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1609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docx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

(1)经方十首096、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用法]

桂枝10~20g、芍药10~20g、甘草3~6g、麻黄6~15g、生姜10~20g、白术10~20g、知母10~20g、防风10~20g、附子10~20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剧烈的关节痛、伴关节肿。

2.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

3.身体消瘦,面色暗黄或有浮肿,脚浮肿。

[现代应用]

1.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痛风、骨质增生症等以关节疼痛、肿胀为主要表现时可用本方。

2.其他方面如马尾神经炎、下肢静脉血栓、结节性红斑、关节型银屑病、内耳眩晕症、肺心病合并心衰等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经验参考]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关节肿痛,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唐祖宣用本方加苍术、黄柏、薏苡仁、黄芪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8例痊愈。

如一男性患者两手关节对称性肿胀、强直、疼痛已四年余。

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处求治无效,病情日渐加重。

面色青黑,痛苦病容,舌质淡,苔白腻,四肢关节强直,肿胀疼痛,两手尤甚,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天阴疼痛更剧,脉沉细。

方用:

桂枝、白芍、知母各18g,防风、苍术、黄柏、炮附子各15g,麻黄、甘草各9g,白术、生姜各12g,薏仁、黄芪各30g。

服4剂后疼痛减轻,守方38剂,疼痛消失,关节屈伸自如,肿胀消除,临床治愈出院,五年来随访术复发(唐祖宣,云南中医杂志,1984;5:

49)。

岳美中治一人,因去河中洗澡捉伍受凉,数日后左股关节肿痛,渐及两膝关节发红,肿大疼痛,左侧尤甚,不能行走,两膝屈伸不利,经常发烧,体温38℃左右,多方医治无效。

经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数剂而愈。

五年后,囚雨淋受冷,又发生肌肉疼痛,午后发烧剧痛,无汗,二便如常,舌苔薄白。

……与麻杏苡甘汤16剂而愈,但左腿仍不灵活。

再次就诊,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时常心跳头晕气短,……走路时左腿发自,稍呈蹒跚状.两下腿皮肤干燥,肌肉消瘦,风湿急症虽解,余邪末尽,久郁复化为热,而现热久灼津,经脉失养,久犯于下……投桂枝芍药知母汤。

药尽2剂,遍身涔涔汗出,汗后身出核桃大紫色处甚多,皮肤瘙痒。

此乃风湿之邪欲从表散之候,药尽6剂之际,两足走路轻快,心跳头晕气短、步行蹒跚等症状消失。

又进3剂而愈(《岳美中医案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

此例虽未明确为何病,但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应手而愈,使人叹服。

日本汉方家也有用本方治疗关节肿痛的类似报道。

矢数道明曾治一女,46岁。

营养、面色一般,脉平,血压:

130/85mmHg。

主诉5年前由膝关节到足背之间发生肿痛、足趾尖关节亦有疼痛,风湿症反应(+++)。

虽经多方治疗,均未奏效。

血沉快,为100mm/小时左右。

……投薏苡仁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方……病情逐渐轻快;1年后已能跪坐,两年后能外出,好转率达80%……(《汉方临床治验精粹》,163)。

此外,本方尚能治疗其他疾病。

如蔺伟斌用本方去知母加龙齿、茯苓、陈皮、半夏等治内耳眩晕症获良效。

蔺氏经验是需具备水、湿、痰饮等主要症状,和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蔺伟斌,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2:

34)。

田文学用本方加减治疗关节型银屑病46例,取得良好效果。

基本方为:

桂枝6g、白芍12g、知母10g、白术12g、防风10g、桑寄生15g、秦艽10g、青风藤30g、甘草10g(田文学,河南中医,1996;5:

