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0999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docx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计算书

班级:

1109053

道路勘测课程城设计设计计算书

1:

概述

1.1地形情况概述

本段落为平原微丘区三级新建公路。

设计车速40公里每小时,路基双幅车道,宽8.5M。

道路起点与终点间隔两个村庄<居民聚居点),所涉及道路要尽量靠近村庄<居民聚居点)方便群众出行。

中间必须跨越一条河流<红水河),要做到所修桥梁跨度尽量小,降低造价。

此外,尽量少占适宜耕作的土地,做到保护土地资源。

1.2设计依据

《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人民交通出版社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人民交通出版社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人民交通出版社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

2:

路线设计

2.1道路等级

本道路为新建三级道路设计车速40km/h,路基双幅两车道,宽8.5m。

2.2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

2.2.1选线原则

1>在路线设计和选线中,应该尽量避开农田,做到少占或不站高产田。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其对工程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公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

2.22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1)直线

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避免司机的视觉疲劳造成事故。

在城镇及其附近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是可以接受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

本道路设计速度40km/h,直线段长度不应超过800m为宜。

2)圆曲线

①圆曲线最小半径

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

圆曲线半径

技术指标

一般公路<40km/h)

一般最小半径(m>

100

极限最小半径(m>

60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路拱

600

路拱>2%

800

②圆曲线最大半径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M。

③圆曲线半径的选用

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

④平曲线的最小长度

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缓和曲线长度:

圆曲线长度:

缓和曲线长度宜在:

1:

1:

1到1:

2:

1之间。

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值:

400m

平曲线最小长度极限值取:

140m

3)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

1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大

2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

3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

4符合视觉要求。

因此,《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

一般公路<4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30m.。

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

4>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可分为:

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

高速公路<40)停车视距St取40m。

2.23线路方案拟定与比较

路线设计是确定路线空间位置和各部分几何尺寸的工作,主要分为路线平面设计、路线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三者应既分开考虑又注意综合。

根据此路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确定经过路线方案的比选设计出一条符合一定技术标准,满足行车要求,工程量最少最节省费用的路线。

综合考虑该地区自然条件、技术标准、工程投资等因素,初步拟定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

线路较长但可以相对较好地连接两个居民聚居点,并且所跨越的红水河在跨何处较窄,利于节约造价。

此方案兼顾了两个居民点的位置,利于两个居民点居民的出行,也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方案二:

线路较方案一短,但经过较多的丘陵区,挖方量大,且跨越的河段较宽,造价会较高。

并且只兼顾了一个居民点,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不如方案一。

两方案对比如下表

方案一

方案二

优缺点

优点:

1所跨越河流较窄

2土方量小

3兼顾了两个居民点

缺点:

1线路较长

优点:

1线路段

缺点:

1挖方量较大

2没有合理兼顾两个居民点

3所跨河刘较宽

综合考虑,选取方案一较为合适。

2.3道路技术标准

<1)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000-6000辆。

<2)路肩宽度设置为1m,外加土路肩0.5m。

<3)因此公路等级较低,不再设置中间带、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错车道等设施。

<4)路基路面应根据公路功能、公路等级、交通量,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路用材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

路基设计应重视排水设施与防护设施的设计,取土、弃土应进行专门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诱发路基病害。

路基断面形式应与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因深挖、高填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采用浅挖、低填、缓边坡的路基断面形式。

高速公路路面不宜分期修建,但位于软土、高填方等沉降较大的局部路段,可按“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

<5)路堤基底应清理和压实。

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后沉降。

路基防护应根据公路功能,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保证路基稳定。

路基防护应采用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并与景观相协调。

深挖、高填路基边坡路段,必须查明工程地质情况,针对其工程特性进行路基防护设计。

对存在稳定性隐患的边坡,应进行稳定性分析,采用加固、防护措施。

沿河路段必须查明河流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采取防止冲刷路基的防护措施。

<6)路基路面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并与沿线排灌系统想协调,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水源。

根据公路等级,结合沿线气象、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

设置必要的地表排水、路面内部排水、地下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排水系统相配合,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

特殊地质环境地段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必须与该特殊工程整治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

各项技术指标如下表。

道路技术指标

序号

工程

单位

主要技术指标

1

设计车速

km/h

40

2

平曲线

半径

一般值

m

100

极限值

6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路拱≤2.0%

m

600

3

平曲线最小长度

m

4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40

5

最大纵坡

%

7

6

最小坡长

m

120

7

相应纵坡的最大坡长

4%

m

1100

5%

900

6%

700

7%

500

8

停车视距

m

40

9

竖曲线半径

凹形

一般值

m

700

极限值

m

450

10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70

11

平曲线最大超高

%

8

2.4道路平面设计

2.4.1道路平面线性相关概念与要求

1>道路是一条带状的三维空间的实体,是由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附属设施所组成。

