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0890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docx

川大考研比较文学复试试题

1997年试题:

比较文学

一.解释(5×6=30)

1.比较文学2.影响研究3.平行研究4.跨学科研究5.诗学

二.简答(2×15=30)

1.民族文学与文化传播2.文学的可比性

三.论述(任选两题)(2×20=40)

1.文学术语的可迁移性

2.简要下列学者的学术贡献(任选一人)艾布拉母斯(M.H.Abrams);巴赫金;刘若愚(JamesY.liu)韦勒克(ReneWellk)

3.浅议庄子的语言观

2001年试题:

一.写出下列人物的一部代表著作(写出该作的中英文名称皆可,每题3分,共15分)。

1.基亚:

2.韦勒克3.王国维4.钱中书5.乐黛云

二:

填空(每题3分,共15分)

1.比较文学早期的两个主要学派是()和()。

2.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时期是()世纪。

3.“比较诗学”一词的英文是()。

4.Multiculturatism可译成中文的()。

5.跨学科研究主要指()。

三.答(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文学的“误读”?

2.什么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四.论述(任选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文化人类学”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影响。

2.浅议“西方中心”与“和而不同”。

3.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发展趋势的看法。

2002年试题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0分)

1.《诗学》2.《诗艺》3.《比较文学的危机》4.《道与逻各斯》

5.《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6.《管锥编》7.《悲剧的诞生》8.《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9.《心理学与文学》10。

《抽象与移情》

二:

名词解释(20分)

1.比较2.文学3.影响研究4.类比研究

三。

判断下列说法的对与否,并简述自己的理由。

(30分)

1.比较文学应注意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技巧。

2.比较文学应注意研究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3.比较文学应注意研究不同国别文学背后的民族精神。

四.试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关系。

(40分)

2008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复试笔试试题(回忆版)

一填空(20分)

1《伊利亚特》中希腊和特洛伊双方武功最厉害的两名战将名字

2/3列举席勒的美学著作和戏剧作品各一部

4《草叶集》作者《白鲸》作者

5列举狄更斯的两部作品

6789《追忆似水年华》作者《等待戈多》作者

10《管锥编》作者

二简答(40分)

1《圣经。

旧约。

创世纪》中的人物形象

2波德莱尔《恶之花》的美学意义

3《罪与罚》中男主人公形象

4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三论述(40分)

1简述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论争的观点,并陈述自己看法

2选一个20世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形象分析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资料格式: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论学派:

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

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

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外国文学史试题

1997年外国文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分,分)

1.荷马式比喻;2.《约伯记》;3.普罗旺斯诗歌;4.玄学奇喻(metaphysicalconceit);5.巴罗克风格;6.拜伦式英雄;7.后期象征主义;8.新小说

二.简答(每题8分,共16分)

1.狄更斯小说的艺术特色。

2.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三.论述(共60分)

1.比较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所表现出的命运观念。

(18分)

2.分析《喧哗与骚动》叙述方式中视点的运用。

(18分)

3.比较俄国文学中描写“多余人”的作品(任选一部)和加缪的《局外人》。

(24分)

1998年外国文学史试题:

一.词语、典故解释(20分)。

1.阿基琉斯的愤怒;2.《新约》;3.神瓶;4.《〈克伦威尔〉序言》;5.再现人物;6.路旁的老橡树;7.死者葬仪;8.葛利高里·麦列霍夫;9.魔幻现实主义;10.莫莉

二.简答题(30分)

1.左拉与自然主义

2.卡夫卡的《变形记》的寓意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多余人形象系列

2.“黑色幽默”的艺术高潮

1999年外国文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骑士文学;2.狂飙突进运动;3.散文体喜剧史诗;4.社会问题剧;5.表现主义

二.简答

1.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主要创作及其艺术风格。

2.《威尼斯商人》的主题

三.论述题

1.圣经与基督教思想对欧洲文学的影响。

2.比较意识流小说的心理描写与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的异同。

2000年外国文学史试题

一.填空(每题分,共分)

1.古希腊著名悲剧诗人()著有《俄底浦斯王》。

在这出悲剧中,悲剧主角由于不可抗拒的命运而杀掉了(),他成了国家的牺牲。

2.但丁的《神曲》以恢弘的气势描写了基督教神话中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其中带领史诗中的但丁下地狱的人是(),带领他进天堂的人是()。

3.《堂·吉诃德》的作者是()世纪的小说家,他在构筑这部长篇小说时借鉴了()的故事结构和叙述方式。

4.歌德的《浮士德》取材于()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是一部著名的浪漫主义()。

5.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的男主人公是(),女主人公是()。

二.名词解释。

(每题10分,共20分)

1.七星诗社;2.狂飙突进

三.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史诗;2.感伤主义文学

四.分析(每题30分,共60分。

报考英美文学方向的做1题和2题,报考俄苏的做1题和3题,报考比较文学方向的做1和2题。

1.试析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悲剧人物哈姆雷特王子的形象,并探讨其悲剧结局的根源。

2.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作品《高老头》中描写了一个外省青年拉斯蒂涅的形象,与巴尔扎克同时代的法国小说家司汤达在其小说中也塑造了一个外省青年于连·索黑尔的形象,试比较这两个人物形象,并分析他们的异同和意义。

3.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中有一些著名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段落,试举几例并加以分析。

2001年外国文学史试题

一.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伤主义;2.湖畔派;3.纯诗;4.跨掉的一代;5.黑色幽默;6.复调小说

二.简析(每题10分,20分)

1.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的悲剧性。

2.莎士比亚《奥赛罗》中伊阿古的性格。

三.论述(50分)

