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113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docx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国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8、北魏孝文帝初期“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为此举文帝实行了

A.宗主督护制B.俸禄制度C.均田制D.汉化政策

9、《北史》载: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

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0、南朝谢灵运曾说: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11、北魏拓跋澄在问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

“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欲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2、北魏孝文帝曾大力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这一措施的最重大影响是

A.有利于儒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B.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文化发展

C.提高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D.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13、北魏初年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

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在这一制度下

A.农民可以自由从事工商业B.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农民十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1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日长、肩宽,气势雄健;

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

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色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1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使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6、《新全球史》写道:

“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梭伦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

A.吸收平民参政,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B.议事会的任职资格开始不受财产限制

C.雅典贵族和平民的地位日趋平等D.议事会开始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17、《解负令》的颁布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

A.奴隶对人身自由和权利要求的反映B.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C.平民与贵族与斗争的结果D.工商业奴隶主对奴隶的需求

18、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

“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评论的是梭伦改革措施中的

A.颁布“解负令”B.设立陪审法庭

C.实行财产等级制度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19、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一规定片在用法律来

A.赋予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B.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

C.引导公民切实地关心国事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20、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

他谈到“euno·

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

后来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

Neminemlaedeimoomes,quantumpotes,iuua!

全即:

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

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11、“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士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22、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

B.新兴工商业奴隶上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C.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D.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

23、观察下图,图示中的①、②应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A.贵族、平民B.平民、君主C.贵族、奴隶D.贵族、君主

24、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权利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

赫尔岑曾经说过:

“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

”其主旨是

A.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B.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C.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D.雅典公民有护卫城邦的义务

25、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说过: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

……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

”这里的“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含义是

A.欧洲大陆的争霸主角由法德变为英德

B.欧洲大陆的争霸主角由法俄变为德俄

C.欧洲的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争霸的主要矛盾

D.一战爆发,战争范围从一洲扩展到三洲

26、20世纪初,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根本前提是

A.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C.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27、19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1%,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英国下降为18%,德国上升为16%,法国降为7%。

20世纪初,德国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法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同其他大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俄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它们的工业产量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以上材料最能说明资本主义各国

A.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B.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C.经济发展不平衡D.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

28、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其“决定性意义”主要在于

A.是英德海军间最大规模的交锋B.发生在主要战线——西线

C.前后持续对间最长D.宣告德国“速战速决”战略计划的破产

29、第一次世界火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以自身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出发点B.意大利不守信用,背信弃义

C.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D.协约国方面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30、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下列事件能体现这句话中政治意义的是

①英法签订《英法协约》②英俄签订《英俄协约》

③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④处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1、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

“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32、新文化运动时期、大部分刊物“都似乎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其中像《新青年》《每周评沦》《民国日报》《建设》《星期评论》《时事新报》《解放与改造》等.都是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登载有关社会主义文童的报刊。

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被民众普遍接受B.社会主义革命是大势所趋

C.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主流D.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33、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A.消灭旧贵族B.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以法治国D.废除分封制

34、学者梁庚尧认为:

“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

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止本质。

”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B、打击富豪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抑制兼并

35、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

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

“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C.马丁·

路德的积极倡导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36、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针对维新派的变法指出:

“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这反映出维新变法中存在的问题是

A.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出现分歧

B.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

D.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

37、“熙宁间(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这段话表明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的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人官僚、大地上势力

38、“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

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

”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30、李鸿章曾说:

“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

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

今日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

”材料表明李鸿章

A.反对改变中国的传统B.反对西方的革新活动

C.人距要学会逢迎君主D.主张革新落后的传统

40、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

“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D.己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4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认为: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

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

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

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

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

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

(4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

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

(8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分)

 

4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以来,“官既众,事益繁,增将吏之衙参,添薄书之拥滞。

”“官有其名而不除(差遣)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

从元丰二年(1080年)六月开始,宋神宗下令于中书设立“详定官制局”,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

“几百司庶务皆以类别,所分之职,所总之务,……有革有因,有损有益,有举诸此而施诸彼,有舍诸彼而受诸此,……自事以上,本末次第,各区处而科条之.”同年八月,宋神宗发布改革官制的诏令。

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即“寄禄新格”)。

元丰五年二月,颁布新的官制条例(“三省六曹条例”)。

材料二清代学者钱大听评论说:

“元丰以前所云尚书、侍郎、给事、谏议,诸卿、监、郎中、员外郎之属皆有其名而不任其职,谓之寄禄官,以为迁叙之阶而己。

”“寄禄新格”将旧的文武散阶增减编定为二十四阶。

自元丰三年九月推行之日起,寄禄官不再以尚书、侍郎、卿、监等职事官为名,而“以阶易官”,同时取消旧的文武散阶,于是统一了职官的品与阶。

如阶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

阶特进,即为正二品。

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这就为后来职事官的正名举职创造了条件。

(1)根据材料一、二二及所学概括元丰改制的背景和内容。

(10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丰改制的积极影响。

4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

“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7”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

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

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

“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

”1265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

“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一长久。

故魏、辽、金,历年最多。

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聚载,昭然可考。

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

今日之治,非此奚宜?

"

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

一一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意义。

共同作用:

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

(或者削弱了贵族的特权)(2分) 

(3)商鞅: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梭伦: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4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1)题直接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商鞅和梭伦的法治思想,商鞅认为法律为君主服务;

梭伦认为公民制定法律。

(2)题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作用要结合变法内容进行分析。

第(3)题强调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发展的影响,中国则是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定,雅典的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点评:

梭伦改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动了雅典的进步,也为人类创造了政治文明遗产,其改革中有很多是倾向于平民的措施,如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发展工商业等这些措施也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

商鞅变法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秦国的富强,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1)背景:

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

冗官冗费,耗竭财力。

(5分)

内容:

“元丰改制”对中枢机构进行了调整,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实际职权;

定新官品,定寄禄新格(升迁、俸禄均按新格办理);

官称与职守合一。

(每点2分,三点5分)

(2)使原来繁琐而复杂的品阶制度趋于简化和较为合理,清除了一批冗官滥吏;

废除了一大批各色各样的使职差遣官,精简机构;

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材料“官既众,事益繁,增将吏之衙参,添簿书之拥滞”“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中概括归纳元丰改制的背景。

从材料“几百司庶务皆以类别,所分之职,所总之务”,“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即“寄禄新格”)”“统一了职官的品与阶”概括元丰改制的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这就为后来职事官的正名举职创造了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丰改制的积极影响:

清除了一批冗官滥吏;

43.

(1)原因:

汉化的契丹贵族提倡;

汉学家建议;

吸收前代经验;

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2)意义: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

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7分)

(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 

“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

”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

”可以概括出汉化的契丹贵族提倡;

由“1265 

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可以概括出汉学家建议;

由“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

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可以概括出吸收前代经验;

由“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可以概括出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可以分析出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另外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封建化等角度来回答。

考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忽必烈改制·

汉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