286)。

这些经验拓宽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思路。

本方是桂枝加附子汤合麻黄加术汤,去杏仁再加上防风知母而成,是一首治疗关节肿痛的良方。

这里的关节疼痛往往程度比较剧烈,关节肿大也比较明显,常有关节的红肿热痛和明显的灼热感。

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热痹”是不同的,临证时需辨识清楚。

当,临床上出现关节肿痛较严重并伴有灼热,且全身表现虚寒而发热者即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本方有时也用于风湿热痹,但仅限于热痹初起,化热未甚的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药多为黄芪、党参、当归、桃仁、乳香、没药、石膏等。

《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主身体四肢关节疼痛如堕脱,按之皮急,头眩短气,温温闷乱如欲吐。

本方的剂型除汤剂外,还可以去生姜改为散剂,用生姜汤送服。

本方在结构和主治上还应与白虎加桂枝汤对比来看,两方都有桂枝、知母、甘草,都主治肢体关节的疼痛。

但彼方证有“身无寒但热”,纯为热证,故用石膏一斤。

本方用麻黄、附子、生姜,其证属寒可知;用附子、芍药其证必痛甚;用白术是消肿。

“身体尪赢”,从而显得原本肿大变形的关节更加突出。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其证已非单纯的关节病变,涉及到整体的机能改变了。

就体质而言,本方证也显得虚弱。

[原文点睛]

诸肢节疼痛,身体起蔗,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五篇第七条)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论精选]

魏念庭:

此方乃通治风寒湿散邪之法,非专为瘦人出治也。

肥人平素阳虚于内者多,非扶助阳气,则邪之入筋骨间,难以转使之出,用附子于肥人尤所宜也,勿嫌其辛温,而云不可治血虚内热之证也。

瘦人阴虚火旺之甚,加芍药减附子,又可临时善其化裁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徐忠可:

桂枝行阳,母、芍养阴,方中药品颇多,独挚此三位以名方者,以此证阴阳俱痹也。

又云:

欲制其寒,则上之郁热已甚,欲制其热,则下之肝肾已痹,故桂芍知附寒热辛苦,并而各当也(《金匮要略论注》)。

尤在泾:

诸肢节疼痛,即历节也;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形气不足,而湿热下甚也;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湿热且从下而上冲矣,与脚气冲心之候颇问。

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热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金匮要略心典》)。

处方

处方一:

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

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处方二:

桂枝25克芍药18.5克

甘草12.5克麻黄12.5克生姜12.5克白术30克知母25克防风25克

附子12.5克

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金贵要略》: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陆渊雷说:

本条证治急性关关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汤本求真说:

本条《指金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尾台榕堂说:

防己黄芪汤治风毒肿,附骨疽、穿踝疽,稠脓已歇,稀脓不止,或痛或不痛,身体瘦削,或见浮肿者,若恶寒下利者更加附子佳。

按:

本方治脓毒性关节炎,兼用黄芪汤加当归、忍冬花收效更佳。

华冈青洲说:

桂枝加术附有治闭不回,有回气不循之效。

又说:

葛根加术附治血闭不回致血弥凝者,有行血凝滞之效。

(按:

血当改作液体。

)越婢加术附,解水毒之留滞,故风湿、痛风、热痛治之颇佳。

按:

本方含麻黄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

合方加知母治肢节浮肿,烦热。

合方加防风治头眩痛,身体痛,骨节痛。

参华冈氏说本方加葛根、石膏,则又含三个方意。

汤本氏以为防风近似葛根,而实践观察解凝滞,防风则无能,知母作用引起水代谢活动变化的机制联合以上四方消除症状,全赖麻黄附子送远处及其隙间成功效,虽乃是假说,而临床是符合事实的。

(血浆变异加石膏,体液凝滞加葛根防己的效应,当前科学虽不能作证。

朱燕女

22岁

半月板撕裂,数月不能行动,住院医生以非动手术才能愈,预后:

好者占多数。

其父疑虑不定。

写信给我[当时在内蒙古]即寄本方兼用血府逐瘀汤(王清任方)共计20付,复健如常。

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桂枝芍药知母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

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姜春华老师曾经指出:

桂枝芍药知母汤,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卓效。

关键在于附子,不用则无效。

何绍奇认为:

附子用量不足亦不效。

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药】桂枝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麻黄二两(6克)生姜五两(15克)

白术五两(15克)知母四两(12克)防风四两(12克)附子二枚(炮)(12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八)

【解说】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

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

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运用】

一、风湿热痹

岳美中医案:

陈某,女,50岁,1960年11月为风寒所袭,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诊已难自己行走,当时上午体温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

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后,热通,3剂后自己能行动,继服10余剂,诸症皆除。

(《岳美中医案集》1978:

84)

按语:

本案关节红肿热痛、发热,风寒湿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兼清里热。

岳老常将此方用于热痹初起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仲不利之治疗,每获良效。

二、寒痹

赵明锐医案:

任某,男,54岁。

六、七年来,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甚。

盛夏也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疼痛,局部不红肿,两腿脚冰凉,脉迟缓,舌淡苔白。

曾服乌头汤5剂,证状毫无改善,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3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麻黄30克,淡附子30克,白术15克。

上药为末。

半个月内分次服完。

服药疼痛大减,下肢松动轻健,行走已不需扶杖,两腿脚冷也较前减轻,并能挑两半桶水,唯屈伸时仍有中度疼痛。

原方再服3周后,上述证状消失,至今未发,照常参加劳动。

(《经方发挥》1982:

79)

按语:

痹证日久,正气渐虚,治疗不可单攻邪气,而宜在祛邪同时施以扶正之品,桂枝芍药知母汤邪正兼顾,既可养阴气,又能助阳气,适于久痹正虚的治疗。

三、鹤膝风

易华堂医案:

周奠章,年二旬。

因远行汗出,跌入水中,风湿遂袭筋骨而不觉。

其证始则两足酸麻,继而足膝肿大,屈伸不能,兼之两手战掉,时而遗精,体亦赢瘦,疗治3年罔效,几成废人。

诊脉左沉弱,右浮濡,脉证合参,此鹤膝风症也。

由其汗出入水,汗为水所阻,聚而成湿,温成则善流关节。

关节者,骨之所凑,筋之所束,又招外风,入伤筋骨,风湿相搏,故脚膝肿大而成为鹤膝风。

前医见病者手战遗精,误认为虚,徒用温补,势濒于危。

岂知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

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

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

设非驱风去湿、,其病终无已时。

择用桂芍知母汤。

桂、芍、甘草调和营卫,麻黄、防风驱风通阳,白术补土去湿,知母利溺消肿,附子通阳开痹,重用生姜以通脉络,间服芍药甘草汤补阴以柔筋,外用麻黄、松节、白芥子包患处,开毛窍以去风湿。

处方:

桂枝12克,生自芍9克,知母12克,白术12克,附子12克(先煎),麻黄6克,防风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

次方:

生白芍18克,炙甘草9克。

外用方:

麻黄、松节、芥子各30克,研匀,用酒和调,布包患处。

服前方半日许,间服次方1剂,其脚稍伸,仍照前法再服,半月其脚能立,又服1个月,渐渐能行,后守服半月,手不战,精不遗,而足行走如常,今已20余年矣。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81年版)

按语:

本案当以足膝肿大,屈伸不能,肢体赢瘦等风湿侵入筋骨之症为主证,虽兼手战、遗精,不可误认为虚也,实为实证中见赢状也。

对此,易氏有精辟之论,“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

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

’’可谓认证准确,一语中的,其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并合以次用、外用方,循皆有序,干净利落而无拖泥带水之嫌,临床值得效法。

四、肩凝证(肩周炎)

傅春梅医案:

周某某,男,48岁,干部。

右肩疼痛,活动受限1年余,起于肩部外伤,疼痛以夜间为重,夜间常痛醒,天气变化时尤甚。

肩外展80。

、前屈70。

,患肢内旋后伸肘,拇指及骶部。

舌淡胖,脉细弦。

曾经推拿、理疗治疗,效不显,遂来求治。

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0克,淡附片9克,麻黄3克,黄芪10克,知母12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生姜10克,赤白芍各10克,甘草9克,制川乌8克。