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性称为道路的平面线型,而沿中线竖直剖切再沿着道路里程展开的立面投影线型成为道路的纵断面线型。

中线上任意一桩号的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桩号的横断面。

2>在设计顺序上,一般是在尽量顾及纵、横断面平衡的前提下定平面,沿这个平面线型进行高程测量和横断面测量,取得地面线和地质、水文及其它必要的资料后,再设计纵断面和横断面、路线设计的范围,只限于路线的几何性质,不涉及结构。

3>现代道路平面线型是由基本几何线型即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合理组合而构成,称之为“平面线型三要素”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者山涧谷底、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长大隧道、桥梁等构造物路段、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路段、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可以采用直线。

但直线的最大长度应该有所限制:

①在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为长直线加上陡坡下坡行驶很容易导致超速行车

②长直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为宜,这样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或者改善。

平面几何元素图如下

(2-2>

(2-3>

(2-4>

(2-5>

(2-6>

(2-7>

(2-8>

式中:

T—切线长,m;

L—曲线长,m;

E—外距,m;

J—校正数或称超距,m;

R—圆曲线半径,m;

α—转角,<单位:

度)。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焦点号

交点坐标

转角值

X

Y

半径

(m>

缓和曲线长度他

切线长度

曲线长度

1

89649

2125.7

100

50

27.25

208

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作为表达式。

为单质缓和曲线转角。

曲线上任一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1第一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横距

l——缓和曲线上任一点至ZH<或HZ)点的曲线长

——缓和曲线长度

2缓和曲线

ξ——转角符号,右转为“+”,左转为“—”

3圆曲线内任一点坐标

4第二缓和曲线任一点坐标计算

平曲线设计逐桩坐标表

桩号

X坐标

Y坐标

K0+000<起点)

89360

21130

K0+020

89379

21138

K0+040

89397

21146

K0+060

89416

21153

K0+080

89434

21161

K0+100

89452

21169

K0+120

89471

21177

K0+140

89489

21185

K0+160

89508

21192

K0+180

89526

21200

K0+186.75(ZH>

89531

21202

K0+200

89543

21207

KO+220

89561

21216

K0+236.75(HY>

89553

21225

K0+240

89556

21228

K0+260

89583

21249

K0+280

89581

21257

K0+300

89588

21276

K0+320

89552

21296

K0+340

89592

21316

K0+360

89587

21318

K0+380

89579

21319

K0+395.75(YH>

89571

21322

K0+400

89605

21324

K0+420

89599

21341

K0+440

21363

21358

K0+445.75(HZ>

89586

21363

K0+460

89585

21364

K0+480

89584

21365

K0+500

89574

21381

K0+520

89564

21398

K0+540

89554

21415

K0+560

89544

21433

K0+580

89534

21450

K0+600

89524

21468

K0+620

89515

21485

K0+640

89505

21502

K0+660

89495

21520

K0+680

89485

21537

K0+700

89475

21554

K0+720

89465

21572

K0+740

89455

21589

K0+760

89445

21606

K0+780

89435

21624

K0+800

89425

21641

K0+820

89415

21659

K0+821

89406

21678

确定各交点处圆曲线上的全加宽值:

按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采用第三类加宽值,即汽车轴距加前悬总长为

时的加宽值。

当圆曲线半径

时,由于加宽值很小,可以不加宽。

各级公路的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路面的加宽一般在路线内侧加宽。

双车道公路平曲线全加宽值如下表:

公路平曲线加宽

圆曲线半径(m>

加宽值(m>

圆曲线半径(m>

加宽值(m>

250~200

0.8

100~70

2.0

200~150

1.0

70~50

2.5

150~100

1.5

(2>、加宽的过渡:

为了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设置了的加宽的宽度,需设置加宽缓和段。

在加宽缓和段上,路面具有逐渐变化的宽度。

2.5道路纵断面设计

2.5.1纵断面设计原则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道路等级、沿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等,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基本要求是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与纵断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为: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

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和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4>一般情况下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5>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2.5.2平纵组合设计

1>设计原则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的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它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平曲线。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平衡。

3>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的组合应合理、悦目。

2.6纵断面设计

竖曲线要素示意图如下

L=Rω(2-9>

E=T2/(2R>(2-10>

T=L/2(2-11>

式中L—竖曲线长度,m;

ω—坡差,%;

R—竖曲线半径,m;

