部吸收和外部转移两种方式。

内部吸收是指立足于农村内部社会力量的作用,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具体方法主要有:

第一,加强农村乡镇企业建设,依靠乡镇企业的力量吸纳一部分劳动力;

第二,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倡自主创业,同时发挥服务性行业对劳动力的巨大吸引力。

外部转移是指地域角度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其中包括:

第一,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生产力有组织地转移到城市中来,以填补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二,将一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生产力,依靠对外劳务输出的途径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既减轻了国家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无论是内部吸收,还是外部转移,都离不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其中外部转移中的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是彻底打破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劳动力间的流通与转移,因此,解决城乡二元关系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流入城市的关键。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首先要破除束缚人口流动的旧的、落后的户籍制度,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的户籍体系;

其次,要兼顾公平,对进入城市谋生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参照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类似的社会保障措施,以解除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4.1.3减轻农民负担方面

除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外,另一个相对的措施就是减轻农民负担。

根据负担的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农民的负担分为:

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生产负担和生活负担。

除在农业生方面所提到的“税费改革”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外,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主要事实的是以“家庭保障为主、社会保障为辅”的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农民负担较重。

在民政部提出的六项基本制度中,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生(存)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所以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上,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覆盖面,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为农民的生产与再生产提供保障。

4.2把握农民新的消费增长点,优化农村消费品市场配置结构

在温饱得到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农民的消费水平必将向更高层次发展。

因此,及时发现农民新的消费需求,更新市场产品结构,是扩大农民消费的重要方面。

如表一所示:

按农户收入水平的高低划分为五类,代表了收入水平的五个阶段,分别从家庭设备用品服务、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服务、医疗保健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如图1所示,不管处于哪一收入水平,以2005年为例,按支出费用的高低依次为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服务、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高,各项支出费用总体上都逐年提升,特别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服务和交通通讯方面需求幅度提升较大,同时这两项也是农民生活消费支付的重点,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提高这两方面的市场服务水平和产品供应能力,是符合农民的消费需求的,有利于扩大农民在这两方面的消费水平。

图2描述了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的变化趋势,从表五中可知,从1995年到2005年彩电、移动电话、电冰箱、摩托车、空调等电器类消费品的需求量激增。

以上述五项产品为例,在2000年消费量的基础上,2005年这五项产品的增长率高达94.25%、757.14%、80.90%、84.91%、311.11%,如此高的增长幅度,预示着耐用消费品的购买高潮正在到来,因此,现在就应该加大这些耐用消费品的投入,为未来消费浪潮的到来做好准备。

企业部门应加强市场调研,把握农村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预期,了解农民的消费心理,适时引导消费方向,是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重要工作。

同时政府部门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倡农民适度消费。

总之,正确把握农民新的消费增点,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是当前农村商品市场建设的重点。

4.3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改善农民消费环境

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高消费倾向,促进消费的必要的客观条件。

针对目前农村商品流通中存在着商品流通业态单一、营销方式单一、支付方式单一、流通网络薄弱等问题,必须大力整顿农村商品流通秩序,完善商品流通体系、改善农民消费环境。

农村商品流通涉及软、硬两个方面的环境因素。

硬环境是指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就目前来说,主要加强道路、供电、供水、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建立健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软环境是指涉及商品流通业态、营销方式、支付方式、流通网络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来说包括:

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的档次,增加商品种类;

采取多种适合农村流通特点的营销方式,诸如以物易物的兑换式销售、展示性的示范式销售、代办式销售等;

为满足农村市场的需要,提供多种流通业态,如农村超市、连锁加盟等;

完善商品流通的支付方式,除现金交易外,还可采取赊销、信用交易等形式;

大力发展农村旧货和租赁市场;

充分发挥中介等社会组织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作用等。

加强农村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解除农民购买耐用消费品的后顾之忧,为农民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进一步刺激农民消费,提高农民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结构,使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4.4加强对农民消费观念引导,鼓励适度消费

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帮助农民抛弃错误的抑制消费和盲目愚昧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消费结构,实行适度、合理、健康的消费。

特别是是增加对优质高效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费,增加对书籍、文化用品等发展资料的消费,减少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

因为这些消费反过来有助于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近期、远期收入的增加。

应让农民在消费中提高素质,获得需要满足的最大化;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彻底改变农民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结构,促进农民消费;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信贷消费的扶持力度。

加强对农户开展住房建设、家用电器特别是农机具购买的信贷消费业务,直接启动消费。

参考文献:

《关于我国农村商品流通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国家经济贸易经贸委研究室

《农村商品流通发展对策研究》张华芹

《江苏消费需求不足的收入因素分析》沈卫平

《江苏农民消费问题研究》

《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刘玉玲

(注:

本文数据均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附:

本文是模仿刘玉玲《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而写,特此声明。

郴州: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时间:

2009-10-2808:

40:

3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内消费市场受到了一定影响,启动内需,扩大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村人口占主要的郴州,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对全市扩大内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郴州农村消费市场及农民消费水平情况

1、基本情况。

2009年1-9月,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9亿元,同比增长19.2%,比全省平均增幅高0.2个百分点;