并配合手法治疗每日1次。

5剂后疼痛减轻,夜寐转安,以原方随症加减,继进30剂,疼痛消失,肩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惟有时感觉酸楚。

肩外展上举140。

,前屈上举110。

,内旋后伸肘拇指达第四腰椎棘突。

(江西中医药1991;(4>:

30)

按语:

(原按)肩周炎,本病俗称“肩凝症”、“五十肩”,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

气虚血弱,肝肾不足为其内因;寒湿凝聚,阳气郁遏为其外因。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绵长,疼痛多昼轻夜重,后期常出现肩部肌肉萎缩。

《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仲景以之治“诸肢节疼痛”之“历节病”,临床上,援引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极合本病病机,疗效较佳。

五、腿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尹铁汉医案:

许某,女,33岁,73年10月14日初诊:

右腿疼痛,行走困难已两周,经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痛。

右腿后外侧剧烈疼痛,足不敢触地,不能伸屈,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证属风寒湿流注关节,经络痹阻。

治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剂。

桂枝15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麻黄10克,生姜20克,白术25克,知母20克,防风15克,附子10克,2剂水煎服,服后避风。

10月17日复诊:

疼痛减半,行动已不蹒跚,脉象弦缓。

效不更方,再续进2剂。

随访:

服药后已全愈,一直在家劳动。

(黑龙江中医药1987;(4>:

26)

按语:

此患者过去在豆腐房工作,风寒湿邪浸渍为病使然,以湿邪为重,故痛有定处,重着不移,所幸病未深久,故按历节病施治,四剂全愈。

六、痿证(马尾神经炎)

张其昌医案:

文某某,男,38岁。

1977年12月2日初诊。

患者长期从事野外工作,素罹骨节疼痛。

一年前跋涉中突遇骤雨,翌晨寒战发热,腰痛如折,下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二便失禁,经某某医学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马尾神经炎”。

住院治疗45天后,病情好转,惟双下肢仍麻木疫痛,软弱无力,须持杖而行,遂出院改用中药治疗。

近一年来,服滋补肝肾之中药三百余剂,疗效甚微。

患者面色黧黑,形体消瘦,下肢肌肉萎缩。

脉象浮滑而促,时有歇止,不能自还。

舌苔黄白厚腻。

自诉形寒畏冷双下肢间有灼热感。

证属风寒湿邪久羁体内,有郁而化热之势。

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清郁热。

方取桂枝芍药知母汤。

处方:

麻黄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20克(先煎),白芍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

17剂。

二诊:

每服药后,周身微微汗出,汗后全身轻舒,下肢疼痛已缓,可持杖行走。

脉沉弦滑,已无间歇,舌苔黄白,滞腻已化。

仍守原方加减。

处方:

麻黄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白芍2Q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15克,薏米20克,石斛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

10剂,隔日一剂。

嘱增加下肢运动,以促气血运行。

三诊:

患者已可弃杖行走,双下肢已无麻木胀痛感,但行走尚难任远。

脉象缓而无力,舌淡苔薄白。

久羁之邪,业已驱尽,而气血未充,

法当益气血,通经络,健筋骨。

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

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牛膝10克,木瓜10

克,炙甘草10克,生姜20克,大枣10枚。

10剂,隔日1剂。

3个月后随访,诸证悉除,未再复发。

(中医杂志1985;(12>:

II)

按语:

本例病人长期从事野外勘测,跋涉于山林湖泽之间,受水湿雾露浸淫,风寒湿邪羁留于肌肉筋骨之间,阻塞经隧,脉络不通,遂致下肢痿软不用。

张老抓住脉滑数而促,舌苔黄白厚腻,形寒而下肢灼热等症,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守方30余剂而获全功。

七、流注(深部组织炎)

马继松医案:

袁某某,女,38岁,工人。

素体胖壮,喜食甘肥。

一周前感右腿弯部酸痛木胀,五日后局部漫肿,皮色如常,按之痛甚,微感寒热。

西医诊为深部组织炎,予抗菌素治疗两日,寒热虽退,它证如前,故转我院治疗。

刻下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滑。

漾漾欲恶,身懒肢沉。

经色紫黯,白带如涕。

系湿瘀与寒痰互阻客于经络,蕴久则酿脓。

当急予温通消散:

生麻黄、桂枝、赤芍、知母、防风、白术、白芥子、银花、花粉、当归、姜夏、云苓,连服5剂,诸证霍然。

(陕西中医1983;<2>:

16)

按语:

(原按)此证属中医“流注”,病因不外暑湿、湿痰、余毒、瘀血等数种,总由外邪侵入。

但邪内未能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腠之内,在正气不足情况下而发病。

揆脉度证,该患者实系脾虚痰湿挟瘀作崇,故单用抗菌素少效,改投本方加活血化痰药后,使气血流通,痰消瘀化,肿块炎证即荡然无存。

八、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

唐祖宣医案:

董某,男,27岁,于1977年元月25日入院治疗。

腹部手术后不明原因,引起左下肢肿胀热痛,不能行走,经上级医院确诊为髂肢静脉血栓形成,服抗菌素和中药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药物无效,介绍入我院治疗。

证见:

形体较胖,面色微黄,舌质淡,苔黄腻,左下肢全腿肿胀,色呈潮红,抬高患肢减轻,下垂严重,不能行走,凉痛,气候变化遇冷加重,身常觉恶寒,四肢无力,脉象滑数。

此乃寒湿热内郁,治宜温阳除湿,清热祛风。

方用:

白芍、知母、防风各30克,白术、桂枝、防己、炮附子、黄柏各15克,麻黄、生姜、甘草各9克。

上方服10剂后疼痛减轻,温度好转,下肢肿胀减轻,但舌仍黄腻,脉滑数,此寒湿好转,热仍内郁,于上方加苍术15克,薏仁60克,银花30克,服10剂后舌苔退,脉变缓涩,腿肿全消,已能行走,寒湿俱减,改用活血化瘀,上方先后加桃仁、红花、苏木、刘寄奴、乳香、没药等药物调治而愈,现已参加工作,追访3年未复发。

(云南中医杂志1984;(5>:

49~50)

按语:

(原按)此病由于术后诱发,病由瘀血阻于络脉,营血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肿胀乃作。

苔腻而黄,脉滑数者湿热内郁,但肢肿而冷,身觉恶寒者,阳气衰也。

尤以气候变冷加重是其辨证的关键,故用此方发散寒邪,温经散寒,表里之湿可去,知母、芍药清热和营,和黄柏、防己以清热利湿,使寒湿去而气血行,湿热除而肿胀消。

寒湿热俱减加活血祛瘀药物疏通经脉,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临床体会,脉搏的快慢是预卜其病进退的标准,脉搏快是阳热甚,慢则易使气血凝滞,快者重用清热解毒之剂,若脉搏慢者可重用附子,桂枝、麻黄。

九、历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唐祖宣医案:

刘某,男,38岁,于1974年10月18日诊治。

两手关节对称性肿胀、强直、疼痛已四年余。

多处求治,均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久治无效,疼痛日渐加重,屈伸不利,不能工作,住我院治疗,初投燥湿祛风之剂无效,后改用清热化湿之品合并西药激素类药物,病情时轻时重。

停用激素病情如故,处方几经变化,病情仍无转机,于10月18日查房。

证见:

面色青黑,痛苦病容,舌质淡,苔白腻,四肢关节强直,肿胀疼痛,两手尤甚,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天阴疼痛更剧,脉沉细。

此为风寒湿之邪流注经络,治当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阅仲景《金匮·中风历节篇》中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试投此方,以观动静。

方用:

桂枝、白芍、知母各18

I克,防风、苍术、黄柏、炮附子各15克,麻黄、甘草各9克,白术、生姜各12克,薏仁、黄芪各30克。

上方服4剂后,疼痛减轻,病有转机,守前方继服38剂,疼痛消失,关节屈伸自如,肿胀消除,临床治愈出院,五年来随访没复发。

(云南中医杂志1984;(5):

49)

按语:

(原按)风寒湿之邪侵袭,流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关节拘急疼痛。

本方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加苍术,黄柏,薏仁加强除湿之力,黄芪尤有妙用,既能助桂枝温阳化气,又能配附子温阳固表,寒重于湿,应加大桂枝、附子用量,共奏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十、水气凌心(肺心病伴心衰)

尹铁汉医案:

陈某某,男,39岁,工人。

七岁时因麻疹后过多游泳遂致咳喘,后每年冬春和霉雨季必发,并渐重。

半年前因气急浮肿,伴心电图改变等入院,按肺心病调治月余缓解出院,此次因过劳诸症复萌。

检查:

颜面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明显,杵状指,桶状胸,呼吸30次/分,心率100次/分,心尖区和三尖瓣区均有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搏动在左第五肋间隙乳线外侧。

两下肺可闻水泡音;腹部中度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肝肋下4指,剑下3指,质中,肝颈返流(+),两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

X线透视,心影增大心尖圆钝,肺动脉隆鼓,右上陈旧性结核。

心电图检查:

肺心P波(右房肥大),电轴右偏,重度顺钟向转位,右心室肥大伴劳损,诊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病情颇重,而住院,病者要求服中药故入我科。

笔者根据西医诊断,结合患者面灰虚浮,纳呆胸闷,腹膨尿少,便溏腿肿,咳吐白泡沫痰,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沉涩,时见息止,而诊为脾肾阳虚,水湿内盛,上犯凌心。

予生麻黄5克,熟附片、桂枝、赤芍、知母、炙甘草各10克,生白术、防己、腹皮各15‘克,生黄芪、赤苓、葶苈子各25克,生姜皮3克。

3剂后,咳喘较平,小便颇畅浮肿稍减。

复予3剂,便调纳增,痰吐渐少,惟腹水退而未尽。

加桑皮、五加皮各2b克续服7剂,腹水腿肿全消,纳食转好,改济生肾气丸出院缓调。

一月后已能从事理发等轻工作,但肝脏未见明显软缩,心电图也未明显改善。

(黑龙江中医药1987;(4):

27)

按语:

本案水气之生,由肺失于通调所致,桂枝芍药知母汤有宣肺润肺之功,并有温振心阳之甩,用于水气凌心,亦为恰当。

加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生姜皮,以增益肺利水之力。

十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马继松医案:

马某某,女,48岁,农民。

患慢性支气管炎已近十年,每届冬寒必发。

昨日因外出冒风,晚间又食肥甘较多,入夜遂感咳闷不己,甚则喉间漉漉有声。

观其形体胖壮,痰白稠而易出,颇畏风寒,厌饮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听诊两肺多布湿罗音,知肥人多湿多痰,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立法:

炙麻黄、附子、炙甘草各5克,白术、白芍、桂枝、厚朴、炒菜菔子、杏仁、姜夏、苏子、白芥子各10克,知母3克。

3帖后,症遂安,改胃苓二陈汤调理。

(陕西中医1982;(3>:

15~16)

按语:

(原按)本方和仲景另一治咳喘名方小青龙汤相比,虽化痰涤饮,敛肺止咳之功稍逊,而健脾强心作用却大得多。

且有扶正祛邪兼顾,开不伤气,补不滞气,正治而兼活法,易收动静平衡之效。

但对辨证属肾虚痰多者须合景岳金水六君煎,咳甚致喘者可配鹅管石、紫石英、沉香等。

十二、疹毒内陷(麻疹并发肺炎)

马继松医案:

朴某某,男,3岁。

出生后一直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