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084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doc

迟子建

一、人物简介

迟子建,女,汉族,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现担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群山之巅》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

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

另有《迟子建文集》出版80多部单行本。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

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

迟子建的作品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

二、主要成就

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一次获得冰心散文奖

一次庄重文文学奖

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一次茅盾文学奖

三、社会评价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具备世俗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正是这些来自生活本身的情感体验传达的真实,来自于作家内心的悲悯情怀,赋予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个作家能够放低姿态,贴近民众,贴近苦难,贴近被遗忘的角落和遗忘的群体,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感召力的悲悯精神。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黑土地小人物形象系列自成谱系。

这些小人物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他们有不同的职业,有种地的、剃头的、弹棉花的、卖报纸的,也有清扫楼道的、唱丧歌的、刻墓碑的、为别人洗衣服的。

这些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隐忍善良又软弱自负,既淳朴坚韧又安于现状。

他们依靠着一种简单的理想生活着,生活中的一点不幸都能给他们以致命的打击。

迟子建在作品中写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世俗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为他们书写立传。

迟子建赞扬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乐观的品质,用宽恕之心来对待他们的自负、狭隘等弱点,用爱意抚慰他们生活的苦难和不幸,用温情批判他们人性恶的抬头。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甲)

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①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

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

我刚好也在那里讲课,得以相识。

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

天凉时,他披着一件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

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②我曾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

王国祥离去了,花园中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

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苍凉之情,可想而知。

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③但他还是爱花的。

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

“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眼神是怜惜的。

三月三,大家到崂山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

我看了一眼,便说:

“这是芍药。

”白先生走过去,大叫:

“不是芍药,是牡丹啊!

”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不一样。

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

白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

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

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

“不得了,不得了!

”  

④今年夏天酷热难当。

这时,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

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

⑤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的诗集取下阅读。

愁予先生的诗,韵律优美,婉约惆怅。

愁予先生爱酒。

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

他先是给我叫了杯鸡尾酒,然后又拉我进“冰屋子”,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中,品尝威士忌。

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

有一天晚上,他请我到他寓所去坐坐,一进去,他就举着一瓶酒对我说:

“这是金门高粱酒,给你准备的,你带回哈尔滨吧!

”我说我从香港出发,还要到北京开会,托运酒又麻烦,不如喝掉。

愁予先生豪爽地说:

“就听你的。

”梅芳女士早已准备了几样下酒菜,我们围聚到桌旁,喝酒谈天。

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

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

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

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

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⑥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

“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彳亍走来。

”他写“塔”:

“塔,乃天问的形式吗?

”他写微醺:

“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微醺是左手二指拈花,右手八指操琴;微醺,抬头满天的灯,低头满座的美人”,他写花:

“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

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⑦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

“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

”聂华苓叫道:

“很对很对!

⑧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

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所致的。

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

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

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作结:

我们常常去寺庙

常常去无人的海滩

常常去上坟

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

(乙)

诗意与温情——读《迟子建散文》

梁海

①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时,那种温馨、恬静,还有里尔克式的“还乡”,都放射出穿透时空的光辉,带着精神的圣洁照亮了我的心田。

②迟子建的散文执着于一个主题——诗意和温情。

她一次次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用那充满灵性的笔拨开阴霾,在生活的边界和存在的缝隙中,捕捉着温情而诗意的光亮。

她的散文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对人间亲情的眷恋。

《灯祭》《我的世界下雪了》《伐木小调》《两个人的电影》等作品,推开了我们那扇早已被世俗尘封的记忆之门,让我们在山间林谷的茅屋中聆听夜晚的溪水潺潺,在月光如水的倒影中品味清幽的夜色,在暮色的余晖中感受亲情的温暖……这些曾经离我们近在咫尺的温馨,如今却如童话般遥不可及。

迟子建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

③迟子建的文字并不总是徘徊在记忆的长廊中,对于现实她也始终未曾忘怀。

那些叙述各地见闻的游记,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自然风光、民情风俗,而且往往在不经意的瞬间道出了生命箴言。

她对形而上的构建,并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浅薄卖弄才情。

这使她的散文明显有别于小资做派,显得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

她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化到大千世界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④迟子建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她带着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光明与黑暗的无间之隙寻找灵魂的安居之所。

在故乡失眠的长夜中,大自然抚慰了她失去爱人的痛苦,“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

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在与母亲旅游的途中,她体会到“其实风雨也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甘霖,它可以升华苦难、化解悲伤,教人以慈悲心对待尘世的荣辱。

人生哪有一路的晴朗?

