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1475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

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根据湖南省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对《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2011年修改》的主要内容进行公示如下: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科学指导娄底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规范城市建设行为,满足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1.0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3.《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4.《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9年09月);

5.《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

6.《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

7.《湖南省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8.《娄底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9.《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10.国家、湖南省及娄底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第1.03条本规划是娄底城市21世纪初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娄底城市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娄底市人民政府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的法定依据。

第1.04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娄底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与土地利用开发,都必须按照本规划的要求进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服从本规划的义务,都有对违反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1.05条娄底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所有建设开发行为,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坚决维护娄底城市总体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严肃性;大力宣传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项规划管理制度;自觉遵章守法,严格依法办事。

第1.06条规划层次和范围

本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两个规划,涉及市域和城市规划区两个层次。

其中:

市域范围为娄底全部行政辖区,包括两市两县一区,分别为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和娄星区,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总面积约为8117km2。

中心城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娄底市区行政范围(娄星区)、涟源市四镇(斗笠山镇、水洞底镇、金石镇和渡头塘镇)、双峰县三镇(蛇形山镇、洪山殿镇和杏子铺镇),总面积1098km2。

第1.07条如果情况变化,需要变更娄底城市总体规划的,应按《城乡规划法》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的规定报批。

下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应继续保持本规划的科学性和延续性,确保娄底城市健康合理地持续发展。

第1.08条规划强制性内容

文本后表格规定了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违反。

下位规划不得擅自违背和变更本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的修改,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第二章指导思想及规划期限

第2.01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贯彻实施湖南省“四化两型”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对接融入长株潭为路径,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市长远发展骨架,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转换,实现娄底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幸福娄底。

第2.07条本规划期限至2020年。

并综合考虑远景娄底城市发展的构想。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3.01条市域总人口预测

规划娄底市域总人口2015年为445万人左右,2020年为455万人左右。

第3.02条市域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2015年娄底市域城镇化水平为46%左右,城镇人口205万人左右。

规划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5%,城镇人口为250万人左右。

第3.03条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区域核心城市的进一步壮大和对周边地区的更有力带动,促进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保持良好的乡村生态特色,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合理的公共服务与设施网络体系配置,协助引导区域健康城市化,逐步实现高水平公共服务与设施体系高效覆盖及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均等化。

第3.04条市域城镇发展和城镇化战略

娄底市城镇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强化区域核心,突出优势产业、优化经济结构,点轴增长,网络演进,促进市域城镇集约化、协调发展”,在规划期内,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培育产业特色突出、竞争能力强、就业空间大的新型城镇社会经济体系;构建规模合理、等级有序、设施完善、生活居住环境良好的城镇结构体系;呼应环长株潭城镇群区域整体空间结构规划,完善开放式的城镇空间体系,完善建立有利协调、方便整合、联系快捷通畅的开放型、生态化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

第3.05条市域乡村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重点镇,提升乡村地区潜力较大的小城镇,强化乡村地区的城镇核心;

2.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现存比较完好的传统和特色村落,扶持新型乡村社区和特色村,传承发展乡村特色和农业优势;

3.积极引导小城镇向新型社区转型发展,加速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

4.居民点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完善配套设施,充分体现湖南浓郁乡风民俗和时代特征。

5.有步骤的分期实施拆除或合并现状规模过小、发展条件较差、处于环境敏感地区、空心村现象突出的村庄。

6.合理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提高村庄居住环境水平。

规划形成“极化一点,构筑一带,壮大三轴”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1.极化一点:

指突出中心城市(娄底中心城区),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核,通过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市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强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市(冷水江市)的联系,突出其在全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中的地位。

2.构筑一带:

充分发挥沪昆高铁、普铁、娄新高速公路、S225、S312省道构成的综合型交通运输经济走廊优势。

建设双峰、涟源、冷水江、新化等发展轴上城市和主要城镇,形成娄底城市带和长株潭城市群辐射中西部的重要发展轴。

3.壮大三轴:

接纳娄底城市带的辐射,沿省道S209、洛湛铁路向益阳和邵阳方向;沿207国道、二广高速向邵阳、常德方向,并向外延伸;西部方向;形成三条二级城镇发展轴,加强其他等级城镇与中心城市的联系。

第3.07条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到2020年,市域城镇发展按照其功能的重要性等级,其发展规模结构分为一级城市(50万人以上大城市)、二级城镇(10-50万人城市)、三级城镇(2-5万人的城镇)、四级城镇(2万人以下的城镇)4个等级。

表3-12020年娄底市城镇规模结构

城镇等级

城镇等级规模(万人)

城镇数

城 镇 名 称

备 注

1

50-100

1

娄底市中心城区(80)

2

10-50

4

冷水江市区(28) 新化县城(35)

