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165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

答案

第一、二章绪论与阴阳五行答案

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

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

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

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

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

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

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

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

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

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

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

重阴,是指阴寒盛极。

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

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

18、阴损及阳:

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

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

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21、寒者热之:

寒者,是指阴胜则寒的寒实证患者;热之,就是用温热药治疗。

22、阳病治阴:

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23、阳病治阳:

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

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24、五行:

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5、五气:

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

26、五色:

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27、五志:

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

28、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29、五季:

即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30、五官:

即目、舌、口、鼻、耳五种与五脏相连的感受器。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31、五体:

即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

肝在体合筋,心在体合脉,脾在体合肉,肺在体合皮,肾在体合骨。

32、五液:

即泪、汗、涎、涕、唾五种液体。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33、相生:

是指五行相生关系。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34、相克:

是指五行相克关系。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35、相乘:

乘,是指以强凌弱。

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制另一行克制太过。

36、相侮:

侮,在这里是指“反侮”。

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

37、制化:

制即克制,化即化生。

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

这样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

38、母病及子:

是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等。

39、子病犯母:

是指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

如心病及肝等。

40、子盗母气:

即子病犯母。

41、虚则补其母: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虚证,可用补其母的方法治疗。

如肝肾阴虚,用滋肾水以养肝木等。

42、实则泻其子:

也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实证,可以用泻子的方法治疗。

如心肝火旺,采用泻心法治疗。

43、滋水涵木:

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上亢之证。

44、益火补土:

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

又称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45、培土生金:

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而不能养肺之证。

46、金水相生:

是滋养肺肾的方法。

根据“金能生水,水能润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疗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7、抑木扶土:

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调理肝脾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

48、培土制水:

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聚为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救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之证。

49、佐金平木:

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泻肝清肺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因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

50、泻南补北:

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隶之证。

问答题

(一)简答题

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

主要两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成有机的整体;

(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的反应。

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答: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全过程。

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答: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孽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五行学说则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由于这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

基本内容有四个:

(1)阴阳对立制约。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为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之间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

所谓“消长平衡”,即指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相对的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前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一般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答:

其意是指阴阳相互依存。

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

在外的功能(阳),是在内的物质(阴)运动的表现,故说阳为阴之使。

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说阴为阳之守。

张景岳说:

“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

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答:

“阳病治阴”的阳,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执证;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

“阴病治阳”中的阴病,是指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

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

答:

因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每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故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

五腑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五脏属阴,是与六腑属阳相对而言,心肺居上属阳,是以脾、肝、肾位于下部属阴相对而言。

8、简述五行的特性。

答: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引伸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

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特性。

引伸为具有湿热、升腾作用。

土爱“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引伸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

金曰从革。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

引伸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曰润下。

“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伸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

其顺如何?

答:

五行生克乘侮,含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四个方面:

相生:

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的资生作用。

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

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

乘,即以强凌弱。

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

顺序与相克同。

相侮:

侮,有这里是“反侮”,亦称“反克”。

是指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

顺序是相克关系的反向。

相生和相克属自然或人体生理正常的现象,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

答:

(1)用于诊断方面:

由于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异常变化,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归属于五行。

所以,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诊断疾病,推断病情。

(2)用于治疗方面:

一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关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控制疾病的传变。

二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二)论述题

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答:

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

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正气(人体的抗病机能)与邪气(致病因素)两个方面。

病邪有阴邪和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当邪气侵袭人体,邪正抗争而导致阴阳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偏胜或偏衰的时候,就会发生各种相应的病证。

例如阳邪致病,则是致阳偏盛的实热证。

阳胜的病变又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

所以说“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阴邪致病,则导致阴偏盛的寒实证。

阴胜的病变又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

所以说“阴胜阳寒”“阴胜则阳病”。

又如阴阳偏衰的病证,人体的阳气虚损,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所以说“阳虚则寒”。

若人体的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则出现阳相对偏亢的热象,所以说:

“阴虚则热”。

在阴阳偏衰的病者中,还会出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证。

此外,还有阴阳的转化,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尽管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病理总纲。

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

答:

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两方的相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衡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

对阳偏胜的治疗,由于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治疗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

若阳热盛损伤了阴液,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益阴之法。

对阴偏胜的治疗,由于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治疗宜用湿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

若阴寒盛损伤了阳气,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挟阳之法。

因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的实证,故“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对阴偏衰的治疗,由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即有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

对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

《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

阴或阳的偏衰,即阴虚或阳虚,为正气阴或阳的虚损不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为“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

此外,对阴阳偏衰的治疗,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还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

(2)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阳学说也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来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

药性:

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五味:

辛、甘、淡药为阳;酸、苦、咸药为阴。

升降浮沉;升浮药为阳;沉降药为阴。

总之,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的情况,确定治疗原则。

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因疾病所致的阴阳失调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答: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

