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088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docx

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缺答案

2019-2020年高三第2次联考语文试题缺答案

说明:

1.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卷和作文纸上。

3.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否则视为无效答案。

4.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卷和作文卷分开交回给老师装订。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商贾/余勇可贾菱角/棱角皴裂/逡巡

B.肄业/驷马难追流淌/徜徉攒聚/积攒

C.揣度/度德量力蒿草/枯槁毗连/纰漏

D.拾掇/拾级而上龌龊/优渥篆书/椽子

2.下面一段文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形成惩腐高压态势,重点在于“三度”——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查处速度、对不正之风保持零容忍度。

查处速度决定遏止程度。

坚持“露头就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腐败者没有机会撑开“保护伞”,没有时间掩盖和外逃,浇灭“看着别人有惊无险,自己也会没事”的侥幸心理,让想“捞一把”的人,结果“捞”到一副手铐。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需要汲取人民的力量,令腐败分子无所遁形。

A.遏止B.保护伞C.过街老鼠人人喊打D.无所遁形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的态势,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B.要学好语文,必须重视阅读,而我们往往只是强调做题,其实,题目即使训练得再多,也是得不偿失的。

C.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研究发展部、卫星应用系统部等部门共计300余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博士生及部分本科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

D.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专家建议,在尚无有效的禽流感疫苗的条件下,应采取迅速隔离疫区、尽快扑杀病禽、及时发现疫情等措施来控制禽流感的蔓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1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2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3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4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5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6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

A、①④⑥⑤②③B、①⑥③⑤②④C、③⑤⑥①②④D、③⑥①⑤②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

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

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矣。

与人交,无畛城①;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

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

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

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

家贫,以授经为业。

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

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

今竟死于外。

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

尤喜诗。

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

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

“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

如吾等者,岂宜至此!

”时形诸感叹。

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

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

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

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

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

居无何,足大愈。

适吴氏来请,遂去。

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

到洲五十日而卒。

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

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

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

“天无眼矣!

”呜呼!

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注]①畛城:

范围,界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赀:

资财

B.不敢犯;犯之亦不校 校:

计较

C.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遇:

待遇

D.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恨:

遗憾

6.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与人交,无畛城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

B.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

C.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以山多峻岭,不可骑。

D.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家人唯吾母事之谨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A.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B.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C.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D.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戴氏家族世代讲究孝悌之义,勤勉劳作,在乡里被人称道。

县里的官员常去戴家赠送财物表达问候,借以教诲县邑里的百姓。

B.戴氏家族至戴硕一辈,家道中落,戴硕只能以授徒授经为业,经常在异乡谋生,可是家境依然贫困。

C.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历尽坎坷,所以,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文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时穷困忧患,又客死他乡。

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愧悔和悲痛之情。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

(3分)

②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4分)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先君忠厚的例子。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7分)

送春

朱弁①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②。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注】①朱弁(biàn):

曾于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天出使金国,因坚持正义,不受威胁利诱,被金国拘留北方达十五年之久。

此诗即为他被拘时所作。

②褚衣:

棉衣。

(1)诗歌中北方的“春天”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2)在尾联中,诗人为何“无别语”“羡君”?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道计分)(6分)

(1)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

(韩愈《师说》)

(3)但见悲鸟号古木,。

,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青春创作:

从伤痕美术、残酷青春到卡通绘画

①自1919年“五四”运动后,“青年”一词开始在中国被普遍使用。

“青年”自20世纪伊始就伴随着革命的浪潮与政治的影响,它因此和青春、冲突、流血、牺牲、热情联系到一起。

②在上世纪70年代,“伤痕文学”成为主导大陆的文艺思潮。

刘宇廉、陈宜明、李斌于1978年至1979年根据卢新华的小说改编并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张志新》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成为“伤痕美术”的发轫之作。

紧接着,张红年的油画《发人深思》、《那时我们正年轻》,何多苓的《青春》、《春风已经苏醒》等作品都成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品。

直到高小华创作了《为什么》,似乎为那一代年轻人的困惑发出了心灵深处的呐喊。

  ③从90年代初崛起的“新生代”画家开始,对于青春的描述是画面中弥漫的一股百无聊赖的情绪。

刘小东的油画《烧耗子》中,两个男青年满不在乎地望着地上一只被烧得奄奄一息的耗子,代表了一代青年的失意与虚无的态度。

尹朝阳创作了大量关于青春感伤的主题绘画,他的“青春远去”系列刻画了“70后”共同的精神体验。

他的画面特意处理成老照片式的灰色调,赤裸身体的青年男女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乌托邦式的美好与安宁的气息。

此外,还有一些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也可归类于这类主题作品。

与“伤痕美术”相比,90年代的残酷青春绘画虽然不是直接地进行社会批判,但也并非是太平盛世图景的歌颂,在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中仍然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这种青春残酷的体味并没有消散,而好像成为萦绕在画面上空的幽灵,一直提醒着人们:

青春并不全是美好。

  ④自2000年以来,“青春”一词好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爱情公寓》、《北京爱情故事》等大量表现青年人生活现状的影视剧火爆荧屏。

一时间,“80后”也被人们老话重提,当年人们眼中的“小太阳”、“小月亮”们现在的生活如何?