涟源市区(28) 双峰县城(22)

3

2-5

20

三塘铺镇、洪山殿镇、铎山镇、西河镇、白溪镇、洋溪镇、桥头河镇、杨市镇、七星街镇、荷叶镇、琅塘镇、圳上镇、矿山镇、湄江镇、斗笠山镇、青树坪镇、茅塘镇、伏口镇、渡头塘镇、孟公镇

4

2万人

以下

42

花门镇、岩口镇、桑梓镇、杏子铺镇、蛇形山镇、甘棠镇、曹家镇、炉观镇、水车镇、石冲口镇、田坪镇、游家镇、 三尖镇、荷塘镇、金石镇、水洞底镇、白马镇、枫坪镇、茶园镇、双江镇、梓门桥镇、走马街镇、井字镇、石牛镇、锁石镇、印塘镇、沙塘镇、安平镇、龙塘镇、潘桥镇、奉家镇、温塘镇、文田镇、金凤镇、坐石镇、维山镇、油溪镇、荣华镇、天门镇、科头镇、渣渡镇、吉庆镇 

第3.08条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规划确定市域城镇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四个职能等级,承担相应的城镇职能。

规划市域主要城镇的发展定位和主要职能引导如下:

表3-2市域主要城镇发展定位和主要职能引导表

城镇名称

职能

类型

主要职能

娄底中心城区

综合型

中部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市域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新型工业城市

冷水江市区

综合型

市域西部中心城市、湘中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之一、能源、化工、建材、有色、钢铁及深加工、先进制造

涟源市区

综合型

县(市)域中心、物流、建材、先进制造、轻工、能源、旅游

新化县城

综合型

县(市)域中心、电子陶瓷、建材、农产品加工、旅游

双峰县城

综合型

县(市)域中心、电子、化工、鞋业、农产品加工、旅游、

洋溪镇

综合型

县(市)域次中心、交通枢纽、商贸、农产品加工

西河镇

综合型

县(市)域次中心、水泥、商贸、交通运输、竹木加工

白溪镇

综合型

县(市)域中心、商贸中心、农产品加工、渔业、农业、旅游

三塘铺镇

工贸型

县(市)域次中心、精密铸造、不锈钢深加工、水泥

荷叶镇

旅游型

县(市)域次中心、旅游、商贸

青树坪镇

综合型

县(市)域次中心、商贸、机电、建材

洪山殿镇

工矿型

县(市)域次中心、矿产开采、商贸集散地

桥头河镇

工贸型

县(市)域次中心、商贸中心、农产品加工、蔬菜生产

杨市镇

工贸型

县(市)域次中心、化工、商贸集散地

伏口镇

工矿型

县(市)域次中心、矿产开采、商贸集散地

锡矿山镇

工矿型

县(市)域次中心、矿产开采

铎山镇

工贸型

县(市)域次中心、煤炭、建材、农产品加工

琅塘镇

工贸型

片区中心、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竹木加工

孟公镇

工贸型

片区中心、商贸、农产品加工

圳上镇

旅游型

片区中心、旅游、竹木加工

斗笠山镇

工矿型

片区中心、矿产采掘、建材

湄江镇

旅游型

片区中心、旅游、竹木加工、矿产采掘

茅塘镇

工贸型

片区中心、商贸、轻工

渡头塘镇

工贸型

乡镇域中心、能源、化工、商贸、新型建材

第3.10条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以建设“两型交通”系统为目标,实施区域统筹策略,推进市域综合交通一体化,至2020年将娄底建设成湖南重要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以沪昆铁路、洛湛铁路、沪昆客运专线、安张娄衡铁路和汩罗—益阳—娄底—衡阳、湘潭—娄底城际铁路为主体的铁路路网;以上瑞高速、二广高速、娄新怀高速、益娄衡高速、长娄新高速、龙山至新化至武冈高速、邵阳至坪上至冷水江高速、G320、G207国道、 为骨架的公路网;以资江和涟水为主体的内河航运网络。

结合娄底火车南站、西站和公路主枢纽的建设,将娄底建设成为湘中最大的客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2.铁路发展规划

规划沪昆高速客运专线,娄底市中心城区和新化县城分别规划沪昆高速客运站。

配合国家、湖南省铁路网建设,升级改造沪昆铁路,改造、扩建沪昆铁路上的客站和货站规模。

加速洛湛铁路的改造,新建娄底市区西站。

新建安张娄衡铁路、张新桂铁路、冷邵铁路。

届时,娄底将成为湖南“田”字形的铁路网络中心,中国南方三大铁路枢纽之一。

湘潭—娄底城际铁路和汨罗—益阳—娄底—衡阳城际铁路,在娄底火车南站与沪昆客运专线无缝对接。

远期建设娄底—新化、娄底—邵阳线。

3.公路发展规划

规划娄底市由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构成公路主骨架,以相关县乡道为网架,共同组成方便快捷的公路运输网络。