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

”的确,生活总是以残缺的形式表现出与理想状态的距离。

正是从这些不尽如人意的乖违中,作家以温情的笔触,让我们在晦暗之中读出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以及那种永远以不屈的勇气构筑起的希望和信念。

⑤我想,迟子建笔下的温情和诗意,表现出了作家的责任感和写作伦理。

在我们这个时代,温情和关爱这些闪烁着诗意光芒的东西,比批判和针砭更能够给予人们挣脱阴郁的希望。

正是在人性温暖的理想支撑下,迟子建让我们看到了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精神的光辉。

1.下列说法与甲、乙两篇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白先勇不喜欢看风景,也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只有樱花与牡丹才能引起他的兴趣。

B.郑愁予爱酒,酒后能出口成诗,是个热情而又风雅的人。

C.迟子建觉得自己文化底蕴不足,境界不够深远,所以写不出有大品格的作品。

D.梁海感受到迟子建散文中的诗意和温情照亮了自己的心田,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2.迟子建的散文有哪些特点?

请根据乙文概括回答。

3.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很精妙。

请品析甲文第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其表达上的妙处和丰富的意味

4.甲文题为“看花的姿势”,请你细读全文,说说“看花的姿势”在文中的含义。

5.乙文中第④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6.甲、乙两文的起笔十分相似。

乙文是读后感,用“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时……”来开头,显得自然恰当。

甲文为什么也会用类似的“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这样的开头?

谈谈你的理解。

7.乙文第②段画线处说:

“迟子建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

”迟子建是这样,白先勇、郑愁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根据甲文的相关内容简要说说:

白先勇是怎样“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好时光悄悄溜走

迟子建

十年以前,我家还有一个美丽的庭院。

庭院中种花,也种树。

树只种了一棵,是山丁子树,那树秋季时果子成熟为红色,满树的红果子就像正月十五的灯笼似的红彤彤醉醺醺地在风中摇来晃去。

花种的可就多了,墙角、障子边到处种满了扫帚梅、罂粟、爬山虎、步步高、金盏菊等等。

那庭院的西南角还悬着一个鸡架,到喂食的时候它们就将头伸出来,鸡槽上横着许多毛茸茸的脑袋,一顿一顿的,看起来充满了无穷的生气。

十年以前我家的房屋是真正的房屋,因为它和土地紧紧相连。

不像现在的楼房以别人家天棚作为自己的土地。

十年以前的房屋宽敞而明亮,屋子里阳光充足。

待到夜晚,若外面有好看的月亮的时候,便可以将窗帘拉开,那么躺在炕上就可以顺着窗子看到外面的月亮,月光会泻到窗台上,炕面上,泻到我充满遐想的脸庞上。

我家有三片菜园,一片自留地。

有两片菜园围绕着房子,一前一后。

另外一片菜园离家大约有七八百米的路程,不算远。

还有一片广大的自留地,它离家很远,远到什么程度呢?

骑着自行车一路下坡地驰去也要用十几分钟,若是步行,就得用半个小时了。

不过找从来没有在半小时之内走完那一段路程,因为我总是走走停停,遇到水泡子边有人坐在塔头墩上钓鱼,我便要凑上去看看钓上鱼来了没有。

要是钓上来了则要看看是什么鱼,柳根、鲫鱼、还是老头鱼。

有时还去问人家:

“拿回去炸鱼酱吗?

”我最喜欢吃鱼酱。

我的骚扰总是令钓鱼人不快,因为我常常不小心将人家的蚯蚓罐踢翻,或者在鱼将要咬钩的时候,大声说:

“快收竿呀,鱼打水漂了!