他们又在经历着怎样的青春?

显然,这一系列电视剧瞄准了时代的脉搏,也戳中了人们的心理。

尽管剧中情节被批“并不符合‘80后’的真实生活状态,也不具有普遍性”,但这个注重以自我为中心、有着为理想而奋斗的热情的群体引发了人们对“青春”的重新定义。

  ⑤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完成了从注重观念到重人生观察的转变,那么,出生于1980年后的一代青年艺术家则转向对抒发自我情怀的思考。

从小看进口卡通片成长起来的“80后”也被称为“卡通一代”,童年时的视觉体验影响了这代人长大后的视觉经验。

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卡通形象为创作主题的青年艺术家。

这类作品大都色彩艳丽,人物有着千篇一律的大眼睛和看不出喜怒哀乐的表情,有着工业化生产的质感,游离于真实与虚幻之间。

更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关乎恐惧、体验、无奈、迷失、物质、焦虑、疏离等关键词。

“80后”艺术家对于他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哲学家一般的冷静审视。

他们似乎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分裂、不确定性以及对一切普遍的或总体化的话语不信任。

在大陆,“8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与二战后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有所类似却又有绝对的不同。

尽管他们同样讨厌机器文明,但中国的“80后”并没有对权威和主流文化发起激烈挑战。

他们更关注自身的生活、周遭的环境、所处的社会,带有一种任性、自我的小情绪的宣泄。

⑥有人问日本漫画家井上雄彦,为什么《灌篮高手》的大结局不让湘北篮球队夺冠?

他的回答意味深长:

“青春的梦想总是不完美的。

”也许这句话正中青春的本质,青春总会逝去,并不那么完美的青春才是最令人心动的。

(文章《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案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伤痕》、《枫》、《张志新》、《发人深思》、《那时我们正年轻》、《青春》、《春风已经苏醒》、《为什么》等作品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表现了那一代年轻人心灵深处的困惑。

B.90年代的残酷青春绘画并没有直接批判社会,但是仍然用一种淡淡的伤感来提醒着人们:

青春并不全是美好。

C.《奋斗》等一系列电视剧的情节曾被批“并不符合‘80后’的真实生活状态,也不具有普遍性”,但瞄准了时代的脉搏,也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能引发人们对青春的思考。

D.“80后”青年艺术家作品的人物的表情和质感,游离于真实与虚幻之间,体现出对于他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哲学家一般的冷静审视。

E.“8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更关注自身的生活、周遭的环境、所处的社会,更自我。

与二战后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一样没有对权威和主流文化发起激烈挑战。

13.下列对“青春创作”的说法,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谢南星的《令人讨厌的寓言图像》系列创作于1998年,强调了梦境般的场景与噩梦般的荒芜感,可以归类为“残酷青春”作品。

B.杨勇的摄影作品《青春残酷日记》反映了敏感的年轻人对都市生活环境的变迁所呈现出的迷茫与孤独的情绪,可以归类为“残酷青春”作品。

C.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以写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又脏又臭的收粪农民,农民苍老的面孔满是皱纹,可以归类为“伤痕美术”作品。

D.江衡的新作品《美女·鱼》系列,人物表现出充满锐气的酷感,带有一种任性、自我的小情绪的宣泄,可以归类为“残酷青春”作品。

14.根据文意,“青春创作”的三个主要阶段在创作内涵上有何异同点?

(4分)

15.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井上雄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母亲石

梁衡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

“你能不能不走?

”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

“肚子饿了吧?

”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

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

“饿了吧。

我马上去下面。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

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

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

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

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

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

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

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

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16、文章写了“我”的母亲的哪些事情?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4分)

17、说说划线句子“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在文中的含义。

(5分)

18、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当今社会,你认为儿女们怎样做才是“孝顺”?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超六成网友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

《环球》杂志记者王宁实习记者汤辉

①新能源汽车近期的迅猛发展令人瞩目,而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兴趣也让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有专家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到2015年,可达到同类车型总销量的1%左右,迎来第一波产业化高潮。

《环球》杂志联合搜狐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网友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

但也有专家表示,消费者现阶段对新能源汽车不宜过分乐观,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占领市场尚需时日。

②在调查中,网友对于“如果有买车计划,你是否会考虑新能源汽车?