从路网结构的重要性和道路的等级特点来看,市域公路网布局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以沪昆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龙武高速、张新武高速、邵坪冷高速、娄新怀高速公路、益娄高速、娄衡高速、银北高速、长韶娄高速、湄琅高速、邵冷高速等组成的高速公路主骨架,保证娄底市对外交通快速便捷。

第二层次:

指G320国道、G207国道、S225省道、S312省道(规划为国道)、S209省道(规划为国道)、S217省道、S210省道(规划为国道),公路等级达到二级,它与第一层次共同构成娄底市的公路主骨架。

规划娄底至双峰、娄底至涟源的城际干道。

第三层次:

指市域分布的67条县道,公路等级达到二级或三级。

它是连通各主要城镇和沟通干线的道路,为城镇发展、资源开发、旅游服务提供良好交通运输条件。

第四层次:

指其它县乡公路及通村组公路。

行政村主要出口路近期全部硬化。

其它县乡公路指未纳入一般干线公路范围的县乡公路,规划改造成四级以上公路。

通村公路近期全部硬化,通组公路近期硬化60%,远期硬化100%。

4.公路站场规划

规划娄底市公路客货运枢纽网络将由一个指挥中心、两大系统(客运和货运)和三个枢纽(国家级枢纽1个、区域性枢纽7个和集散性枢纽76个)等三个层次构成。

其中第一层次“国家级枢纽”1个,提供周边区域之间公路客货运输组织及相关服务,位于娄底火车南站;第二层次“区域性枢纽”7个,市区3个、双峰县、涟源市、冷水江市和新化县各一个,既提供市域内的公路客货运服务又有利于国家级枢纽的集散;第三层次“集散性枢纽”按每乡镇设置一个客运站、每个中心镇设置一个货运站进行控制,既方便群众又有利于区域性枢纽的集散。

5.内河航运规划

规划期内继续改造和疏通内河航道,资江、涟水规划恢复通航,重点建设涟水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资水航道的改造升级,达到四级航道标准。

6.航空规划

规划在新化建设民用机场,构筑方便快捷的航空运输网络。

加强娄底与长沙黄花机场、常德桃花机场和邵东机场的联系。

7.管道运输规划

建设西气东输湘潭至娄底段燃气管道,并向西部延伸,管道沿G320国道、S312省道、G207国道、上瑞高速公路管道走向。

管道两侧各10米范围,为建设控制区;规划建设湘潭至娄底的成品油干线管道,东起湘潭,经湘乡至娄底,管道交通实现娄底城市能源长期、稳定、安全、环保、低能耗的运输与供应,为娄底市工业经济、人民生活的稳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第3.11条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布局

1.市域中心城市:

建设具有省内水平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规划展示馆、文化馆,拥有国内领先的研发结构和创新中心,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文体场馆和医疗设施应具有区域服务功能,形成完备的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医疗体系。

2.市域二级中心城市:

拥有先进的文化、体育和医疗设施,建设若干特色教育、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具有市(县)域服务能力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3.重点镇:

配置科技服务、文化活动、医疗保健、中小学教育等社会服务设施,并对周边乡镇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

4.一般镇:

配置文化站、卫生院、小学、防疫站等基本社会服务设施,服务于本镇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5.社区中心:

配置文化室、卫生服务站等基本服务设施,服务于居民日常生活基本需要。

第3.13条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生态分区规划

生态分区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和生态引导区。

生态保护区规划:

主要包括市域范围内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点风景旅游区、水源地、矿产资源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河流两岸。

(1)不得占用生态保护区内的任何土地用于建设,对该区域内已有的村落和工业用地逐步搬迁并做好生态恢复工作。

(2)禁止在生态保护区内进行有损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

生态控制区规划:

主要包括以各生态保护区为中心的1000米过渡地带,具有饮水保护任务的水体周围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一般耕地区。

(1)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可在生态保护区周围地带布局一些旅游项目,但要严格控制建筑的密度和体量,建筑要与区域自然环境相协调。

(2)已开发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建设量,对已经破坏的山体、水系和植被应有计划的修复,严格用地审批,将耕地和林地转为建设用地要加强控制;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要做好退耕还林工程,禁止陡坡开垦。

(3)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

(4)依据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经济分区,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形成以农业生态为主,农、林、牧、副、渔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引导区规划:

生态引导区除以上两区以外的所有区域均为生态引导区。

此区域覆盖了现有城镇建设区及其周围适宜城市发展的生态不敏感和低敏感区域。

该区域是未来城市重点发展的区域。

(1)城市发展不可超出城市环境容量。

(2)开发过程中强调生态环境的补偿和城市环境的美化,城镇建设的过程要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过程相一致。