E—竖曲线外距,m;

T—竖曲线切线长,m。

路基设计表<一)

桩号

原地面高程

(m>

设计高程

(m>

填土高度

(m>

K0+000

46

46

0

K0+020

46.15

45.16

0.1

K0+040

44.63

44.32

-0.31

K0+060

44.37

43.47

0.1

K0+080

43.11

42.63

-0.48

K0+100

39.81

41.79

1.98

K0+120

39.51

40.95

1.44

K0+140

39.03

40.11

1.08

K0+160

38.47

39.26

0.79

K0+175.265(竖曲线起点>

38.32

38.62

0.3

K0+180

38.18

38.42

0.24

K0+190<变坡点)

38

38.155

0.155

K0+200

38

38.101

0.101

K0+220

38

38

0

K0+240

38

38

0

K0+260

38

38

0

K0+280

38

38

0

K0+300

38

38

0

K0+320

38

38

0

K0+340

38

38

0

K0+360

38

38

0

K0+380

38

38

0

K0+400

38

38

0

K0+420

38

38

0

K0+440

38

38

0

K0+460

38

38

0

K0+480

38

38

0

K0+500

38

38

0

K0+520

38

38

0

K0+540

38

38

0

K0+560

38

38

0

K0+580

38

38

0

K0+600

38

38

0

K0+620

38

38

0

K0+640

38

38

0

K0+660

38

38

0

K0+680

38

38

0

K0+700

38

38

0

K0+720

38

38

0

K0+740

38

38

0

K0+760

38.25

38.25

0

K0+780

38.5

38.50

0

K0+800

38.75

38.75

0

K0+821

39

39

0

注:

填挖高度:

填方为<+),挖方为<-)

路基设计表<二)

变坡点

桩号

ω

T

L

E

K0+190

4.21%

14.735

29.47

0.155

平曲线

转角

R

L

长度单位为

100

50

50

7.25

127.25

208

超高设置如下

超高设置

计算出

=6.67%>2%取

=2%超高过度沿缓和曲线呈比例设置,绕道路中线旋转。

从直缓点开始设置超高,并开始过度。

路拱取1%计算。

超高渐变率

=1.05*

<1/150

超高渐变率满足要求。

具体数据见下表:

桩号

曲线外侧高程

(m>

道路中线高程

(m>

曲线内侧高程

(m>

K0+186.75(ZH>

38.12

38.15

38.12

K0+200

38.13

38.101

38.12

K0+220

38.17

38

38.11

K0+236.75(HY>

38.20

38

38.09

K0+240

38.20

38

38.09

K0+260

38.20

38

38.09

K0+280

38.20

38

38.09

K0+300

38.20

38

38.09

K0+320

38.20

38

38.09

K0+340

38.20

38

38.09

K0+360

38.20

38

38.09

K0+380

38.20

38

38.09

K0+395.75(YH>

38.20

38

38.09

K0+400

38.19

38

38.09

K0+420

38.15

38

38.09

K0+440

38.13

38

38.11

K0+445.75(YZ>

38.12

38

38.12

横断面设计:

确定各交点处圆曲线上的全加宽值:

按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采用第三类加宽值,即汽车轴距加前悬总长为

时的加宽值。

当圆曲线半径

时,由于加宽值很小,可以不加宽。

各级公路的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路面的加宽一般在路线内侧加宽。

双车道公路平曲线全加宽值如表5-1:

公路平曲线加宽表5-1

圆曲线半径(m>

加宽值(m>

圆曲线半径(m>

加宽值(m>

250~200

0.8

100~70

2.0

200~150

1.0

70~50

2.5

150~100

1.5

(2>、加宽的过渡:

为了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设置了的加宽的宽度,需设置加宽缓和段。

在加宽缓和段上,路面具有逐渐变化的宽度。

本道路加宽值取2m,具体位置加宽如下:

桩号

加宽值

桩号

加宽值

K0+186.75(ZH>

0

K0+200

0.53

K0+220

1.33

K+236.75(HY>

2

K+240

2

K0+260

2

K0+280

2

K0+300

2

K0+320

2

K0+340

2

K0+360

2

K0+380

2

K0+395.75(YH>

2

K0+400

1.83

K0+420

1.03

K0+440

0.23

K0+445.75(HZ>

2

其他区域无加宽。

3计算书说明:

本计算书计算参照《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编)》计算,具体形式参见图纸部分。

道路施工过程中具体细节参见相关规范取其推荐值或再次详细计算。

设计分两个阶段进行,其中初步设计包括初步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方案的比选;其次做路线的详细设计,包括详细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路面设计,最后是设计说明书的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