”这个问题,选择“继续观望,暂时不会购买”的人占38.27%,选择“不会”的人占23.82%,“无所谓”占1%,而选择“会”的人有36.91%。

③亚太电动车协会执行委员周鹤良告诉《环球》杂志,有接近40%的人选择继续观望,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其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他们选择观望符合市场规律,“不可能也不需要所有人都来买新能源汽车”。

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杨嘉林则表示,从他在国外观察的结果来看,国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令人惊讶,因为存在电池、充电等各种问题,新能源汽车在其他国家受到的关注依然远不如传统汽车。

④在调查中,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理由,排第一的是“油价太贵”(48.35%),其次是“环境持续恶化,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30.51%),再次是“政府政策倾向,补贴较高”(18.21%),最后才是“时尚前卫,引领潮流”(2.93%)。

而不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理由则包括:

配套设施不完善,充电困难等”(35.22%),“新能源汽车目前价格相对偏高”(32.02%),“担心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不过关”(31.08%),以及“其他”(1.67%)。

专家认为,这些期盼和顾虑都是有其理由的。

⑤周鹤良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把普通大众挡在门外的主要原因:

包括昂贵的价格(一般比普通汽车贵30%),售后服务不到位、可靠性差、事故率比较高、寿命周期短等问题,让很多消费者有后顾之忧。

杨嘉林说“新能源汽车目前面临的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找到可以大规模提供的新能源”。

他认为,目前的厂商只是单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实现了突破,甚至成功地进行示范运行,但并没有解决能源供应问题。

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计划不建立在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基础上,将会把汽车企业置于危险的境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也许会领先,但主流产品没有竞争力,导致相关企业破产。

⑥但尽管有许多问题,消费者依然对新能源汽车的前景较为乐观,有34.43%的网友表示“非常乐观”,而有26.48%的网友表示“比较乐观”,选择“一般”的网友占到26.27%,而选择“不看好”的网友则只占到12.82%。

⑦专家表示,从长远发展考虑,电池汽车,包括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一个可能的方向,虽然不是唯一可能的方向。

杨嘉林告诉《环球》杂志,由于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前景不明朗,电池汽车不能大规模生产销售。

在清洁电力大规模供应前的数十年内,电池汽车对节能减排不能发挥主力作用。

所以他认为,谈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目前在中国时机还不成熟。

⑧现阶段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对其发展前景有一定促进作用,周鹤良介绍说,现在国家补贴6万,地方补贴6万,25万的车子需要自己出13万,这个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

其他配套问题依然需要重视。

他建议,政府在采购公务车时,如果能带头购买电动汽车,将会起到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国家公务用车应该鼓励电动车。

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校车也可以考虑电动汽车。

此外,国家可以给民营企业一定政策倾斜,强化其对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和保养修理等。

“需要整合政府、社会、百姓等多种因素,给新能源汽车予一系列的保护。

(选自《环球》2012年第6期,有改动)

19.这篇文章对哪些问题展开了调查?

综合调查问题得出的结果是什么?

用简要的语言分点作答。

(4分)

20.调查报告运用材料说明观点,或用典型事例,或用对比方法,或用准确数字。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哪种方法来表达观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21.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请你结合文本,给政府、企业提些积极可行的建议。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嫦娥三号探月过程的六个阶段。

(6分)

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搭载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升空。

长征三号乙火箭将直接将嫦娥三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三号在接近月球时,主发动机点火减速,以被月球引力捕获进入椭圆形绕月轨道。

之后,嫦娥三号还要进行2次减速,精确进入100公里高度的圆形绕月轨道。

嫦娥三号在圆形轨道上待机,时机适合才能实施月球软着陆。

着陆后,嫦娥三号将与搭载在其顶部的月球车一起开展为期90天的探月任务,包括月面多光谱成像、月基天文观测、月壤结构及成分分析等。

月球车会将相关数据及月表照片传回地球。

①;②;③;

④;⑤;⑥。

23.扩展下面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充实、形象。

要求:

①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②表达某种感悟;③不少于90字。

(6分)

骏马在奔驰。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行走”是人生的常态,也是自然界个体和人类存在的最起码的支撑;“驻足”是人生整个过程中暂时的停下脚步。

在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行走”和“驻足”是两种最基本的生命姿态。

有人说,我们要不停地奔跑,这样才能以行走的状态将生命和社会融合在一起;有人说,我们走得太快了,以致于灵魂都被我们甩在了身后……

以上材料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和看法?

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