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0380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22工作面回釆文档格式.docx

第四章初采初放措施

第五章超前小眼掘进措施

第六章生产系统

第一节运输

第二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

第三节排水

第四节供电

第五节通讯照明

第七章劳动组织和主要技术指标

第一节劳动组织

第二节循环作业

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八章煤质管理

第九章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顶板

第三节防治水

第四节爆破

第五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

第六节运输

第七节机电

第八节其它安全技术措施

第十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附:

作业规程学习和考试记录

作业规程补学和考试记录

作业规程复审意见

第一章概况

一、经公司批准的《N23采区设计》。

二、《N237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三、《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岗位技术操作规程》及其它有关技术规范。

四、经公司批准的生产接替计划。

表1-2-1: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

水平名称

二水平

采区名称

N23

地面标高

+625~+725m

井下标高

+310~+361m

地面相对位置

对应地表所处位置为珙县溪尾村管辖范围,地表多为山地。

回采对地面

设施的影响

工作面所采煤层埋深在+315~+364m左右,工作面回采后可能会造成地表出现裂逢,受采动影响可能会导致地表水随垮塌裂隙进入工作面。

井下位置与

四邻关系

工作面位于N23采区东翼,上至+361m标高,下至+310m标高,东至井筒保安煤柱线,西至中央上山保护煤柱。

工作面北为已回采结束的N2351工作面,开切眼东为矿井北井井筒保安煤柱,南为已形成但未回采的N2391工作面,西为采区中央上山保安煤柱。

附图1-2-1:

N2371工作面井上下对照图

表1-3-2:

工作面参数及煤层情况表

走向长度(m)

400

倾斜长度(m)

65

可采储量(万吨)

4.5

煤层厚度(m)

0.7~1.6

煤层结构

复杂

容重(t/m3)

1.55

煤层硬度

4~6

煤种

无烟煤

倾角(°

37~41

稳定程度

Ⅱ类

煤层情

况描述

本面开采煤层B4上。

B4上煤层为半暗-半亮型无烟煤,煤层结构较为复杂,本面B4上煤层在断层以西上下两层分层,上分层平均厚度在0.7m左右;

断层以东上下两个分层合并,合并后煤层厚度在1.4~1.7m左右,平均1.5m。

煤层中下部含有一层厚度在0.1m左右的夹矸。

第四节煤层顶、底板情况

表1-4-3:

煤层顶底板情况表

顶、底板名称

岩石类别

厚度

岩性

顶板

老顶

砂岩

>5.0

灰绿色中厚层状泥质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条带

直接顶

泥质灰岩

0.5

深灰色泥灰岩(K9)

底板

直接底

粘土岩

0.2~0.8

浅灰色粘土岩、灰色砂质泥岩

老底

砂质泥岩

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

附图1-4-2:

工作面综合柱状图

本面位于滥泥坳向斜北翼,属向南倾斜的一单斜构造,煤岩层产状:

倾向139~144度,倾角37~41度,平均38度。

据已揭露资料,本面揭露有两条较大断层,造成在该段煤层薄化、断失,无法正常回采,具体断层情况见下表。

表1-5-4:

地质构造情况表

编号

构造

名称

性质

走向

(°

倾向

倾角

落差

(m)

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

F1

断层

正断层

74~88

40~50

造成煤层薄化、断失、在断层带内煤岩层破碎、产状异常等情况

F2

241~256

48~62

一、本面水文条件简单,主要充水水源为大气降水、断层裂隙水以及B4上煤层顶部的含水层的水;

在雨季地表雨水充足时,地表水也可能随裂隙进入到工作面。

二、N2371工作面北为已回采结束的N2351工作面,其采空区内的积水对N2371工作面回采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据已揭露断层看,本面内发育的大、小断层,其断裂面大多被方解石脉充填,破碎带较小,一般胶结较为紧密,一般情况不会含水或微弱含水。

根据我矿瓦斯分级分带管理规定,该面位于非防突区域,预计回釆期间的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2m3/min。

表1-8-5:

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情况表

其它因素

CH4

CO2

煤尘爆炸指数

22.86%

煤层自燃倾向性

B4上煤层有发火倾向,但无发火能力

地温危害

冲击地压危害

一、储量

本面可釆储量为45000t。

二、工作面服务年限

工作面服务年限为:

45000t÷

7000t/月=6.8(个月)

一、工作面机巷

1、层位及支护形式:

回采煤层为B4上煤层,支护形式为“锚+梁+喷”(五边形巷道),净断面5.2m2,锚梁间距1.0m。

2、巷道用途:

主要用于工作面的进风、行人、运输等。

二、工作面风巷

回采煤层为B4上煤层,支护形式为“锚+梁+喷”(五边形巷道),净断面5.8m2,锚梁间距1.0m。

工作面回风、材料供应、行人、运输等。

三、釆煤工作面切眼

层位及支护形式:

回采煤层为B4上煤层,支护形式为双排木点柱支护,净断面3.2m2,点柱间距1.0m。

附图2-1-3:

N2371工作面巷道布置平面图(1:

1000)。

第二节釆煤方法及釆煤工艺

一、釆煤方法:

釆用走向长壁式釆煤法。

二、釆煤工艺:

(一)作业流程:

打眼→装药连线→重新补液→布岗、汇报→放炮、排烟→临时支护→铺设搪瓷溜槽(边铺设搪瓷溜槽、边攉煤)→攉煤(边攉煤、边支设护身支柱)→支设正规柱→回柱→下一循环。

(二)釆高及循环进度

1、采高:

根据工作面已揭露的地质情况,本面内断层较多,煤层东厚、西薄,煤层倾角较大,平均达39°

,最大釆高为1.7m。

结合现有支护材料配备情况决定:

①当B4上煤层上、下分层夹矸厚度<0.3m,且B4上煤层下分层煤厚>0.5m时,按B4上煤层上、下分层合采,不留顶、底煤,不破顶、底板开采。

②当B4上煤层上、下分层夹矸厚度>0.3m,B4上煤层下分层<0.5m时,则只回采上分层,采高为B4上上分层全煤厚;

③当B4上煤层上分层厚度<0.8m时,则破底使采高达到0.8m。

特殊情况下,另补专门措施。

2、循环进度:

1.4m。

落煤方式:

采用1~5#毫秒雷管配合Ⅲ级煤矿乳胶炸药正向装药爆破、落煤。

(1)炮眼布置方式:

随采高变化分别按三花眼、五花眼方式进行布置,炮眼间距0.8m,炮眼深度1.6m,具体几何参数和要求详见图2-2-4、图2-2-5所示。

(2)爆破方法:

毫秒微差、正向装药爆破;

(3)爆破说明表详见表2-2-6

表2-2-6:

采面爆破说明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说明

1

f

4~6

2

炮眼布置

双排(采高≤1.0m)

三排(采高>1.0m)

3

炮眼间距

mm

800

4

炮眼深度

1600

5

炮眼个数

个/循环

162/243

双排/三排

6

每眼装

药量

顶眼

kg

0.4/0.2

中眼

0/0.5

底眼

0.6/0.5

7

药长度

400/200

0/400

600/400

8

循环炸药量

81/97.2

9

循环雷管消耗量

10

水泡泥用量

个/眼

11

炮眼充填长度

≥500

12

一次放炮个数

4~6/6~8

13

联线方式

串联

(三)装、运煤

工作面每次放炮后,采用人工攉煤入塘瓷溜槽自溜入机巷SGW-40T溜子,机巷釆用SGW-40T溜子配合SPJ-800型皮带运煤。

3、放炮警戒:

(1)警戒点与放炮点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50m,且位于爆破点的上方。

(2)放炮作业期间,岗1设在机巷煤壁以西≥50m处,并随工作面推进同步移动;

岗2设在N2371风巷挂口位置两道风门以北处。

且每次放炮前,必须在风巷挂口位置用拉绳挂“正在放炮、严禁入内”牌板。

(3)放炮作业期间,必须将所有人员撤至警戒区域外。

(4)放炮作业期间,安全生产检查人员确需进入该警戒区域内检查,必须先与调度站联系,经同意后方可进入该区域检查,在此期间,施工队严禁放炮。

附图:

2-2-6:

N2371工作面“一通三防”及放炮布岗警戒示意图

三、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一)正规循环生产能力

W=L×

C

=65×

1.5×

1.4×

1.55×

95%

≈201t

式中:

W-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t;

L-工作面平均长度,m;

h-工作面平均釆高,m:

S-工作面循环进尺,m;

y-煤的容重,t/m3;

C-回采率,取95%。

(二)服务年限W=45000÷

(月产量×

12)

=45000÷

(201×

30×

80%×

≈0.39年

第三节设备配置

工作面设备配置:

工作面采用自溜运煤,机巷安设1台SGW-40T型溜子,1台SPJ-800型2×

30KW皮带机,一台煤电钻综控;

+318m石门安设1台SPJ-800型2×

30KW皮带机;

风巷安装两台乳化液泵2×

37KW(一台备用),一台回柱绞车,两台煤电钻综控;

工作面总装机容量215KW。

附图2-3-7:

N2371工作面设备及管线布置图

第一节顶板支护设计

一、单体支柱支护强度验算

1、该工作面最大采高为1.7m,顶板岩石平均容重为24.5KN/m3,依据我矿其它采区及N23采区同一煤层开采经验,按6倍采高计算工作面支护强度:

PT=最大采高×

岩石容重×

采高倍数

=1.7×

24.5×

=249.9KN/m2

2、支柱实际支撑能力RT的确定:

支柱工作系数KG=0.95497

支柱承载不均匀系数KB=0.97

增阻系数KZ=0.95

单体支柱设计平均支撑能力RB=292KN/根

RT=KG×

KB×

KZ×

RB

=0.95497×

0.97×

0.95×

292

≈256.96KN/根

3、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密度:

N=PT/RT

=249.9/256.96

≈0.97根/m2

式中:

N--支柱的支护密度,根/m2。

4、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面基本支柱排距为1.4m,则基本支柱柱距:

e=1.0÷

(N×

d)

=1.0÷

(0.97×

1.4)

≈0.73m

d--工作面基本支柱排距,1.4m;

根据以上计算,结合本矿开采同煤层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面基本支柱柱距为0.65m。

5、控顶距的选择:

根据该工作面顶、底板条件,决定该工作面釆用“二、三排”控顶,即“见三回一”。

6、支护设备选择:

根据上述有关参数,结合釆高等因素,N2371工作面选用DZ10-22/100型单体液压支柱配合柱帽护顶。

二、支护设备、材料选型及有关数量(包括备用数量)

(1)结合工作面柱、排距和斜长等参数,确定工作面支护设备和材料为DZ10-22/100型单体液压支柱。

单体液压支柱数量=基本支柱+密集支柱+堆柱+超前支柱

=[65÷

0.65]+[(65+5)×

4.5]+[65÷

4]+[(20+10)×

2]

=527(根)

(2)工作面单体支柱备用数量按正常使用数量的20%计算,

单体支柱备用数量=527×

20%≈105(根)

三、支护设备配套设备造型及有关要求

1、当顶板破碎时,采用“一梁二柱”的形式支护顶板,木梁规格为:

Φ≥120mm,长1600mm的半圆木。

2、若单体支柱插底量≥100mm或泵压足够,但工作面支柱的初撑阻力达不到要求时,基本支柱必须根根穿铁鞋。

铁鞋的规格尺寸为:

长×

宽×

厚=300mm×

200mm×

10mm。

3、乳化液泵站

液压管路布置:

泵站→风巷→风巷超前段→工作面→机巷超前段。

泵站及管理要求:

(1)泵站设备的维修管理由机运队负责。

(2)泵站司机持证上岗,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必须配带乳化液浓度检测仪,且认真填写乳化液浓度检查记录。

(3)泵压≮8MPa,乳化液浓度为2~3%。

(4)泵压由检修工调定,正常情况下只准开一台泵,另一台备用,若有损坏及时检修。

(5)更换漏液管时,泵站开关必须打到"

零位"

并锁好。

采场位态控制及顶板管理方法:

采面由真倾斜开采逐渐过渡至俯伪斜开采,俯伪斜斜角控制在34°

±

之间,采用末排密集支柱切顶,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

一、正常情况下的顶板支护方式

当煤层顶板完整、稳定时,釆用单体支柱配合柱帽(规格为:

300×

100×

50mm)护顶;

当煤层顶板破碎时,釆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半圆木(规格:

Φ≥200mm,长1600mm的半圆木)以“一梁二柱”的形式支护顶板。

正常情况下,釆用“二、三”排控制顶板,最小控顶距为2.3m,最大控顶距3.7m。

1、基本支柱

柱距为0.75m(±

100mm),排距为1.4m。

2、密集支柱

密集采用在相邻两根末排基本支柱之间增设2~3根戴帽单体支柱。

确保密集不少与4~5根/m。

基本支柱和密集支柱的迎山角为2~4°

,迎垮角为2~3°

二、正常情况下顶板的特殊支护方式

1、密集支柱为在相邻两根末排基本支柱之间增设2~3根戴帽单体液压支柱切顶。

2、斜撑戗棚:

戗棚梁采用Φ≥200mm、长度1800mm的半圆木,戗棚梁铺设在密集支柱的柱头位置,戗柱柱脚铺设木底料,其柱脚正对基本点柱的柱脚,戗棚支柱的柱距为1.5m,戗棚间距为3.0~5.0m。

3、堆柱:

在支设密集支柱的同时,贴密集支柱靠采场侧支设堆柱,间距3~5m/组,每堆不少于4根。

当有戗棚时,在相邻戗棚中间靠密集支柱侧支设堆柱。

4、戗棚、堆柱与密集支设同时进行,且滞后于新密集支设点的距离不得超过5.0m;

其回撤与密集支柱同时进行,且超前于旧密集支柱回撤点的距离≯5.0m。

5、防推底梁:

当釆高大于1.0m时,必须铺设防推底梁,防推底梁釆用DJA-1200mm铰梁。

在支设密集支柱的同时,贴密集支柱靠采场侧铺设防推底梁,防推底梁全长铺设,靠底梁釆场侧每根支设单体支柱为2根,柱距0.6m。

防推底梁与密集支设同时进行,且滞后于新密集支设点的距离不得超过5.0m;

其回撤与密集支柱同时进行,且超前于旧密集支柱回撤点的距离≯2.0m。

三、回柱放顶

(一)回柱方式

釆用人工操作的方法进行回柱。

(二)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

(1)备齐回柱工具(卸载手把、拔柱器、单头、牵引绳等)。

(2)认真检查从煤壁至釆空区顶板的支护状况,校正不正规支柱。

(3)清理维护好退路,打好拉茬柱,并二次注液加固回柱点5.0范围內的支柱。

2、安全技术要求

(1)回柱顺序:

人员站待回撤柱的上方,按由下向上的顺序分段逐根进行回柱,严禁超前回撤。

(2)分段时,选择在采空区顶板垮落充分、采场顶板完整、支护可靠、退路畅通的地点。

回柱前先在分段处设一排伪斜过渡挡矸密集,该密集与采面走向成15°

~30°

的夹角,密度不得少于5根/m。

同时,在挡矸密集的末端与煤壁间设置好牢固的挡矸台,高≮0.6m,防止矸石窜至下一分段。

(3)正常回柱放顶,分段距离不得小于15m;

回柱与打眼平行作业时,作业点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5m,且打眼必须在回柱点的上方;

回柱与装药爆破不得平行作业。

(4)回柱放顶至少三人一组协同操作(一人回柱放顶、一人负责观察顶板及支护情况、一人升柱)。

回柱放顶期间,人员站位必须选择在支护牢固的斜上方安全地点作业,且新密集必须超前于旧密集回撤点1.0m支设。

(5)回柱时,视顶板状况,顶板破碎时先加打木点柱,拔柱器必须牢固地安放在回柱处1~3.0m的基本支柱上,然后回柱人员站在待回支柱上方靠煤壁侧远距离卸压,待顶板垮落稳定后,迅速取出支柱。

(6)实行全承载支护,回出的支柱及时支撑在釆空区侧的顶板上,材料堆码整齐确保人行道畅通。

(7)回柱后局部悬顶超过5.0m、斜长大于20m(面积大于100m2),必须进行强制放顶,届时另补专项措施。

(8)为防止支柱丢失和支柱卸压倾倒伤人,所有支柱必须根根拴绳,即密集支柱系于支柱手柄上,基本支柱系在三用阀以上且在交茬处搭接牢实。

(9)遇以下情况均严禁回柱:

①基本支柱未支设齐。

②采空区悬顶超过《质标》规定又未采取措施。

③安全退路不畅通或有人在附近作业或通过时。

④特殊支护不齐、护身支柱未掺。

四、平行作业的安全距离及有关要求

五、特殊情况下的顶板控制

(一)工作面初放、周期来压和悬顶处理等情况下的顶板控制:

1、加强顶板动态监测,回采过程中随时掌握周期来压的步距。

2、加强采面支柱补注液,确保每根单体支柱的初撑力不小于90KN。

并将采面所有闲置的支柱支设在末排处,以强化支护。

3、来压前的两个循环,必须严格按初放措施要求对采面进行强化支护。

4、一旦发现来压征兆,及时撤出工作面所有人员至风机巷支护完好的安全地点,并向调度汇报,待顶板稳定经值班队干(或值班长)、安全员一同巡检无隐患后,方可进入采场作业。

(二)过断层及顶板破碎时的顶板控制:

1、备齐足够的坑木、楠竹跳板及单体支柱,以便随时调用。

2、将炮眼间距缩小为0.6~0.8m,每眼装药量降至0.2kg,将顶眼至顶板的间距增大200~400mm,放炮前,对采面所有支柱重新注液紧柱。

3、一次放炮个数不超过3个,每次炮后及时恢复放炮打脱的支柱,并用“一梁二柱”形式支护好放炮新暴露的顶板,且冒落空间用坑木或楠竹跳板背顶严实,支护好顶板后,方可放下一组炮。