其中农村消费市场(县以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5亿元,同比增长25.6%,占全社会总额的28.2%;

农村人均消费2586元,。

另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农民人均现金支出4151元,同比增加194元,增长4.9%;

其中,生活消消费支出3220元,同比增加131元,增长4.2%;

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77.6%。

2、主要特点。

一是农民购买力不断提高。

近三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2006-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分别为4.2%、5.1%、6.9%。

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02元,同比增加264元,增长6.9%。

收入的增长促进了购买力的不断提升,导致农民消费支出同步增长,2006-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分别为2.9%、8.8%、4.2%。

二是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较快。

2009年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所在地分组增长速度分别为市级消费14.9%,县级消费23.1%,县以下消费25.6%,数据体现,目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已经改变了多年来落后于城市(镇)市场的局面。

三是新型消费理念正在形成。

受收入增长,银行信贷体制不断完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超前消费、信贷消费等新型的消费理念在农村正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发展。

据统计,

2008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共发放农村个人消费贷款4.8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占全市个人消费贷款的27.1%,同比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四是农村消费环境逐渐改善。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消费市场的硬环境不断改观,特别是近年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村消费商品的流通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消费网络体系日益完善,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二、制约郴州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1、城乡差距较大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一是家庭收入存在差距。

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487元,同比增长9.2%,而农民纯收入仅为4102元,同比增长6.9%,农村居民收入尚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1/3,而且增长速度也明显低于城镇。

收入的差距直接导致购买力之间的差距,也制约着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

二是消费支出存在差距。

2008年,郴州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220元,比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5497元。

消费支出相对偏低,说明目前农村的消费能力远远低于城市消费能力。

三是消费档次存在差距。

由于城市居民消费能力较强,生活质量相对较高,消费的档次也相应较高,各种名牌产品,高档消费品已经大量进入城市居民的消费视野。

而农村由于受消费环境、购买能力、市场体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生活质量相对较低,消费的档次也较为落后,尤其是边远山区,一些廉价物、次代品冲挤消费市场。

2、消费观念陈旧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在农村,传统的消费观念仍然占居主导地位,先赚钱,后消费依然是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主流,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超前消费意识不强,信贷消费、超前消费虽已逐步被年轻一代开始接受,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据统计,2008年全市消费贷款17.5亿元,其中,城镇消费贷款12.8亿元,占72.9%,农村消费贷款为4.8亿元,占27.1%。

传统的消费观念中还存在一些畸形消费,许多地方的农村消费观念存在自给性、封闭性和非理性。

比如,在重点节日时和婚丧嫁娶重要场合过度消费,甚至讲排场,摆阔气,部分家庭困难者,为了撑门面不惜举债大操大办,产生严重的人情消费、非科学消费现象。

3、消费环境欠佳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近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硬件条件有较大的改观,但与现实消费需求仍然不很匹配,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等普及率远低于城镇。

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影响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消费。

二是农村消费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农村消费市场庞大而分散,而与之相配套的流通体系还不健全。

随着城市打假力度的不断加强,假冒伪劣商品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消费安全存在隐患严重制约着农村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也弱化了农民的消费欲望。

三是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

农村消费市场基本上都是以私营个体小店为主,规模小且分散,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不全,售后服务无法保证。

4、社会保障滞后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由于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尤其是向农村的延伸更晚,因此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滞后。

目前,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等已全面覆盖农村,但高额的高等教育费用,超高的医疗费,日益攀比的婚丧人情费,仍然使得部分农民面临上学难、就医难、婚丧难的压力。

农村社会保障的力度和幅度还不够,难以破解农民教育、医疗费用等负担依然沉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储蓄防病、防老,挤压了农民的消费空间,抑制了即期消费和超前消费。

三、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有利条件剖析

1、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为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夯实了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6年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制定了若干支农惠农政策。

2007年12月起,为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国家先后制定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汽车下乡”工程、农机购买补贴政策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去年11月份,中央出台了十大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其中有7项涉及农村。

国家宏观调控的转向及各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极大地刺激了农村消费能力,提升了农民购买力,也为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夯实了基础。

2、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底,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台、洗衣机33.3台、摩托车46台、电冰箱32.6台、彩电92台、电脑2台、组合音响1台、摄像机0.2台、照相机4台、微波炉1.8台、移动电话93台、空调3.4台、淋浴热水器7.6台,除移动电话拥有量较多外,其他耐用消费品都严重偏低。

与城市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相比至少落后10年以上,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潜力相当巨大。

3、农村消费市场的前景广阔。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222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8717元,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少5495元。

全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8.7%,而消费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37.0%,加上农村地区在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上明显落后于城市,急需加大投入进行改善,因此,扩大农村市场消费市场的前景相当可观。

四、加速郴州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迫在眉睫

1、加速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是扩内需的需要。

扩内需,即是要扩大国内需求,消费需求一直以来占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大部分。

国家统计局曾进行过测算:

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2008年郴州市共有乡村人口276.50万人,如每人每天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则全市全年内需将扩大10亿元,由此可见,扩大农村消费,加速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对全市落实国家扩内需政策十分重要。

2、加速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是保增长的需要。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