”结果鱼听到我的报警后从水面上一掠而过,钓鱼人用看叛徒那样的眼光看着我。

那么就识趣点离开水泡子接着朝前走吧,结果我又发现草甸子上那紫得透亮的马莲花了。

我便跑去釆,采了这棵又看见了下一棵,就朝下一棵跑去,于是就被花牵制得跑来跑去,往往在采得手拿不住的时候回头一看,天哪,我被花引岔路了!

于是再朝原路往回返,而等到赶到自留地时,往往一个小时就消磨完了。

十年以前,我家还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那时祖父和父亲都健在。

祖父种菜,还养着许多鸟和两只兔子。

父亲在小学当校长,他喜欢早起,我每次起来后都发现父亲不在家里。

他喜欢清晨时在菜园劳作,我常常见到他早饭回来的时候裤脚处湿淋淋的。

父亲喜欢菜地,更喜欢吃自己种的菜,他常在傍晚时吃着园子中的菜,喝着当地酒厂烧出来的白酒,他那时看起来是平和而愉快的。

他习惯称我姐姐为“大小姐”,称我为“二小姐”,有时也称我作“猫小姐”。

逢到星期天的时候,我和姐姐的懒觉要睡到日上中天的时刻了,那时候他总是里出外进地不知有了多少趟。

有时我躺在被窝里会听到他问厨房里的母亲:

“大小姐二小姐还没起来?

”继之他满怀慈爱地叹道:

“可真会享福!

十年以前我家居住的地方那空气是真正的空气,那天空也是真正的天空。

山永远都是美的。

春季时满山满坡都盛开着达紫香花,远远望去红红的一片,比朝霞还要绚丽。

夏季时森林中的植物就长高了,都柿、牙各达、马林果、羊奶子、水葡萄等野果子就相继成熟了。

我喜欢到森林里去采它们,采完以后就坐在森林的草地上享用。

那时候阳光透过婆娑的枝叶投射到我身上,我的脸颊赤红赤红的,仿佛阳光偷来了世界最好的胭脂,全部涂在我的脸上了。

秋天来到的时候,蘑菇就长出来了,那时候我就会随父亲到山上去捡蘑菇。

我喜欢那些毛茸茸、水灵灵的蘑菇密密地生长在腐殖质丰富的林地上,那些蘑菇就是森林的星星。

家乡的冬天实在太漫长了。

漫长得让我觉得时间是不流动的。

雪花一场又一场地铺天盖地袭来,远山苍茫,近山也苍茫。

森林中的积雪深过膝盖,那时候我们就进山拉烧柴,随着父亲在林子中穿梭着。

在山里,若是不加紧干活,那么就觉得身上冷得受不住了,这时父亲会给我笼起一堆火来,所以我上山时就常常用破棉絮包上几个土豆,将它放入火中,等到干完活装好车将要下山的时刻,就蹲在雪地上将熟透的土豆从奄奄一息的火中扒拉出来,将皮一剥,香气就徐徐散开了。

吃完了土豆,身上有了温暖和力气,那么就一路不回头地朝家奔。

那时,手推车顶上常常放着一根大桦树枝,遇到大下坡的时候,就将树枝放下来,用棕绳拴在手推车后面。

我坐在树枝上,树叶刮起的雪粉喷得满脸都是,我和树枝就像一片云似的轻盈地飘动着,我便会大声呼喊着:

“真自由啊!

十年一晃就过去了。

十年后的晚霞还是滴血的晚霞,只是生活中已是物是人非了。

祖父去世了,父亲去世了。

我还记得一九八六年那个寒冷的冬季,父亲在县医院的抢救室里不停地呼喊:

“回家啊,回家啊……”父亲咽气后我没有哭泣,但是父亲在垂危的时候呼喊“回家啊”的时候,我的眼泪却夺眶而出。

十年后的我离开了故乡,十年后的母亲守着我们在回忆中度着她的寂寞时光。

我还记得前年的夏季,我暑假期满,乘车南下时,正赶上阴雨的日子。

母亲穿着雨衣推着自行车去车站送我。

那时已是黄昏,我不停地央求她:

“妈你回去吧,路上到处是行人。

”“我送送你还不行吗?