(3)沿河流进行城镇建设时要注意防止水体污染,确保山洪和地质灾害安全。

(4)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扩大绿地面积,新区建设应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

(5)增强生态保护观念,对环境污染区进行搬迁和生态保护控制。

2.生态保护规划

(1)林地保护

加强立法,坚持依法保护林地,实现总量控制。

将控制目标和林地使用计划分解到每一个行政辖区和相关行业,有效控制林地消耗,维护林地、绿地的动态平衡,防止林地和绿地的减少造成森林覆盖率下降和生态恶化。

按照分区管理、分级保护的要求,禁止开发区的林地实行特级保护,限制开发区的林地实行一级保护。

在各项建设用地计划中,应优先满足生态建设本身对林地的基本需求,确保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如期实现。

(2)森林保护

加强对现有森林斑块的保护,生态公益林按照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重点保护好原生植被,在城市扩建中严防毁坏森林。

对区内重要的生态区位和重要的物种栖息地和繁衍地,实行重点保护,确保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水土流失,带来环境隐患。

对天然林资源,要加强封育和保护力度,减少人为干扰,尽快恢复生物种群,维护物种资源的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

(3)湿地保护

严格保护区域内的资江、涟水、水府庙水库以及面积大于5公顷的水库水塘,确保生物的生境不被破坏。

利用湿地和各种亲水空间,挖掘旅游、休闲、娱乐等潜在价值,以开发促进保护,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开辟面向未来的以休闲观光和自然疗养为主题,发展以湿地和亲水空间为依托的旅游生态文化。

第3.15条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特色,突出并展现梅山文化和耕读文化精华。

合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湖湘文化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构筑新型的现代文化产业群,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2.历史文化规划原则

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

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

保护、展示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与城乡文化景观的创造相结合。

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通过保护促进和推动城市现代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进保护。

3.各级文物古迹保护

进行文物古迹普查,根据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保存现状,统筹进行修缮与保护。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有关政策法令为依据,划定各级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范围,严格按规划控制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保护必要的历史环境。

4.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

在重点保护双峰县荷叶镇、涟源市杨市镇、新化县水车镇楼下村、双峰县三塘铺镇枫树山村、双峰县甘棠镇香花村、涟源市三甲乡古村落群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查,发觉并重点保护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娄底市具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重点保护并开发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和民间传统工艺;继承发扬独特的民风、习俗;保护地方特色方言、传统产业等;重点弘扬梅山傩戏、新化山歌、梅山武术、特色湘剧、溪砚制作工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

7.未定级文物保护

加强对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范围的文物古迹的保护,将保护范围涵盖到以下内容:

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目前保存状况较好,但尚未列入文物单位的寺庙、祠堂、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点的近现代建筑;保存较好的传统特色建筑构件等。

针对不同类别的保护对象,积极探索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方法。

8.旧城改建应根据城镇历史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分布等特点,确定好旧城的文化保护内容,在划定好历史文化保护区后,才能进行改建。

9.旧城改造对城镇历史街区应以保护和抢救为主,保护利用相结合,禁止大拆大建,特别要注意对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和遗存进行抢救和保护,但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不提倡重建。

 

第四章城市发展目标和策略

第4.01条发展战略目标

按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要求,充分把握国家赋予长株潭城市群先行先试的战略发展机遇,发挥综合优势,把娄底建设成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特色突出的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现代宜居城市。

第4.02条娄底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分项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产业不断升级,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发展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经济发展成果能够被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分享,物质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同步提高。

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

城乡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3.环境发展目标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人为本,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生态山水城市。

4.城乡建设目标

加快城区建设,形成设施完善、配套齐全、适宜居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城市新区。

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分别达到8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85km2。

表4-1规划指标体系汇总表

序号

指标名称说明

单位

现状

(2010)

规划

指标

类型

指标

范围

2015

2020

1

GDP总量

亿元

680.7

1300

2000

引导型

市域

2

人均GDP

元/人

17224

30000

50000

引导型

市域

3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5025

24000

38000

引导型

市域

4

农民纯收入

3365

5830

12000

引导型

市域

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2.9

34

35

引导型

市域

6

城镇化水平

%

37.5

46

55

引导型

市域

7

城市登记失业率

%

4.5

4.5

4.0

引导型

中心城区

8

每万人拥有医疗医生数

24

27

引导型

中心城区

9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5

90

引导型

市域

1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64

85

引导型

市域

11

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m2/人

-

15

18

控制型

中心城区

12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40.9

35.9

30

引导型

市域

1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52.7

45

40

引导型

市域

14

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亿元/Km2

5.3

20

40

引导型

中心城区

15

万元GDP能耗水量

m3/万元

250

180

引导型

市域

16

万元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GD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