4、工作面遇断层及破碎带时,该区域内的支护形式(戴帽点柱),立即改为“一梁二柱”(单体液压支柱+1.6m、Φ≥200mm的半圆木)护顶,其棚距为0.65m,;

断层面以斜撑形式强化支护。

(三)软底支护措施

若单体支柱插底量≥100mm或泵压足够,但工作面支柱的初撑阻力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1、基本支柱根根穿铁鞋,其规格为:

厚=300×

200×

2、确保泵站压力≮18Mpa,支柱注液时直至不能再升为止。

(四)工作面末采的顶板控制:

1、严格控制工作面推进度,根据采止线位置合理调控采场位态;

2、到达采止线停采后,将工作面支护缩小至最小控顶距,上齐所有支柱,并在煤壁侧支设一排柱距≯1.5m的贴帮戴帽单体支柱;

3、工作面回撤前,必须更换所有失效柱、梁,并对所有单体支柱进行注液加固,以确保采面有足够的支护强度,同时在风巷备齐数量足够的坑木。

第三节机巷、风巷及端头顶板支护

一、工作面机巷、风巷的顶板控制

(一)超前支护和机、风巷维护

1、机、风巷超前支护

自工作面煤壁以西10m范围采用双排带帽单体液压支柱加强支护,10~20m段采用单排戴帽单体液压支柱加强支护,柱距1.0m,人行道净宽≮0.7m,巷高≮1.6m。

其具体支护参数详见3-3-8所示。

2、机、风巷维护

①回采过程中,必须加强机、风巷及安全出口维护,使机、风巷煤壁超前20m范围内支护完整无缺。

②机、风巷从采场煤壁至放顶线之间均必须保留原巷的支护和超前支护,但撤除采面侧棚腿,在撤除棚腿之前,先在采面侧掺设一对交替前移的抬棚(顶梁长2.6m的11#矿工字钢),托牢原巷三节棚顶梁,要求顶梁上背接牢实。

③风、机巷尾部挡矸密集沿真倾方向布置,密度不少于4根/m。

④机巷放顶线至机尾段:

除保留原巷的支护和超前支护外,另在原巷上帮采场硬底上(上帮棚腿脚窝以上不大于0.5m位置)支设一排走向挡矸密集,并用斜撑戗棚进行加固。

⑤回采期间,每班落实专人对机、风巷支护进行全面检查加固、维护,一旦发现隐患,必须立即处理。

⑥在回采过程中,若风巷出现顶板维护困难,可视现场具体情况,采取上出口留墩方式进行回采,具体要求另补措施。

3、机、风巷回撤

(1)当顶板压力小,且顶板完整、稳定时,采用人工远距离回撤;

当顶板压力大、顶板松软破碎时,只准采用回柱绞车远距离回撤。

(2)回撤前,必须先由外向里敲帮问顶,找净危岩活石,同时检查加固原支护,并掺好临时护身支柱,维护好安全退路,保证退路安全畅通。

回撤时,在专人看安全的情况下,用单体支柱托起待回支架的顶梁,人工掏出棚腿柱窝,用扒柱器或回柱绞车拉出棚腿,然后人员站在安全地点,远距离卸压单体支柱,待顶板冒落稳定后,用长柄工具取出单体和顶梁。

(3)用回柱绞车回撤时,必须严格按《绞车回柱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

(二)机巷管理

1、机巷沿空护巷顶板管理

(1)机巷必须按由西往东的顺序用戴帽木点柱逐根替换单体、支设好沿空护巷,若煤层顶板松软、破碎时,则采用木“一梁二柱”替换,净高不小于2.0m,棚距1.0m,帮顶必须用排柴背接严实。

(2)清净巷內浮煤(矸),确保巷道断面不小于4.0m2。

(3)撤溜子至工作面下煤眼处,且撤下的溜槽及时转运走。

(4)机巷溜子、单体支柱滞后于煤壁的距离不得大于20m。

(5)机巷用木点柱或木“一梁二柱”替换后才准回撤单体支柱。

2、机巷滞后段单体回撤

(1)回撤前,先敲帮找顶,清净巷内浮矸,使巷道高、宽达到要求。

(2)回撤单体支柱时,视待撤位置巷道顶板状况决定是否采取木点柱替换(现场值班队干负责),若顶板完整、稳定时,则不采用木支柱替换;

若顶板压力大或顶板有断裂线时,则采用戴帽木点柱替换(柱距1.0m);

若煤层顶板松软、破碎时,则采用木“一梁二柱”替换(棚距1.0m)。

要求:

①柱脚必须挖至实底,且保证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