就送到车站门口。

”“不行,我不愿意让你送,你还是回去吧。

”“我回去也是一个人待着,你就让我溜达溜达吧。

”我望着雨中的母亲,忽然觉得时光是如此可怕,时光把父亲带到了一个永远无法再回来的地方,时光将母亲孤零零地抛到了岸边。

那一刻我就想:

生活永远不会圆满的。

但是,曾拥有过圆满,有过,不就足够了吗?

当我将要放下笔来的时候我想,待我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时,我的回忆是否仍然是这样美好呢?

但愿那时我会平静地站在西窗前,望着落日轻轻吟唱我年轻时就写下的一首歌:

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曾有过好时光。

那森林中的野草可曾记得,

我曾抚过你脸上的露珠。

啊。

当我抚弄你脸上露珠的时候,

好时光已悄悄溜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遐想(_________)②脸颊(________)③奄奄一息(________)④桦树(________)

2.十年美好时光悄然而逝,当作者回顾往昔岁月时,有哪些快乐的往事留在了记忆深处?

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迟子建的语言细腻温婉,冲淡平和,文字中蕴含深情。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那时候阳光透过婆娑的枝叶投射到我身上,我的脸颊赤红赤红的,仿佛阳光偷来了世界最好的胭脂,全部涂在我的脸上了。

4.回首往事时,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了自己的父亲。

正是因为对父亲的无限怀念,让作者更加留恋那段好时光。

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的印象。

(至少两点)

5.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后花园,那是一方净土,用以安放灵魂修养身心。

作者十年前的那段生活便是她心灵休憩的后花园。

领略了作者诗情画意的生活后,你如何理解文章题目“好时光悄悄溜走”的含义?

(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寒夜生花

迟子建

①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摄氏三十七八度之间。

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

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过年。

②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③是霜花!

④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

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摄氏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⑤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

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

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

你问霜花中有没有人?

答案是肯定的。

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

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⑥霜花的世界时变幻无常的,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

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就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

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⑦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

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

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

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

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

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梦似幻。

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⑧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

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

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⑨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

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

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

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

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

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⑩2012龙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近霜花,仔细地闻。

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

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吗?

(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12日,有改动

【注】迟子建:

生于黑龙江漠河。

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

2002年丈夫因车祸去世。

1.请分点概括文中“霜花”的特点。

2.第②③段能否作以下修改?

为什么?

原句:

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是霜花!

改句:

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霜花。

3.第⑦⑧段按什么顺序描写霜花的?

可以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认真阅读⑨⑩两段文字,说说“霜花”对作者来说有哪些特殊意义。

迟子建

一、人物简介

迟子建,女,汉族,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现担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群山之巅》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

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

另有《迟子建文集》出版80多部单行本。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

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

迟子建的作品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

二、主要成就

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一次获得冰心散文奖

一次庄重文文学奖

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一次茅盾文学奖

三、社会评价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具备世俗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正是这些来自生活本身的情感体验传达的真实,来自于作家内心的悲悯情怀,赋予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个作家能够放低姿态,贴近民众,贴近苦难,贴近被遗忘的角落和遗忘的群体,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感召力的悲悯精神。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黑土地小人物形象系列自成谱系。

这些小人物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他们有不同的职业,有种地的、剃头的、弹棉花的、卖报纸的,也有清扫楼道的、唱丧歌的、刻墓碑的、为别人洗衣服的。

这些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隐忍善良又软弱自负,既淳朴坚韧又安于现状。

他们依靠着一种简单的理想生活着,生活中的一点不幸都能给他们以致命的打击。

迟子建在作品中写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世俗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为他们书写立传。

迟子建赞扬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乐观的品质,用宽恕之心来对待他们的自负、狭隘等弱点,用爱意抚慰他们生活的苦难和不幸,用温情批判他们人性恶的抬头。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甲)

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①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

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

我刚好也在那里讲课,得以相识。

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

天凉时,他披着一件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

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②我曾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

王国祥离去了,花园中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

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苍凉之情,可想而知。

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③但他还是爱花的。

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

“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眼神是怜惜的。

三月三,大家到崂山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

我看了一眼,便说:

“这是芍药。

”白先生走过去,大叫:

“不是芍药,是牡丹啊!

”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不一样。

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

白先生自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