1.卢梭“回到自然”的思想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2.西方现代文学“反英雄”形象与传统文学形象的比较。

2002年外国文学史试题

一.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大学才子派;2.歌特式小时;3.拜伦式英雄;4.意识流小说;5.俄国文学的“白银时代”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鲁滨逊漂流记》在西方小说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

三.论述(共55分)

1.比较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

(25分)

2.分析《尤利西斯》对《奥德修记》神话模式的运用及其主题的关系。

(30分)

川大比较文学复习问答三十三题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

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

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

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

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

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

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

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

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

他说“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是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

”美国学者也认同这一点,韦勒克就认为:

“‘比较文学’的另一种含义限定于对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之研究。

”流传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沿着从“放送者”、“传递者”到“接受者”的经过路线,着重研究作家、作品(包括文学思潮和流派)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流传和变化,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文学关系”。

这就决定了流传学研究的多元文学关系特性(同时也奠定了其跨越性,即跨文明和跨国界性之基础)。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这是与它研究的对象不可分离的。

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所以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

这就形成了流传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实证性。

再者,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流传学的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

那就是在考察构成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

其范围大致可以把它归纳为:

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接受者通过什么方式、途径受到何种影响,及影响的内容和过程,等等。

4、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

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

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到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就存在着两种方式:

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

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

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剧本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

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

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

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

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5、文化过滤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

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变是与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生态联系在一起的。

如接受美学的兴起,确立读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又如,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解释学”,主张“在理解中所发生的过去只是过去和现在的一种调解和转化,它们都超越了认识者的有意识控制。

”这些理论不仅给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也刷新了传统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更为文化过滤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根基。

6、文学变异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它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学变异性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其主要内容有:

(1)语言层面变异学,即文学文本在语言的迻译过程中的交互影响以及彼此赋予对方以“新质”。

(2)是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

任何一种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话语或书面的途径而被制作的,有时通过口头传说,有时通过新闻媒体,有时通过文学作品。

它所展现出的异国空间,有可能是理想化的,展现的是一个乌托邦;也可能是“妖魔化”的,描绘的是一个活地狱。

实际这是形象制作者自身的种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

(3)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重视可比性结构的整体和综合研究,源于比较文学对接受概念新的理解。

如果过去的影响研究只研究A如何影响B,很少研究B对于A如何接受,那么文学变异学下的接受研究则更重视对接受的历史语境、现实语境、文化语境的研究。

这样一来,文学就和社会连在一起,文学就与社会心理、民族审美特质和文学性连在了一起,从而使接受研究走出传统的二元结构研究的窠臼,使文学研究在跨文明的语境下真正实现其具体性、变异性和为我性。

(4)文化变异学研究。

在跨异质文明的语境下来探讨文学关系,其研究的视点不仅仅体现于跨越语言界限的变异上,“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人、物、印象及整体文化在“制作者”作品中的形象,以及接受者视野介入后对被接受对象的调适、修正乃至变异,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变异底里的深层原因和促使发生变异的内在规律。

那么,文学变异学研究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

文化“模子”的不同造成接受屏幕的限隔,透过屏幕的接受必然是一种文化过滤,而过滤就意味着接受的过程必然要留下什么或扬弃什么,它既不是简单的原文学文本主体的被动接受,也不是本我文化主体的简单归化接受。

总之,文化过滤是跨文明语境下贯穿于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中的制约机制,也是决定对话和交流之结果和表现的前提条件,而变异性则是文化过滤的显性表现和具体体现。

7、为什么说译介学属于文学变异性研究?

影响研究注重的是以实证的方法描绘出文学影响的路线,而深受语言学转型之后的欧洲理论影响的译介学却并不试图通过探幽发微或缜密考证来指出误译对目标文化的影响。

影响研究的理论前提之一是将源文化视作主体,目标文化视作客体,以原文为中心,而仅把翻译作为工具;而译介学却恰恰相反,它的前提是误读和误译,因此翻译必然产生变异,值得深究的是这些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文化语境。

可见,译介学既然不同于媒介学,也就不应再囿于影响研究的框架之中。

因此,继续突破影响研究的范式,从文学变异学的视角研究翻译问题,不仅会促进译介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更新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故本教材不仅将译介学纳入文学变异性研究的框架之内,而且从这一全新视角出发,重新界定译介学。

我们认为,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8、译介学的翻译理论研究与传统译论有什么不同?

传统译学始终建立在对“原文”、“译文”的本质化定义之上,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因此忠实、准确被视为评判翻译的基本原则。

而70年代兴起的翻译研究,由于受到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欧陆理论的深刻影响,激烈批判传统译学本质主义的翻译观。

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9、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

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

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

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

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10、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

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11、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

(2)憎恶。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

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12、接受学与接受理论的关系辨析。

接受理论的产生,极大冲击了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革新和创造了一批新的研究范式。

作为文学研究一支的比较文学,从这一理论中看到了发展自己的机遇。

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

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接受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接受学从接受理论中吸收了诸多理论养分,二者在理论认识方面不乏共性,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接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

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定限制。

它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

13、接受学对传统的比较文学理论有何突破与创新?

比较文学接受学的出现,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对比较文学研究本身,还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接受学的确立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

以前的比较文学论著大多是以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为主要板块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的,再进行历时性理论描述时无法兼顾一些带有共时性特征的理论问题,如对接受研究的归类就是如此。

国内的比较文学学者在承认“接受”有别于“影响研究”的同时,仍将接受研究视为影响研究的一个分支,以至于目前国内比较文学论著和教材在“接受学”的归属安排上比较混乱,不切合接受学的研究实际。

明确地将比较文学接受学纳入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