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0436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5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全国卷解题技巧.ppt

历史全国卷高考选择题解题技巧,高考选择题题量与分值;,分析:

题量少,分值高,风险大。

指导思想:

高度重视,“得选择题者得天下”。

12x4=48,一、解决方法(选择题要拿高分),1.掌握历史史实(背)2.掌握审题、解题方法技巧3.精品题目,多练精评,提高训练效率(做),错题归因(主要有四)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二思维不全,错误连连三技巧不熟,跌跌撞撞四心态不稳,前功尽弃,二、题型分析与技巧,【题型特征】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1.读:

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

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3.联: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4.析:

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解题技法】,注意:

浓缩材料找大意,强调题干与选项的完全对应,(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

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材料信息强调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实质上是在肯定小农经济对农耕的促进作用,因此农业收益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所以C项正确。

春秋末年,铁犁和牛耕的出现,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A项表述与材料因果关系颠倒,故排除。

农业收益的增加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出战国时期农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

小农经济规模小且脆弱,再加之土地私有易导致土地兼并,从而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增长,故D项错误。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汉代政治制度。

据材料信息可知,年幼的皇帝往往封外戚(舅舅、外祖父)为列侯,用他们来辅政,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这正说明了皇帝的母亲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符合题意。

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表明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但并未说明重用外戚是为了抑制相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反对外戚干政,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题型特征】

(1)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的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1“三看”看表头及出处:

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看表格中的项目:

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具体操作: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解题技巧】,(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材料反映了从唐朝到清朝河南地区的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的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说明自唐代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随之发生南移,故B项正确。

理学兴起于河南,故A项错误;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

从图表可以看出,在“一五”计划(19531957)期间,中国钢、生铁和发电量的增长率大大超过英、美两国,这是因为中国在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情况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

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而军备竞赛等促进了重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急躁冒进出现于“大跃进”期间,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下图反映的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的比例。

该图说明当时英国A.大力加强资本输出B.禁止粮食和原料出口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D.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显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进口商品主要以原材料和食品为主,出口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表明英国工业化水平高,依赖世界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排除答案BC,故正确答案D。

大力加强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事情。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2007全国卷文综21)图6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解析B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

依据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故B项为正确答案。

【题型特征】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地图、历史照片、图片或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

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解题技巧】1.“四审”:

审时间和空间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2.对被选项要“三判”:

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

是要以图补文;是要以文补图;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

D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使用丝帛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使用铜钱货币,岭南和河西走廊地区使用金银货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改朝换代非常频繁,因此很多地区拒绝使用铜钱,而金银和实物则不会因改朝换代而产生损失。

因此,使用铜钱的地区是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地区,故D项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难移,直到两宋,江南经济才超过北方,所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B项错在“发展速度最快”上,C项无法通过货币的使用得出。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

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

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解析C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司法公平原则。

双眼蒙布所体现的是司法公正的原则。

法官审案主要依据法律判断,而非道德良知,故A项错误;法官审案侧重听取证人证言或遵从民众意愿,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B、D项错误;正义女神双眼蒙布体现出,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故C项正确。

【题型特征】其特点是:

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政治影响”、“本质”等。

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解题技法】1.排除法:

排除错误的、不够严密的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2.比较分析法:

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

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范围过大”“过于间接”等。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良二千石(郡太守)”是指称职的郡守,材料强调地方官员的贤明对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此治国理念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后来帝王传承的是汉宣帝重视地方官员贤明的治国理念,未涉及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延续性,故C项错误;D项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巧】1.认真审读题目:

弄清题意究竟是让“求同”还是让“识异”2.明确比较对象:

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表1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解析B由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故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与表1不符,故A项错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从表1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以及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故C、D项错误。

(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五四运动时期,国人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族意识普遍增强,即民族觉醒程度提高;民族觉醒的程度不同又导致群众参与度不同。

“公车上书”只是少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参与其中,而五四运动是学生、工人、商人等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

故A正确,BCD三项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并非主要因素。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技巧】注意:

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

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谁是因谁是果;方法:

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

在前者一定是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2014新课标全国卷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B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综合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戊戌变法前许多维新思想家提出变法主张,其中核心问题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这些实质性的大变革会有巨大的阻力,因而需要从小的改制突破,以动员更多的人支持改革,为核心改制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故宋恕和康有为均提出“易西服”,B项正确。

A、C、D项题干中均未体现。

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特点: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

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

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解题技巧:

理解材料或课本上的历史概念进行判断,(2010大纲全国卷22)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

这表明,该共同体是()A政府之间的合作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C企业之间的联合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战争问题。

煤钢是重要的战争资源,将六国的煤钢置于一个独立的、超越国家的组织管理之下,有利于欧洲的联合自强,迈出了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

材料中“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说明其是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特点:

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以及历史结论等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评价型选择题,(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A本题考查宋代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

题干材料反映了与沿海经济有关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官方)认可,这正说明了东南沿海经济日益受到统治者重视,其社会影响力也必然因此上升,故A项符合题意。

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C项错误;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组合型选择题,特点:

组合型选择题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它的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知识点多,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

【题型特征】逆向型选择题,就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的选择题,也称为否定选择题。

此种题型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

该题型结构特点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纵观20102015年全国卷,此类选择题尚未出现。

历史全国卷高考主观题解题技巧,一、基本机构两大部分1.材料:

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

主要有五大类:

(1)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

(2)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4)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5)综上,简述的启示(或得出认识)。

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二、答案类型两类分法1.据答案来源分

(1)来源于材料的答案:

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2)来源于课本的答案:

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

(3)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

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2.据答案内容分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

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

如:

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

(2)开放性答案:

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

如:

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二、解题技巧三个环节1.读解题的基础

(1)读设问一是粗读,大致了解所需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二是精读,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

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

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

表述为:

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题要求:

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核心词(答题语):

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限定词:

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1.依据设问类型,确定答案应该来自课本还是材料:

(1)“根据材料回答”:

概括归纳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教材;(3)“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含图片信息题):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

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5)“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2.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

特别提示,二、解题技巧三个环节1.读解题的基础

(2)读材料读引言(题引):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出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

读材料正文:

读题的核心,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向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

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分号、句号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分号和句号的个数往往意味着材料要点的层次和个数。

读材料出处:

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考试中要高度重视。

2.找解题的关键

(1)阅读全部材料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找出中心,然后围绕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就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

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二、解题技巧三个环节,3.答解题的落脚点规范答题要做到”六化”:

(1)答案要做到“三化”:

要点化、条理化、专业化。

要点化:

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高考阅卷就是看点给分。

二、解题技巧三个环节,条理化:

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一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

先后顺序清晰,层次分明。

专业化:

尽量避免“大白话”,尽可能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

(2)书写要做到“三化”:

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

段落化:

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

每一大问要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问题,防止漏问。

序号化:

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这样答案一目了然。

规范化:

书写要正规,好多省份采用的是网上阅卷的方式,书写潦草更不容易得分,要保持卷面整洁。

二、解题技巧三个环节,特别提示1.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

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影响(评价):

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作用:

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趋势):

由到;越来越等。

2.其他答题基本思路:

(1)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2)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3)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3.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

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