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既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配五行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肾(水)之精能化血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阳热能温运脾阳助运化;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上充于肺;肺(金)清肃下输水津于肾,以助肾水。

这就是以五行相生来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另一方面,肺(金)气清肃下行可以抑制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温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

这就是以五行相克来说明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答:

五行学说不仅可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互相联系,而且也可用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

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可以传至本脏,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

“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

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是母病及子,若肝病及肾,是子病犯母。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

相侮是相克的反向而致病,又称反侮。

以金、木、土为例,肝火盛(木气有余)不仅可以对脾(土)克制太过,即木(肝)乘土(脾),又可影响及肺(金,称木侮金。

五行学说认为五脏病变时的相互传变,均可用五行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明。

第三章藏象答案

名词解释

1、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2、藏象学说:

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3、脏腑:

是内脏的总称。

包括五脏、六脏和奇恒之腑三类。

4、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的合称。

5、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腑的合称。

6、奇恒之腑:

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7、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神,是指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

狭义的神,即心所主的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8、血府:

即血脉,简称为脉。

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9、汗血同源: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

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

10、津血同源:

由于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11、肺朝百脉: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

12、肺主治节:

治节,即治理和调节。

指肺主呼吸,有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肺的宣发与肃降,有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作用。

13、肺主行水:

人体水液代谢不仅和脾的运化,,肾的气化有关,与肺气的肃降也有密切的关系。

肺的肃降作用,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小便通利。

所以说“肺主行水”。

14、肺为水之上源:

由于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的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而肺居上焦高位,肺气肃降,水液才能下输膀胱,故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15、气门:

即汗孔。

因为汗孔除有排泄汗液作用外,还有宣肺气的作用,故中医把汗孔称作“气门”。

16、肺为娇脏,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称“娇脏”。

17、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18、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液,并将精液物质传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9、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在出生以后为后天。

因为人在出生后,主要依赖脾胃从饮食物中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输送到脏腑和人体各部分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20、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

21、先天之精:

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故称为“先天之精”。

22、后天之精:

是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23、天癸:

是人体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故作“天癸”。

24、元阴,即肾阴。

与元阳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元,故称。

25、元阳,即肾阳。

与元阴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元,故称。

26、肾者,胃之关也。

关,有出入所司之义。

肾主二阴,肾气化则二阴通畅,若肾气不化,则二便不利,二便不利则胃上满,故曰肾者胃之关也。

27、髓海:

即脑。

因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称脑为髓海。

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

28、七冲门:

即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上口)、幽门(太仓下口)、阑门(大小肠会)、魄门(下极)

29、中精之府:

即胆。

《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

30、水谷之海:

即胃。

因饮食入口,经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31、三焦气化: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化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把水液代谢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32、心肾相交:

中医理论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阴阳水火相互协调,心肾之间的生理才能协调。

这就是“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

33、心肾不交:

指心阳与肾阴生理关系失调的病变。

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关系失去协调,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济”。

34、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因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

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35、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协助。

肾气充盛,肺痰入之气方能肃降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36、精血同源:

肝藏血,肾藏精。

精血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所以称“精血同源”。

37、水气凌心:

指水气影响心脏的病变,如肾阳虚水泛,水气上逆,见水肿、心悸等,称“水气凌心”。

问答题

(一)简答题

1、简述脏腑的概念及其分类。

答: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脏腑的生理特点分为三类:

(1)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2)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3)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五脏六腑各有何共同生理特点?

答:

五脏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3、简述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答: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在形态学方面奠定了基础。

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三是通过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中推出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4、心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

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

其它功能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5、肺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其它功能有:

上通喉咙,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

6、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其它功能有: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体合肉,主肌肉四肢,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7、肝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主疏泄和主藏血。

其它功能有:

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体合筋,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8、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和主纳气。

其它功能有:

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9、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

答:

(1)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2)肺居上焦,肺气肃降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输送,经下焦肾和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

10、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一是主有节奏呼吸,二是治理调节全身的气机;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11、为什么外邪侵袭首先犯肺?

答:

因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皮毛是一身之表,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所以外邪侵犯皮毛,常影响及肺。

又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因此,外邪从鼻喉而入,亦首先犯肺。

12、为什么某些失血证的治疗要从脾着手?

答:

脾主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则气血充盈,而能摄血。

对脾虚失去统血功能的出血,其治疗应从脾着手。

13、为什么脾病会致四肢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答: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

若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14、肝病为什么会影响脾胃功能?

答:

因为肝的疏泄功能与脾胃的升降有密切的关系,肝的疏泄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与脾胃运化有关,故肝病疏泄异常会影响脾胃的功能。

15、为什么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答:

肝在体合筋。

筋即筋膜,主司肢体、关节运动。

筋膜赖肝血的滋养,肝的阴血不足筋膜失养,可出现手足振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瘦等症,故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6、为什么治喘证有时要从肾入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